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畫教學設計教案

來源:文萃谷 1.08W
  中國國畫教學設計教案

教學目標:

中國國畫教學設計教案

1、瞭解中國畫水墨,彩墨畫法的技巧特點,學會欣賞國畫作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情感。

2、學習中國畫寫意絲瓜的簡單畫法,進行筆墨基本功訓練。教具:

1、學生用具:中國畫顏料、墨汁、毛筆兩支{一支為狼毫小筆用於勾勒線條,一支為羊毫用於點、染色(大提鬥筆)}、調色盤、紙杯、毛氈、A4生宣紙。

2、教師用具:文房四寶一套、絲瓜範畫一張、步驟圖一張、吸鐵石若干。

教學重點:本課重點是提高學生對中國畫的認識,練習用毛筆、宣紙作寫意瓜果的技巧。

教學難點:本課難點是筆墨技法和水分表現不同的濃淡墨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學習用具準備情況。

二、導入新課

我們在四年級時已學過用中國畫的寫意畫法畫,紫藤和螃蟹等種類,今天,老師準備來教同學們用中國畫的寫意畫法畫絲瓜。(板書解題:中國畫——絲瓜)

三、講授新課

1、啟發談話

你們知道絲瓜什麼時候成熟嗎?(指名回答) (——它是夏季的時候成熟)

(——炎炎夏日,碧綠碧綠,大大小小的絲瓜吊在濃濃的綠蔭裏,顯得分為美觀。絲瓜的末端一朵朵的小黃花,像天幕上的星星一樣分外吸引人。在中國漫長的繪畫史上有很多大畫家就喜歡畫絲瓜,不僅因為它適宜國畫的水墨表現 ,而更在於它負載着一片濃濃的田園詩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國畫——絲瓜的畫法吧!

2、讀畫

絲瓜對大家來説,並不陌生,田間地頭,超市菜場都能看

到。今天我們就來 學一學齊白石老先生畫的絲瓜 (出示範圖)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絲瓜圖,看看它們是由那幾個部分構成的?(——瓜葉、瓜身、藤蔓、瓜花)。再看看瓜葉有什麼特點?瓜身又有什麼特徵?藤蔓呢?(——瓜花有大有小,有淡、有濃、花有全開的花、半開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沒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開的花,菊枝幹勁有力地襯托着葉和花)。而花是由什麼形狀的花瓣組成的?——由圓圓頭的橢圓形組成的。

②再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上齊白石老爺爺的《絲瓜圖》的步驟圖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畫的(——先中鋒蘸藤黃點花瓣,再換鬥筆側鋒畫出瓜葉,未全乾時狼毫筆勾出葉脈,長鋒筆畫藤

③寫意蔬果的技巧特點

寫意蔬果使用生宣作畫。講究用筆筒練流暢狀物形神兼備。其作畫程度不像工筆畫那樣。把色、染步驟分得那麼清楚,往往根據繪畫藝術效果的需要,綜合勾、皴、擦、染、點等手法表現對象。而今天所學的“絲瓜”為小寫意畫、下面看看老師是如何所畫它的!

3、作畫步驟

邊講邊現場演示(貼出空白生宣紙)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絲瓜的花和葉,均需藤蔓撐託,須掩葉、葉則映枝。畫法一般先畫瓜身,後穿藤蔓。而後添葉,也可先畫絲瓜,次畫葉,最後穿藤蔓。以自己的習慣為準,沒有定法。下面介紹一般畫法:

①畫花:先用濃墨從花心往外有層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幹後再上藤黃色。如枝頭有含飽未放的花苞。用淡綠色為小底藤黃色點出。[師示範畫後板書]

②畫藤蔓:用筆可曲可直、要有節奏,不可太光,可中鋒,可側鋒,要留下用筆的痕跡。用色一般同葉色。[畫後板書] ③畫葉:先用毛筆蘸淡墨(可調少量墨綠筆尖再蘸一點濃墨大筆點畫,趁墨色未乾時用濃墨勾葉脈)

③畫絲瓜:先用毛筆飽翠綠色可調少量墨綠筆尖再蘸一點濃墨大筆點畫,中鋒一筆畫出,局部可以補筆。 [畫後板書](出示分步步驟圖)師小結:畫花和葉運用了兩種不同的手法這兩種手法就是小寫意蔬果畫的最基本的技法特點。

4、帶領學生臨摹

定位:也叫佈局。就是要把這2絲瓜安排在畫紙的適當的位置上。可先用鉛筆輕輕的畫個大概,以便掌握整體。

畫花:用狼毫小筆蘸濃墨從花心往外畫枝:用筆可曲可直,

要有節奏,不可太光,可中鋒,可側鋒要留下用筆的痕跡,用色一般同葉色。

畫葉:用大白雲濕毛尖蘸少許的墨在盤中間調幾下(可調少許墨綠),筆尖再蘸一點濃墨,大筆畫葉(這樣畫出的一筆,就有深有淺,墨色比較活,五筆畫葉)

畫瓜身:鬥筆蘸翠綠,中鋒由上而下順勢畫出。

四、巡迴指導

1、突出重點:詳細講解勾線用筆方法與點染要領,指示學生注意筆墨的濃淡、乾濕變化。

2、提醒學生注意環境衞生、不要亂甩毛筆,要用專用的抹布或吸水紙來吸墨、揩桌、擦畫具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五、小結

1、展示畫好的作業

2、評價作業優缺點

3、提出今後應注意的地方

六、佈置課外學習

欣賞以絲瓜為題材的美術作品,思考畫家是怎樣表現絲瓜的,如有時間也可以寫生或者臨摹一幅菊花寫意圖。

篇二:中國山水畫教學設計

中國山水畫(2課時)

第1 課時:樹木畫法

課 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欣賞、講解、示範與練習相結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具有對常見數木生長、生理特點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通過樹木畫法的教學,增加學生對中國畫山水的瞭解,提高學生對中國畫山水樹木畫法的技法與欣賞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以後學習山水畫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樹木的結構和中國畫畫樹的特有的表現手法。

難點:樹木的'穿枝插葉。

教具與學具準備

教具:

中國畫山水畫二至三幅。

樹木結構圖一幅。

樹枝、樹葉分類掛圖各一幅。

學具:國畫工具——筆、墨、紙、硯。

教學步驟

課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畫二至三幅。

1導言:

先欣賞掛在牆上的幾幅山水畫,由此引入新課,並介紹樹木是山水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祖國的傳統藝術,我們要十分珍愛併發揚光大。

2樹木的結構:

樹木的種類繁多,形狀也千差萬別,但每株樹都是由枝、幹、根、葉構成, 它們的生長規律是:主幹粗、枝幹細,枝幹越分越細。

3樹幹、樹枝的畫法:

畫樹的順序是:先立幹,後分枝,最後點葉。

古人有“樹分四枝”之説。意思是指畫樹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現出一棵樹的立體感。再則,畫樹枝要注意取捨、概括,以達到簡化,同時在畫面的樹幹時,多用濃墨,畫後面的枝幹時,多用淡墨來表現,使其具有遠近關係和層次。古人經過長期的觀察、提煉,把各種樹木的種類和各種樹枝的生長規律和形態概括為兩種基本形態。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條上挺如鹿角狀,兩枝交接處的內角多為鋭角,也有成鈍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條下屈,如蟹爪。(棗、柿等樹,大體屬於這一類。)

4樹葉的畫法:

樹葉的表現法雖很多,但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即:點染法和雙勾法。 點染法:

胡椒法:為密集的圓形小點。最好用微禿的毛筆畫,落筆時筆鋒直擢紙面,有節奏地點下去。注意墨色的濃淡變化。

梅花點與鼠足點:由五點聚成一個小單位,其形狀如梅花和鼠足,然後由許多小單位交錯排列而成。梅花點下筆重;收筆輕;鼠足點下筆輕,收筆重。 松葉點:松葉又叫松針,由八、九筆或更多的筆畫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間一筆畫起,先左後右,每個小單位參差交疊構成一大片樹葉。

介字點與個字點:葉形下垂,每個小單位形如“介”字或“個”字。要注意參差交疊與濃淡變化。

雙勾法:

雙勾法,就是用勾線的方法畫樹葉。其組織排列規律也與點染法相似。根據樹葉的形狀特徵,可採用象徵形的。如:三角形、圓形、菱形等。也可採用寫實形的,如實的勾勒描繪樹葉的形狀。如梧桐葉、槐葉、棕葉等。

採用雙勾法,可以使叢林有變化,防止畫面的單調和沉悶感。(介紹樹葉畫法時,除掛圖外,還可採用邊講解,邊示範的辦法,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作畫步驟:

以一棵樹為例,邊畫邊講解。

畫主幹。

由上起筆向下用中鋒畫主幹,運筆要加強頓挫轉折,用墨宜稍淡,畫成之後,用濃墨在背陰處略加破醒,樹的精神就出來了。

5畫枝幹

畫枝幹,一要注意穿插關係,樹枝交叉的最小單位是三根枝條,這三條枝構成的狀態以不等邊三角形最美。落筆時,從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層層生髮開去自可收到“齊而不齊,亂而不亂”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關係,有收有放,才有風致。

用墨要前枝濃,後枝淡,適當地把空間距離拉開。

點葉。

點葉從樹端點起,注意疏密、濃淡及樹冠的造型。

畫完後,還可在後面添加叢樹和遠樹。

作業要求

臨摹一棵樹或多棵樹。

要求線條流暢,墨色有濃淡變化,以體現前後關係。

第二課時:石的畫法

課 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講解、啟發、示範與創作練習相結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對幾何形體結構的理解。

過程與方法:通過創作山水畫,提高學生的繪畫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用繪畫的表現形式,抒發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平時從多種傳播媒介接受和貯存的視覺審美信息和各種知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山水畫的創作步驟。

難點:勾、皴、染、點的運用。

教具和學具的準備

教具:幾種山石的皴法掛圖一幅。

山水畫創作步驟圖一幅。

學具:國畫工具-------筆、墨、紙、硯。

教學過程

導入: 山水是離不開樹、山、石的。上堂課我們已學過樹木畫法,本堂課我們將學習山石畫法,並結合上堂課學的知識,創作一幅山水畫。畫山先畫石,那麼我們就從畫古一講起。

石頭的畫法: 古人畫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説。(邊講邊示範)所謂”三面“無非是説,畫石開始勾勒輪廓,就要分出它的陰陽向背,凹深凸淺的基本形態,即石頭的體積感。(示範畫石,要畫羣石。石的穿插在於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介紹幾種山石的皴法。(將幾種山石和皴法的掛圖掛出講解)

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稱為斧劈皴。這種皴法宜於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巖石。作畫時,常用中鋒勾勒山石輪廓,而以側鋒橫刮之筆畫出皴紋,再用淡墨渲染。

折帶皴:用側鋒卧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以名之。

荷葉皴: 皴筆從峯頭向下屈曲紛披,形如荷葉的筋脈,故名。

繪畫步驟

構思、構圖。以平時見過的山水風景(影視、畫頁等都可以)大膽構思,運用學得的畫尖技法和皴法,加以變通和發揮,創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畫。

勾線:(在上幅石頭示範畫的上面加山、作主體。)凡能用線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後。用重墨(相對於整體來看)線儘量明確、肯定地勾出來。遇到有部分敗筆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場退卻,要一直把整體畫面的線都勾完後,再根據整體進行調整。

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線的骨架基礎之上加以補充,以進一步表現山石的脈絡、轉折,使畫面逐步豐富起來。“皴”和“擦“是一個意思,只是筆觸的大小與輕重略有差別。

點染:在勾、皴的基礎上進一步以不同筆法的點加以充實、豐富,逐漸形成畫面的整體效果。染,放在最後進行。染,是以水分較多的筆觸去畫,但不可大面積地瞎塗。當留出的空白,要留出來,不可統統堵死。

作業要求

作業用紙,最好用生宣紙或毛邊紙。

提倡自己運用“勾、皴、染、點”的畫法去變通表現,創作一幅山水畫。 教學反思:

在美術課正式教授中國畫以前,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中國畫。因此,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對學生來説都十分新奇。孩子很容易對新奇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孩子在興趣中探索、學習正是美術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

我在八年級的美術教學中已經開始滲透中國畫的教學。首先我讓學生觀看一系列的水墨畫作品,它特有的繪畫效果令同學們十分驚奇。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了產生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有:使用的紙張比較特殊、繪畫的工具比較特殊和繪畫的顏料比較特殊這三點。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正是他們對國畫這一前所未接觸的藝術感興趣的關鍵所在。讓學生自己探究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同學們針對歸納的這幾個問題,又進一步思考,提出了動手試一試的想法。同學們通過設計,在課堂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比如,為找到宣紙的特殊性,同學們試着往宣紙上

滴水、滴墨、滴顏料。通過動手做,用心觀察,同學們馬上發現了宣紙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滲化性。用探索的方式學習中國畫,使同學們能真正瞭解中國畫這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並真正做到在興趣中學習藝術,感受藝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