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報內容素材簡潔又漂亮

來源:文萃谷 2W

小報也是我們常見的一種宣傳工具了,我們可以做科學小報來宣傳科學的小常識哦。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簡單的科學小報,一起來看看吧!

  整潔美觀的科學小報

科學小報內容素材簡潔又漂亮

科學小報內容素材簡潔又漂亮 第2張

  科學小報素材

  泡利的故事

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生於1900年,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紀七年級位罕見的天才,對相對論及量子力學都有傑出貢獻,因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而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原理是他在1924年發現的,對原子結構的建立與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有革命性的影響。

泡利在19歲(1919年)時就寫了一篇關於廣義相對論理論和實驗結果的總結性論文。當時距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1916年)才3年,人們認為他這麼年輕卻有如此獨到的見解,所以震驚了整個物理學界,從此他一舉成名了。

關於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嚴謹、博學而著稱,同時也以尖刻和愛挑刺而聞名。據説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泡利見到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演講完後,泡利站起來説:“我覺得愛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一次,在後來發現反質子的意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做完一個報告和泡利等離開會議室時,泡利對他説:“我從來沒有聽過象你這麼糟糕的報告。”當時塞格雷一言未發。泡利想了一想,又回過頭對與他們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學家布瑞斯徹説:“如果是你做報告的話,情況會更加糟糕。當然,你上次在蘇黎士的開幕式報告除外。”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個地方,但不知道該怎麼走,一位同事告訴了他。後來這位同事問他,那天找到那個地方沒有,他反而諷刺人家説:“在不談論物理學時,你的思路應該説是清楚的。”

泡利對他的學生也很不客氣,有一次一位學生寫了論文請泡利看,過了兩天學生問泡利的意見,泡利把論文還給他説:“連錯誤都夠不上。”

但泡利被玻爾稱作“物理學的良知”,因為他的敏鋭和審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發現錯誤的能力。在物理學界還曾笑談存在一種“泡利效應”--當泡利在哪裏出現時,那兒的人不管做理論推導還是實驗操作一定會出岔子。

而當泡利説:“哦,這竟然沒什麼錯”時,通常表示一種非常高的讚許。一則笑話説,泡利死後去見上帝,上帝把自己對世界的設計方案給他看,泡利看完後聳聳肩,説道:“你本來可以做得更好些……”

  海洋科普知識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繫着。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蜕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温;當內部温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温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巖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乾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佈,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牀、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佈。天昏地暗,隨着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巖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裏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裏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