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教案

來源:文萃谷 6.38K

《遊褒禪山記》位於上海H版高級中學課本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五單元第十七課,屬於自讀課文。從整個單元來看,四篇文章都是古人描寫山水的文言文,前三篇分別是《諸子喻山水》、《秋水》(節選)、《前赤壁賦》,可見這是一個文言單元,那麼文言詞語知識的學習和整理就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主要有實詞、虛詞、通假字、一詞多義、詞性活用、固定結構等項;此外,學習這些名篇的構思方法,理解其中闡發的道理,識記名言名句,背誦名篇,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則是難點。《遊褒禪山記》這篇自讀課文正可以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學,將前面學的知識用於實踐。

遊褒禪山記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

2、學習敍議結合,因事説理的寫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誦第三段。

4、借鑑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1、從遊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2、“其”“之”“以”等詞的用法。

3、背誦第三段。

  【教學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讀課文,疏通文意。

  一、解題導入

記是一種文體,可説明、議論、描寫、敍述。 遊褒禪山記:是遊褒禪山後所記,所以它是一篇遊記。

以前我們寫遊記主要寫哪些內容?

學生答。

這篇遊記通過作者的親身遊歷探險,發幽微之思,闡發深邃的哲理。

  二、研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一詞多義:

A.“卒”:死。“卒葬之”。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為文”。

C.“道”:①道路。“有碑僕道”。②説、講。“何可勝道也哉”。

D.“極”:盡,盡情享受。“極夫遊之樂”。

詞類活用:

A.“舍”:築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於其址”。

B.“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説清楚,説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C.“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判斷句

①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後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

②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些詞語的掌握揉進翻譯疏通課文時。

2、然後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根據文中的方位,畫出虛擬示意圖。

  三、研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2、探討:第二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的對比:

①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記遊者甚眾”與後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

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3、作者遊洞後出來後的心情怎樣?“後悔”為什麼後悔?因為餘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實意在説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遊,為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四、研讀第三段

1、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注意下列字句:

①“古人之觀於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於”,這裏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裏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後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説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於幽暗昏惑”中的“至於”是實詞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餘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後應作一頓。

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2、問題探討:

①作者説“不能至”是指什麼説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

②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麼作者又説“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③“盡吾志”是什麼意思?(為實現自己的願望作最大的努力。)

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裏大家受到了什麼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五、研讀第四段

1、指名朗讀、口譯第4段。

這一段有寫到僕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僕碑的描述相應。(前面的描寫為後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2、問題探討:寫這些僕碑表達了作者什麼觀點?(治學必須“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僕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

  六、研讀第五段

自讀,歸納寫了什麼?

  七、小結

1、考證山名

2、遊前洞後洞

3、感慨“盡吾志”

4、學者要深思而慎取

5、同遊的人,時間,署名。

  八、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問題探究,理解主題與寫法;積累文言常識。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課文朗讀

  二、探究問題1:王安石遊褒禪山有什麼收穫?這些收穫是依據什麼得來的?

學生自讀課文,先獨立思考,再交流討論。

  三、歸納總結:

一邊歸納,一邊講解詞句。注意學生可能遺漏“深思而慎取”這個要點,可以還有什麼收穫來啟發全面歸納。

緣由(敍述) 收穫(議論)

有怠而欲出者,遂與之俱出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餘之力尚足以入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不出,火且盡;火尚足以明也 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

蓋音謬也;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 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強調:前文的記敍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敍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四、探究問題2:王安石由遊褒禪山而得到的這些收穫,對你有什麼啟發?

學生獨立思考,再交流發言。

強調:治學好比遊山,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五、歸納文言常識

(多數貫穿在疏通文意中講解,重點歸納“其”、“以”及“之”的補語標誌用法,固定結構、判斷句、所以、於是、至於等)

  六、作業:練習背誦第三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