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調研報告

來源:文萃谷 2.49W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類型。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濟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經濟調研報告

經濟調研報告1

近年來,大力發展以“鄉鎮增財力、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為重點的鄉鎮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鄉鎮經濟最能激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力,對推進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發展鄉鎮經濟的重要意義

1.鄉鎮經濟的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引擎與支撐。發展鄉鎮經濟要站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和理解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鄉鎮經濟的發展是鄉鎮範圍內的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的整體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致富農民、繁榮農村就要依靠鄉鎮經濟的帶動,做大做強鄉鎮經濟,才能夠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而提升農村產業化水平,推進城鎮化進程。

2.鄉鎮經濟的發展將有助於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小城鎮建設將是我國目前二元體制結構改變的交匯點與平衡點,改變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的格局,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是鄉鎮經濟的發展的趨勢。而鄉鎮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生活,擴大經濟輻射面,從而

有力的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3.鄉鎮經濟的發展影響着整個縣域經濟的運行。鄉鎮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豐富的發展資源和發展空間,具有不同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發展潛力巨大,通過生產要素的不斷聚集、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市場機制的作用將影響整個經濟的運行。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同時,縣域經濟的發展會使周邊鄉鎮迅速成為其中心城市的衞星小城,帶動它的全面發展,進而整個經濟的互動會愈發明顯。

二、鄉鎮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制約鄉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一是缺工業用地,有的大項目無法落户;二是缺優秀人才,各行各業缺領軍人物,有的企業老闆缺乏社會責任感;三是缺穩定且充滿活力的鄉鎮幹部隊伍,尤其是搞經濟工作的人太少;四是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五是機構改革中出現了管理“梗阻”,新的條塊分割,使鄉政府職能弱化,成了政治上的空架子,經濟上的空殼子,無權無錢,使得調控、協調能力變弱,難以擔負起組織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二、三產業嚴重滯後。鄉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直不足,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猶如杯水車薪。由於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後、老化陳舊,很難對農業生產提供持續的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農業產品加工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鄉鎮的

工業建設起點不高、層次較低,技術水平仍以勞動密集型和中低層次技術為主,經濟超常規發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鋪設新攤子,實行的是外延式擴張,缺乏對傳統產業改造和輻射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還不十分明顯。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市場取向改革不到位以及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和開放的非均衡的發展也是導致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重要因素。

3.對發展鄉鎮經濟的思想認識不清。有些鄉鎮的黨政領導缺乏對鄉鎮經濟的整體認識,認為發展經濟是省市區(縣)各級領導的事情,自己所處的鄉鎮區域小,招商引資困難,能夠把目前的鄉鎮企業保持現狀,不讓其遷走或破產就是行了。鄉鎮企業絕大多數為私營企業,一般是本地人投資或藉資興建。私營企業主多是農民,思進心不強,加之整體素質較低,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洞察能力使其不能做大做強。此外,農民種地,農資價格偏高,收入也不多,雖然近幾年政府給種糧補貼,但很難改變農業整體收入低的現狀。大多數農民寧願取得較小的土地收益,也不願意流轉自己的土地,思想上是小農意識作祟,認為土地是自己的,縱使無力耕種也不願讓給他人經營。

4.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認識不足。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支持主要表現在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寬鬆的政治、社會和輿論環境。但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在土地使用、項目審批、工商税費等方面由於認識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而民營經濟的`

目標本身具有趨利性,個別的企業在成長初期,為了發展會偷税漏税,尤其是法制不健全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短期化行為,甚至是違法亂紀行為。對民營企業缺乏必要的監管,勢必會導致惡性循環,民營企業侷限於“小打小鬧”,很難發展壯大,不能真正發揮民營企業拉動鄉鎮經濟發展的作用。

三、發展鄉鎮經濟的策略

1.以招商引資為突破,破解鄉鎮特色經濟發展資金難題。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是要加大投入。在鄉級財政實力薄弱、資本積累困難、政府投資困難的情況下,要把推進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資、啟動民資和項目建設上來,招商引資是最為有力的依託。要優化經濟環境,把握招商引資的主動權。一是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可採取土地入股方式,來吸引企業的進入;二是完善招商引資措施,大力推介鄉鎮的地理位臵優勢、交通發達優勢、土地資源優勢、投資環境優勢,降低“門檻”,放棄眼前利益,謀求長遠利益;三是堅持發展規模型企業和質量效益型企業並舉,形成“大中小結合、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格局,逐步建立“投資-回收-積累-再投資”的良性運作機制,培育新的增長極。

2.以現代農業建設為抓手,破解農業增產不增收的難題。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主要做到“三抓”。一抓基地建設,“突出特色、壯大規模、集中連片、整體開發”優化品種結構,壯大規模。二抓示範點建設,集中建設一批農業專業化生產示範基地,

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三抓科技,繼續加大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實施“農業科技示範工程”,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

3.以農業結構調整主線,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的難題。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合理調整產業佈局,優化農業結構,拓展發展空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資源配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在“一村一品”的基礎上探索“多業並舉”的發展模式,實現增值增效。種植業向優質化、集約化發展,養殖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二、三產業向觀光型、效益型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要重點突出本鄉鎮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以增加農民收入。

4.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着力點,破解農民增收難的難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進農村環境田園化重要載體。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拉長產業鏈、實現農業外延增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首要的是抓龍頭企業,建原料基地,之後是用發展工業理念提升傳統農業。以公司為依託,以專業村、專業合作社、專業户為主體,以服務為紐帶,合理佈局並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户有機的結合,形成“品種特色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市場品牌化”。農業產業化經營,

會促進農村分工分業,同時提升農產品增值空間。

5.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為契機,破解農民知識化難題。農民要富裕必須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促進本地區的土地流轉,提高土地收益。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加大農村勞動力輸出力度。健全勞務協作機制和信息網絡,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引導鄉鎮、中心集鎮附近的農民率先從土地上脱離出來,使更多農民在輸轉中實現勞務移民。

四、發展鄉鎮經濟應重點把握的幾個方面

1.農業集約化發展是必然趨勢。由於小農經濟存在缺乏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能力、無法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高成本、低收入、阻礙技術進步等等弊端,它的必然結果是兩極分化和土地兼併。而發展現代農業是個動態的概念,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對農業集約化水平要求也必然越來越高。調查顯示,74%的村幹部和農民認為有必要健全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隨着農村經濟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發展,各地農村已經自發地出現了一大批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涵蓋了農村的各個領域,包括生產經營,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等等。因此,發展鄉鎮經濟就要不斷探索集約化發展之路。

2.農產品深加工是主要發展方向。農產品加工是農業與市場連接的重要紐帶,是農產品商品化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同時也

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根據各地的資源優勢,確定發展方向和目標,按照各自的經濟實力確定起步水平,制定發展規劃。生產過程和產品向標準化,加工生產和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加大農業支撐的保護力度,以此帶動農業附加產值產出效益的能力。

3.全面協調可持續是基本原則。目前,我國自然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耕地、草地等主要農業資源不斷減少,嚴重製約了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高。要轉變農業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發展,就要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變為保證數量、注重質量追求社會效益室外發展方式;由單一農業功能轉變為多元化的農業功能;由犧牲環境、不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綠色”節約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方式。

加快鄉鎮經濟發展要以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為重點,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斷創新鄉鎮經濟發展機制,增強發展活力,促進鄉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2

循環經濟產業是我市重點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是實現我市“1331”工程的重要支撐,對促進老河口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推進產業生態化轉型,壯大支柱產業規模,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實現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意義深遠。循環經濟產業園是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循環經濟產業的重要基地,我市循環經濟主要企業都聚集於此。為此,我們以循環經濟產業園為重點開展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整個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控制面積11.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總投資23億元,有效提供工業用地15000畝。規劃區範圍西起梨花大道,東至外環路,北起經濟開發區交界,南止漢十高速公路。

按照園區產業發展規劃,老河口循環經濟產業園將重點發展汽車拆解、廢舊電子回收、廢鋼再利用、廢舊輪胎再利用等再生貴金屬、再生纖維等再生資源深加工產業,以及汽車發動機及零部件再製造、工程機械再製造、輪胎翻新等再製造產業。橫向延伸發展資源利用及節能環保領域的裝備、材料、藥劑及產品製造等產業,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活太陽能熱水器、發電機組設備生產新能源產業。配套發展物流、金融、環保、科研、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

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建設以湖北楚凱冶金有限公司為龍頭,截至目前已有楚凱冶金有限公司投資3.5億元,佔地140畝的“年處理20萬噸廢舊鉛酸蓄電池再利用項目”;襄陽楚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佔地100畝的“年處理200萬台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再利用項目”;湖北業茂再生資料有限公司投資3.6億元,佔地150畝的“年回收30萬噸廢鋼再利用及500萬台(套)汽車輪轂製造項目”;湖北銘航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佔地100畝的“水地熱能源利用項目”等10家企業12個項目入駐發展,經營形勢喜人。20xx年,循環經濟產業園被湖北省商務廳認定為國家區域性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園區項目建設將得到國家政策、資金方面的大力扶持。

二、問題及思考

發展循環經濟是現代社會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立符合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十八大報告把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取得較大發展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當前和今後一個長時期內,一個地方能否跨越式發展、健康發展、科學發展關鍵就在於能否搶抓機遇、構建起既能促進經濟短期快速發展,又能保持長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產業結構。

循環經濟相關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各地方發展的時間不長,它的資源、環境約束甚至投資規模要求都不十分強,對老河口這樣一個具有一定工業基礎、水、電較為豐富,而且公鐵水空交通運輸條件十分便利的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相關產業比發展傳統經濟產業有更明顯的優勢。新一屆市委把循環經濟產業列為我市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是審時度勢作出的重要戰略舉措。

但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有幾個重要認識問題需要引起我們思考一是整個產業現有企業數量不多、規模較小。發展循環經濟並不單純是

一、二個企業的事情,而是必須要有一批同業共同發展。當然,在起步的初期,必須要有幾個支柱式的企業起帶動、示範作用,但後續的發展必須要有一批企業的跟進。在這方面,老河口已經有了幾個重點骨幹企業,如老河口的'湖北楚凱冶金20萬噸廢舊鉛酸蓄電池再利用、襄陽楚德200萬台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再利用項目、湖北業茂30萬噸廢鋼再利用及500萬台(套)汽車輪轂製造項目、湖北銘航水地熱能源利用項目。但企業數量還比較少,生產環節比較單一,生產規模還不大,還沒有能夠何使企業集羣起來發展,形成專業化分工的格局,使其上下游生產企業成為完整的生產鏈條。

在發展企業集羣方面,谷城的作法很值得學習。他們以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駱駝集團為龍頭,網羅銘鴻、盛旺等企業,推動鉛資源循環利用。目前,金洋公司每年“吃”進5500萬隻廢舊蓄電池,“吐”出25萬噸鉛合金,相當於節約250萬噸原生鉛礦。他們以金洋公司、美亞達公司為龍頭,網羅縣外2家企業,推動鋁資源循環利用。他們以湖北三環車橋、三環鍛造公司為龍頭,網羅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100多家,推動鋼鐵資源循環利用。正是由於產業內相關企業的共同發展,使相關產業形成了規模經濟,促進產業發展上了台階。谷城20xx年,再生資源產業實現產值325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

既然市委把發展循環經濟做為我們的一個支柱產業來發展,我們就應當從產業發展的整體來規劃,努力推動循環經濟產業的物資供應、生產加工與市場銷售體系的儘快形成。在河谷組羣中,工作目標也就更為明確,引進相關商家無論是為老河口還是為谷城企業發展服務,我們都應當積極支持,促其儘快形成規模、產生效益、帶動發展。

二是產業發展類型太少,覆蓋的行業太窄。發展循環經濟並不單純是某些行業的工作,而是應當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大力推廣運用的。目前發展循環經濟似乎成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再製造等有限的幾個工業部門的專利。當然在發展的初期這些是基礎性的工作,必須要做好。但循環經濟的實質是3R原則,也就是資源較少的投入、產品的重複使用以及物品能夠成為新的資源加以利用,只要符合這些原則的生產都是循環經濟生產。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老河口的一些原有基礎較好的產業,比如裝備製造和汽車零部件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化工行業、建材行業等等,都可以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加以改造,或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打造出新的發展機遇。比如化工、建材行業中的廢水、廢氣、廢渣的零排放、無害化處理及重複利用都還在非常低級的階段,還大有可為的地方,比如葛洲壩(老河口)水泥利用餘熱發電項目,進行餘熱發電技術改造,將排放的廢氣餘熱回收並轉換為電能再用於水泥生產。年發電7000萬度,是一個具有利廢(充分利用廢氣餘熱)、環保(大量減排CO2)、節能(進一步降低水泥生產電耗)三重效果的項目,可有效降低水泥生產的成本、實現產值3000萬元。再比如農產品加工業中,老河口勁旺油脂公司通過科技創新,從以往大米加工後的廢物米皮裏榨出了營養豐富的食用油,同時,在提煉稻米油的過程中,分離出近10種副產品,傳統的稻穀在這裏真正做到了“吃幹榨盡”,原來被當作了豬飼料的廢物卻從中摳出了“黃金”。現在年銷售收入已超過了6億多元。

項目背景

湖北老河口循環經濟產業園作為全國區域性大型再生資源利用基地,在全國建立了5000餘家廢舊物質回收網點,園區內建有亞洲最大廢舊鉛酸蓄電池處理生產線和華中地區最大的廢舊家電處理生產線,園區內初步形成了廢鉛、廢鋼、廢舊電子等處理循環再利用產業,亟待建設再生資源交易市場來整合規範再生資源交易,支撐園區可持續發展,而我市及鄂西北周邊目前還沒有一個規範的大型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廢舊物資的回收基本上都是民間個體單位和社會閒散人員回收,分散無序、環境污染、安全隱患等問題突出,加工利用手段落後。通過政府規劃和政策引導,發展規範的再生資源交易市場,有利於整合市場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便於企業和行業執業人員操作,使得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市場分析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報廢汽車、廢舊五金、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廢紙廢塑料、廢輪胎廢橡膠等廢舊物資迅速增加,再生資源呈現出回收量大,增長速度快的特點,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建設前景廣闊。

項目規模及內容新徵建設用地500畝,建設廢鋼回收交易市場、廢銅回收交易市場、廢鉛酸電池回收交易市場、廢塑料交易市場、廢舊輪胎交易市場等五大交易市場。

投資估算

項目總投資5億元

合作方式

政府規劃引導,招商引資建設。

效益預測

年交易廢鋼50萬噸、廢銅15萬噸、廢鉛酸電池30萬噸、廢舊輪胎40萬條,廢舊塑料5萬噸,交易經營額150億元以上,交易税3億元。

年處理30萬條廢舊輪胎、橡膠粉末再製造項目

項目背景

我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橡膠類製品原材料消費進口國,初步測算我國年橡膠消耗量為280萬噸,已超過美國,列世界第一位。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國的自行車胎年產量為1.5億條,膠鞋年產量為13億雙,均高居世界第一位。輪胎產量也已超過1.3億條,躍居世界第二位。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內汽車、公路、建築行業也隨之迅猛發展,使汽車輪胎、公路瀝青、建築防水等橡膠類製品的需求量將持續攀升。

市場分析

廢舊輪胎的主要成分為橡膠、鋼絲、纖維絲,再生利用方法是將廢舊輪胎通過各種技術將內部的鋼絲、纖維分離出來並將膠塊研磨成膠粉。其優勢在於可使廢輪胎的利用率達到100%,可以循環利用,且生產過程中沒有二次污染,通過回收利用廢舊輪胎生產橡膠粉末,是集環保與資源再利用於一體的環保發展模式。膠粉的用途十分廣泛,幾乎涵蓋了各行業,可替代塑料、PVC等原料;可替代天然膠再加工製造成汽車輪胎;可應用到體育跑道;製作成鞋底材料,作為改性瀝青運用到高速公路、飛機跑道以及製作成第三代鐵路枕木——橡膠枕木等,市場前景廣闊。

項目規模及內容

本項目擬建設一個利用廢舊輪胎生產超精細膠粉、再生膠、橡膠製品、橡膠粉改性瀝青及SBS改性瀝青的生產廠區,達到年處理廢舊輪胎30萬條,年產超精細膠粉(中間產品)8000噸、再生膠3000噸、橡膠製品20xx噸、橡膠改性瀝青50000噸、SBS改性瀝青50000噸的建設規模。

投資估算

項目總投資2.4億元

合作方式

獨資、合資均可

效益預測年產值10億元,利税8000萬元。

經濟調研報告3

一、對全市商務經濟運行趨勢的基本判斷

一是外貿出口高速增長。據海關統計,上半年全市累計出口3844.1萬美元,同比增長95.1,高於全省平均增幅41.6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完成省政府下達目標任務5200萬美元的73.9,完成進度居全省第二位。按照當前進度,預計全年將實現出口5500萬美元,可望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

二是利用外資形勢嚴峻。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家,同比減少7家,下降幅度63.6;新增投資總額1557萬美元,同比下降70.2;註冊資本916萬美元,同比下降74.1;合同外資493萬美元,同比下降83.2;實際利用外資850萬美元,雖然同比增長69%,但只完成省政府下達目標任務3400萬美元的25%。保守估計,下半年可到資230萬美元,缺口2320萬美元,樂觀估計,下半年可到資1372萬美元,缺口仍達1168萬美元,形勢十分嚴峻。

三是國內貿易持續看好。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2.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7。按照當前進度,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望突破120億元,將完成116億元的年度計劃任務。

四是外經合作逐步拓展。上半年,全市外派勞務實現56人,另有93人正在接受海員培訓。市外派勞務培訓基地初步建立,勞務外派渠道進一步拓寬,勞務外派數量逐步增加,外派海員工作進展順利。

二、當前商務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外貿出口結構比較單一。主要表現在出口產品單一。當前全市外貿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汽車及零部件為主的機電產品、鋁錠為主的有色金屬、耳菇為主的農產品。其中,機電產品出口1851萬美元,佔全市出口總額的48,其他類產品出口所佔份額較小。再方面還表現為,出口企業單一。目前全市具有自營進出

口權的企業有105家,上半年實際有出口業績的企業只27家,年出口過千萬美元的企業僅兩家,其中,湖北東風汽車工業進出口公司上半年出口1648.6萬美元,湖北丹江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口1069.2萬美元.兩家企業出口額佔全市出口總額的70.7,如果這兩家企業的出口出現波動,將影響全市年度出口任務的完成。

二是利用外資出現滑坡、減退的勢頭。上半年全市新批外資企業數、投資總額、註冊資本、合同外資四項指標均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一方面東風公司總部外遷,使外資注入和外商再投資打了很大折扣,影響了外商投資我市汽車產業的信心。同時我市投資環境特別是投資軟環境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嚴重影響了外資進入。

三是外經工作新局面亟待打開。從工作內涵看,外經工作包括經濟、人員、技術、產品等領域的合作,涵蓋的範圍很廣。我市外經工作僅在外派勞務、對口支援、境外辦廠方面做了有益嘗試,工作面較窄。從工作慣例看,具體業務以對外勞務合作為主。今後需要我們樹立“大外經”的觀念,把外經工作與內經工作結合起來,打開經濟技術合作的新局面。

四是內貿流通面臨巨大的挑戰。現階段,我市內貿流通企業面臨着國內外同行的激烈競爭。中商、中百等外地大型商貿企業已進駐我市,競爭市場份額。隨着我國入世承諾的兑現,我市商貿企業面臨着國際商業巨頭新的競爭。網上購物、倉儲式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等新型流通業態的不斷湧現,已成為現代流通業態

發展的新趨勢,而我市的新興業態還處在初級階段,不能夠滿足廣大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要。

三、下半年的工作重點

針對目前商務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下半年重點主要是推進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學習,提高認識,確立適應商務經濟發展要求的工作思路。商務經濟工作的基本目標,就是研究制定政策,推動行業管理,促進企業自律,建立公開、公正、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運行體制;最高目標就是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的進程,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努力開拓國內外兩大市場,從而提高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力。為了逐步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要求商務系統的全體幹部必須進一步加強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加強調查研究,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努力從過去單一的外經貿、單一的國內貿易轉變到全面研究包括國內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在內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內外資一併利用的指導思想上來。

2、抓住重點不放鬆,努力超額完成全年外貿出口目標。

一是繼續支持以東風進出口公司為重點的機電產品擴大出口規模,促成對蘇丹的整車出口;

二是繼續支持丹江、房縣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三是爭取省商務廳以及海關等方面支持,促進雙星東風輪胎公司以進料加工貿易的方式,迅速恢復、擴大輪胎的出口市場。四是積極為明年乃至今後外貿出口做好工作。

3、加強對已簽約外資項目的跟蹤服務,盡最大努力爭取完成全年利用外資的任務。

一是面對嚴峻的外資形勢,要振奮精神,堅定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信心。

二是要與招商局共同組織力量,組成工作專班,對目前已經簽約的外資項目,進行逐個的跟蹤督辦,及時協調項目進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成簽約項目儘快轉化為到資項目。

與此同時,我們將加大對已有意向在我市投資的外資項目的服務跟蹤,努力促成一至兩個大額外資項目年內到位。

4、廣泛宣傳、正確引導,拓寬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渠道。

一是採取各種形式開展外派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

二是加大外派海員招收工作的組織、宣傳力度,確保完成省政府下達的海員招生指標,擴大海外打工經濟的規模。

三是積極提供信息,加強引導,支持我市具有優勢的汽配生產、汽車改裝、建築企業、農產品科技加工企業走出國門到周邊地區和國家辦廠設點,承接工程,帶動我市人員、機械設備和原材料的輸出。

5、大力推進流通現代化建設,促進新型業態發展。

一是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推進我市流通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商業網點建設的整體規劃。

二是支持商貿骨幹企業實施聯合經營。要研究相關政策,鼓勵劣勢資源向優勢資源靠攏,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轉移。引導和促進企業走集團化經營的道路,進一步擴大市屬商貿企業的經營規模,提升企業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三是進一步做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工作。四是建立一整套內貿流通運行監測體系,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6、進一步加強政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我們目前在外貿、外資、外經方面已出台了很多政策,但企業並不完全瞭解,要解決政策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一是要全面梳理政策。對內貿、外貿、招商引資、外經等政策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編印成冊,更好的為企業服務;

二是要全面宣傳政策。將政策交給企業,要讓所有的企業瞭解我們所有的政策,讓企業用足用活已有的政策;

三是要分類比較政策。對現有的政策進行比較,及時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議;

四是要認真落實政策。

要多方面做好協調工作,對已經出台的政策完完全全地落實到位。要求全體商務系統的幹部認真學習研究政策,用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吸引投資、促進全市商務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4

1-3月,全區共到位上級政策性項目68個(不含教育公用經費、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下撥、新農合下撥、交通公路合同建設和以前已計入目標的項目資金等),到位資金6.37億元,其中普惠補貼類41個,到位資金4.09億元,政策項目類27個,到位資金2.27億元。

(一)規模以上工業一季度,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8%。其中,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增速2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12縣區排第9位,較全市平均增速(24.6%)低5.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61.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34.6%。

(二)固定資產投資一季度,全區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9.9%,增速在13縣區內排第1位,較全市平均增速(17.6%)高32.3個百分點。

項目建設情況:一季度新開工入庫5000萬元以上項目9個,計劃總投資額34.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4個,計劃總投資額31.9億元。

(三)消費品市場一季度,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0.5億元,同比增長2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市的比重為18.4%,增速較全市平均水平(28.5%)高0.4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0.6億元,同比增長38.8%,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市的比重為25.0%,增速較全市平均水平(43.3%)低4.5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總額在13縣區內總量排第1位,增速分別排第4位、第3位,增速排名取得近三年以來最好位次。

(四)財政收入一季度,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7億元,同比增長17.3%,在13縣區內總量排第8位,增速排第9位,增速較全市平均水平(23.6%)低6.3個百分點。

税收收入完成1.6億元,同比增長22.1%,佔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0.0%,在13縣區內總量排第9位,增速排第12位。

(五)服務業

一季度,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42.6%。其中,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2.1億元,同比增長46.5%。

(六)居民消費價格一季度,城區居民消費者價格同比增長0.5%,與同期(4.5%)比回落4.0個百分點。

(七)新增“四上”企業

一季度,全區新增“四上”企業25家,其中,工業8家;服務業2家;商業14家;房地產業1家。

經濟調研報告5

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規劃是龍頭。要在做好山區人口、資源、環境狀況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對各鎮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學定位,制訂長遠發展規劃。當前,重點是從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四個方面,制定和實施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此為抓手帶動全面發展。

一、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山區發展大環境

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山區發展的關鍵。只有基礎設施完善了,才能提高山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有效承接發達地區的帶動輻射。近年來,我市北部山區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特別是所有行政村全部實現“五通”,大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是道路交通主骨架尚未形成,缺乏高等級公路,鎮際主幹道由於疏於管護,路況較差,綜合運輸能力低;農村電網改造滯後,不少高、低壓電線變壓設備殘舊,安全隱患較大。為此,建議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加快北部山區道路交通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快推進道路交通網建設。加大力度推進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在北部山區形成“兩橫一縱”的高速公路網;同時,加強對現有公路的擴建改造和養護管理,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協調解決好收費站的撤併搬遷問題;適當提高補助標準,逐步幫助有條件的自然村建設硬底化村道。通過道路交通網的建設與優化,把北部山區納入中心城區及周邊主要城市的“1小時經濟圈”內,為山區承接發達地區幅射,增強市場吸引力,加快發展創造快速便捷的交通條件。

(二)加強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協調省有關部門將我市北部山區農村電網列為廣東電網公司農網改造項目,給予資金、技術支持,改善電網結構,降低電網損耗;建立市、區(縣級市)兩級農村電力建設專項資金,對新型小型變電站、電網擴容等農村電力設施建設改造項目給予補貼或貼息貸款,解決供電能力不足問題,確保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要。

二、進一步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減輕山區發展的人口壓力

我市北部山區七鎮人口總計3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佔92。近兩年,各鎮堅決貫徹有關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政策,建立鎮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舉辦二、三產業就業技能培訓班,並加強推薦就業服務,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明顯加快。但這項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鎮級財力有限,培訓經費缺口較大;二是農村富餘勞動力文化程度低,接受培訓的能力較差;轉移就業人員多數從事勞動強度較大、工資待遇較低的工種,由於主、客觀因素,“迴流”的情況時有發生,穩定性較差;三是受户籍、住房、教育、社保等制約,農村富餘勞動力進鎮、進城安居嚴重滯後於轉移就業。為進一步促進山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建議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促進農村人口向鎮區和中心村集聚。在繼續重點扶持良口中心鎮建設的同時,適當擴大對其他六個山區鎮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鎮域、鎮區的規劃編制和修編,加快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推行在較大範圍內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土地置換政策,鼓勵通過土地整理來置換農村宅基地,解決鎮區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農村低保、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適當向鎮區、中心村傾斜,引導山區散居農民向鎮區、中心村集聚。

(二)繼續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結合教育強區(市)、教育強鎮建設,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推進山區中國小布局調整、等級學校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繼續加大對貧困學生的扶持力度,貫徹落實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政策,擴大市扶貧中技班就讀名額,讓更多山區農户子女受到較好的教育,走出農村,減少新的富餘勞動力產生。

(三)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繼續扶持完善鎮級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並將就業服務網絡向行政村延伸;積極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提高轉移就業率。在培訓方向上,除繼續加強與一般服務業、工業企業的聯繫外,要重點注意結合山區旅遊項目的建設,適時組織項目建設區農民開展旅遊服務的相關技能培訓,使當地農民能勝任項目開發創造的崗位,實現就地轉移就業。

三、加快發展旅遊,促進山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將山區豐富的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旅遊是主要的載體。近年隨着我市經濟梯度發展戰略的推進,市民生態意識的加強,北部山區旅遊開發環境得到改善,招商引資步伐加快,旅遊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整體上仍處於初級開發階段,旅遊業總收入佔當地GDP比例還較低,資源開發、精品建設任重道遠。下一步,建議在堅持政府營造旅遊大環境,以企業投入建設和經營為主的原則下,重點推進以下四個旅遊區的建設,打造生態、休閒、人文景觀旅遊精品,以點帶面,梯次實施,加快山區旅遊業發展。

(一)温泉養生谷旅遊區。該項目由土地開發中心投資12。8億元進行前期開發,較好地解決了山區旅遊資源開發的資金“瓶頸”問題。下一步要在進一步完善規劃的基礎上,注意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以人為本,妥善做好農民搬遷安置工作。重點是搞好1300畝安置區及其餐飲、購物等商業功能的開發建設。同時對安置區周邊一定區域進行規劃控制,為今後引進其他景區開發建設的農户搬遷預留空間。二是加強部門協作,共同推進旅遊區建設。林業部門根據規劃要求,分期分批對區內山林進行林相改造,營造優美的森林景觀;水利部門優先考慮區內流溪河段的堤岸建設;交通部門做好105國道的改道方案論證、規劃以及街東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規劃建設工作。三是加強與周邊景區的聯動,形成“眾星拱月”的旅遊網絡。以旅遊區為中心直徑30公里範圍內,集中分佈自然景區,人文景點,以及有機蔬菜基地、萬畝中草藥種植基地(規劃中)等生態農業園區,旅遊門類比較齊全,可參照韶關等地的做法,對於觀光景點逐步實現統一門票制,策劃精品旅遊線路,促進各景區(點)的聯動發展。

(二)__風景名勝區。該風景名勝區引進民間資本建設4家五星級度假酒店和“温泉城”的做法,有效解決了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可以為我市山區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建設探索一條新路子。下一步重點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推進區內基礎設施和區內山峯、奇石、瀑布、水庫、客家民居、清代古街、百年水車等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整合;開拓思路,創新體制,探索建立科學、有效、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景區(點)運營機制,加強旅遊管理,提高經營效益;通過舉辦“國際登山旅遊節”等活動,加強宣傳推廣,提高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文化旅遊區。何仙姑家廟及相關道教文化是我市難得的人文旅遊資源。該旅遊區開發建設的重點是在穩步推進何仙姑家廟的擴建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八仙文化、道教文化的內涵,提高其文化品味;以家廟為核心,整合區內古藤、塔樓、報德祠等旅遊資源以及冬瓜基地、千畝魚塘等生態農業資源,發揮規模效應;加強與周邊地區的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畲族村等的互聯互動,形成增城北部山區三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三位一體的中高檔旅遊區域。

(四)森林公園。森林公園是主要旅遊資源,目前尚處於初步開發階段。下一步,重點是按照建設生態旅遊區的思路,儘快啟動總體規劃,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突出自然野趣和森林保健等功能;借鑑風景名勝區的經驗,通過招商引資加快開發建設步伐。

四、加強基地化、企業化、特色化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北部山區七鎮共有農田約21萬畝,約佔全市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既是我市基本農田保護的重點區域,又是我市近郊蔬菜、畜牧轉移的重要承接地。目前,北部山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產品有遲菜心、冬瓜、粉葛、絲苗米、涼粉草等。近年雖有農業龍頭企業進入山區建設生產基地,但山區農業經營方式仍以千家萬户分散經營為主,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較低。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着力,加快山區農業的發展。

(一)大力推進農田標準化改造。北部山區已進行農田標準化改造的有49400畝,僅佔農田總面積的23。考慮到目前山區剩餘未改造的多為百畝連片農田,可適當放寬優先建設的標準到300畝以上,以進一步加強山區標準化農田改造。

(二)加強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重點扶持娃娃魚、白欖,涼粉草,頭菜,遲菜心、冬瓜,反季節蔬菜、荔枝,三華李、青梅、楊梅、枇杷和反季節蔬菜、中草藥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同時,結合農業標準化工作,全面開展山區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適當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

(三)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到山區發展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和觀光休閒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農業龍頭企業進山區發展,可採取先穩步推進山區耕地使用權合理、有序流轉,形成適度規模後,再由政府扶持龍頭企業進行農田標準化改造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的模式,以避免農田標準化改造後因農户惜租或過度抬高地租,導致龍頭企業無法進行規模生產的現象。同時,制定更加優惠的貼息貸款、税收、財政扶持政策,吸引農業龍頭企業進入山區發展。

(四)加大科技興農力度。進一步完善山區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加強農業科技培訓;以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為主要依託,開展冬瓜、荔枝、三華李、青梅等山區特色農產品新品種、貯藏、加工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經濟調研報告6

敦煌市蘇州鎮是城郊農業大鎮,多年來為城鄉一體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在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後,如何進一步促進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城郊農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我鎮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要求,通過對我鎮郊區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如下:

一、蘇州鎮的基本情況

蘇州鎮位於敦煌市西郊,東有沙州鎮,西有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有敦齊公路開發區,北有黃曲鄉。敦煌市主幹道陽關路東西交叉,新城區古城路南北貫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鎮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萬畝。現轄齊家橋、高太保、魏家橋、蘇州寺、板橋、武威寺、賀州堡、孟家橋、楊家堡、姚家溝等10個行政村,5783户,21000人。XX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預計達到4.2億元,農業總產值3.09億元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探索城郊農業發展模式,核心是以負責任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和務實的措施,積極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根據我鎮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城郊經濟的發展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一是在跳出農業、抓農業方面,雖然已經確立了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但對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和統籌規劃的研究並不全面,仍然存在協調性不強、統籌規劃不足的問題。受發展空間、思路、投入能力等諸多條件限制。,大規模、高質量的發展還停留在追求單位產出和單位效益的層面,綜合運用生產、管理、銷售和流通手段來提高產出效益的實用方法不多。由於受到基地、規模、市場等因素的制約,產業化發展不夠均衡。農產品大部分屬於初級加工,跳出蘇州,整合全市力量,彙集全市資源自用,沒有大的進步。第二,在提高組織化程度方面,雖然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對如何組織農民、如何發揮合作組織作用的研究還不到位,還存在專業化程度低、支持力度小等問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如何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和加強合作意識,有效克服小家庭和小户獨力經營的生產方式,提高面對市場、進入市場、控制市場、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走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道路,是當前的推動。“三農”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在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方面,雖然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建設得到了大力推進,但對如何加強管理、如何調動基層組織在實際工作中的積極性的研究仍不深入,仍存在基礎工作薄弱、創新能力弱等問題。面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大多數基層幹部仍然停留在現有的心態和工作模式上。在組織農民進行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等方面,一些農村幹部仍處於等待思想、發呆的狀態,思想觀念亟待轉變,促進發展和諧的能力亟待提高。第四,在建立和完善新農村管理體制方面,雖然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新管理體制的配套性、長效性和激勵性的研究還不全面,還存在體制不完善、機制不活躍等問題。

三、關於加快城郊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發展目標,走郊區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郊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圍繞休閒、生態、觀光、觀光農業、名優農產品積極開展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種相關招商活動,以有限的資源做好精細農業。

2、充分利用城郊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蔬菜、畜禽等副食品,振興第三產業,形成城鄉新型產業結構和城郊農村經濟體系。

3、以城帶鄉,以鄉促城。面對耕地逐年減少的現實,我們應該引導農民向城市聚集,以“城鄉一體化、共同發展”為目標,借鑑城市管理的成功經驗,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整治村莊面貌,以城帶村,以城帶村,實現城郊農村城鎮化和城郊農民市民化,使城郊農村經濟成為城市經濟的一部分。

(二)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打造農村品牌效應

1、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在種植結構上創造特色。隨着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城郊農業的功能和作用不斷擴大。發展生態農業、精品農業、旅遊農業、觀光農業、花卉農業和農業度假區已成為發展城郊經濟的捷徑。各地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特色農業。

2、堅持在發展中有特色,在特色中有差異,在差異中創造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特色餐飲等產業,形成特色優勢和規模效應,促進城郊特色農業發展。以產業化的方式推進城郊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產業化經營的方式把農業作為產業和項目,實現企業經營、產業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

(3)加快我市郊區經濟發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來,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我鎮不斷總結提煉,在發展城郊經濟中形成了一些適合自身發展的思路。按照“科學佈局、擴大規模、完善功能、彰顯魅力”的總體思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在齊家橋、魏家橋、板橋等郊區村莊發展以居住、商業、娛樂、餐飲為主的商業服務,促進城郊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在齊家橋村一組開發建設高標準的酒店式公寓及配套設施,為外來務工經商人員提供優良的居住環境,規劃建設外來人口居住服務區和勞動力市場。二是依託當河海關線和濕地公園優勢,在齊家橋村和高太保村發展以農家客棧、農家餐飲和採摘園為重點的農業旅遊觀光區。三是依託北外環和東格鐵路過境,依託鐵路貨運碼頭建設,大力發展以專業市場、礦產流通和物流中心為重點的倉儲物流配送區。四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開闢城鎮“四縱四橫”交通網絡,構建“四縱四橫”產業框架。

第一、一些建議

一是加大全市農業資源的科學整合利用。通過優化全市農業生產力佈局,建立完善的農業市場體系和完整的農業信息網絡交流平台,全面整合全市農業生產、加工和流通力量,建立產業聯動機制,建立農產品價格預警機制,全市形成了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農業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圍繞培育新型農民,制定全市新農村人才建設規劃。通過實施提高新型農民素質戰略和城市人才服務農村戰略,加快城市農村實用人才、涉農專業人才和農村基層管理人才建設,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加大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品牌建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現實選擇。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

經濟調研報告7

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立足實際,採取多項有效措施,不斷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xx年,xx市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26%,總支出2.67億元,同比增長5.9%。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發展到487個,其中,收益在5-10萬元的村發展到xx7個,在10-50萬元的村發展到87個,過50萬元的村發展到20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資源開發型。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鼓勵市郊村、鎮郊村以及公路沿線、流域沿線的村組,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採取多種形式發展二、三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幹河街道辦事處xx村屬城中村,近年來,他們在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着力發展現代商貿業、房產業的同時,大力興辦商業門棟,用於增加村級積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共擁有各類大小門棟400多個,年租金收入近600萬元,不僅解決了村裏適齡人員的養老保險,而且每年用於村民分紅的資金就高達300多萬元。xx街道辦事處劉口村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機遇,以“瞄準一個區域、建設一條街道、打造一帶產業、完善一箇中心、醖釀一個市場”為目標,在短短六年多的時間裏,實現了由負債200多萬元到集體經濟“億元村”的神奇蝶變。龍華山街道辦事處河灣村充分發揮緊鄰漢江的區位優勢,先後興建了貨運碼頭、青沙站、搬運站和倉儲設施,每年可創收近100萬元。xx鎮xx村從20xx年開始,拿出1700畝土地打造工業發展平台,開發xx工業小區,目前已有33家企業進場興業,吸納了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同時,村裏每年還可得到徵地公益金34萬元。

2.資產經營型。一是盤活土地資產。順應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農業經營規模化的趨勢,合理利用村級“自留地”,適度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增加集體收入。20xx年,xx鎮xx村與中糧米業xx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按650元每畝的價格集中流轉土地1959畝(其中溝路渠近200畝),建設富硒水稻產業園,增加集體收入xx萬元。xx鎮xx村採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5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1000畝,隨後以600元/畝的價格分別租賃給2家企業興辦苗圃基地,既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問題,又推進了規模經營,增加了集體收入。二是盤活閒置資產。通過盤活閒置場地、閒置固定資產和資金,開展資產運作,實現資產增值。xx鎮xx村把經營不善、停產多年的磚瓦廠租賃給一回歸創業老闆,平均每年新增村集體收益5萬元。xx鎮xx村經村民代表討論通過,對8個臨街門棟進行維修和翻新,每年租金收入達4.8萬元。三是發展“綠色銀行”。充分利用溝渠河道以及道路兩側發展經濟林,xx鎮xx村從20xx年底開始,在村裏4條總長6000多米的.溝渠和道路兩側種植和補植了3萬多株經濟、綠化苗木,按目前市場價格匡算,可增加村集體積累150萬元以上。

3.服務創收型。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提供生產、流通等環節的有償服務,解決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xx鎮先鋒村大力發展黃鱔養殖,成立了養鱔協會,興建了黃鱔交易市場和冷庫,同時為養鱔户提供苗種、飼料供應及技術指導、貸款擔保和市場營銷等服務,全村3700多畝耕地基本上全部開發成魚池,帶動全鎮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6萬畝、全市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xx萬畝。20xx年,先鋒村村集體僅黃鱔交易市場提成就超過了200萬元(分別收取農户和老闆交易額的4‰)。xx鎮xx村成立了村級蔬菜專業合作社,20xx年,合作社與山東老闆進行合作,按7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500畝,發展蔬菜大棚160個,集體盈利23.7萬元,今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150畝。

4.管理提升型。加強集體“三資”監管力度,從清理經營性資產資源和承包合同入手,統一建立承包合同管理台賬,對人情合同、口頭合同以及期限明顯過長、價格明顯偏低的不規範合同統一合併整理,重新簽訂,對到期合同一律嚴格按程序實行公開招標競標,增加集體經濟。xx鎮xx村從20xx年開始,累計清理各類不規範合同和到期合同15份,涉及面積489畝,原承包價每畝最低24元,最高xx0元,競價承包後每畝最低價217元,最高價420元,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8萬多元。該鎮xx村集體所有的一塊100多畝的低湖田,在20xx年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後,生產面積有所增加,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承包價格也由以前的每畝100多元,通過競價提高到現在的每畝616元,增加集體收入近6萬元。

近幾年來,xx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在一些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的村表現較為突出。

1.資源稟賦差。對於全市大多數村而言,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較少,集體經濟主要是靠村級集體機動地發包來實現。在經過完善農村土地二輪延包政策和實行農村税費改革兩個工作階段後,許多村集體機動地變得及其有限,有的村基本沒有了機動地,發展村集體經濟難度很大。xx村地處偏遠,是xx鎮唯一沒有通公路的村,在經過農村税費改革後,村集體原有的400多畝機動田都分給了返鄉要田的農户,目前村集體主要靠化緣來維持運轉。

2.集體負擔重。突出表現為村級債務重,還款付息壓力大。截止20xx年底,xx市村級債務總額達4.51億元,其中個人借款1.62億元,按年利率9.72%計算,每年應付利息1570萬元。同時,隨着物價上漲,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入不敷出,不少村每年呈現收不抵支狀況。

3.進取意識弱。從羣眾方面來看,村級集體經濟產權不明確,名義上是歸村內集體成員所有,但長期由村委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人人都有、人

人都沒”的怪象,影響了廣大羣眾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從村幹部方面來看,由於待遇偏低,少數地方村幹部不願勞心勞力,或者存在畏難情緒。從對全市三個鎮的10個村村幹部工資調研情況看,這10個村村支書年工資收入最高15600元,最低的不到1萬元,有的甚至是“打白條”,村幹部對發展集體經濟普遍熱情不高。

1.選好支部帶頭人。更新思想觀念,打破地域界限,落實激勵政策,試點推進,選好、用好村支部書記,培育一批政治素質較高、懂經營、善管理、有資金又樂於奉獻的黨支部書記,帶領羣眾發展集體經濟,增收致富。

2.打造增收載體。學習借鑑江浙成功經驗,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因地制宜,成立村集體工貿公司、農業開發公司等新載體,或通過開展農產品生產、營銷、加工服務,承接村內基礎設施、公益性事業項目建設等方式,壯大集體經濟。有條件的地方,要大膽以土地為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變農村為社區,變農民為居民,進行入股分紅。

3.化解村級債務。要積極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有效途徑,分門別類整頓歷史遺留的債權債務,推動負債村和經濟薄弱村轉化增收。建議上級政府對長期難以化解的“呆賬”、“死賬”,採取規範的手續予以註銷。對過去因興辦公益事業和借款完成上繳任務而形成的個人借款,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4.健全發展機制。要建立幫扶機制,特別是對經濟薄弱村,要通過部門聯村,村企協作,以強帶弱,以富幫窮等途徑,為其創造發展條件。要健全管理機制,進一步嚴格和規範集體“三資”監管制度,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要建立考評機制,對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做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給予一定的獎勵。要讓村民真正享受到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調動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熱情。

經濟調研報告8

全國農村有勞動力4.9億之多,其中有1.2億進城務工。今後除繼續挖掘大中城市的就業潛力外,如何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就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值得各地認真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調研組日前到江蘇、吉林兩省就此開展專題調研,提出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的相關建議。

一、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當前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特徵

總體上看,有3個明顯特徵:一是第三產業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務工是近年來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增長因素;三是縣域經濟已日益成為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體。

(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程度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着很強的關聯性

從重點調研的幾個縣市的情況看,可以得出以下兩條基本結論:

第一,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於其第二、三產業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就業崗位,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比較容易。江蘇省太倉市和吉林省通化縣就屬於這一類型。如太倉市鄉鎮企業眾多,縣域經濟發達,市場就業空間廣闊,不僅當地現有農村勞動力已基本實現就地轉移,還吸納大量外來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樣,吉林省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通化縣,緊緊圍繞製藥做文章,不斷加強藥材基地建設,延長藥材生產產業鏈,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

第二,縣域經濟不發達地區,由於二、三產業發展難以滿足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江蘇省阜寧縣和吉林省東遼縣就屬於這一類型。阜寧縣是江蘇省重要糧食產區,人口106萬,其中農村人口76.9萬,農村勞動力41.4萬。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當地二、三產業難以吸納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幾年來,這個縣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拓寬勞務協作渠道,強化農民工權益保護等各項措施,已經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流動有序、管理規範、服務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務輸出格局,目前有萬人到外地就業。東遼縣也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萬人。為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近年來,當地政府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實施項目興縣戰略,努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同時,該縣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三)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1.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於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經濟是城鄉結合的經濟,縣域內有連接城鄉的縣城,有星羅棋佈的小城鎮,還有很多鄉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對技術含量的要求相對較低,從而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所需就業費用和城市基礎設施費用也低。農民就近就業,亦工亦農,農時務農,閒時務工,進退自如。據有關專家測算,在城市中安置1個勞動力需要4萬?5萬元,而鄉鎮企業吸收1個勞動力僅需4000元。

2.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可以更多地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一是中小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要求相對較低,適應我國農村現階段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三是中小企業投資規模小,容易創辦,適應民間資金的規模特點;四是中小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動員了民間資金的生產投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了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第三產業的興起,進一步擴大了就業領域,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富餘勞動力。近年來,有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奮鬥有成,積累了創業的資本,通過優惠措施,引導這部分人回農村發展,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3.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提高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一是隨着縣域經濟的發展,分散居住的農村人口不斷向小城鎮聚集,增加對電力、交通、供水、餐飲、娛樂、商業及社區服務等需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隨着縣域經濟的發展,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橋樑作用日益加強,從而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村資金市場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發育。

二、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工作重點

(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挖掘農業就業潛力。要從資源條件出發,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種植業、養殖業等優勢產品區域佈局規劃,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的建設,形成專業化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提高糧食綜合效益,使糧食產業成為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牧林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以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重點引導扶持農民、企業發展自律性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和以農產品生產或營銷專業户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形成專業農户、專業加工企業和流通

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構成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二)加快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展本地就業空間。當前,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仍然是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鼓勵、支持、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二次創業,提高鄉鎮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建立新型鄉鎮企業。要按照現階段我國鄉鎮企業梯度發展的規律性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鄉鎮企業的空間佈局和產業接續轉移,促進鄉鎮企業的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換代。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手工業、特色旅遊業發展,支持建立農村專業商品交易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發展經紀人隊伍。

(三)加強小城鎮建設,發展小城鎮經濟。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加強對縣域小城鎮建設和村莊集鎮建設的規劃指導,逐步形成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有機聯繫一般集鎮和中心村的城鎮體系。縣城建設要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發揮地域性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的作用。繼續開展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項目建設,引導小城鎮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嚴格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管制,依法用地,加強城鎮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協調,嚴格按功能區規劃建設。

(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工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一是要加強農村中國小基礎教育。應儘快扭轉全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全力推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推動農民職業教育。二是要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不斷擴大農民工免費培訓規模,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培訓。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建設。

(五)儘快消除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障礙,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一是要加快推進户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進農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轉,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三是要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四是積極推進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縣級公共財政建設。五是繼續深化農村税費改革,加快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六是改進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加大對農民工維權的支持力度。

三、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堅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切入點來加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既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又為大中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需求。要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產業聚集的'平台作用,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升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轉換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農”抓“三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才能加快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

(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建議進一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市配置資源的權利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劃分縣級事權,加強和完善縣級政府的社會管理權、公共服務權、市場監督權等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使縣級政府有更大的發展自主權和決策權,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要強化產業政策的指導作用,按照投資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減少行政審批項目,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將投資項目的決策權下放給各類投資主體。

(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強規劃指導。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縣域特別是廣大農村交通、通訊、供水、供電、教育、衞生、廣播影視、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提高縣城連接幹線公路網絡的公路等級,加快縣鄉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加強城鎮生活及工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強城鄉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三是要加強對縣域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支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加強協調指導,支持各類優勢企業進入縣域發展特色產業,加強不同地區之間、中心城市與縣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項目給予專項支持。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指導和技術服務。四是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縣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中央對省級的轉移支付資金重點補助到縣(市),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以縣(市)為單位進行測算核定,確保按時足額到位。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對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要進一步降低對欠發達縣公共投入和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的縣級配套比例。

(四)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要採取“抓大促小帶中間

”辦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羣體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導規模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過採取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户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羣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户羣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要進一步消除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凡是法律規定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同時,國家要在税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

(五)進一步加快推進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在於特色。目前,我國東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羣和“一鎮一品”的特色經濟發展格局,中部地區部分縣市的“一縣一特”型縣域經濟也已出具規模。要適應國際製造業中心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快實施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下一步,各地要進一步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綜合考慮交通區位、產業結構、市場定位、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國、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座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闢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六)加快提升縣域經濟工業化水平。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合理開發資源,保護環境,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縣域經濟逐步改變單純依靠農業發展的狀況。堅持資源型和非資源型產業並舉,大力扶持一批骨幹企業,壯大支柱產業,培育知名品牌。積極發展專業市場帶動的工業生產體系,努力做到“專精特優”;積極發展產業配套型和科技應用型工業企業,主動承接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努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工業園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集中連片佈局,推動資產重組,促進鄉鎮企業向產業集聚區和小城鎮集中,提高縣域產業集中度,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分工協作的區域發展格局,探索區域特色產業帶動其他產業全面發展的新路子。

(七)進一步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的環境。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諮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

經濟調研報告9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户和專業大户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衞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衞生服務、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脱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衞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葱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葱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12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户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脱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脱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户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衞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衞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衞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衞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温”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户、“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經濟調研報告10

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推進勞務經濟產業發展,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辦公室緊密結合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抽調人員組成調研組,深入奎香、柳溪等鄉鎮、村組及農户,廣泛開展隨機調研,深入基層一線聽取羣眾意見。現結合“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研徵求到的羣眾意見,就全縣勞務經濟產業發展作些粗淺的探索與思考。

近年來,特別是本屆縣人民政府積極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始終堅持用抓工業發展的理念謀劃勞務經濟發展,按照“發展完善中介結構,加強培訓和信息服務,有效轉移勞動力,培育壯大勞務經濟產業”的戰略發展新思路,舉全縣之力打造發展勞務經濟產業。目前,全縣勞務經濟穩步發展,已經成為全縣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之一。

(一)提高認識,把勞務輸出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勞務轉移輸出本身所具有的投入低、見效快、效益好的特點。雖然勞務輸出收入對當地税收沒有直接影響,但大部分勞務收入返還家鄉,縮小了貧困面,相應地也減少了地方政府投入的扶貧資金,同時拉動了當地農村消費。勞務轉移輸出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富民政策”,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有着長遠的、深層次的影響。全縣各級各部門應該把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輸轉工作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制定吸引外出勞務人員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和管理辦法,實行產業、行業導向,規範和幫助返鄉創業人員創辦經濟實體,特別是鼓勵返鄉人員投資合理利用當地優勢、發展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

(二)加大投入,多渠道拓寬轉移輸出培訓方式。

我縣農村勞務輸出長期以苦力型勞務為主,這些年雖然技術性、智力型勞務輸出有所增加,但是以“苦力”型為主的基本格局尚未得到根本轉變,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農村勞動力缺乏有效的就業培訓,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首先,要積極開展引導性培訓,加大資金投入,對一些特別貧困的農民,從培訓經費上給予扶持或補貼。其次,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統籌規劃、協調運作的培訓機制,把農村勞動力開發和勞務輸出結合起來,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最後,要面向農民,開設各種培訓期短、實用性強、收費低廉的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民工夜校等,培養一批高層次的技術人才,提高勞務人員的基本素質和技能水平,提高勞動力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勞務輸出的總體經濟效益。

(三)優化環境,積極鼓勵外出民工返鄉創業。

對返鄉創業人員帶回的資金投入的項目,給予從外引進資金的同樣優惠待遇,在貸款、税收等方面給予扶持。為返鄉人員創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幫助他們返鄉創業,為發展家鄉的經濟貢獻力量。重點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打工潮”走向“創業潮”,實現“輸出人員,引回人才,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的“雙贏”目標,助推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11

商標是品牌的核心,實施名牌戰略實質就是實施商標戰略。名牌不僅是一個企業的信譽和無形資產、知識產權,而且是一個城市、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的象徵。實施名牌戰略,大量創造自己的名牌產品已成為各級政府和現代企業家的共識,走品牌經營是我國企業的必經之路。因而,一個企業要應對市場經濟的挑戰,抓住市場經濟的機遇,發展壯大自己,創造價值財富,必須重視商標,走品牌發展之路,塑造自身形象,增加經濟產品的價值含量。為推動商標戰略實施,服務地區經濟發展,近期我們對全市商標發展和名牌使用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商標發展和使用情況

近年來,我市的商標註冊形勢不斷髮展,企業的商標意識不斷增強,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實施名牌戰略步伐,培育和發展自己一大批具有本市特色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拳頭產品、企業集團。充分利用商標把自己產品打入市場,帶動了我市經濟的發展,全市上下初步形成“推動商標戰略實施,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1、商標發展形勢較好

截止20xx年X月,全市共有註冊商標XXX件,涵蓋工、農、商、建築、旅遊等各行各業,比改革開放初期1979年XX件註冊商標相比增長XX倍,年均增長XX件。在全部註冊商標內,省著名商標X件,市著名商標X件,有省名牌企業X家,市名牌企業X家。

2、商標意識空前濃厚

通過多年對商標作用和意義的宣傳,無論政府機關,還是企業與羣眾,都提高了商標意識,能深刻地認識到:隨着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商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日益成為各類市場主體彰顯企業商譽、維持競爭優勢、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大力實施商標戰略,有效利用商標資源,不斷提高企業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商標的能力,能增強我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規範市場秩序和建立誠信社會,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市的綜合競爭實力。

3、爭創意識日趨加強

經過多年市場經濟的錘鍊,我市許多企業明確認識到:爭創馳名商標,實施名牌戰略是發展壯大民族工業,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客觀需要。名牌是民族產業精華的集中體現,是地方和企業經濟實力的重要標誌。沒有名牌的經濟,不可能是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強競爭力的經濟。沒有足夠的名牌,就很難自立於市場經濟之林。為此,我市企業爭創商標意識日趨加強,希望通過自身努力與政府的扶持,通過實施商標戰略,能夠創造出一批經受激烈商戰考驗,有實力與國內外品牌競爭,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名牌產品,從而提高本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推動我市經濟跨越式發展。

4、商標戰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通過實施商標戰略,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因為,企業清楚實施商標戰略,就是創建名牌產品,這直接與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相關。於是,企業注重技術創新,把爭創名牌產品與科技進步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技術改造,推進技術進步,強化內部管理,努力創造名牌產品。與此同時,注重產品質量,樹立質量興業、質量興牌意識,加強售後服務,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獲得用户與消費者的滿意。

5、商標戰略提高了羣眾消費信心

在市場經濟尚不完全規範的情況下,常會出現假冒偽劣產品,使羣眾缺乏購物的.安全感,從而削弱了羣眾的消費信心。通過實施商標戰略,大力宣傳名牌產品,使羣眾具備鑑別產品優劣的能力,知道哪些是優質產品,哪些不是優質產品,能夠放心去購買優質產品,增強了羣眾的消費信心,從而帶動國內的需求,拉動經濟的增長。

二、我市商標發展和使用情況中存在的問題

1、註冊商標總數和馳名商標數量少

雖然我市近年來,通過實施商標戰略,註冊商標總數有明顯增長,但是與沿海、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無論註冊商標總數,還是註冊商標增長速度,都大大落後於人家,特別是缺少馳名商標。其主要表現為:部分企業投產幾年了,其產品既無牌子,更談不上註冊;有些企業長期使用未註冊商標;許多企業還停留在靠產品開發市場,而不注重以商標和名牌去拓展市場;總之,我市企業打名牌、創名牌意識不夠,企業有品無牌,有牌不響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極大影響了我市企業經濟的發展。

2、各級領導,企業法人商標意識淡薄

我市各級領導,企業法人商標意識淡薄,沒有充分認識商標、名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一是利用商標意識不強。一些企業沒有主動利用商標占領市場,沒有創立名牌意識,沒有充分認識到商標作用和創名牌的效益。二是商標權流失現象嚴重。一些企業不及時辦理商標續展和註冊事項變更,使企業多年商標所有權無形丟掉,損壞了原產品的信譽。三是企業商標自我保護能力薄弱。商標一經註冊,即受到法律保護。但有不少企業面對商標被他人假冒,或是盲然不知,或是聽之任之,或是防範無方,不會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3、實施商標戰略、創名牌信心不足

實施商標戰略、創名牌,説到底就是爭創著名商標、馳名商標。我市部分企業實施商標戰略、創名牌信心不足,忽視商標效應,沒有用名牌去創市場,佔領市場。有的企業自己有商標,但不精心培養,甚至長期擱置不用。少數企業有償使用他人註冊商標是得不償失的,到頭來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歸納起來集中説,我市在商標發展和使用情況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企業商標意識淡薄,商標知識缺乏,商標法律觀念不強。

三、解決我市商標發展和使用情況中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1、加強商標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商標意識

要加強商標宣傳教育,建立政府主導、工商部門負責、新聞媒體支持、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商標宣傳工作體系,通過報刊雜誌、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途徑,開展生動活潑的商標宣傳工作,提高全社會的商標意識。大力弘揚以誠實守信為榮、假冒偽劣為恥的商業道德觀念,積極倡導消費者樹立自覺抵制假冒偽劣產品的意識。加大對商標註冊的宣傳力度,提高企業商標註冊和品牌培育意識,支持和推動企業加強商標註冊和管理,促進商標戰略實施。

2、加強引導,幫助企業制定明確的商標戰略規劃

在推動商標戰略實施,服務地區經濟發展中,我市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幫助企業制定明確的商標戰略規劃,使企業能夠切實按照商標戰略規劃實施,並取得實際成效。因為企業是實施名牌戰略的主體,是名牌產品的設計者、生產者和推廣者。實施名牌戰略,是企業整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各企業要根據自身的實際,制定一個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切實可行的商標戰略。企業在搞好商標註冊的基礎上,要確定爭創著名商標的發展戰略,並以此為基礎制定出相應的商標運用策略,併為此而努力奮鬥,力爭實現商標戰略規劃。

3、增加廣告投入,大力營造品牌信譽

商品品牌知名度並非與生俱來,要靠人為創造,除了商品本身質量優越外,還需要大力宣傳。如果不宣傳,再好的商品也很難為人所知,難以吸引消費者,更難以成為有口皆碑的名牌。為此,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加大宣傳攻勢,做好市場營銷和廣告宣傳兩篇文章。特別在廣告宣傳上,要樹立長遠目標,不斷增加廣告投入,充分運用廣告手段開拓市場,擴大影響,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以此大力營造品牌信譽。

4、實行規模經營,擴大名牌影響

要擴大名牌影響,保證名牌長盛不衰,保證企業發展壯大,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必須要實行規模經營。為此,我市需要抓好三項工作:一是以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為核心和龍頭,以資產為紐帶,採取兼併、收購等多種方式吸納一批相關企業組建企業集團,壯大名牌產品企業實力。同時大力實施股份制改造,利用社會資本發展壯大企業,達到實行規模經營的目標。二是發揮名牌企業的品牌、技術管理優勢,利用無形資產實施重組擴張,做到強強聯合,把規模相對較小,生產同類名優產品的企業聯合起來,選擇其中品牌實力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一個品牌產品進行培育和發展,創出大產品,大名牌。三是把老牌發展成名牌。通過資產重組、股份制改造、外資嫁接等方式壯大自身創名牌,也可將老牌交由實力雄厚、管理先進的企業經營,讓老牌重現輝煌。

5、發揮政府作用,全力實施名牌戰略

實施名牌戰略是政府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名牌戰略實施好了,對於發展我市經濟、擴大就業、增加税收都具有積極重要意義。在當前我市企業商標意識還不夠強,創造名牌戰略積極性還不夠主動的情況下,更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去推動全力實施名牌戰略。為此,政府要加強規劃引導,強化實施名牌戰略的基礎管理工作,加大投入,搞好配套,設立企業發展基金,用於扶持名牌企業。要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配套建設,為名牌產品的培育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6、發揮主管部門職能,營造爭創名牌商標良好環境

工商部門是商標主管機關,要充分發揮商標行政管理職能,加大商標行政執法力度,努力為企業爭創名牌商標創造良好環境。要深入開展商標法制宣傳普及工作,通過與新聞界、企業界的聯繫,廣泛開展以實施名牌戰略,爭創馳名商標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的商標意識和企業爭創意識,為我市名牌戰略的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運用商標戰略和策略,爭創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在商標發展戰略上,要避實就虛,發揮拳頭產品的優勢,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爭創馳名商標的路子。

7、加大執法力度,維護商標使用秩序

我市工商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侵權商標的違法活動,強化對市場的監督檢查,重視企業投訴,對假冒他人註冊商標,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非法印製銷售商標標識的行為,都要及時立案,依照《商標法》等法律、法規,嚴加查處。要集中力量對假冒侵權嚴重的地區和市場進行綜合治理,做到標本兼治,堅決遏制假冒商標的猖獗勢頭。要認真總結經驗、完善管理制度和辦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功能,努力提高打假的時效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維護商標使用秩序,促進我市商標戰略深入實施,服務地區經濟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12

接到調研情況通知後,縣民企局高度重視,會同縣工商聯、工商局形成調研小組,對縣域小微企業發展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了調研,先後座談、走訪企業40多家,發放並收回調查問卷50多份。所調查企業涉及基本信息、用工、市場、融資、技術創新、政策環境等方面。總體來看,小微企業在吸納社會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優化經濟結構、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由於受經濟運行內外部複雜形勢的影響,當前小微企業的發展面臨着不可忽視的困難和問題。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縣小微企業主要分佈在農、林、牧、漁業計143户,採礦業計56户,製造業計165户,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計43户,批發和零售計206户,建築業計22户等共17個行業。其中,20xx年1-11月份,全縣中小微企業總量為13796户,其中,工業類中型企業為7户;小微型企業為13789户,佔企業總量的99.95%(含個體工商户)。

20xx年1-11月份,中小微型企業總量取得了較高速的增長。全縣個體工商户達12805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161户,同比增長9.9%。註冊資本金9080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995萬元,同比增長102.7%。全縣私營企業達99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私營企業233家,同比增長30.7%。註冊資本金335476萬元,新增加92158萬元;同比增長37.8%。企業從業人數9913人,同比增長31.5%。

20xx年1-11月份,我縣中小微企業税收合計35605萬元,其中,國税收入:規模以上企業13300萬元,小微企業5050萬元;地税收入:規模以上企業7284萬元,小微企業9971萬元。

某種意義上講,中小微企業就是民企的主體,是民營企業的代名詞。中小微企業已成為我縣解決社會就業主力軍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二、我縣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儘管我縣小微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由於自身的草根經濟特徵,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特別是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運行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影響,小微企業在發展中還存在着諸多問題和困難,而我縣小微企業特點是偏向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佔絕大部分,佔比約87.5%,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用地難、招工難的”三難”情況,加之近年我縣正着手退城進園事宜,對原工業園內企業的發展存在較大的制約,主要表現如下:

(一)工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的帶領。

我縣民營企業多數屬於“微型化”的類型,市場競爭能力較弱,且傳統產業多,高新技術產業較少。主要集中在一些技術簡單、投資少、易於模仿、便於進入的行業如小型服裝鞋帽企業等。

(二)融資難是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

調查走訪顯示資金短缺是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准入門檻高,雲順竹木有限公司,投資苗木基地,延長產業鏈,但基地投資建設週期較長,基地投資建設又不納入銀行*款抵押範疇,而公司內部資產*款抵押有限,導致資金流動壓力很緊張,二是*款手續太繁瑣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要求“短、頻、快”,銀行*款手續比較繁瑣。由於企業資金嚴重不足,加上融資渠道缺乏、*款難、*款成本高,嚴重地影響了小微企業的再生產,金士果業有限公司在銀行辦理短期流動*款,每次還貸續貸時,銀行辦理週期一般2-3個月,嚴重影響企業流動資金管理。

(三)生產要素的提高使小微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

小微企業在生產經營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難中,要素成本也是主要問題。一方面原材料價格逐年上漲,近年來人民幣一直處於外升內貶狀態,致很多原材料價格處於“水漲船高”狀態;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各地連續較大幅度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加之近年政府加大對城市建設投入對用工進行了很大的吸納。今年好多小微企業的用工工資基本20xx元/月以上,縣中昌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員工每人基本達到4000元/月以上。同時,小微企業的場地租金普遍上漲,運輸成本明顯增加。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小型微型企業利潤空間和生存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

(四)用地對小微企業制約明顯

受工業園調區擴區,退城進園影響,很多小微企業對土地要素需求反映非常強列,一是原工業園內企業發展受制約。

縣裏20xx年開始着手工業園調區擴區,退城進園事宜,已經對所有園內企業進行了評估,評估後不能再原廠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以便更好搬遷。美好食品有限公司屬原工業園企業,企業現行產量遠不能滿足目前的市場需求,很多大訂單不得不推掉,再者原工業園內企業因為涉及退成進園,銀行對其資產抵押率都進行了下調由原來的70%下調到60%,影響了園區內企業擴大再生產。

二是入園門檻高。現行的入台商創業園標準是每畝投資強度要達到200萬元以上,而很多小微企業無法達到這個標準。鮮良米粉有限公司和金昌食品有限公司都要求入駐台商創業基地,兩企業雖提供的就業崗位較多,但兩企業上繳税費及投資強度均不夠入園標準。

三、促進我縣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小微企業的領導和支持。

小微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縣委、縣政府要把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節能環保的大企業大項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作用。

(二)強化宣傳督導,確保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加大對《關於優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實施意見》和“小微信貸通”等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小微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大成長性企業的扶持力度。激勵原規模企業技改擴能,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扶助成長性企業,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發展,促使進入規模企業行列。強化督導,確保將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切實解決政策“棚架”問題,切實減輕小微企業負擔,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

(三)部門聯動,多管齊下,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要通過多項財政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增貸救急,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財政擔保公司要實質性為促進企業發展真正起到擔保作用,勞動就業局要加大提供再就業小額貼息*款額度,同時充分發揮小額*款公司的作用,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銀行*款門檻過高、利率上浮、審批時間過長等制約小微企業*款的主要問題。

(四)健全小微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加快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民企局繼續以創業大學為載體開展以創業促就業提高企業員工素質的各類培訓,縣就業局要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提供小額擔保*款及就業培訓支持,來解決小微企業人才、管理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二是小微企業用地傾斜。在工業園擴區調區中縣裏對有發展後勁的中小微企業在台商創業園用地指標上給予適當傾斜,解決小微企業用地無保障的現實問題,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發展平台,加快中小微企業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13

實現上述目標,建議在以下五個方面下功夫見實效:

1.強化教育培訓,着力在提高羣眾素質、增強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堅持以培育新型農民為目標,以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勞動技能為主要培訓內容,採取印發資料、召開會議、現代遠程教育、“村村響”、舉辦專題培訓班等方式,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着力提高全村羣眾的法律意識、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科技技能和發展創新水平,促進全村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強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重點加強對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計劃生育、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增強農民羣眾通過法律手段正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維護利益、化解矛盾的觀念,引導農民增強民主意識,激發農民有序參與村民自治的熱情。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推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組織羣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勤儉節約,營造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紮實開展惠農政策宣傳培訓,重點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羣眾掌握和運用政策的水平,激發羣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農民羣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進一步融洽黨羣幹羣關係。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聯繫組織涉農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村社、農户、田間地頭,採取現身説法、現場指導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農時重點抓好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温棚養牛、黃改凍配、飼草青貯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農業設施應用與管理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努力把種養殖大户、村社幹部培養成科技明白人、科技示範户。打造一批農民技術員隊伍,組織開展“一户一技能”和一幫一結對扶貧,一對一傳幫帶等培訓活動,使全村所有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面向農村初高中回鄉畢業生和青壯年,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就業技能。

2.強化產業結構調整,着力在拓寬致富門路、幫助羣眾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見實效。農業結構調整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出路所在,只有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堅持把產業調優、產品調特、規模調大、市場調寬,才能把效益調高,讓農民增收致富。根據石塘村現有的土地資源特點和傳統種植習慣,要把畜牧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未來八年通過加快品種改良、加強肉牛養殖基地建設、提升科學養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加大專項人才培育、技術服務力度等措施,使牛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增強。着力改變獨户養殖、形不成規模的.現狀,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在養牛示範點建設的基礎上,突出抓好以肉牛小區為主體的優質品種基地建設,同時把小區建成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示範基地。肉牛小區實行“五統一分”管理模式,即統一配種、統一出欄、統一青貯、統一防疫、統一飼料配方、分户飼養,至2020年全村養牛小區達到4個。強化飼草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展草粉加工、秸稈青貯等加工轉化工作,研究設計多種類型的飼養模式和飼餵營養配方,按養畜户的具體情況,提供不同的設計方案,並派專業人員到户指導,實現科學飼餵,優畜優飼。注重優化品種結構,以本地黃牛為基礎,引進秦川牛、利木辛牛、南德温牛等國內外優良品種開展雜交,提高後代生產性能。圍繞畜牧業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提高畝產效益,加大良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比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力爭川地良種玉米全覆蓋,山地牧草和糧食種植比例達到 1:1。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提供致富信息,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渠道,努力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逐步建立起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

3.強化政策落實,着力在維護羣眾利益、保障社會和諧上下功夫見實效。貫徹落實好惠農惠民政策,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户手中,是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維護羣眾利益的重要方面。紮實開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宣傳,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張貼宣傳標語、會議宣講、面對面交流等多種形式,把政策送到羣眾手中,讓農民羣眾達到“四個明白”(明白惠民政策的目的意義、明白惠民政策的具體項目、明白自己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標準、明白惠民政策收益對象的確定原則和審批程序)。要做到公平公開,民主透明,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真正吃透情況,摸清底子,在執行政策上不漏不偏,客觀公正,自覺接受羣眾監督,尤其在農村低保、危舊房改造、惠農資金髮放等工作中,要健全評估機制,嚴格評估程序,結合“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通過召開羣眾大會、羣眾代表會議評議等措施讓羣眾自覺參與到資金落實的每一個過程,讓每一筆惠農資金的分配、發放都公開透明,切實把黨的關懷和温暖送給每一户羣眾。要搶抓機遇,整合資源,主動融入百里鄉的遠景發展規劃,以“聯村聯户、為民富民”行動為契機,加大爭取產業發展項目的力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針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後現狀,要積極爭取項目,招商引資,重點解決吃水、行路、居住等突出問題。

4.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建設新農村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儘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羣眾共同的願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全面實施農田改土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要求,進一步改善耕地質量,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地力,改善羣眾生產條件。分年度完成全村2078畝山地的整修任務,2012年在大溝灣和橋溝兩社實施1000畝梯田建設工程,突出解決道路不暢、耕作困難的問題。加大農村生產道路建設力度,達到社社通農用車路,塊塊耕地實現機械化耕作。2012年配套梯田建設工程,新修大坡(大溝灣—鵲兒山—西山)的生產道路,使大溝灣、橋溝1000畝山地全部實現機械化耕作,降低勞動強度,節約生產成本,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加大人飲工程建設力度,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2012年新列120户自來水入户項目,累計達到148户,解決70%户的吃水困難問題;對於無條件引自來水入户的羣眾,採取政府投入、個人集資等方式,在自家院子或各社劃定地點打深水井,解決水量不足等問題。對村內現有的3口深水井,投入資金進行改造,固定井沿,硬化井邊地面,修建改造危險井房,保證羣眾正常用水。加大農村能源項目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太陽灶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氣,充分利用牛糞等物料,提高沼氣原料的使用率,節約利用現有能源,保護環境,改善羣眾生活條件。全面實施“三清五改”,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村莊整體規劃,重點解決村內道路、垃圾處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提高美化、亮化水平,今年新列危房改造户101户。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村學教育教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加強村衞生所建設。

5.強化村級班子建設,着力在夯實發展基礎、凝聚發展合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黨員幹部的培訓教育,依託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家書屋”和村村響工程,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羣眾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瞭解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學習掌握產業結構調整和增收致富的技術技能。組織村社幹部赴外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啟迪工作思路,促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能力素質的提升。強化村務公開,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村級事務,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的作用,加大監督力度。紮實開展以“黨員羣眾商議、鄉鎮黨委審議,黨員羣眾測評、鄉鎮黨委考評”為主要內容的“雙議雙評”活動,極大地激發黨員羣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廣泛開展各類議事決策活動。加強村級陣地建設,搬遷新建村部,加強文化娛樂設施建設,建設村羣眾文化活動廣場,安放健身器材,開放農家書屋,真正把村級活動場所建成黨員羣眾廣泛參與的議事決策中心,實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訓中心,先進文化、各種信息的傳播交流中心,羣眾文體娛樂活動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醫療保健中心。積極開展以“致富星、孝愛星、守法星、誠信星、新風星”為主要內容的“和諧五星”創評活動,每年創評“五星户”8户以上,樹立先進典型,形成先進帶後進、齊心促和諧、共同求發展的良好格局。

經濟調研報告14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調研金融系統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情況方案的安排,調研組於6月18日組織召開動員會,利用兩個多月時間,深入到7家銀行、3家小額貸款公司、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兩個鄉鎮的30餘家企業及農户,通過聽取彙報、查閲資料、實地察看、座談走訪等形式,對我縣金融系統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瞭解,現將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縣金融系統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效

(一)銀行業存貸總量持續提升

近五年來存貸款總量持續攀升,存款餘額由XX年的747609萬元上升為XX年的997639萬元,貸款餘額由XX年的199232萬元上升到XX年的5XX4萬元。尤其貸款規模增長迅速,貸款餘額佔存款餘額的比例由XX年的26%攀升至XX年的52%。截至XX年5月底,我縣銀行業機構存款餘額949694萬元,各項貸款餘額517484萬元,存貸比為54.49%。

圖表1:XX年——XX年間xx縣銀行業機構存款和貸款變化情況(單位:萬元)

(二)全力支持支柱產業

截止目前為止,各大銀行已經為縣域煤炭資源整合及兼併重組工作累計發放210000萬元。其中,工商銀行為華寧焦煤提供50000萬元技改貸款,向鄉寧焦煤集團提供首期6億元中期票據融資項目。建設銀行為鄉寧焦煤提供42200萬元貸款,為山西中煤華晉能源提供1500萬元貸款。中國銀行向鄉寧焦煤集團提供併購貸款80113萬元並簽發銀行承兑匯票5000萬元,向山西天潤德通煤化發放技改貸款83500萬元,向山西保利裕豐煤業發放30000萬元煤礦技改項目貸款。農業銀行向鄉寧焦煤發放煤炭併購貸款41400萬元、流資貸款17000萬元,向山西保利裕豐煤業發放17400萬元。農商行向鄉寧焦煤提供6XX萬元貸款。

(三)積極扶持轉型企業

農行通過農户承貸、公司擔保的貸款模式,對雙鳳祥百萬株核桃基地建設項目進行了信貸支持,累計投放貸款290萬元;建行對山西琪爾康翅果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給予1000萬元的信貸支持,對通洋紫陶工藝有限公司提供500萬元的信貸支持,對晉晟洋運輸有限公司提供500萬元信貸支持,對新鑫隆實業95萬元信貸支持;農商行先後對戎子酒莊、琪爾康、雲邱山旅遊開發公司分別給予5000萬元、5000萬元和4900萬元的信貸支持。

(四)探索服務中小微企業

我縣大多數中小微企業自身管理不完善、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資渠道狹窄,陷入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為解決中小微企業的擔保難問題,農商行積極探索,與縣財政、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攜手出台了《xx縣重點中小微企業“惠商貸”貸款業務管理辦法》,全新推出“惠商貸”專項信貸業務。今年發放“惠商貸”貸款總額將不低於5000萬元,截止今年7月底,已將14筆1990餘萬元“惠商貸”貸款發放至貸户手中,為有效益、有市場、有信譽的小微企業發展注入動力。

(五)盡力支持特色農業

農村貸款原因複雜,且貸款量小,呈現出“短、小、頻、急”的特點,並且基本沒有有效抵押物,但農民有金融需求。郵政銀行秉持“普之城鄉,惠之於民”的理念,推出了以棗嶺、譚坪為中心的果園小額貸款,以尉莊為中心的農户畜牧貸款,截止目前已發放涉農貸款達20xx萬元,惠及農户3500餘户。農商行以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主要推手,對全縣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符合規定、制度健全、優勢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6個專業合作社發放了810多萬元。農行累計支持農户750餘户,累計向農户投放貸款4500多萬元。

(六)大力開展個貸業務

圖表2:XX年——XX年間xx縣銀行業機構短期個人消費貸款和中長期個人消費貸款變化情況(單位:萬元)

五年來,短期個人消費貸款和中長期個人消費貸款強勁增長,尤其是XX年至XX年間增加了10倍,短期個人消費貸款主要用於個人消費品、生活用品等方面的消費,中長期個人消費貸款主要用於個人一手房按揭貸款和二手房貸款。截止XX年6月30日,我縣短期個人消費貸款餘額為1303萬元,中長期個人消費貸款餘額為3251萬元。

二、金融系統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國有商業銀行資金投放過少。

國有商業銀行股改後,收回基層行的貸款權限,集中資金向大企業、大項目傾斜,基層行對貸款只有調查權沒有審批權,嚴重影響了基層行業務空間的拓展,也造成地方經濟發展缺少有效的信貸投入。XX—XX年間,我縣商業銀行存貸差(存款餘額與貸款餘額之差)為:XX年428722萬元,XX年393002萬元,XX年349970萬元,XX年365335萬元,XX年355201萬元。雖然存貸差逐年有縮小的趨勢,但進度緩慢,反映出國有商業銀行業在大量吸收存款的同時,沒有給本地積極有效的發放貸款。如郵政銀行XX年末吸收存款達到了106514萬元,但僅發放貸款2927萬元,信貸資金沒有充分地發揮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

(二)金融服務存在貸款集中化。

調研發現,我縣銀行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涉煤企業,存在向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投放較少,短期貸款多、長期貸款少的現象。從貸款餘額來看,截至XX年二季度,我縣銀行業機構貸款在1000萬元以上的大客户52户,貸款餘額362700萬元,大客户貸款集中度為67.43%,貸款集中投入較為明顯。從客户分類來看,我縣銀行業信貸投入以效益好、信用佳、償還能力強的工業企業為主,而服務業與中小微企業由於難以提供貸款所需要的抵押物且抗風險能力較弱,使銀行在資金投入時客觀上承受更大的經營風險,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銀行業與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三)農村金融市場發展不健全。

從我縣總體來看,涉農大型銀行逐漸退出農村市場,農發行尚未涉足,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僅為農商行和郵儲銀行,這兩家銀行機構雖然在農村地區機構網點設置較多,但向農村提供有效的信貸資金卻極為有限,多數網點僅吸收存款無涉農貸款權限,存貸業務量極不匹配。農業貸款點多面廣額度小,還貸能力受生產週期長、見效慢影響,金融機構放貸風險大成本高,不願向農村地區發放貸款,使農户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十分嚴重,出現了所謂的“農村金融空洞化”的現象。導致農村經濟主體的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影響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給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帶來了巨大困難,也影響了整體地方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四)金融發展環境不佳。

良好的金融環境是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和保證,但我縣金融環境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申貸條件達不到金融機構要求。大部分中小微企業由於規模小、產權不明晰、資產負債率高、有效抵押資產不足,缺乏社會信用評級等,與金融部門的信用評級標準不對稱,企業的申貸條件達不到金融機構的要求,獲得信貸資金較為困難;金融機構對個人貸款發放以擁有產權的房產為主,但我縣95%的房產沒有房產證,個人的申貸條件達不到金融機構要求,無法從正規金融渠道滿足融資需求,影響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二是相關部門對金融工作重視不夠,項目審批週期長、環節多、手續繁瑣,間接推高了貸款成本。三是金融法制環境滯後,導致民間借貸盛行。調查發現,我縣只有三家小額貸款公司,其餘60多家皆為投資諮詢公司,但都存在高吸高貸行為,給金融運行造成潛在風險,對金融系統的正常業務開展造成極大衝擊。如陝西省xx縣違法吸存,資金鍊斷裂,存款户圍堵政府,嚴重影響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

三、對金融系統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建議:

針對以上困難和問題,調研組提出以下建議:

(一)積極搭建政、銀、企合作交流平台。

探索建立以政府擔保、金融機構主動服務、企業誠信發展的“三位一體”聯動機制。逐步實現銀企對接的經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政府要定期組織企業和各家金融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見面會和洽談會,促進銀企之間溝通交流,實現互利共贏。企業要切實提高誠信意識,規範內部管理,增強經營透明度,爭取金融部門的更多支持。

(二)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

我縣的畜牧、蘋果、花椒、葡萄、核桃生產已經具有了一定規模,是我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商業銀行,尤其是農行和農商行要發揮好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提供手續簡便、效率高的金融服務,科學確定小額農户貸款的額度和期限,加大三年以上的貸款額度,做到按照農業生產週期和規律發放和收回貸款。對符合條件發放一年期貸款的農户,銀行系統要在農户還款前提前介入審查,以便農户在到期還款後以最簡便的手續、最短時間內再貸到款,做到不耽誤農民的生產週期。基層農商行信用社要改善農户小額信用貸款的管理工作,切實提高管理水平。農業貸款要面向“三無”(無資金、無信用、無實體)農民,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社優勢平台,吸納創業農民,解決“三無”農民貸款創業難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落實農業貸款貼息和機構獎補政策,將已有的農業貸款貼息和機構獎補政策常態化,並積極探索建立由政府擔保並貼補利息政策,扶持“三農”健康發展。金融機構要認真組織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加強與農民的聯繫,接近與農民的距離,將更多的金融知識和黨的農村政策送到廣大農民手中,送到農民心中。

(三)着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金融機構要切合實際進行金融創新,開發適應我縣中小微企業對資金需求“短、小、頻、急”特點的產品,採取變通方式,減輕企業負擔。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清理有關收費項目,降低相關費率,同時掌控土地、房產等抵押審批手續的部門要簡化工作流程,實施限時服務,最大程度減少企業融資的時間耗費。切實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四)加快辦理各種有效抵押  保障財產權利,規範抵押登記制度。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快推進房產證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登記頒證、林地使用權確認登記頒證進度,下決心解決遺留問題,儘快將財產權證發放到所有者手中。加快這類業務的辦理,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個人的融資難題,推動個人投資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解決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和專業户的融資難題,推動三農經濟快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五)優化金融發展環境。

有關部門要按照“政府主導、人行和銀監部門助推、多方聯動”的原則,建立個人徵信系統,促進誠信水平提高,將徵信系統的信用記錄作為銀行借錢給公民的重要依據,有“信用污點”的人將難以從銀行取得貸款。積極開展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審、“信用工商户”評選活動,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增強公民信用觀念。出台信用等級、評級企業、個人優惠貸款政策。進一步健全法制,合理規範和引導民間資本為政府可控資本,有序參與我縣經濟社會建設。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貸款門檻,減少審批流程,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滿足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15

各位主任、各位委員:

在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組織引導下,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縣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及助農增收上成效顯著,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生豬、兔業、水產、制種、蠶桑等為主的農村專合經濟組織產業化體系,為下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運作的思路和效果對我縣轉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有着較大的啟迪作用。

一、__縣農村專合組織發展現狀

__縣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抓發展、重管理、強服務,着力於專合組織的規範、提高和壯大,取得了顯著成效。到20__年6月底,全縣已發展以各類專業合作社為主要形式的農村專合經濟組織63個,入社(入會)農户達15213户、5萬餘人。20__年入社(入會)農户人均增收830元,帶動農户19000多户,帶動農户人均增收420元;20__年上半年,入社入會農户實現人均收入600元以上。全縣形成了以專業合作社為主,以行業協會為輔並駕齊驅的良好發展局面。

(一)農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成效顯著

農村專業合作社是__縣供銷社於20__年3月開始引導組建的,歷經幾年來的發動、試點、推廣和扶持,到20__年上半年,已建成各類專業合作社37個,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2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及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產業範圍延伸到水果、蔬菜的種植,生豬、肉牛、兔、雞的養殖,農副產品的營銷,農業觀光旅遊等多種產業。培植了__鎮__、__鎮__、、__等13個組織化程度較高,經營模式較為完善,人均增收達1500元以上的具有示範效應的專業合作社。其中__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__水產專業合作社爭創省級龍頭專業合作社。__縣專業合作社的規模不斷擴大,示範作用明顯增強,極大的促進了全縣農業的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服務作用明顯增強

專業技術服務協會是眾多獨立的生產經營者,為保護和增進全體成員合理合法的利益,聯合起來成立的具有專業合作性質的、鬆散的、技術服務中介組織。相關部門堅持“重視、指導、規範”的原則,引導農户創辦了一些規模不一的專業技術服務協會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指導,有效地推動了一些弱勢羣體的增收。截止今年上半年,全縣已發展各類行業協會24個。__縣專業技術服務協會的發展主要是由政府牽頭,通過派出科技人員下鄉,召開現場會等形式為會員進行技術輔導;另一方面舉辦各類培訓班,向農民傳遞政策信息、農技知識、農資市場動態和農資信息等,也收到了一定地效果。

(三)培育了一支活躍農村經濟的農民經紀人隊伍

__縣農民經紀人隊伍興起時間雖然不長,數量和運行質量還有待發展和提高,但這隻隊伍正在發揮重要作用,煥發着生機和活力,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做出了貢獻。20__年11月,__縣組建了農產品經紀人協會,會員包括農產品營銷專業户、種養大户等,他們主要從事糧油、畜禽、果菜、中藥材等農副產品販運活動。近年來,農民經紀人隊伍的營銷業務不斷擴展,經營規模越來越大,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在發展中逐步得到了提高和完善。尤其在傳遞市場信息、促進農產品購銷等方面十分活躍,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是活躍在農村經濟領域的重要力量。為農村經濟發展,溝通城鄉市場,解決農民賣難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農村專合經濟組織所起的效果及主要做法

(一)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新品種助農增收效果明顯

農村專合組織按合作制原則把分散弱小農户聯合起來組建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統一新品種購進,統一技術指導和管理,對外統一銷售,生產車間在每個農户家裏。一家一户的農民通過專業合作組織找到了應對大市場的載體,逐步實現了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户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__蔬菜專業社之所以農民增收效果明顯,是因為專業社引進推廣了新品種、新技術,秋海椒畝產從300斤達到20__斤左右;__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省農科院引進“雜交一代”四季豆,專業社社員僅此一項增收1700餘元,帶動農户人平增收830元。__種植專業合作社統一新品種引進、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聯繫銷路,僅辣椒新品種---長香辣妹子4號畝產達到5000多斤,增產3000多斤,畝增收1600多元,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__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優質的蔬菜新品種,平均畝收入達7500多元,最高的畝收入達到11000多元。專業社社員僅此一項人平增收20__多元。

(二)提高了農民的技術水平,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初現端邈

__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於20__年與__食品公司合作,按照標準化生產模式試驗種植“日本袖珍茄子”70多畝,今年上半年,該社繼續與該食品公司合作,擴種“日本袖珍茄子”200餘畝,並試驗性引進“無纖維佛手生薑”和韓國“二金條辣椒”各4畝,實行統一簽訂購銷協議、統一品種購進、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藥購進等。截至8月中旬,已交售袖珍茄子200餘噸,還能收售100餘噸。為在蔬菜的鹽漬初加工上有新突破,__縣供銷社資助該社建了8口能一次性鹽漬蔬菜60噸的茄子初加工池。

(三)打開了流通渠道,解決了農民賣難問題,農民分享到流通環節的利潤

__鎮是蔬菜生產大鎮,蔬菜總面積達到8087畝,複種面積達17000多畝,但賣菜難卻成了當地農民最發愁的事情。__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後,組建了十五人的農產品經紀人隊伍跑市場跑銷售,並引進__食品公司和__蔬菜加工企業到__鎮建廠加工食用菌和蔬菜。使該鎮成為__、__、西藏、陝西等地客商、廠商的原料供應基地,蔬菜供不應求。20__年該社人均增收1500多元。20__年上半年,專業社社員人均增收1700餘元。專業合作社還獲得年利潤近萬元的收入用於社員二次還利。

(四)更新了農民觀念,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專業合作社社員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__生豬專業合作社,20__年在縣供銷社的引導和支持下,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專業社和入社社員共同投資入股組建了專業合作社飼料加工廠。專業社社員憑社員證在該廠購買或加工飼料,每公斤飼料比市場價格優惠0.3—0.5元,年終決算後對入社社員還可按購買的飼料總量實行“二次”返利,飼料廠的盈餘在提取各項費用後入股股金進行股利分紅。去年,質優價廉的自產飼料不僅確保了養豬不虧,而且還人平純收入4000多元。入社社員還二次返利4721.12元。__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僅二年時間,養兔户就由成立之初17户發展到110餘户。存欄數由3000只增加到15000多隻,規模效應又打開了銷售市場,專業合作社安排專門人員跑市場統一銷售,平均每公斤售價比當地市場高出0.4-0.5元。20__年,該社養兔實現銷售收入20餘萬元,人平增收1850多元,帶動該村農户人均增收800多元。20__年上半年,全社實現銷售收入125萬元,人平收入實現5400元,帶動未入社農户實現收入20__元。

(五)拓展了農業發展思路,提升了供銷社形象,專業合作社示範效果日益突出

供銷社引導農村專業合作社運用市場手段探索出了一種有效的農技服務方式和市場營銷體系。在縣供銷社的指導下,20__年,__蔬菜專業社先後6次邀請省、市農技專家在鎮、村、組召開技術培訓,參培社員500餘人,印發蔬菜信息、技術資料1000餘份,發放生物農藥、生物菌肥價值800餘元,並安排技術人員騎車上門下鄉指導、免費為社員服務。蔬菜新品種推廣佔種植面積95,僅豇豆一項由原來畝產值2500元增加到3000元。

專業合作社的示範效應,帶動了廣大農户靠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增加了收入,實實在在地為他們解決了許多問題。農民把供銷社當成了維護他們利益、為他們辦實事的、最為信賴的單位。

(六)以水產專合社為載體,積極打造新農村建設試點工程,掀開了__新村建設新篇章

__水產專業合作社的建立,給__村水產養殖户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益。20__年,__水產專業合作社社員人均增收20__多元,20__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入社農民人平純收入近8000元。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對生活質量也有了高要求。20__年底,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指導下,在縣供銷社和__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參與配合下,以__水產專業合作社為載體、以川西民居風格為主基調的'__村人居環境改造暨新農村建設試點工程順利完成,__村---魚塘得以整治加固,特種魚養殖初具規模,農民居住環境得以大幅改觀,村容村貌整潔亮麗,展現出一派濃郁的鄉村新氣象,掀開了__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

(七)合作社服務功能逐步提高,聯合優勢不斷增強

__縣按照有利於產業發展、有利於農民增收的原則,與科技、流通等部門聯合起來辦專業合作社,把農業部門的技術優勢、供銷部門的銷售網絡優勢和農民專注於農業生產的優勢結合起來組建的專業合作社,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聯合的優勢不斷得到發揮。20__年底,__縣又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開創了全省農村專合組織建設“合作 聯合”的先河,得到了省社、市社的一致好評。__縣供銷社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經驗交流座談會,使各專業合作社之間加強合作,相互聯繫、相互走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產業鏈上形成了強弱共濟、優劣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對規範提高全縣農村專合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起到了極大地推進作用。

三、專合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

近幾年,全縣農村專合組織得到較快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仍然存在着基礎比較脆弱,認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利益機制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強等問題。

1、個別地方對農村專合組織認識不足,工作不到位

個別鄉鎮把組建農村專合組織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總認為是縣級有關部門的事,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對其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程度還有一定差距,支持力度不夠,特別是有些鄉鎮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仍處於放任自流狀態,發展緩慢。

2、個別專業社的領頭人服務意識差,缺乏能人

他們認為,成立專合組織就是為了享受政府優惠政策和優價購買生產資料等。不給錢就不做事,給了錢又亂開支,做表面文章。

3、發展水平還較低,科技服務水平不高

人才短缺形成科技服務水平低的問題日益凸現,由此導致部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不大,沒有形成特色產業,抗風險的能力不強,市場競爭力低下、缺乏發展潛力。很多專合組織的內部結構比較鬆散,沒有形成緊密的經濟實體,其功能大都停留在提供信息和技術諮詢服務等層面上。

4、扶持力度不強

為促進專合組織的發展,__市財政每年開支100萬給全市的六個縣(市、區),分配到各縣的市財政經費只有10多萬元,而且縣財政沒有一點專項補貼,有限的市財政經費對於全縣發展迅猛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而言只能是杯水車薪。

四、規範發展農村專合組織的思考

實踐證明,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政府依靠它,農業和農村需要它,農民信賴它。辦好一個專合組織,能夠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能夠解決政府不能統攬、部門不能替代、一家一户幹不了的事情,是單家獨户的農業生產者組織起來實現自我服務,提高農業服務能力、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

(一)牢牢把握__轉型時期的歷史機遇,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奮力推進農村專合組織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發展生產、建立起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體制和機制,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100多年的發展經驗證明,建立這種長效體制和機制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大力發展農民自己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__轉型時期的歷史機遇面前,我們要認清形勢、提高認識,牢牢把握這一發展契機,緊緊圍繞“文化、觀光、旅遊__”建設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時代主題,把工作重心置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這個大局之中,把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通過發展農村專合組織,切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觀光、旅遊農業的發展。

(二)上下聯動,部門配合,共同推進專合組織的更快發展

一是將農村專合經濟組織建設工作納入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總體規劃,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與農業、農村工作同計劃、同安排、同檢查。將發展農村專合經濟組織納入農業產業化項目,享受龍頭企業、民營經濟的相關配套政策。

二是農口各部門、科技部門和科協組織積極為農村專合經濟組織的發展提供信息、技術等保障,加快構建農業經濟、技術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和農資供應服務體系,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生產、參與市場競爭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務。財政、民政、工商、税務等部門制定加快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和發展的具體措施和辦法。通過上下聯動,部門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持續、健康發展。

(三)多層面抓好農村專合組織的發展壯大,力求新的突破

一是結合__當地產業或產品特色,作好專合組織發展的規劃。

二是積極引導條件成熟的專業協會逐步由技術服務型向生產、經營、服務型轉變,讓更多的條件成熟的專業協會向專業合作社或股份制農民公司轉化,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

三是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龍頭專合組織與農民通過資本、土地的聯合,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形成田園經濟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

四是引導農村種養大户、營銷大户,依託當地的產業和產品優勢,發展能人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農民股份有限公司,重點培育“名、優、新、特”農產品,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銷一體化經營,使之儘快形成當地支柱產業。

五是積極構建“品牌 公司 專業合作社 農户”的產銷體系,通過品牌提升農產品質量,開拓品牌特色農產品的銷售網絡。

六是鼓勵民間資金、社會其它資金投入到各類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中,通過市場建設大力拓展物流行業,千方百計建成__物流中心,以此帶動優勢產業擴大生產規模,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生產。

七是進一步發揮供銷社、農業局、畜牧局、水務局、科技局、科協等部門在農村專合經濟組織建設中的作用,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專業大户、經紀人等生產、加工、流通、科研、中介等環節的企事業單位共同組建農產品生產流通聯合會(協會),在組織大合作、發展大聯合上求作為,在服務大農業上求突破,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更廣泛、更高層次的聯合與合作。

(四)政策扶持,統籌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專合組織的深層次發展

根據農村專合經濟組織在農業、農村和農民中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為農村專合經濟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氛圍。一是__財政每年能統籌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於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對獲得__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稱號的農業龍頭企業及龍頭專業合作社,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其技術改造,實施科研開發以及引進推廣良種、技術等。二是鼓勵農村信用合作社選擇制度健全、經營業績好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試行流動資金貸款的信譽擔保制度,擴大信用社對農户的信譽擔保範圍及貸款額度。

(五)整合資源,培訓人才,營造橫向交流的氛圍

農業技術的推廣、運用和改良農產品品質,是提高專合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要充分調動農民學技術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農技推廣的市場化機制,在整合鄉鎮農廣校、農技校、職業技術學校等教育資源的同時,充分發揮全縣性的農產品經紀人協會和“__縣供銷社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鑑定點”功能作用,培養各種營銷人才。同時,充分發揮各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橋粱”作用,堅持以強帶弱,按照地域條件或產業特色,把好的專業社與弱的專業社結成對子,相互協作和交流,擴大示範性專合組織的帶動力和影響力,做大做強弱小專業社,使之成為組織小生產進入大市場的領頭羊。

總之,發展農村專合組織必須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堅持以市場為主導,着力於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要從建設硬件環境、提供市場信息、完善流通網絡、構建營銷體系等方面加強對專合組織的市場化引導和扶持。同時,發展農村專合組織還必須與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使農村專合組織成為農村基層組織服務經濟的重要載體,以農村專合組織發展促進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通過基層組織凝聚力、感召力的提高,組織農民鑽研技術、安心生產,着力於農業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不斷改良農產品品質,提高專合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