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翻譯

來源:文萃谷 2.68W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築屋定居,死後葬在這裏;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後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現在人們所説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説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現在把華念做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

《遊褒禪山記》翻譯

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湧出,題字記遊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説的前洞。順山而上走五六裏,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後洞。我和同遊的四個人拿着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鬆氣懈怠想要退出的夥伴説: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於是跟他們一起退出洞來。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説,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來到這裏題字記遊的已經少了。大概洞更深,那麼到達那裏的人就更少了。正當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我們已經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那遊覽的樂趣。

對於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地方平坦並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並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裏,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向,也不隨從別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達。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鬆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裏,結果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心得。

我對於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歎惜那古代書籍的失傳,後代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説明白的事情,哪能説得完呢!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同遊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