關於兒童繪畫技巧

來源:文萃谷 9.86K

對於孩子學畫,我們會陷入這樣的苦惱中:孩子學畫我們該不該培養他的技法?灌輸技法和輕視技巧都會影響創造性?可不可以讓孩子去臨摹?今天的3個思考,非常重要!

關於兒童繪畫技巧

關於兒童繪畫技巧

  思考一: 孩子學畫,技法對他來説重不重要?

兒童畫似乎無技巧可言,但許多藝術大師卻都對那些塗鴉之作讚賞不已。與此類似的是原始繪畫和民間繪畫。自從它們被慧眼發現,被重新評價以來,藝術家們居然紛紛從中汲取靈感。

排除人們獵奇的成份,這些稚嫩的繪畫確實藴含了感人的內涵,這就是人類或個體在童年期那種原始的、樸質的生命感受。這種獨特的內涵,成年人已不可能重複,卻又嚮往不已。

當然,兒童還欠缺對工具材料的駕馭能力,他們的構圖都極其簡單粗糙。但感受的原始性和技能的稚拙性,恰好混然天成,形成了打動我們的稚拙風格。

一方面他們作畫時毫無心理負擔,有一種滿不在乎的.大氣,所以線條遊行自在,絕無拘謹呆板之感;另一方面,他們的小手控制能力尚差,畫線過程必須全力以赴,絕不馬虎,這又避免了油滑輕薄的弊端。

所以説高水平絕不是對兒童的溢美之辭,而是完全平等的評判。這水平不是功力所致,而是幼兒的生命狀態所致。

所以,灌輸技法對於孩子畫畫來説,並不是一件好事。但顯然,輕視技巧,卻也個非常嚴重的錯誤,這就是第二個思考。

思考二: 灌輸技法與輕視技巧,為何都在傷害創造性?

兒童學會了以熟練的“技巧”作畫,卻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失去了天然的繪畫能力

。一個受過學校教育而天賦一般的人的特點在於,他雖學得了一些帶有實用目的的技法,但卻失去了聆聽內在心聲的能力。這種人雖然會畫幾幅‘正確’的圖畫,但是這些圖畫都毫無生氣。”

其實“灌輸技法”和“輕視技巧”貌似對立,但在重要一點上倒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把技巧看做是孤立的東西,而忽略了它與視覺感受的血肉聯繫。

前者使兒童在所謂的技巧訓練中疏離了真正的藝術活動,後者則架空了兒童的藝術創造性。無論對畫童還是對藝術家而言,這兩種傾向都將導致偏失。

所以應該把技巧和創造性統一起來。

我們的問題是否應這樣提出:如何把兒童對繪畫的自發興趣引導到對藝術的自覺認識和追求?

我們應該讓兒童在學畫活動中懂得技巧的表達功能,引導他們通過技巧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現自己的創造性。

這樣,我們才可能同時避免“灌輸技法”與“輕視技巧”的弊端。

在這個引導過程中,兒童幼稚的新鮮感將逐漸轉化為藝術家或藝術愛好者的新鮮感,一種藝術敏感;兒童原始的創造天性將轉化為準藝術家的創造性思維。

這樣我們也就包容了“人格發展”和“培養美術能力”兩個目的。

説到底,兒童的創造性只有完成上述的轉化,才能真正樹立起信心(無論美術還是人格方面的)。而在這引導轉化的過程中,技巧表達能力,無論如何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思考三: 孩子學畫,究竟要不要讓他臨摹?

兒童學畫,若一味臨摹,副作用顯而易見,這在今日,已經是共識。但臨摹是學習藝術規範、接受藝術傳統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不應一概加以反對。

問題主要在於臨什麼和怎樣臨,在於老師如何引導。

其實,兒童畫的畫都叫兒童畫,天真爛漫是它的本質。畫種對孩子來説,只是工具材料的區別而已。

這麼看來,中國畫工具——那變化自如的毛筆,能奇妙滲化的宣紙等,就不失為一套吸引孩子的工具材料了。

水墨技法有其複雜、困難、規範森嚴的一面,也有其隨機、變通、接近童趣的一面,就看教師引導兒童接近哪一面。

舊式臨摹只是通過反覆訓練而獲得某種現成技巧的空殼。

如果輔導得當,對孩子將是重要的精神滋養和能力培養。

臨畫是一種精讀,重在讀懂,使孩子瞭解各種技法的表達依據,從中受到啟發。兒童在臨習中熟悉用筆用墨,體會這套工具材料的表現力和表現方式。

目的不在於相似,所以可臨摹得十分自在,使臨摹真正成為尋找可能的表現方式的途徑,而非對現成繪畫手段的依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