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婦女社會工作現狀及改善措施

來源:文萃谷 2.15W

隨着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大量的老人、婦女和孩子被留在户籍地,於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羣體。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婦女社會工作現狀及改善措施,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農村留守婦女社會工作現狀及改善措施

  一、農村留守婦女的基本情況

隨着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大量的老人、婦女和孩子被留在户籍地,於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羣體。她們肩負着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生產勞動、生活勞動、家庭撫養、贍養責任,同時扮演着多種家庭與社會角色[1]。周福林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國留守家庭研究課題結論表明:我國目前的留守家庭已達7 000萬户,涉及2.4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20%。其中農村留守家庭佔全部留守家庭的77%。而這其中316 795位已婚婦女中,留守妻子為10 307人,佔3.3%。按0.95‰的抽樣比推算,全國留守婦女的總量為1085萬人,是留守丈夫的2.26倍[2]。中國農業大學葉敬忠教授展示了課題組歷時兩年對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的成果,研究顯示,目前全國有8 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 700萬留守婦女,留守婦女已經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羣體。

  二、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及存在問題

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涉及因素較多,這裏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強度大、身體狀況差

丈夫長期外出打工,原本由夫妻共同承擔的生活擔子,一下子都落在了妻子一個人身上。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兼顧家務勞動,還要照顧未成年子女、年邁的父母,以及應付社會交往。她們勞動時間長,強度大,生活辛苦,身體疲憊,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休閒,生活負擔極其沉重。根據四川省宜賓市婦聯開展的農村留守婦女婚姻家庭情況調查顯示:85%的留守婦女在家庭中是勞動主力,既要承擔農活,又要承擔家務活。68%的婦女感到體力無法承受繁重的農活和家務勞動。

(二)無保障、心理負擔重

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後,家中通常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這樣的家庭人口結構使得家庭的安全防範能力減弱,增加了留守家庭的安全風險。丈夫外出,留守婦女在社區中處於弱勢地位,在遇到鄰里、農業生產等糾紛時,她們更容易成為被人欺負的對象[3],使她們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丈夫常年在外,對丈夫的安全感降低,害怕丈夫在外面禁不住誘惑而拋棄自己;心靈上也要忍受各種煎熬,長期沒有性生活,日子過得像“活寡婦”;還怕和其他男子説話被別人説閒話;和公婆的相處也存在很大的精神壓力……

(三)交流少、婚姻質量差

留守夫妻間普遍溝通不夠,導致婚姻質量比較差。大多數夫妻主要通過電話聯繫,但由於各種原因,通話時間短,而且關心的多為孩子和生產問題,丈夫一般很少問及家庭事務,更不會主動與妻子交流感情。另外,城鄉夫妻生活水平的差距擴大,夫妻間的異質性增大,導致感情危機。以重慶市合川區為例,受理農村離婚案的數量在逐年上升,2005年全年受理930件離婚案,2006年全年受理978件農村離婚案,2007年1-10月已受理的離婚案就有1 000件,其中65%的離婚案的一方當事人都是農村留守婦女。

(四)精力有限、子女教育缺位

農村的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偏低,在子女的學業和教育上普遍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上田間勞作、家務勞動等繁雜事務較多,她們在對子女的教育上無法給予足夠的指導。同時,孩子缺少父愛,家庭角色缺位,導致這些家庭的兒童出現了留守兒童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習成績平平、自身特長不明顯。由於教育的缺失,這部分兒童中大多數從小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近年來青少年犯罪逐漸呈上升趨勢,而其中農村的孩子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三、改善留守婦女現狀的社會工作探析

留守婦女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並將長期存在的一個特殊羣體。如何幫助她們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困難和壓力,關係到家庭的穩定和社會安定,需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加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共同關愛留守婦女。但從實際情況看,各級政府仍沒有找到一個能夠較好解決留守婦女問題的'措施,這也是部分留守婦女的生產、生活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社會工作在我國正逐步步上職業化、水平化發展道路之際,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關注留守婦女的生產、生活狀況,給予應有的人文關懷是社會工作者的時代責任。

(一)微觀層面社會工作介入

1.個案工作。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的知識和技巧,通過一對一的形式,為留守婦女或其家庭提供各種幫助,進而使她們達到自助的過程和方法。在我國龐大的留守婦女羣體中,很多留守婦女會因為各種壓力而出現心理失衡,例如:在承擔繁重的田間勞作後內心的苦怨;對子女教育的力不從心;擔心丈夫在外面有別的女人等等。她們的這些壓力長期積壓並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及家庭和睦。社會工作者以個案工作介入留守婦女,為其提供服務時,可以充分利用積極傾聽、鼓勵、提供信息等技巧與她們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取得她們的信任與支持,讓她們在遇到不願向別人傾訴的問題時可以毫無顧忌地向社會工作者傾訴,有效地緩解她們的心理壓力。工作者還要根據不同服務對象的不同問題和特徵,從個別化的角度出發來提供幫助,通過對留守婦女的個別引導和鼓勵,讓她們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同時,獲得安全和自信,學會如何面對家庭結構的變遷以及自身角色的變化,達到助人自助的目標。

2.小組工作。通過小組活動和組員間的互動,幫助有共同需要的留守婦女參與集體活動,從中獲得小組經驗,有效處理個人、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問題達到行為改變、恢復與發展社會功能、開發個人潛能的目的。針對留守婦女的不同特點和現狀,可以把她們逐一歸類,成立各種互助小組,以此來拓寬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網絡,例如:成立生產互助小組,集體解決在生產中的播種、施肥等問題,減輕留守婦女的負擔;成立親子溝通小組,讓她們學會如何正確、有效地和子女進行溝通交流,促進親子關係……在這些小組中,讓具有類似經歷的留守婦女共同分享各自的經歷,獲得小組成員的理解和情感支持,使她們不再感覺到孤單和不安,可以把遇到的問題與小組組員討論、協商,並最終加以解決[4]。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婦聯這個平台,由政府提供適當的補貼,由基層婦聯組織開展留守婦女的培訓,並開展一些知識文化學習小組、技能學習小組等,對農村留守婦女的發展問題提供特別關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