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學生服務分析

來源:文萃谷 2.66W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學生問題,具有較強的必要性和現實可行性。因此,政府和社會工作界應以解決農村留守學生問題為契機,努力掃除法律、資金、體制和人員方面存在的障礙,大力推行學校社會工作,促進農村留守學生的健康發展。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校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學生服務分析,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學生服務分析

  一、學校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學生問題的必要性

  1.以優勢視角彌補問題視角的不足

對於留守學生的看法,目前大多數人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認為由於父母的缺位,留守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面臨着心理失衡、道德失範、學業失教、行為失管和生活失助等一系列問題,而忽視了留守學生自身的優勢和資源,誇大了該羣體問題的嚴重性。基於“問題視角”,人們對“留守學生”大多存有憐憫心理,認為他們是當然的弱者和救助對象,由此出現了一些強制性的或過多的、不必要的關愛。在此類關愛的名義下,留守學生被貼上了“問題學生”的負面標籤,這種“污名化”會改變留守學生自身及周圍人對他們的看法,導致其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下降。

學校社會工作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採取優勢視角,反對給留守學生貼上“問題”標籤,強調個人具有在逆境中保持正常、健康的心理和行為的能力——抗逆力,主張在“問題”和日常生活中尋找優勢和資源,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增能。在優勢視角的實踐模式中,社會工作者和留守學生之間不是權威與服從、施救者與受救者的關係,而是友好協作的關係,學校社工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陪伴者和發掘者的角色。這種關係有利於增強留守學生的支持系統,提升其自尊和自信水平,從而有助於降低親情缺失所帶來的自卑、冷漠和沮喪。

  2.以職業化社工彌補非專業人員的不足

留守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與子女缺少交流,無力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輔導和監督。委託監護人通常會把孩子的安全和物質需求放在首位,對孩子的心理需求關注較少,從而使孩子難以感受到親情的呵護。一些村辦學校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法制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難以對不同家庭背景和特點的學生進行個別關注,這就導致學生缺乏正確引導和行為規範。“社會媽媽”等與留守學生結對子的志願者,雖然具有助人的熱情,但他們所受的專業訓練不足,無法跟留守學生進行穩定而持續的互動,因而關愛的水平和效果難以保證。

學校社會工作者受過專業的教育培訓,瞭解有關問題診斷與評估、心理諮詢、家庭與社區動力、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情況以及社會社區干預的知識,掌握了學校個案工作、學校小組工作、社區式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對個體學生、家庭和社區具有深度的整體認識,對各個層面的優勢、問題、境遇、資源非常敏感。他們不僅能夠較好地應對農村留守學生在成長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與困擾,還可以作為家庭——學校——社區的聯繫紐帶,充當家長、教師、校長、學生和社區的顧問、教育者和調節者的角色,與多方人員一起幫助學生解決他們面臨的教育、心理和社會問題。學校社工秉持的價值理念,如平等、尊重、接納、自決等,也有利於留守學生敞開心扉表達自己內心感受,提高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水平,獲得良好的社會性發育。

  3.以系統化運作彌補碎片化服務的不足

對於農村留守學生問題,地方政府、村委會、共青團、婦聯、學校等各方都採取了相應的關愛措施,包括在社區建立留守學生服務中心,發展寄宿制學校,招募“社會媽媽”、“愛心姐姐”等志願者與留守學生結成幫扶對子,但這些行動基本呈現出各自為政的局面,干預措施是片段的、割裂的,缺乏內在的銜接,實施效果也難以進行科學評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系統化、標準化和可操作化的關愛機制。

完善的學校社會工作在法律、政策、機構、人員安排和資源協調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備的體系。該體系主要由政府機構、民間社會工作機構、社工教育與學術界、基礎教育合作體系四部分組成。其中,政府機構負責提供政策、法律和經費等支持,並且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負責政策落實、項目批准和效果評估等;民間社會工作機構由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人員負責具體工作的開展,如問題的調查、案主情況的分析、項目的討論設計、社工的分配、指導和監督、資源的協調等;高校或研究中心負責培養專業的學校社工人員,進行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對學校社會工作進行理論研究和項目開發;基礎教育部門有相應的機構或崗位設置,可以及時、多渠道地與社工合作,具體開展資料收集、專業指導、諮詢、資源調動等工作,並與學校其他部門聯合開展工作。體系內部分工明確,配合密切,機構化運作的方式保證了服務的專業性、穩定性和可評估性,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福利水平。

  二、學校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學生問題的模式

  1.對留守學生的直接介入

為了充分發掘農村留守學生的內部資源和優勢,協助他們提高抗逆力,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對留守學生開展生活適應、情緒調節、自信提升、行為矯正等方面的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以解決其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困惑,塑造健康的人格。

個案工作主要是對具有一定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留守學生開展一對一的服務。其工作重點是與留守學生建立尊重、信任、接納的專業關係,幫助案主宣泄壓抑的情緒,轉變不合理的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其在困難的情境中採取理智的應對方式,塑造積極、健全的人格。   團體工作主要針對留守學生的成長性需求,工作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社會勝任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目標感。

  2.整合與利用外部資源

除了針對留守學生自身的服務,學校社工還應增強外部保護因素,構建家庭——學校——社區的橫向網絡,為留守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在此過程中,社工扮演着教育者、聯結者、協調者、發言人、建議呼籲者等角色。

對於家庭和學校,學校社工可以通過開辦家庭教育工作坊、教師工作坊等向留守學生的父母、委託監護人和教師傳授有關學生髮展規律、學生權利保護的知識以及應對孩子成長問題的方法,提升家長和老師的意識與能力,讓他們對留守學生給予正向的情感支持,以改善家庭系統功能,營造富於關懷的校園環境,增加留守學生的安全感、融入感和價值感。

針對社區文化環境和教育的不足,學校社工可動員不同團體組織及居民廣泛參與,建立留守學生生活託管中心等機構,為留守學生提供功課輔導、小組活動、有意義的活動參與機會等,也可以通過社會行為模式,倡導和參與社區制定一些有利於解決留守學生問題的規章制度。在此過程中,社工要協調相關機構、組織所提供的服務,避免服務的重複和服務對象求助的困惑。

  3.進行學校社會工作研究

為增進直接服務的有效性,使留守學生享受優質的社會福利服務,學校社工有必要從事相關研究,充當起研究者、諮詢者、政策影響者等角色。

一方面,學校社工應本着公平正義的信念,向政府部門、民間組織、公眾等提供有關留守學生和學校社會工作的資料,或者以專業人士的身份參加各種研討會,從專業角度提供諮詢意見,以爭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瞭解和支持,最終促成有關留守學生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的變革。另一方面,還要調查留守學生的需求,開發針對生活、心理、安全、預防犯罪等不同問題的服務項目、設計服務方案和評估標準等,以促進實務工作質量和效果的不斷提高。

由此可見,學校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學生問題,具有較強的必要性和現實可行性。因此,政府和社會工作界應以解決農村留守學生問題為契機,努力掃除法律、資金、體制和人員方面存在的障礙,大力推行學校社會工作,促進農村留守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童,玉禾.優勢視角的學校社會工作輔導策略探析.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 王章華,戴利朝.社會工作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的介入模式探索現代教育管理,2009(7).

[3] 閆廣芬,萇慶輝.美國學校社會工作體系架構及其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8(4).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