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怎樣參與流浪兒童救助

來源:文萃谷 1.6W

提高社會救助機構的救助服務能力,讓流浪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這既需要社工的熱情投入,更需要良好的服務技巧。那麼,下面是由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參與流浪兒童救助方法,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社會工作者怎樣參與流浪兒童救助

專業關係建立

社工因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與科學的工作方法,在訪談對話中往往藴含着預設的價值取向,造成專業關係的不平等。譬如,社工與流浪兒童之間的對話關係主要由社工引導,流浪兒童則順着工作者的思路作答。社工要注重流浪兒童的自主性與參與度,在兒童同意服務的基礎上,與其共同制訂服務計劃,包括服務的方法、目的以及應遵守的規則、責任和義務等。同時,應充分考慮他們不同的人格特質,把握好專業性和平等性的關係,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案服務。

問題分析與需要評估

在個案介入的問題分析與需要評估中,以往的救助工作存在着不理解就直接下定論的現象。每個人的認知都具有主觀性色彩,社工也不例外。社工在對案主的問題與需要進行評估時, 依據的是自我眼中的他人,通過分析案主的成長狀況和性格行為特徵, 選擇具體的介入目標與介入手段。但他人眼中之我與自我眼中之我是存在差異的,社工眼中的流浪兒童與流浪兒童自身的看法不一定完全一致。在個案服務中,社工面對流浪兒童的問題,不應單方面下結論, 而是有意識地去傾聽。傾聽意味着給予流浪兒童充分的話語權,鼓勵其表露想法,努力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但是,大多數流浪兒童不能正確認識自身需要,他們往往認為物質生活水平低下是造成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社工需要設計一套科學有效的評估方法,全面綜合評估,幫助流浪兒童正確認識自身問題和需要。

訪談話題與訪談形式選擇

語言具有社會性,每一種語言都建立在一定的語境中,話題是連接語言的中介和橋樑,話題的選擇切忌空洞、虛無。介入服務中的訪談工作需要注重話題的選擇,一方面,機構救助時間有限,社工需要確立明確的服務目標,並在介入服務中按設定的目標幫助流浪兒童解決或預防自身問題,改善與社會系統的對話關係。另一方面,訪談的話題不是簡單地蒐集個人、家庭和社區信息, 而是有針對性地根據流浪兒童的成長經歷提出富含導向性的話題。

此外,訪談的話題應具有思想性,社工要善於從問題的表象挖掘深層次的認知信念、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幫助流浪兒童正確地看待問題、反思問題與解決問題。流浪兒童的問題是多方面的,無論是自身、家庭、社區還是學校,其影響都是緊密相關的。所以訪談往往能窺一斑以見全貌,從固定化、模式化的救助流程中抽離出來,找出流浪兒童存在的問題與社會環境的誘因。

訪談的對話形式也是社工在流浪兒童救助工作中應當重視的問題

對話形式包括微型對話與復調,微型對話是個體內心的對話, 是兩個或多種觀點在腦海裏衝突、爭辯的狀態。社工在與流浪兒童的訪談中應當考慮到他們的內心對話,鼓勵他們説出自己的想法,並從兒童的語調與身體語言中洞悉其潛意識與情感偏好。與此相對的,復調是指不同主體之間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社工在與流浪兒童溝通時,既不能不傾聽流浪兒童的`意見,也不能無目的、無立場地片面順從流浪兒童的想法。社工與流浪兒童之間是相互依存卻又相互獨立的關係,這就要求社工在努力拉近彼此心理距離、建立信任關係的同時,也要敢於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讓流浪兒童傾聽不同的聲音。在不涉及原則問題、不違反法律道德規範的前提下,大部分問題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社工和兒童可以保持不同的觀點。通過良性的爭辯與互動,對話雙方爭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開拓思維方式,提升對話能力。

舒緩情緒

消極情緒的疏導是社會工作介入的重要工作目標。流浪兒童在流浪生活中面臨一系列的困境與問題,生活的壓力與現實的挑戰往往導致不良情緒的滋生。流浪兒童在剛進入救助保護中心時,通常都焦慮不安, 社工可以營造輕鬆、自由和舒適的氛圍,引導流浪兒童通過傾訴自身的心理困擾,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內心的羞愧、焦慮、恐懼與悲傷。根據流浪兒童的個人經歷和身心發展狀況,分析其情感需要,幫助流浪兒童擺脱負面情緒的困擾。同時,社工需要引導流浪兒童對自身的情緒變化有所認識,在面臨比較大的壓力時,可以通過一些技巧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適度的體育運動、寫心情日記、與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當流浪兒童感受到焦慮與緊張時,要找出壓力的來源和問題的癥結。如果是主觀因素(如準備不充分、任務未完成等)造成的焦慮,流浪兒童應學會按部就班和未雨綢繆。如果是客觀因素(如家境困窘)引起的負面情緒,流浪兒童應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提高職業技能,同時學會與人溝通,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轉變非理性認知

一些流浪兒童存在消極情緒與不良行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往往源於非理性的認知。社工要從流浪兒童的言語表達與行為特徵中洞悉其非理性認知,找到其不合理之處。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社工要理解兒童感性認識的性質、特徵與影響因素,通過梳理問題的來源、過程和結果幫助流浪兒童改變不合理的認知,重新建構理性思維方式。自我披露、感同身受是有效的工作技巧。例如,有些流浪兒童認為沒有人真正地關心他,家境的貧寒使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自己。社工通過闡述自身經歷,引導流浪兒童反思自己的認知,重新看待自身與家人、朋友和老師的關係。

改善對話關係

個人的意識依賴“符號”的產生,為“符號”所創造,並通過“符號”表現出鮮明的社會性和對話交往性特徵。兒童流浪的主要原因是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不夠和諧。社會工作介入流浪兒童救助工作應當改變流浪兒童與社會環境的對話關係,具體表現在對話意識的提升與對話方式的改善。

從家庭對話關係來看,社工可以與流浪兒童開展沙盤遊戲,有意識地引導流浪兒童表露真實想法,在聊到家庭關係時,向流浪兒童提出一些建議,包括感恩意識、溝通意識與責任意識。流浪兒童已提早步入社會,社工應當教導他們更好地遵從社會規則和行為規範,提升責任意識,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努力維護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從流浪兒童與機構工作人員的對話關係來看,社工通過個案訪談,利用“優勢視角”的理論,幫助流浪兒童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讓其感受到社會系統的支持。工作者向流浪兒童介紹救助站的基本情況與功能,以改變流浪兒童對救助機構的負面看法。同時,社工不僅要選擇更有親和力與感染力的對話方式,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和獨特性,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也要善於發揮教育者與引導者的作用,幫助他們學習更有效的對話方式,提升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個體與社會系統的良性對話有利於形成向心力與凝聚力,這有助於將孤立的個體聯繫起來,反作用於社會環境。這需要社工將整合的對話思維運用到具體的實務技巧中,注重多方位的介入,包括情感、認知和行為等方面。因此,機構救助的社會工作介入需要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手工製作、户外運動、棋遊戲、書畫大賽等。同時,機構救助不能僅僅侷限於機構內部,社工可以通過外展社會工作、救助後續服務等方式彌補機構救助的不足,積極地整合社會支持網絡,挖掘社會資源,幫助案主與社會系統形成良性的對話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