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又漂亮的孝心小報圖片內容

來源:文萃谷 1.86W

父母,我們要有孝心,懂得感恩,做一份孝心小報來加深對孝心的理解吧。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孝心小報素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簡單又漂亮的孝心小報圖片內容
  漂亮的孝心小報  孝心小報內容:有孝心懂得感恩的名言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註釋: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2、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註釋:孔子説:“當今的孝子,只是説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3、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註釋:孔子説;”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註釋:孔子説;”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5、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麪帶歡。——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7、爹孃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8、勞苦莫教爹孃受,憂愁莫教爹孃耽。——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9、時時體貼爹孃意,莫教爹孃心掛牽。——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10、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孝心小報資料:孝道

先生説:“人的大本就是一個孝字”。古人説“百善孝為先”。儒家為了發揚孝道,特為寫了一本《孝經》,可見中華民族,對孝道是何等重視!不過,人們對孝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先生説:“盡孝的不必常侍庭闈,才算是孝。若能立身行道,雖然離家萬里也是盡孝。孝子行事是純粹本乎天良,違天良就不是孝子”。所以盡孝不一定總在父母身邊,在家在外都可以盡孝。這樣人,在社會上也必然會忠於職守的。

先生所講的孝道,包含孝身、孝心、孝性。供養父母衣食住,這僅是孝身。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如何盡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敬何以別乎?”孔子説的`大意是:“現在為孝的人,只是説能夠供養父母飲食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內心對父母沒有誠敬之情,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論語》)。

對老人的心情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人老了,心有餘力不足,心中牽掛的事情更多了,總是放心不下。如果對老人的難處不理解,不體貼,只是嫌老人多管閒事,説話好羅嗦。為子女的很反感,動不動便刺傷老人的心。這樣,很容易使老人產生傷感,即便給老人做再好的飲食,老人也不感到香甜,心情也不愉快。這便是不能“孝心”的緣故。

先生説:“兒女盡孝,老人有錯,必須給補上,這才叫真盡孝呢。我母親在世的時候,因為怕家族欺負,不敢奉養老人,恐怕兒子們受累。我後來知道這一步錯處,母親死後,便將我祖父請過來,不但不要他的養老地,並且還負擔他的債累,我也一定請,這才能補老人的過失呢”。當時雖受伯嫂母的難為,先生也堅決這樣做了。不僅解決祖父的生活問題。同時更可以使祖父的心情得到安養,這是孝老人的三界。更為重要將母親的虧孝處給彌補上了。所以“順”不一定都是孝。

想要盡孝,必須有好的性格,光心好而性不好,孝道也行不圓滿。比如兒女出於好心,説話強硬,把父母頂撞完了,使父母心裏很難過,即使心眼再好,又有什麼用呢?例如一位“孝子“,給老人買來許多水果和點心,因為老人把水果分給孫子們了,兒子生氣了,便把水果收到一塊給扔到垃圾堆裏,氣得老人暗暗落淚。這樣能算孝嗎?説他不孝,好像冤枉了他;説他孝,竟把老人氣得這樣。所以缺乏心性修養的人,孝道是盡不完美的。

人在社會上工作,不論離家遠近,能夠盡職盡責,出色的完成任務,不令父母掛念和操心,就是孝子。尤其一提到兒子或女兒,父母感到心滿意足,十分欣慰,這樣,比較庭闈這孝,其分量還要重得多呢!當然,父母衰老病弱之時,兒女能夠耐心服侍,也是非常必要的。

子女孝敬父母是責無旁貸的,但是隻是自己一個人能盡孝,還是不完滿的,必須夫妻和諧起來共同孝敬老人,才能使老人更安心。所以先生説:“男子如不把內人(妻子)領在道上,能孝翁姑,教子女,縱自己十分盡孝,老人也不淨心;女子結婚之後,不能助夫成德,雖然自己孝敬翁姑,翁姑也是不甘心,所以男女必須明道,才能盡孝。”

先生説:“在外邊做事的人,常掛念老人,以為是盡孝,錯了,那為思親,不是孝親,必將職分內的事,做得完善,那才算盡孝。因思親而不能盡道盡職,未免重貽親憂,深負親恩,怎能算孝呢!”

父母去世,子女哀痛,是人之常情,但過分悲痛,以致傷害了身心,也是不應該的。先生説:“人當父母死時,都要痛哭流涕,以為是盡禮,其實是一種無益的事。若是有道的經過這一番痛哭,也要損去一半道力。父母今生作善,來生還是作善,又何必痛哭呢!若有哭的心倒不如立志成道,父母和九祖都得到超度了”。允恭道:“孔子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那是什麼意思?”先生説:“孔子的話,是因時而發的,不那麼説,不能合乎那個時代。假使他生在現世,他也就不能那樣發言了。”孔子那個時代是極重禮儀的,所以那樣説。

先生説:“如把人情割斷再去盡孝,那才是佛國的孝子呢!”這是孝道最高層次的要求。當然,有很多人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