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與中國文化

來源:文萃谷 1.17W

古琴是中國傳統樂器之一,它有中國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下文詳細介紹了古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古琴與中國文化

古琴又稱“琴”、“七絃琴”,別稱“綠綺”、“絲桐”。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平置彈絃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古琴相傳創始於史前傳説時代的伏羲氏和神農氏時期。以目前考古發掘的資料證實,古琴作為一件樂器的形制至遲到漢代已經發展完備,其演奏藝術與風格經歷代琴人及文人的創造而不斷完善,一直延續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

古琴與中國其他傳統獨奏器樂藝術,如箏、琵琶、笛、簫、管、胡琴等相比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相關文獻、曲目積累、演奏技巧、樂學、律學、傳承方式、斫琴工藝及社會生活、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的影響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擬的豐富性。

琴、棋、書、畫是自古以來中國文人整體素質的具體顯現。琴居四藝之首,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並影響了中國書畫等其他藝術門類的境界。

琴曲的標題性、音結構的帶腔性、節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質上清微淡遠的傾向性集中體現了中國音樂體系的基本特徵,構成了漢民族音樂審美的核心。在大量琴曲音樂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會、歷史變遷中的種種感受。常見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瀟湘水雲》、《陽關三疊》、《憶故人》等。打譜作為古琴音樂傳承中極具創新精神的活動,充分體現了琴人在處理口傳與“依譜尋聲”、流派傳統與琴人個性、音樂的整體與技術細節等關係方面的經驗和智慧。繼承古琴藝術中所包含的儒家傳統精神及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境界,將為生活在現代化環境中的人們調整與自然和社會的關係,不斷認知體驗“天人合一”哲學觀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帶來許多新的啟示。

近現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尤其是政治和經濟的變化,給古琴及以它為表徵的中國傳統文人修身養性的理想帶來了巨大沖擊。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古琴被視為“舊文化”的代表而備受冷落。西方專業音樂教育制度的移入改變了古琴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及自娛自悟的功能,促使它朝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迅速轉變,從而形成了藝術化和表演化的發展新趨向,由此改變了古琴自古以來依琴人口傳心授方式在讀譜與打譜間代代相襲的傳統,及由琴社、流派等所形成的古琴自然生態空間。古琴原有的集詩書禮樂為一體、琴道即人道的境界被狹窄化了,它只能侷限在舞台技藝的範疇之中。古琴作為人文修養的一種重要方式,本來是一種知識分子生活的藝術,而職業化、專業化的結果卻使古琴原來的自然生態受到威脅,更重要的是,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人文精神中某些深厚內涵的缺失。這個問題必須引起社會相關層面的高度關注。

古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可以説,古琴的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樂器,古琴音樂的文化內涵也遠遠超出了音樂的範疇。但是古琴曲高和寡的現狀不容樂觀。懂古琴的人本來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眾場合演奏,致使大眾對古琴的熟悉和重視程度很低,很多人把古箏和古琴混為一談。古琴藝術急需我們的繼承和發展。為了更好的促進古琴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喚起公眾對古琴藝術的關注,2008“BMW中國文化之旅”將其選為首站捐助對象。

  一、廣陵絕響

我國之固有文化,其章、文物、制度,因世事之更迭、社會之變遷,傳承於今而不絕者,已屬難得,而其中堪稱“經典”——能體現一民族之文化精神、具有超歷史之長久價值者,更乃稀有。以典章而論,錢琴先生為今人開列了解傳統文化所必讀之“文字經典”也僅《論語》、《老莊》、《壇經》等七部;以器物而論,固然全國各地歷史文化博物館之存在,文物之收藏不可謂不多,然若缺失本來之文化精神,則文物者實死物也。 在我國之文物名器中,歷史數千載而不絕、在文人中因其文化精神而代代相傳綿延不絕者,惟中國文化之七絃琴了。在七絃琴前冠以“中國文化“之定語,實非贅詞,不惟七絃琴乃中國所獨有,更因七絃琴傳承之文化精神實乃中華文化之心髓,而中國琴人們至今仍撫琴不輟,未嘗將其作博物館之文物看。故七絃琴堪稱中國文化之“活經典”。近年來,隨着影視劇《笑傲江湖》、《秦頌》、《英雄》等的放映播出,使許多人依稀彷彿聽到了古琴之音(實際上已非古琴之本音)、瞭解到了一點古琴的訊息。但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古琴仍是神祕的、琴音仍是遙遠的。

一千七百年前嵇康臨終撫《廣陵散》一曲,慷慨就義,後謂之“廣陵絕響”,對古琴而言,似乎是不幸的須非,在中華文化中傳承了幾千年的古琴,在公元二千年的今天似乎真的要成為絕響了。其“絕”不僅在一般大眾“琴箏不分”、往往將古箏當作古琴,乃至在民族音樂界也往往以古箏、琵琶等代表中華古樂而不知“琴為何物”了,更在於在今天連彈古琴的人自己也多有不知琴道大義、只當作一件古代民族樂器在彈而斷失了古琴的文化傳承、忘失了古琴中所藴有的中國文化精神。

  二、琴器之古

古琴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文獻即有古琴的記載。《禮記》中有“昔者舜中五絃之琴,以歌南風”。《詩經》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據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謝孝蘋先生考證,古琴創制於虞舜時代的樂正夔,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技絃樂器,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技絃樂器。據《呂氏春秋》、西漢桓譚《新論》、東漢蔡邕《琴操》等文獻記述,更有伏羲造琴、神農造琴、黃帝造琴等傳説,桓譚《新論》“琴道”篇謂:“昔神農氏繼伏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蔡邕《琴操》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