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村調研報告

來源:文萃谷 2.28W

為了準確掌握農村貧困户的狀況,廣東省統計局於近期開展了一次農村貧困户問卷調查。據農村住户調查資料,2001年廣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較為富裕的家庭有571户,佔全部調查户的比重為22.3%;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1500元以下的貧困家庭為128户,所佔的比重為5.0%。該局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這128户貧困家庭的住户調查資料進行分析,供有關部門決策參考。

廣東省農村調研報告

一、貧困户所在村和貧困户的基本特點

(一)貧困户所在村的基本特點

這次問卷調查144户貧困家庭,分佈在78個村。調查中,我們每個村訪問了一名村幹部(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綜合起來看,貧困户所在村主要有如下三個特點:

1、多數村處於邊遠地區。這次調查的貧困户所在村,大多數分佈在山區和東西兩翼邊遠地區。調查村距縣城的距離越遠,貧困户所佔的比例越高。這次調查中,佔10.8%的貧困户所在的村距縣城10公里以內;佔20.1%的貧困户距縣城10—20公里;佔69.1%的貧困户距縣城20公里以上。

2、村的集體經濟較差。從收入的角度看,200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有29個村,佔全部調查村的比重為37.2%;1—2萬元的有8個村,佔10.3%;2—3萬元的有10個村,佔12.8%;3萬元以上的有31個村,佔39.7%。從分配的角度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主要用於村委會的日常開支,基本沒有分配給農户,僅有6個村(佔7.7%)拿出少量資金用於照顧五保户或特困户,只有2個村一次性按人頭平均分配給農户,但金額數量也不多。可見,這些村的集體保障功能已大為弱化。

3、部分村的`貧困面還較大。大部分調查村的村幹部反映,目前農村的貧困問題還較為突出。調查結果表明,村幹部認為本村貧困户所佔的比重低於5.0%的有6個村,佔全部調查村的比重為7.7%;認為佔5%—15%的有17個村,佔21.8%;認為佔15%以上的有55個村,佔70.5%。從區域分佈來看,粵北山區是貧困户相對集中的地區,但東西兩翼部分市、縣如惠來、陸豐、廉江、雷州等,有些村的貧困發生率也不低。根據村幹部反映,個別村超過50%。

(二)貧困户的基本特點

1、家庭人口“兩多一缺”——人口數量多、病號多,患病者缺醫少藥。貧困户平均每户6.13人,比非貧困户平均多出1.1人,特別是老少人口(61歲以上的老人和15歲以下的小孩)比重較高。其中:户均老年人數比重高出19.4個百分點,小孩人數比重高出73.7個百分點。在貧困户中,夫婦與三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佔51.6%,比非貧困户高出13.8個百分點;三代同堂的家庭佔28.9%,比非貧困户高出7.1個百分點。貧困家庭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明顯特徵是長期患重病的人較多,據問卷調查,有19.5%的貧困家庭有人長期患重病。大部分貧困户沒有醫療保障,普遍缺醫少藥。

2、家庭勞動力“兩低一少”——占人口的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參加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少。貧困户勞動力佔家庭人口的比重為51.4%人,比非貧困户低11.4個百分點。貧困户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文盲和只有國小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47.4%,比非貧困户高出13.1個百分點;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只佔44.7%,低7.3個百分點;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只佔7.9%,低5.8個百分點。在144户貧困户中,只有8户貧困家庭(佔5.6%)的成員參加過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其中:學習1—5天的有6户,學習6—10天的有1户,學習11天以上的有1户。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缺少職業技能培訓,是貧困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3、家庭就業“兩窄一低”——瞭解信息渠道窄、從業門路窄,非農就業比例低。貧困户大多數處於邊遠落後地區,他們的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後。在接受訪問的144人中(每户1人),對“您認為了解農業經濟信息重要嗎”(單選題)?回答“無所謂”或“不重要”的佔24%,回答“重要”或“比較重要”的佔76%。但在問及“您主要通過什麼渠道瞭解農業經濟信息”(複選題)?回答率最高的是“聽別人講”,佔63.2%。從勞動力的就業情況來看,在本地從業的佔88.5%,比非貧困户高出12.3個百分點,而且大部分主要從事種植業和牧業,經營二、三產業的很少;離開本鄉鎮外出從業且超過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所佔的比重為7.7%,比非貧困户低13.3個百分點。

二、2001年貧困户的生產、收入和消費狀況分析

(一)貧困户生產經營狀況

1、經營規模小,生產能力較低。貧困户平均每户經營面積為6.27畝(其中耕地面積為3.26畝,其餘為水面、山地和園地面積),户均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3011元,分別比非貧困户平均值低9.4%和22.9%。貧困户還由於資金不足,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制約了其生產的發展。2001年,平均每户貧困家庭糧食產量1677公斤,比非貧困户平均少19.5%;蔬菜產量1161公斤,少42.1%;出售肉豬1頭,少45.4%;出售家禽19只,少27.3%;出售水產品46公斤,少78.8%。只有水果的產量較多,户均235公斤,多21.8%。全年人均出售農產品現金收入503元,只為非貧困户的37.6%。

2、仍以種養業為主,結構調整進程較慢。收入水平低、家低薄、非勞動力人數多等因素,制約了貧困户開展多種經營和多渠道就業。在日常生活中,貧困家庭勞動力一方面要照顧老幼、病號,另一方面文化素質較低,限制了其外出務工,要經營二、三產業也困難重重,因此,大多數勞動力只能在家從事傳統的種養業。2001年貧困户中主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重高達75.4%,比非貧困户平均高15.7個百分點,平均每個勞動力每年從事農業的時間為230天,比非貧困户多42天,多22.3%;而從事非農業的時間只有95天,比非貧困户少36天,少27.5%。

3、農業經濟效益較低,下降幅度較大。2001年貧困户對農業的投入,平均每100元的物質生產費用(不包括活勞動投入,下同)獲得的收益是174元,比非貧困户平均低16%;與其2000年獲得的平均收益對比,減少32元,主要原因是2001年部分地區受災嚴重損失大。從比較情況看,貧困户農業經營效益的降幅比非貧困户大得多(見表1),主要是因為受災後缺乏迅速恢復生產和管理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