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來源:文萃谷 1.42W

在生活中,報告十分的重要,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歡迎閲讀與收藏。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1

一、我縣經濟發展的特點

結構調整彰顯成效。近年來,各縣市都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振興縣域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着力點,力促縣域經濟協調發展。農業方面着力提質增效,推進生態農業、特色農業、新型農業建設,產業鏈條繼續延伸,產業化經營加速發展。工業方面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獲得較快發展,工業結構已由能源開採加工為主導轉變為以製造業為主導。服務業方面積極擴大產業規模,鞏固提升傳統服務業,努力打造新型服務業。

二、經濟發展的不足

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特色。我縣產業是典型的資源主導型產業,表現出明顯的產業結構單一特徵,產業鏈條短,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並且與其它兄弟縣市之間產業雷同嚴重,經濟主要靠煤炭拉動。

三、經濟發展的建議

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汶上作為經濟欠發達縣,經濟總量小、基礎相對薄弱、發展質量不高,面臨着加快速度與提升質量的雙重壓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崛起,必須堅定產業興縣不動搖,更加註重城鄉統籌、更加註重生態建設、更加註重民生和諧,在發展中加快轉變,在轉變中加速發展,探索走出一條速度、結構與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1.堅持以新型產業化為主導

立足產業基礎優勢,圍繞培育高端、高質、高效產業,提升一產,優化二產,繁榮三產,加快形成結構合理、節能環保、效益良好、獨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2.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以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節能環保產業為重點,科學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強化政策扶持,加快推進新風光產業園、LED、太陽能光伏組件、鋰離子動力電池等項目建設,儘快形成一批新興產業優勢技術和優勢品牌,搶佔新興產業的發展先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立足做優做強煤電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三大百億產業,依託如意天容、萬發服飾、金成機械、祥遠機械等行業龍頭企業,規劃實施一批技術改造項目,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企業向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兩端延伸,加快傳統產業向特色產業升級,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按照科學化、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要求,實施農業六大工程,優化產業發展佈局,加快發展一批優質、高效、精品、生態農業。壯大大汶河現代農業、利生面業等企業規模,擴大奶牛、生豬、蘆花雞等特色養殖和山藥、白蓮藕、核桃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打響生態和綠色品牌,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3.構築轉型升級平台。

按照佈局集中、用地集約、項目集羣、產業集聚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園區產業佈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互為配套、集羣發展的產業佈局。加快縣經濟開發區機械電子產業園、紡織服裝產業園、節能產品產業園等區中園建設,構建一區多園發展格局。加快完善次丘、康驛、白石等鄉鎮產業協作區,大幅提升產業協作配套和集羣發展能力。加快聯想化工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全面拉開發展框架,不斷提升承載能力;按照煤鹽結合,高端發展的.產業定位,採用國內外先進、綠色、環保新技術,大力發展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三大主導產業,傾力打造省內一流、特色鮮明的化工園區。

4.提高招商引資質量。

牢固樹立突破靠產業,產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的理念,堅持招商選資,提高招商門檻,緊緊圍繞煤電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文化旅遊、現代農業、商貿流通等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引進一批帶動能力強、示範作用大、節能環保類大項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資成效。確保年內引進億元以上項目5個、5億元以上項目2個、10億元以上項目1個;每個鄉鎮至少新上3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1個。

5.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為引領

牢固樹立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發展理念,圍繞儒釋聖地、生態水城城市發展定位,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全力打造跨越轉型的強力支撐。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電、供水、供熱、供氣等設施;加快推進城區道路與環城路的互通連接,力爭實現縣城到中心城鎮二級路連接,鄉鎮之間三級以上公路連接。改善教育、文化、娛樂設施,推進綠化美化工程,確保綠化有層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創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

根據縣委工作會議精神和《20xx年全縣統戰及民族宗教工作安排意見》要求,從3月14日—3月31日,由縣委常委、統戰部長黃順福帶領縣委統戰部、縣民族宗教局班子成員及工作人員,深入全縣20個鄉鎮23個少數民族村社11處宗教場所,重點對全縣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召開幹部羣眾座談會討論、走訪農户、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聽取各鄉鎮村社幹部及羣眾對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發展的各方面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並提出相關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少數民族鄉村基本情況

(一)少數民族人口分佈情況:

文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份,全縣共有藏、回等27個少數民族,現有少數民族人口約8294人(其中:藏族7464人,回族606人,其他民族224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3.4%,主要分佈在鐵樓鄉、城關鎮、碧口鎮、中寨鎮、石雞壩鎮、堡子壩鎮、丹堡鎮、劉家坪鄉、梨坪鎮、天池鎮等鄉鎮。

(二)少數民族鄉及村社分佈情況:

全縣有民族鄉1個—鐵樓藏族鄉,有散雜居鄉鎮9個(包括:城關鎮、碧口鎮、中寨鎮,石雞壩鎮、堡子壩鎮、丹堡鎮、劉家坪鄉、梨坪鎮、天池鎮),有少數民族村35個,合作社53個,社區1個。其中:鐵樓藏族鄉有11個少數民族村,藏族685户3297人;散雜居鄉鎮有24個少數民族村1個社區,藏族1018户4167人,回族151户606人。(情況詳見:全縣各鄉鎮少數民族情況統計表,略)

二、民族鄉村發展成效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鄉村和散雜居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發揮民族鄉村資源優勢,培育產業發展,加大民族鄉村項目資金的投入力度,使民族鄉村經濟社會有了較快發展,少數民族羣眾的生產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一是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民族鄉村投入較大,在交通、水利、扶貧、教育、衞生等方面投入資金約16146萬元,民族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村容村貌變化很大。整合各類項目資金,着力加大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集中實施了一批建制村道路硬化、飲水安全、河道治理、危舊房改造等基礎建設,極大改善了少數民族鄉村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是產業培育不斷壯大。按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大力培育富民產業。近年來,先後在民族鄉村建成花椒產業基地6個,優質核桃基地4個,實施5千畝板栗示範園工程1處,建成了草河壩優質核桃採穗園1處,引導藏族羣眾興辦農家樂15家,扶持興辦以釀酒、養豬、養雞為一體的養殖場4家,冷水魚養殖場1家。

三是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縣委、政府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在民族鄉村新建中國小教學樓14棟,完善教學配套設施,教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着力解決民族鄉村羣眾"看病難"問題,在民族村建成了衞生室,配備了基本醫療設施和藥物,羣眾就醫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全縣累計向民族鄉村發放"村村通"電視接收機1507套,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全覆蓋目標。各類社會保障優先承擔起民族地區保基本、兜底線的任務,持續推進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

四是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不懈地抓白馬人民俗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工作,出版了白馬民俗文化系列叢書,修建了草河壩、麥貢山等6所白馬民俗文化傳習所。文縣被中國民協和文化部分別命名為"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草河壩、石門溝、案板地、強曲村被列入全國傳統村落名錄,白馬儺舞"池哥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保護名錄,麥貢山、草河壩、石門溝被批准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功舉辦了兩屆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和"火把節",鄉村旅遊發展勢頭強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全縣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受自然、歷史、經濟、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省、市、縣平均水平相比還相對滯後,與全國一道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欠賬大。少數民族村社普遍地處偏遠,羣眾居住分散,環境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投入大,已成為制約少數民族村社發展的"瓶頸".少數民族村社因地域差異,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制約矛盾突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緩慢,特色產業發展薄弱,生存環境惡劣,自我發展能力差,生態環境脆弱,生存與發展的矛盾凸顯。全縣少數民族村社(非精準扶貧村)需要解決的事項有:人畜飲水、文化廣場、村內道路硬化、產業路、異地搬遷等5個方面,總投資約1557.5萬元。其中:人畜飲水工程14個村,53000米,投資約79.5萬元;文化廣場13個村社,投資約650萬元;村內道路硬化10個村社,約49.5公里,投資約445.5萬元;產業路7個村社,約40公里,投資約360萬元;異地搬遷6個村社45户,投資約22.5萬元。

二是居住條件差。大部分少數民族村社地處高半山區,居住條件差,自然條件嚴酷,災害頻繁,土地瘠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困難,個別村社生存環境惡劣。如:梨坪鎮九原寨村石界灣社,居住在大山深處,交通險要,出入及不方便,土地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居住在村裏,很少與外界交流。需要異地搬遷的少數民族村社的羣眾有:城關鎮關家溝村朱家山社5户、中寨鎮新寨村5户、石雞壩鎮張家溝村金家樑上社12户、丹堡鎮古道坪村刁樓、蓖麻社18户、梨坪鎮九原村20户、草坪村1户、金坪村葡萄架社2户。

三是發展資金不足。近年來,雖然縣上對民族鄉村投入較大,重點對鐵樓鄉進行了打造,投入相對多一些,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改觀,村容村貌變化較大。但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投入偏少,基礎設施改變不大,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條件、鄉村道路狀況還較差;防災抗災能力較弱,返貧現象嚴重。

四是貧困程度深。少數民族村社經濟發展緩慢,產業培育不足,支柱產業匱乏,山高路遠,靠天吃飯,農業收入微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內大多居住着老人,空巢現象嚴重。絕大部分羣眾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掙錢,經濟收入單一,缺乏持續增收渠道。民族鄉村的產業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受自然因素影響大,持續增收渠道窄,穩定脱貧難度大,因災、因病、因學、因婚返貧的問題突出。據統計,全縣少數民族聚居村和散雜居村中,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村有14個,3500元至4000元的有7個,4000元至5100元的有14個,均低於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389元。少數民族村社已成為脱貧攻堅戰中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地方,與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少數民族羣眾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少數民族村社羣眾普遍思想觀念守舊,相當一部分人發展思路模糊,發展理念陳舊,創業意識不強,安於現狀,不願接受新生事物;部分民族鄉村羣眾缺乏勞動技能,創業缺乏過硬本領,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強。

四、幾點建議

一是制定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發展規劃。按照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少數民族鄉鎮村社規劃,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發展規劃。同時,保持規劃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在新農村建設和危房改造時要融入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傾力打造體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標誌性公共建築,如寨門、戲台、涼亭、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建設,為各族羣眾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少數民族特色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與扶貧開發、生態旅遊、文化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等相結合,整合各方資源,統籌兼顧,科學合理規劃少數民族村社未來發展。建議拓寬改造演武坪至麥貢山通村公路,修通鐵樓鄉白馬十四寨連村併網公路,改善藏區羣眾交通條件。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深入實施"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充分利用好省市"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資金,在重點做好鐵樓藏族鄉"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的同時,也要兼顧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發展,適當將省市"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資金向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安排,促進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少數民族鄉村同步發展。同時,要把少數民族村社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深入推進精準扶貧脱貧,整合項目資金,加大資金扶持,集中攻堅突破,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扶貧攻堅步伐。建議從全縣項目資金總盤子中切割部分資金,重點解決少數民族村社水、路、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落實解決,改變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環境。(附:全縣少數民族村社需要解決的事項統計表)。

三是優先安排項目。搶抓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範縣機遇,為少數民族村社謀劃一批以道路、飲水、危房改造、生態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項目,以農田水利、災害防治為重點的生產項目,以教育、文化、衞生和社會保障為重點的民生項目。加強與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銜接溝通,積極主動爭取支持,重點爭取民族鄉村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社會事業項目,盡最大努力把有利於民族鄉村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市總盤子。按照"十三五"規劃,堅持民族鄉村項目優先立項、優先投資、優先實施。縣涉關部門要在項目和資金的安排上優先考慮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在交通、水利、電力、農田建設等方面要求縣級配套資金的.,着力予以整合配套落實。

四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要把少數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在資金項目上大力傾斜,不斷改善民族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少數民族村社道路建設的投入,把少數民族村社人畜飲水、村內道路硬化、文化廣場的修建、異地搬遷、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作為重點,切實解決少數民族羣眾行路、安全飲水、羣眾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村電網、通信、網絡、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升少數民族羣眾生活水平。

五是部門聯動推進民族鄉村發展。民族鄉村實現小康目標,僅僅靠自身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幫扶。縣涉關部門在用足用活民族鄉村政策的同時,在用好管好民族鄉村和散雜居鄉村項目發展資金的同時,加大對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項目資金投入。要整合財政、交通、扶貧、水務、教育等部門資金,幫助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解決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鄉村社的實際問題。

六是扶持特色產業。立足鄉村實際,突出民族特色,結合地域特徵、民族特點、歷史背景和發展水平,深入挖掘利用少數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態資源,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少數民族村社都很僻遠,地處林緣,地域開闊,在此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扶持養殖土雞、土豬、土蜂蜜;可種植藥材、核桃、花椒等作物。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村社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獨特的優勢,把經濟發展與特色民居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發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

鎮域經濟是區(縣)域經濟的基礎,是壯大區(縣)域經濟總量、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沒有鎮域經濟的大發展,就沒有區(縣)域經濟的崛起,構建和諧萬州也變得不可能。什麼是鎮域經濟呢?按區域經濟理論解釋,鎮域經濟屬於地域分工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是具有全國意義的經濟特徵明顯的地域性生產綜合體,處於我國國民經濟五級(中央、省、市、縣或區、鎮或鄉)構架中的最基層,是國家方針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區加快建設重慶第二大城市和三峽庫區經濟中心進程中,必須大抓特抓鎮域經濟,盤強鎮域經濟總體實力,這對於我區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萬州,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認清我區鎮域經濟發展現狀,深刻理解和認識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我區鎮域經濟發展現狀堪憂。據區統計局提供資料顯示,20__年萬州鎮域(包括鎮鄉、街道)地區生產總值44、5億元、鎮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4000餘元,同比增長8、3,遠遠低於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000餘元的平均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全區鎮域經濟總量還不如九龍坡區九龍鎮的經濟總量,僅為九龍鎮的41,少65億元。更不如位居全國千強鎮之首的東莞市虎門鎮,僅為虎門鎮的32,少90億元。全區除街道辦事處外,還沒有一個鎮鄉經濟總量上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上500萬元。因此,我區鎮域經濟總體實力不強,增速緩慢,差距十分明顯。

(二)、鎮域經濟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忽視。鎮域經濟與區域經濟是融為一體的,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一體性。近年來,浙江的經濟之所以能夠迅猛發展,鎮域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浙江鎮域工業企業佔到了全省工業企業總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稱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見,鎮域經濟對浙江經濟總量的拉動作用非常強。與此相比,我區鎮域經濟對區域經濟的提升作用還遠遠不夠,鎮域經濟是萬州區域經濟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萬州經濟實力的提升。

從我區鎮鄉實際情況看,由於鎮域經濟發展滯後,導致鎮鄉可供財力嚴重不足,加之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的鎮鄉債務沉重,使鎮鄉財政運轉更趨艱難,客觀上又嚴重製約了鎮域經濟的發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和理解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借鑑沿海發達地區和主城發達區縣狠抓鎮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儘快出台我區《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支持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和辦法,為支持鎮域經濟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和氛圍,增強鎮域經濟活力,不斷壯大區域經濟總量,為構建和諧萬州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根據鎮域經濟發展特點,突出選準加快我區鎮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從我區鎮域經濟的實踐來看,加快發展鎮域經濟必須從鎮域客觀實際和鎮域經濟的基本特點出發,積極選準加快我市鎮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走城鎮一體化、產業帶狀化、投入經常化、人才保障化的發展道路。

一是以城鎮空間佈局為突破口,紮實抓好小城鎮建設,加快城鎮一體化進程。

推進小城鎮建設既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重要途徑,又是鎮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更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關鍵性的一步。由於我區鎮鄉區劃主要按行政區域設置,造成城鎮空間佈局不合理,部分城鎮功能不健全,規模偏小,輻射能力弱。應當採用“確保重點、優先發展”的城鎮化戰略,拆並帶動作用不明顯的一般建制鎮(鄉),以輻射能力較強的小城市、中心鎮和一般建制鎮為基礎,重新規劃佈局城鎮空間,繼續縮減鎮鄉規模。要支持小城鎮全方位、多元化籌措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新建和培育各類專業市場,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吸納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和集中,使小城鎮成為當地農副產品的一級集散中心,推動當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彙集,形成連接城鄉的循環通道,衝破城鄉二元結構侷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加快城鎮一體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形成農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對接,最終達到社會和諧,這是加快鎮域經濟發展基礎性的一步。

二是以佈局帶狀產業為突破口,紮實抓好特色經濟,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近年來,一些鎮鄉按照“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競爭力”和“多拿幾個單項冠軍”的思路,提出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認為不夠客觀,我區農村地區綿延幾千平方公里,氣候和地理特徵相似,各鎮鄉都抓“特色產業”,勢必造成產業雷同。因此,為了有效配置資源,避免重複建設和投資,避免要素浪費,避免惡性競爭,根據地域和人文資源特點,由全區呈帶狀規劃佈局鎮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更具合理性,不一定每一個鎮鄉都有特色產業,呈帶狀的幾個或十幾個鎮鄉則可發展同一種特色產業。為了將特色產業的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還必須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是銜接農業與工業的有效鏈體。加快發展鎮域經濟就要把這個鏈體做大、做強、做活,使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傳統農業向以種養為基礎、以加工為重點的現代農業跨越。要緊緊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做文章,千方百計培育涉農加工的龍頭企業,積極推進各類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幅度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綜合效益,以加工帶種養,拉長產業鏈,促使工業與農業互動發展,呈帶狀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特色化進程。例如,開縣温泉鎮以當地竹材為原料發展起來的國家級龍頭企業星星套裝門廠便是成功的典範,由10年前的一個小工藝廠發展成為銷售收入接近4個億、利税5000萬元、擁有國家專利50多項的大型企業集團,極大的推動了温泉乃至開縣經濟的發展。

三是以加大投入為突破口,不斷改善鎮鄉路

網結構,加大小城鎮環境治理,實現投入經常化。

城鎮交通對鎮域經濟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鎮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我區城鎮道路等級偏低、通行能力弱、路網密度不高,這已成為鎮域經濟發展的“腸梗阻”。必須加大投入,採取多種方式籌集資金改造路網結構,提升道路等級,確保道路暢通,為小城鎮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輻射帶動創造條件。

近年來,中央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提出了資源節約型和環境發好型社會發展目標,要求地方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盲目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工業項目上馬前必須要過“環評關”。中央的出發點和決策是正確的,但對鎮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萬州區分水鎮為例,分水鎮作為萬州唯一的全國重點鎮和重慶市首批啟動的中心鎮,依託5萬畝蠶桑基地和凱登、金德兩大絲綢企業,提出了打造“重慶第一絲綢大鎮”的戰略目標,已投資上千萬元組裝8條絲綢生產線,但因需國家投資的污水處理廠遲遲未建、水環境遲遲未治理,該項目因“環評關”硬傷一直未能上馬。如果八條絲綢生產線成功投產,每年可望完成近5000萬元的銷售收入,近500萬元的利税,這不能不説是一大遺憾。因此,我區必須加大對小城鎮水環境治理和污水處理場建設力度,為鎮鄉吸納有一定污染但能夠治理達標的工業項目創造條件,實現全區對鎮鄉投入的經常化,以此拉動鎮域經濟快速發展。

四是以人才培養為突破口,不斷提高鎮鄉幹部的執政能力,實現人才保障化。

加快發展鎮域經濟,提升萬州經濟實力的關鍵在人。因此,人才培養是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我區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鄉差別較大,需要很多年富力強的區級部門幹部到鎮鄉奉獻青春和熱血,為縮小城鄉差別貢獻力量。要及時引導區級部門幹部主動到鎮鄉工作,切實提高鎮鄉幹部的地位和待遇,及時幫助解決鎮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要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到鎮鄉工作,不斷加大幹部交流力度,使鎮鄉幹部看得到前途,覺得有奔頭。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能夠為幹部建功立業營造發展空間的全新機制,形成靠政績選人,靠政績用人的新機制,讓幹部隊伍充滿活力,讓幹部的創造力得到充分展現。要強化幹部培訓,建立幹部長期培訓機制,科學合理安排培訓內容,系統學習黨的理論、管理理論和專業知識,不斷提高幹部的政治素質、領導能力和業務水平,使鎮鄉幹部始終站在發展的最前沿,更好地組織參與鎮域經濟的大發展。

當然,制約我區鎮域經濟發展的因素還很多,涉及到國家宏觀方面的政策制定、金融信貸和政府職能轉變等等。但是,只要我們對鎮域經濟的發展高度重視,切實解決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為鎮域經濟的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通過全區上下的艱苦努力,一定能夠取得鎮域經濟的大發展,萬州經濟實力必將得到更大的提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