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羣的教育調研報告

來源:文萃谷 1.54W
  篇一:四羣的教育調研報告

自秀山街道辦事處開展“四羣”教育以來,按照上級部門的安排和部署,結合街道實際,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責任,嚴格要求所分管的部門和站所認真開展好工作,深入村組,作好民情調研。

四羣的教育調研報告

一、村情概況。

萬家村轄8個村民小組,20xx年末,全村總人口4652人口,其中農業人口4578人。全村總耕地面積1583畝,全村經濟總收入25372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5543元。

萬家居委會唯一山區組白泥箐村民小組,地處街道辦事處南邊,距街道辦各下所在地5公里,從居委會到該村民小組為水泥路面,交通方便。總人口161人。萬家居委會截止目前,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該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該社區設立黨支部1個,現有黨員20名,其中男性17人,女性3人。

近年來在國家“三農”政策幫扶下,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加之通海縣委縣政府加大蔬菜產業的發展,羣眾生活明顯改善。據調查,單個農户家庭總經濟收入高達百萬元,最低僅有5000元,兩極分化嚴重。村民主要以種植蔬菜和養殖蛋雞為主要經濟來源,由於今年受乾旱、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的影響,現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種養殖。

二、入户調研經濟收入情況。

1、入户調研總户數、涉及總人數:5户,共有人20口人。

2、調研户經濟來源:種植業、養殖業、務工收入。

3、調研户經濟總收入:5萬元

4、調研農户反映的主要存在問題:經濟來源單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難程度。

三、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

1、是自然災害致貧。

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資源。地勢所屬山區,蓄水條件差,降雨量少,經常受旱,由於乾旱已有三年沒有收成,就連生活用水現在都成了問題。

2、是文化素質不高,無技能資源,缺乏經濟意識而引起的貧困。

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少數羣眾商品經濟意識不強,視農為本,寧願守着土地受窮,也不願昌險出外經營工商業;少許人依靠國家支持,救濟的“等靠要”思想,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

3、是因病、殘致貧。

因病、殘導致貧困的原因。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在該村,農民收入本來就少,農民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大一點的病,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如果是大病,只有聽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4、是缺勞動力致貧。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該村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遠多於農業收入,也許一個家庭有勞力外出打工,就能擺脱一個家庭的貧困。當然外出打工與外出勞動力的素質有關,素質越高,獲得的勞務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貧。

由於生存問題,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後,家庭就會更加貧困。可能建房時借了一些債,後因種種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債又需要償還,導致生活水平下降。

四、對該村經濟發展提出的建議。

(1)改善人的生存環境仍然是今後扶貧工作的重點。

在今後的扶貧工作中,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白泥箐生存環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進行扶貧決策、安排扶貧資金時,首先要考慮到人的生存問題這一點。建議加強水利設施,推廣節水農業種養植。

(2)要重視文化扶貧。

該村文化落後,農民缺文化是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民文化素質低又是影響脱貧的關鍵因素,因此,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文化素質是扶貧一項重要工作。扶貧工作中應專門安排文化扶貧資金和項目,對農民進行文化培訓和掃盲,幫助貧困地區提高文化,尤其對貧困地區農民要進行科技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幫助農民實行科學種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

(3)建立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衞生扶貧工作。

該村和其它村一樣因病、殘貧困的佔貧困原因的人很多。現在不要説貧困人羣看不了醫,就連普通家庭也看病難,主要原因還是看病貴,什麼手續費,門診費,專家掛號費,治療費等等造成老百姓不能看病。政府實施的扶貧計劃,往往側重於經濟上的扶貧。應當把經濟扶貧與衞生扶貧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實施醫療救助計劃。把醫療救助計劃與整個社會保障體系有機結合起來。

(4)有組織地引導貧困地區農民外出打工。

一方面可緩解了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開闊了眼界,見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觀念。最終又帶回了信息,產生了擴散效應。很多地方就是靠農民外出打工使農民脱貧致富。

(5)貧困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不容忽視。

加強宣傳,鼓勵一個家庭只生一胎,提倡獨生子女光榮,提高教學供養質量,為家庭輸出可用人才。

  篇二:四羣的教育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四羣”辦要求,鶴慶縣農業局局被列為縣級“四羣”教育4個示範點之一。為體現實踐特色,充分發揮“四羣”教育示範點的典型引導和示範帶動作用,縣農業局對寶窩村委會四羣教育工作作了進一步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寶窩村委會基本情況。

寶窩村委會有418家農户,1850多個農業人口,分為6個村民小組,其中下登村民小組114户,上登83户、寶窩62户、白鹿65户、段家29户、梅園65户。全年人均收入達3000元左右。

經濟收入以農業生產為主,全村耕地面積2030畝,主要經濟作物烤煙種植;烤煙面積1665畝,生產煙葉4400擔以上;每年經濟總收入達500萬元以上;

糧食主要是小麥、玉米、和雜豆、署類等;分為大春和小春兩季耕種。全年總耕種4640畝左右,小春1900畝,大春2700畝,全年糧豆總產量達670噸,經濟價值達134萬元。

其它還從事豬、牛、羊、家禽等畜牧業的養殖,也是一條重要的經濟發展之路。20xx年收入達80萬元左右。

二、存在的問題。

1、人畜飲水方面。

由於寶窩村委會各村小組村民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是山區,且飲用水源地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水源逐年減少,水利設施不夠完善,難以滿足農田灌溉。如遇乾旱,村民只能自己到外面拉水,雨水天就接雨水用。長期如此,必將影響到村民身體健康。

2、交通方面。

寶窩村委會6個村小組基本解決了鄉村道路,但都是土路,晴通雨阻的情況比較突出,特別是大雨天時個別村路會塌方堵塞,大大影響了羣眾生產生活出行和經濟發展。

3、電力方面。

寶窩村委會各村小組雖然都通了電,但由於所接線路較長,村民無力購置電力變壓器,電壓不夠,村民家中電器大多無法正常使用,有的連用電飯煲煮飯都煮不熟。而且這些村小組的電線又老化,還未列入農網改造。部分村小組村民更是隻能從相鄰的村民家中接出電來用。

4、寶窩村委會各村小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沒有文化活動場所,無公廁和垃圾堆放池。

三、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1、結合實際,積極爭取上級資金。

由於村委會和各村民小組無集體經濟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資搞項目建設困難較大,只有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爭取資金多方投入加大對各村衞生、交通、電力、飲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改善村民生活生產環境。

2、調動村民積極性,主動改變村容村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的使農村繁榮穩定,着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村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參與者、主力軍,還是直接受益者。要加強宣傳力度,改變有的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使村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發展,想要生活寬裕,想要居住環境整潔衞生,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目標。

3、幫助扶持培養村集體經濟。

由於種種原因,村小組一級支出費用沒有列入財政預算。寶窩村委會各村民小組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也就沒有正常的辦公經費。為了村小組能正常開展工作,上級部門應有目的的幫助扶持培養各村小組發展集體經濟,解決村小組辦公經費問題。

  篇三:四羣的教育調研報告

自我局開展“四羣”教育以來,按照上級部門的安排和部署,結合我局工作實際,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工作責任,嚴格要求機關幹部深入鄉村,作民情調研。

一、鄉情概況。

鄉轄5個村民委員會,61個村民小組。末,全鄉總人口9924人,其中農業人口9713人。全鄉總耕地面積有12496.4畝,其中旱地11601.73畝,水田894.67畝,全鄉糧食總產量432.05噸,人均有糧441.2公斤,經濟總收入1392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414元。全鄉農業生產值完成2145萬元。

二、村基本情況。

鄉村地處鄉政府東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5.2公里、縣城23公里,從村委會到國道為土路,交通方便。總人口2869人,其中農業人口2783人,下轄21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16.90平方公里,海拔1830米,年平均氣温16.90攝氏度,年降水量1480.5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桐油、漆樹、核桃等農作物及經濟林木。全村有耕地面積2640.20畝,人均耕地面積0。88畝,截止目前,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

該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該村設立黨支部1個,現有黨員40名,均為少數民族黨員,其中男性—1—34名,女性6人。團支部1個,團員76人。目前在上海、廣東、深圳等地區外出務工人員23人。近年來在國家“三農”政策的幫扶下,該村糧食增產、經濟收入逐年增多,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據調查,單個農户家庭年總經濟收入最高達10000元,最低僅有840元,兩極分化嚴重。村民主要以種植玉米、核桃、漆樹等為主要經濟來源,由於受氣候、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的影響,村85%的農户居住在山頂和半山腰一帶,不適應種植水稻,養殖業方面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絕大多數村民僅僅依種植幾分田地、幾棵核桃樹、漆樹,養幾頭(只)豬雞來維持生活。

三、農村低保工作開展情況。

農村低保工作是一項關注民生、為民解困的重要工作,工作千頭萬緒,涉及千家萬户,與人民羣眾聯繫最直接、最密切的工作。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國家各項涉農惠農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全國各地貧民百姓得到了實惠,基本生活有所改善,全縣貧困人口享受農村低保人數發展迅速。據調查瞭解,目前,鄉村已享受農村低保人數達1563人,其中老年人219人,學生104人,殘疾人296人,貧困老黨員21人,其他人員944人。享受農村低保人數佔該村總農業人口的56%。維護了人民羣眾的基本生活,促進的社會穩定。

(一)建立農村低保公示制度。

在申請審批享受農村低保户過程中,村委會主要做到了幾方面工作:

一是嚴格農村低保申請審批制度。村委會及時成立由村支書、主任、副主任、村民小組組長組成的工作組,通過調查瞭解家庭人口基本情況及家庭經濟收入情況,做好調查摸底、政策宣傳、對象產生、低保金髮放等各個環節工作。

二是及時傳達省、州、縣農村低保有關政策,通報全村農村低保人數及相關工作情況,共同分析研究當前村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嚴格按照《雲南省農村低保實施辦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方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細則》等相關辦法和、細則,村委會加強對低保制度的落實,本着“本人申請、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組審定上報、張榜公示、政府審核、民政審批”的農村低保工作方式,認真做好該村農村低保工作,形成了農村低保工作責任制度。

(二)加強低保政策宣傳,營造良好的氛圍。

自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村加強農村低保政策宣傳,堅持輿論先行,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村幹部通過辦宣傳欄、貼標語、召開村民大會等方式,把實施農村低保工作的目的、內容、方法步驟、工作程序、資金髮放和管理等講明講透,做到農村低保政策家喻户曉。據瞭解,村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專項宣傳農村低保相關政策,召開了2次會議,重點動員青年羣眾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中,參加會議人數達1593人次,印發宣傳涉農惠農政策資料500餘份。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堅持原則,規範低保工作程序。

按照縣民政局及低保實施辦法和工作細則,村堅持動態管理、區別對待、分類施保的原則,合理確定農村低保對象範圍,以户為單位,深入調查瞭解家庭收入,認真核定家庭收入,嚴格審核審批程序。對符合享受的對象,在本村範圍內進行為期7天的張榜公示,公示後無重大異議的,由村委會造冊登記並報送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鄉政府提出審核意見並張榜公示後報縣民政局審批,縣民政局審批同意後,經所在村委會再次向社會張榜公示。確認無重大異議的,發給由省民政廳統一印製的《雲南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後方可領取農村低保金。在低保金髮放過程中,鄉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到村委會進行集中發放,這樣,確保低保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保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