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預防措施(精選11篇)

來源:文萃谷 9.46K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措施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措施是針對情況採取的處理辦法。一般措施是怎麼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壓瘡預防措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壓瘡預防措施(精選11篇)

壓瘡預防措施 1

一、通過體位安置與變換預防壓瘡

1、所有高危人羣都應該定時變換體位,以減少身體易受壓部位承受壓力的時間和強度。

2、體位的頻率應該根據患者的病情、皮膚耐受程度、移動能力和所使用支撐面的材質而決定。

3、協助患者進行體位變換和移動患者時,應抬起患者身體,儘量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避免拖、拉、拽。

4、使壓力、摩擦力和剪切力減到最小,同時能維持患者適宜的活動程度。

5、限制患者坐在沒有支撐面椅子上的時間。

6、指導患者坐輪椅時,應該採取多種坐姿(如:前傾、斜椅、直立等)。

二、支撐面的減壓

支撐面是指一種可以將患者放置於其表面上的裝置,用於管理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和微環境,包括普通牀及牀墊、各種充氣電動牀及牀墊和支架、天然或合成的羊皮墊、電子、枕頭、輪椅及座椅、坐墊等。

支撐面通過增大與人體的接觸面或改變支撐面與身體的接觸位置及持續時間,從而降低皮膚接觸面的壓力。支撐面因其可以減少和重新分配壓力的特性使其成為預防壓瘡最常用的防護裝置之一。

1、應用支撐面可以有效降低壓瘡發生率。

2、使用支撐面仍需定時進行體位變換,病進行壓瘡預防有效性的持續評估。

3、在椅子或輪椅上使用減壓坐墊。

4、醫用羊皮墊能有效降低壓瘡發生率。

5、避免使用環狀或圈形裝置、充水手套和非醫用的合成羊皮墊。

6、局部減壓墊必須放在牀墊子上,不能直接放於沒有牀墊的牀架上。

7、對所有壓瘡高危人羣而言,使用高級別的泡沫牀墊比醫院普通泡沫牀墊更好。

8、使用蕎麥皮牀墊、靜態防壓瘡牀墊、氣墊牀可有效的預防壓瘡發生。

三、皮膚有效護理降低壓瘡發生率

1、皮膚保護可以降低壓瘡的發生率,在受壓部位使用薄膜敷料、水膠類敷料、泡沫輔料均可以減小卧牀患者皮膚承受的`剪切力,從而預防壓瘡發生。

2、對於壓瘡高危人羣,可考慮在高發部位使用多層軟硅膠類泡沫敷料,以強化對壓瘡的預防。

3、關注醫療器械相關性壓瘡是壓瘡預防的一部分,使用水膠體敷料、泡沫敷料及透明敷料均可達到保護皮膚的作用。

4、應關注粘膠類敷料對皮膚的損害,硅膠敷料比水膠體和透明膜敷料對皮膚角質層的損壞更小。

5、保持皮膚適度濕潤可以保護皮膚,有利於預防壓瘡。

6、保持皮膚清潔有利於預防壓瘡。

7、對失禁患者及時清潔皮膚及使用皮膚保護劑預防患者皮膚浸漬,可減少皮膚潮濕感、皮膚髮紅,預防壓瘡的發生。

8、除骨隆突受壓部位外,還應關注以下部位的皮膚護理,例如:梯變壓力襪、護頸圈、吸氧導管、經鼻導管、橈動脈導管、氣管插管及其固定支架、血氧飽和度、無創面罩、便失禁控制設備、連續加壓裝置、夾板、支架、尿管等與皮膚接觸的相關部位。

9、禁止對受壓部位用力摩擦。

四、營養支持

1、對於因急慢性疾病,或接受外科治療而導致有營養風險或壓瘡風險的患者,在正常膳食之外,提供高蛋白混合口服營養補充製劑或經管喂營養。

2、患者可能在疾病的而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營養管理方式。根據相關循證醫學指南,當有壓瘡風險的患者存在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足時,需及時為其提供營養支持。

3、當患者有壓瘡風險及營養風險時,需要營養師、營養專科護理、醫生等共同會診,制定合理的個性化營養支持方案,並監測和評價營養支持效果。當患者有營養風險時,應定期對其進行營養狀況的再評估。

4、補充適當的硫酸鋅等營養物質,可促進壓瘡的癒合

壓瘡預防措施 2

一、防止局部皮膚長期受壓

1、鼓勵和協助卧牀病人經常更換卧位,每2個小時翻身1次,必要時30分鐘翻身1次。

2、減輕骨隆突處的壓力和支持身體空隙處,可用氣墊、海綿墊、水褲等。

3、對於使用夾板、石膏、牽引固定的病人,應加強觀察局部皮膚的變化。

二、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1、採用坐位、半坐卧位時,防止身體下滑。

2、病人翻身或更換牀單時,避免拖、拉、拽、推等動作。

3、正確使用便盆。

三、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和乾燥

1、保持牀單、被服的'清潔,皮膚清潔乾燥。

2、不可讓病人直接卧於橡膠單或塑料布上。

四、按摩背部及受壓局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五、改善全身營養狀況。保證充足的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飲食。

壓瘡預防措施 3

壓瘡預防控制措施:

壓瘡發生的關鍵是預防,預防和杜絕壓瘡的發生要做到“七勤”,即勤觀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勤交班。

1. 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① 一般每2小時翻身一次,必要時每1小時翻身一次,建立牀頭翻身記錄卡。

② 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

③ 正確使用石膏、夾板、繃帶。

2. 避免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

①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不可讓病人直接卧於橡膠單上。小兒要勤更換尿布。

② 牀單、被褥要保持清潔、平整、乾燥、無皺褶、無碎屑。

③ 便器應無破損。

3.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① 手法按摩:全背按摩: 協助病人俯卧或側卧,暴露背部;先用温水進行擦洗,再將少許50%乙醇倒入手掌內作按摩。由骶尾部開始,沿脊柱旁向上按摩,至肩部後環形向下至尾骨止,如此反覆有節奏地按摩數次。再用拇指的`指腹由骶尾部開始沿脊柱按摩至第7頸椎處;局部按摩: 蘸少許50%乙醇,以手掌大小魚際肌緊貼病人皮膚,作壓力均勻的環形按摩,壓力由輕到重,由重到輕,每次3~5分鐘。

② 電動按摩器按摩。

壓瘡預防措施 4

1. 減輕壓力解除壓迫是預防壓瘡的主要原則,又是治療壓瘡的先決條件。儘管各種坐墊、牀墊及支具不斷改進,各種翻身牀、氣墊牀的應用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最基本、最簡單有效的'預防措施是護理人員給病人翻身。翻身方法:對於病情穩定者定期給予翻身,採取翻身循環卧位,即翻身間隔時間根據局部受壓和肢體的情況,每2h一次,嚴格按時間進行。翻身交替順序為:右側位30.一左側位30.一平卧位,並配合軟墊墊起,每種卧位持續1~2h,可相應保證了枕部、肩胛部、髂嵴、股骨粗隆、骶尾部及足跟的有效血液循環,從而減小易發部位的壓瘡的風險。病情不穩定患者,則應用氣墊牀的充放氣功能,交替更換並按摩受壓部位。同時可在骨隆突處用棕墊、涼水墊、穀粒墊、茶葉墊、薺麥皮墊、決明子墊等。其次對因病情禁止或不能翻身的重症患者,可用手拍打水墊,產生震動傳播,起到按摩局部皮膚的作用。

2. 減少摩擦力和剪力翻身或移動患者時忌拖、拉、拽、扯,可,充放低牀頭,保持牀面平整。平行抬起患者減少皮膚摩擦,用力要在一個平面上,減少剪力的形成。半卧位時對於膝部和足部進行恰當固定,在足部和牀底之間墊棉墊,使用牀的起降功能提升膝部或用枕頭起膝部,防止患者身體下滑導致的摩擦增加。

3.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可增強皮膚的抗摩擦力。引流液、尿液及便漬均可導致皮膚潮濕或不清潔,及時更換牀褥,用温濕的毛巾和柔軟乾毛巾依次擦拭皮膚,動作輕柔,並可用賽膚潤、維生素E、護臀膏、麻油塗於皮膚表面,能夠在皮膚上形成保護層,防止皮膚水分過度蒸發,保護皮膚的柔軟性和彈性,還可使摩擦係數減少到原來的1/8~1/10,降低摩擦力和剪力。也可使用褥瘡消防止病情加重。

4. 營養支持治療營養不良是壓瘡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重症長期卧牀患者,由於疾病消耗,加之營養攝入減少,吸收功能下降,導致患者出現貧血、低蛋白血癥。而低蛋白血癥患者有近半數以上易發生壓瘡。根據病情儘量應用胃腸內營養,應予胃腸功能調理、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鈣、鋅等的飲食。若腸內營養不能滿足需要時,增加靜脈營養,必要時輸注血漿和白蛋白,保證全身營養支持,有利於提高皮膚的屏障功能,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

5. 避免護理誤區避免頻繁、過度的清潔皮膚,不建議對局部發紅皮膚進行按摩,避免使用碘酒或酒精等消毒劑擦拭皮膚,避免在局部創面使用冰敷、吹風機或烤燈,皮膚褶皺處避免塗抹凡士林等油性試劑,防止局部皮膚浸漬,甚至潰爛。

壓瘡預防措施 5

(1)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定時翻身,減少組織的壓力;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正確使用石膏、繃帶及夾板固定。

(2)避免局部潮濕等不良刺激;

(3)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全範圍的關節運動、按摩受壓部位;

(4)改善機體營養狀況。

壓瘡預防措施 6

術中獲得性壓瘡的定義

國內外暫缺乏對手術病人術中獲得性壓瘡的統一定義或概念。20xx年NPUAP對壓瘡的定義進行更新後,有護理專家開始稱其為“術中獲得性損傷”,並定義其為“一種術後72h內發生的組織損傷,與術中體位相關”。20xx年,魏xx等對“術中獲得性壓瘡”進行了解釋,即“手術過程中發生的皮膚損傷,為急性壓瘡,可能發生於術後幾小時內,但是大多數發生在術後1~3天,也有可能發生在術後6天內”。國內學者在定義術中獲得性壓瘡的概念時多采用魏彥姝的定義。

術中獲得性壓瘡的危險因素

近年來,諸多學者均致力於手術病人術中獲得性壓瘡風險評估的研究。然而對於術中獲得性壓瘡的危險因素的研究還有諸多的不確定性,並未形成統一共識。根據作用性質可將術中獲得性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成3類,即形成因素、促成因素和相關因素。

1、形成因素

形成因素是直接導致壓瘡發生的因素,即壓力、剪切力、摩擦力。除了以上因素外,微環境(皮膚與支撐表面接觸面的條件,通常是指温度和濕度)也是術中獲得性壓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郭月等研究指出,手術過程中的多項操作或使用一些特殊的手術儀器設備會產生額外的衝擊力和震動如手術中“釘”“鑿”“鑽”等,是導致術中獲得性壓瘡發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2、促進因素

促成因素是誘發其形成的因素,包括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術前營養狀況、受力點皮膚類型、術中體温、手術時間、手術體位等。其中,手術時間是比較公認的危險因素之一。手術開始4h後,壓瘡發生風險是每半個小時增加33%,持續性的無活動、低血壓等都增加了壓瘡發生的風險。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手術時間超過6.15h時術中獲得性壓瘡發生率顯著增高。

3、相關因素

相關因素是可能存在一定影響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相關因素,包括年齡、吸煙、術前水腫程度、術前合併症及用藥、術中低血壓和術中失血等。不同年齡病人發生術中獲得性壓瘡的風險不同,這可能與不同年齡段病人的皮膚組織彈性、膠原含量、血管硬化程度、皮下脂肪以及肌肉厚度等不同帶來的術中局部血液供應、組織血流灌注差異相關。皮膚水腫是手術病人術後發生壓瘡的影響因素之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被證明是手術病人術中獲得性壓瘡發生的高危因素。同時,對於術前有伴隨疾病的病人,往往會長期服用藥物治療,特別是激素類的藥物,也會影響毛細血管再生和膠原合成,增加術中獲得性壓瘡發生的危險。也有研究發現,術中失血量和血流動力學波動越大,術中獲得性壓瘡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術中獲得性壓瘡預防措施

國內外學者對術中獲得性壓瘡的預防措施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選擇最佳的支撐面、體位的安置和皮膚保護3個方面。

1、支撐面

支撐面是指用於壓力再分佈的特殊裝置如某種牀墊、牀的組套、牀墊替代品等,其目的是對組織負荷、微環境和/或其他治療功能作出調整。

Defloor等對比5種牀墊(標準墊、膠體墊、泡沫墊、聚醚的粘彈性墊和聚氨酯粘彈性墊)的作用,顯示後兩者能有效降低術中獲得性壓瘡的發生。

Russell等通過隨機對照試驗證明多單元脈動動態牀墊既能保證進行心血管手術病人的安全,又能有效降低術中獲得性壓瘡的發生。

Chalian等意識到手術病人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羣后,在手術室使用液體基質牀進行干預,將術中獲得性壓瘡的發生率從21%下降到0。

Feuchtinger等使用4釐米厚的帶有温度的彈性泡沫手術墊,嘗試解決温度對術中獲得性壓瘡產生的影響,但是結果顯示此方法反而提升術中獲得性壓瘡發生率而不推薦。

2、體位的安置及改進

St-Arnaud等強調手術體位的安全擺放對術中獲得性壓瘡產生的影響,併為神經外科手術病人設計術中體位和實驗器材,有效減少壓瘡的發生。

Allegretti等關注手術時間長、術中獲得性壓瘡發生率高的手術病人,設計測量方法來測量手術病人與牀墊接觸面壓力及温度,通過術中針對性的調整體位、使用加温設備等預防壓瘡的發生。

3、皮膚保護

常見的方式有使用潤膚劑和使用預防性敷料。前者是通過潤膚劑來保護乾燥皮膚以降低皮損風險,後者是通過在經常受到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影響的骨隆突處使用泡沫敷料預防壓瘡。對於使用預防性敷料來降低術中獲得性壓瘡的發生率,存在爭議。

Brindle等對心血管手術病人術中獲得性壓瘡病人進行隨機對照試驗,實驗組使用一種自貼壁的有機硅泡沫敷料進行皮膚保護,但結果顯示這種敷料並不能有效降低術中獲得性壓瘡的發生率。

Black等進行文獻回顧指出,使用5層自貼壁的有機硅泡沫敷料或3層自粘性軟聚硅酮泡沫敷料能有效預防術中獲得性壓瘡。

壓瘡預防措施 7

手術患者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羣,預防是避免手術後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術前評估及術中採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的降低手術患者術後壓瘡發生率,近兩年我科對術前壓瘡風險評估得分低於15分的“中危”或“高危”手術患者採取術前評估及術中周到的護理措施實施,使現手術後壓瘡發生率由兩年前的2.63%下降為0.59%,提高手術患者護理質量。

1、術前評估在患者入院時,對患者各方面身體指標進行檢查,充分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對需要手術的患者,特別是易出現皮膚壓瘡的高危人羣,通過術前訪視,對患者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對手術時間過長、體質差及老年患者應重點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營養狀況、心理狀況、是否輸血及手術的部位、體位、方式等,制定預防措施。

2、術中護理

2.1心理護理患者對病情、手術等多方面的擔心而造成的緊張和恐懼心理往往使其出現僵持甚至震顫,此時極易發生皮膚破損,導致壓瘡。此時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可對患者進行撫摩和安慰、鼓勵等心理支持,與其進行親切的交流,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態配合手術。

2.2選擇合理手術體位要以既符合手術操作需要又不過分妨礙患者生理功能為原則。術前注意病人壓瘡的好發部位,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用體位枕或軟墊設法將這些部位懸空,定時改變重量支撐部位,以減少壓迫,患者平卧時,足跟部和骶尾部承受的壓力最大,最易發生壓瘡,要在這兩個部位放置厚薄適宜的海綿墊或棉墊;側卧時,兩膝之間要放置棉墊,同時為避免由於下肢壓力增加使腳踝部骨隆突處發生壓瘡,在腳踝處也要放置厚海綿墊;俯卧時,要避免耳廓放置不當造成壓瘡。因此,為患者擺放各種體位時,要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正確擺放,既要便於術者操作,也要使患者舒適、安全。術中加強巡視,檢查患者體位是否改變;體位枕是否移動變位;並檢查受壓部位,如果局部皮膚受壓發紅,應立即將局部懸空,解除受壓,避免在骨骼突出部位進行按摩。

2.3手術牀的管理對將要進行手術的有壓瘡高危因素的患者,術中不宜使用普通牀墊,應使用接觸面壓力較低的特殊牀墊如高密度泡沫牀墊和一些可以自動調節接觸面壓力的充氣牀墊,可以顯著減少術中壓瘡的發生率。

因為摩擦力和剪切力是發生壓瘡的兩大危險因素,為起到預防作用,可適當抬高牀頭,以5°為宜,患者不宜滑動,減少局部剪切力,牀單上平整無碎屑,保持清潔、乾燥,牀單潮濕要隨時更換,更有效避免壓瘡發生。

2.4使用合理的體位用具手術體位的選擇決定了患者受壓部位的不同,通常俯卧位較仰卧位更加容易出現壓瘡。定位器可壓迫骨突起處的皮膚,而牽引器可能對內部組織造成壓迫。合理放置襯墊物和支撐物,安置體位應着重注意各種襯墊物和支撐物的放置位置、支撐點、着力點和固定點,要滿足手術和患者的需要,保證患者的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的功能不受損害。

2.5加強責任心,對受壓部位皮膚進行預見性的減壓保護對受壓部位皮膚採用抗摩擦力和剪切力,緩衝垂直壓力的“果凍墊”保護,使用約束帶束縛部位要加襯墊,減輕皮膚受壓,緩解血運障礙,能有效延長壓瘡的發生時間。術中提醒手術操作者術中勿將手壓放在患者身上,防止增加外來的重力和壓力。

2.6儘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據研究證實,手術時間大於2.5小時是壓瘡發生的危險指數,並且當手術時間超過4小時後,每延長30分鐘便會使得壓瘡機率增加33%。因此,術中提醒操作者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在壓瘡易發者的手術當中。對於手術較大、估計手術時間較長的病人,術前常規留置尿管,對急診搶救病人,術前來不及留置導尿,術中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及時更換潮濕的牀單並給予留置導尿,並在術中提醒手術者,及時吸引血液和體液,防止液體外滲浸濕皮膚,由於潮濕的皮膚更加脆弱,削弱了角質層的屏障作用,有害物質容易通過且利於細菌繁殖,在受到摩擦力和剪切力時更容易收到傷害導致壓瘡的發生。

2.7規範護理操作,避免損傷皮膚在擺放體位及其他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特別是受壓部位,避免拖拉等動作造成皮膚表皮的損失,同時還應避免受壓部位皮膚的意外損傷。

2.8保持患者的'正常體温手術中將手術室的温度控制在22°C~25°C,酌情使用棉被和毛毯等遮蓋物或者使用温毯機保持患者的體温;在沖洗胸腹腔時使用温沖洗液。在術中輸血時刻現將其放入37度左右的温水中,待其恢復温度後再進行輸血,防止因大量輸血造成患者體温降低。

2.9完善的交接班制度病人進入手術室前,由巡迴護士查體,檢查病人是否有皮膚傷,及時做好護理記錄,手術結束後與醫生共同進行查體,檢查皮膚受壓情況,並與外科護士認真交班。

3、體會壓瘡的發生率是評價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因術中存在一些難以預知及控制的因素,故手術室患者為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羣。做好手術中壓瘡的護理措施是減少圍手術期併發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應用持續質量改進原則提高對壓瘡高危人羣的重視及易發因素的預防,是減少手術中壓瘡發生的關鍵

壓瘡預防措施 8

預防壓瘡關鍵在於消除誘發因素,護士在工作中應做到六勤:勤觀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換。在工作中嚴格細緻的交接局部皮膚情況及護理措施落實情況。

1、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1)定時翻身,減少局部組織的壓力,鼓勵和協助患者經常更換卧位,翻身的間隔時間視病情及受壓處皮膚情況而定,一般每2h翻身一次,必要時1h翻身一次。建立翻身記錄卡,每次之間按順時針方向翻身並記錄。

2)保護骨隆突處和受壓局部,使之處於空隙位,對易發生壓瘡的患者應卧氣墊牀,並在骨隆突處和受壓局部墊氣墊圈、海綿圈或在身體空隙處墊軟枕,、海綿墊等。

3)使用石膏、繃帶及夾板固定者,應隨時觀察局部情況及仔細聽取患者主訴,如:皮膚及指(趾)甲的顏色、皮膚温度變化、疼痛等,並適當調節鬆緊,襯墊應平整、柔軟,如發現石膏過緊或凹凸不平,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調整。

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作用

1)保持牀單被服清潔、平整、無皺褶、無渣屑。以避免皮膚與碎屑及衣服牀單皺褶產生摩擦。

2)協助患者翻身、更換牀單衣服時,須將患者抬離牀面,避發生拖、拉、推等現象。

3)患者取半卧位時,注意防止身體下滑,可在患者大腿下墊軟枕。

4)使用便盆時應協助患者抬高臀部,不可硬塞,硬拉、可在便盆上墊軟紙。

3、避免局部潮濕等不良刺激

1)保持患者皮膚和牀單被服的乾燥是預防壓瘡的重要措施,對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的'患者,應及時洗淨擦乾,局部皮膚塗凡士林軟膏。

2)不可讓患者直接卧於橡膠單或塑料單上,因其影響汗液蒸發,致使皮膚受熱潮濕。

4、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1)對長期卧牀的患者,每日應進行全範圍關節運動,維持關節的活動和肌肉張力,促進肢體和皮膚的血液循環及增加營養,減少壓瘡的發生。

2)經常檢查按摩受壓部位;蘸少許紅花酒精用手掌大小魚際緊貼皮膚,壓力均勻地按向心方向環形按摩,由輕到重,每次按摩3-5分鐘,已壓紅的軟組織或已發生的壓瘡,只能用上述方法在周圍按摩。

3)定期為患者温水擦浴,全背按摩。

5、改善機體營養狀況及積極治療原發病

對易發生壓瘡患者,在病情允許情況下,應給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不能進食患者,應考慮進行鼻飼或靜脈補充。

6、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屬家介紹壓瘡發生、發展及治療護理的一般知識,指導其學會預防壓瘡的方法,如定時翻身、保持皮膚清潔,每日用熱毛巾擦洗背部及受壓部位、使用軟枕等,使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並參與活動。

壓瘡預防措施 9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引起神經營養紊亂、血液循環障礙, 導致局部皮膚和皮下組織持續缺血、營養不良而形成組織潰爛壞死。在臨牀上, 壓瘡多發生於癱瘓卧牀的患者, 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給患者增加痛苦, 加重原發病性情惡化, 嚴重時會造成感染而引起膿毒敗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應及時採用合理有效的預防及護理措施, 減少壓瘡的發生率。本文結合本院收治的癱瘓患者, 分析患者形成壓瘡的因素, 對壓瘡的預防與護理措施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癒:受壓部位解除, 壓瘡創面癒合;顯效:壓瘡創面減小, 炎性基本消失;好轉:分泌物減少, 壓瘡創面不再擴展;無效:壓瘡創面未能癒合, 仍有膿性分泌物。有效率=(治癒+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2 壓瘡的預防及護理措施

2. 1 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預防壓瘡主要在於消除其形成的危險因素。壓瘡的形成外在因素主要有壓力、磨擦力、剪切力、潮濕等。同時還包括患者的年齡、體重、營養及精神等內在因素。危險因素評估是預防壓瘡的關鍵, 對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做綜合分析, 是有效護理干預的`一部分。目前常用的評做方法有Braden、Norton、Waterlow等評分表, 其中Braden評分法, 在臨牀上預測壓瘡有效性較高, 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該法包括感覺、活動性、運動能力、磨擦和剪切力、潮濕、營養6個因素, 分值越少, 壓瘡發生的危險性越高。只有準確的評估壓瘡患者情況, 才能及時採取下一步的預防措施。

2. 3 壓瘡的分期護理措施

2. 3. 1 瘀血紅潤期(Ⅰ期)壓瘡護理 皮膚呈暗紅色, 多伴有熱、痛、腫。主要是解除危險因素, 避免壓瘡進一步發展。應改變體位, 多增加翻身次數, 減輕受壓部位,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或烤燈照射等方法, 促進血液循環, 增加全身的營養。

2. 3. 2 炎性浸潤期(Ⅱ期)壓瘡護理 由於損傷程度加深, 受損皮膚呈紫紅色, 皮膚水腫, 有炎性滲出。應避免局部組織受壓, 護理重點為保護創面和預防感染。保護已受損皮膚避免繼續發展與破潰, 對小水泡應減少磨擦, 讓水泡自行吸收;大水泡可使用無菌注射器穿刺水泡內, 將水泡內滲液抽出, 再覆蓋上無菌紗布。對已經破潰的創面, 應及時清毒創面和周圍的皮膚, 再用無菌敷料覆蓋。

2. 3. 3 淺度潰瘍期(Ⅲ期)與壞死潰瘍期(Ⅴ期)壓瘡護理 潰瘍期的壓瘡損傷程度已深及皮下組織和深層組織。根據組織壞死程度分為淺度潰瘍期和深度壞死潰瘍期。淺度潰瘍期, 是淺層組織感染、化膿, 形成潰瘍。壞死潰瘍期是全層皮膚及骨骼、韌帶等形成壞死, 壞死組織發黑, 膿性分泌物較多, 且有臭味。護理重點是控制感染, 解除壓迫, 消除壞死組織。

①清潔傷口, 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傷口, 去除壞死組織, 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

②換藥和包紮, 貼藻酸鹽敷料或薄膜來覆蓋創面, 保持傷口的濕潤和是傷口周圍皮膚的乾燥。

③大面積壓瘡選擇手術清除壞死組織, 採取外殼皮瓣移植, 促進傷口癒合。

3 討論

避免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就是預防, 壓瘡的預防是護理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所以對壓瘡產生的因素作出正確評估, 採取有效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壓瘡是由淺到深、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 因此, 應加強對皮膚的觀察, 對不同程度的壓瘡採取相對應的護理措施。護士護理的態度、豐富的經驗和有效的護理工作, 可以降低壓瘡的發生率。在護理工作中, 應重視對壓瘡患者的預防, 減少形成壓瘡的危險因素, 積極採取措施對壓瘡形成後的治療與護理。

壓瘡預防措施 10

(1)經常變換卧位,間歇性解除局部組織承受的壓力:

經常翻身,是長期卧牀患者最簡單而有效的解除壓力的方法,可使骨隆突部位輪流承受身體重量,從而減少對組織的壓力。翻身的時間間隔視患者病情及局部受壓處皮膚狀況而定,一般每2小時翻身一次,必要時,每30分鐘翻身。變換體位的同時,應觀察受壓部位的'皮膚情況,適當給予按摩。長期坐輪椅的患者應至少每一小時更換姿勢一次,或至少每15分鐘改變重力支撐點,以緩解坐骨結節處壓力。患者坐椅子或輪椅時應在輪椅或椅子上面放置厚海綿墊,以減輕局部的壓力。

(2)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

協助患者變換卧位後,可採用軟枕或表面支撐性產品墊於身體空隙處,使支持面積加大,壓力分散並受力均勻,從而減少骨隆突處所承受的壓力,保護骨隆突處皮膚。患者側卧時,應選擇30到45度角度,避免90度垂直側卧,並兩腿膝蓋之間墊一個軟枕。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經常使用的橡膠氣圈因易造成局部環形壓迫,導致周圍組織血液循環障礙,且橡膠材料不透氣,不利於汗液蒸發而對皮膚刺激性大,易引起皮膚損傷,因而橡膠皮圈不適合作壓瘡減壓,已不推薦使用。

(3)應用氣墊牀:

但應指出的是,儘管採用全身或局部減壓裝置,仍需經常為患者更換卧位,因為即使較小的壓力,如果壓迫時間過長,也可阻礙局部血液循環,導致組織損傷。此外,氣墊牀的使用的過程中,氣墊牀上面只需牀單覆蓋。

(4)正確使用石膏、繃帶及夾板固定:

對使用石膏、繃帶及夾板固定的患者,應隨時觀察局部皮膚的狀況及肢端血運情況,如指(趾)甲顏色,温度的變化,認真聽取患者的反映,適當調節鬆緊,襯墊應平整、柔軟,如發現石膏繃帶過緊或凹凸不平,應立即向醫生求助,及時給予調整。

(5)應用減壓敷料: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減壓敷料敷於壓瘡好發部位,以局部減壓,如可選擇泡沫類敷料優潔或水膠類輔料安普貼,裁剪後固定於骨隆突處。

壓瘡預防措施 11

經過多年的臨牀實踐證明,壓瘡的預防與護理有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在護理工作中,應重視壓瘡的預防,減少壓瘡形成的高危因素,發生壓瘡後積極應用各種方法治療,由被動變主動,促使護理人員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能積極主動地查閲文獻、討論,制定出最適合患者的護理方案。致局部組織失去正常功能而形成的潰爛和組織壞死,又稱壓力性潰瘍。壓瘡多發於長期卧牀、脊髓損傷、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為腦血管疾病)、體質虛弱、各種消耗性疾病及老年患者。若有低蛋白血癥、大小便失禁、骨折、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吸煙等更易發生。它是臨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很容易引起感染,一旦惡化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甚至發生敗血症而導致死亡。治療壓瘡的方法很多,但在臨牀上沒有特效的,據數據統計體位受限患者中併發壓瘡的發病率6%~54%,本症除了增加患者痛苦,延遲痊癒時間,嚴重可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症危及生命。因此,防壓瘡是護理工作的重點。現就壓瘡的預防與護理介紹如下。

一、壓瘡的分度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受到阻礙,不能適當供給皮膚和皮下組織所需營養

根據病理變化,壓瘡臨牀上可分為4級:

①Ⅰ度:皮膚完整,出現紅斑,解壓後皮膚顏色不能很快恢復正常,還可出現受壓局部皮膚髮白、腫、熱,出現硬結或硬塊,尤其是對深色皮膚的患者。

②Ⅱ度:表皮、甚至深及真皮的受壓部位皮膚破損。潰瘍比較淺表,臨牀表現為皮膚擦破、出現水皰。

③Ⅲ度:全層皮膚受損,包括皮下組織的損傷或壞死。可能延伸至下方筋膜,但不穿透。

④Ⅳ度:組織廣泛受損,組織壞死或損害侵襲至骨骼、肌肉或肌腱組織,同時伴有或不伴有全層皮膚喪失。

壓瘡發生原因可歸納為:

①力學因素:持續性垂直壓力、摩擦力、剪切力;

②感染:潮濕和排泄物刺激;

③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

④用鎮靜藥、心力衰竭等活動障礙。

二、壓瘡的預防與護理措施

1、病室環境及衞生處置:將患者安置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病室內,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而致發熱。對長期卧牀患者進行全身皮膚擦浴,按時翻身,保持皮膚清潔,增加抵抗力,預防感染。

2、保護皮膚,祛除壓力:避免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對易發部位墊以海錦墊等特製墊枕,使其不直接接觸牀面,減輕身體壓力,應用電動氣墊牀取得良好效果。氣墊牀是由尼龍革製成的氣袋,相互間隔的氣袋組成,在氣泵的作用下,兩組每隔10分鐘輪流充氣鼓起,柔軟地支撐着患者的身體,相當於每10分鐘交換1次患者身體與牀墊的接觸位置。另外,氣墊牀墊面有微孔,氣泵持續運轉時,微孔能徐徐噴氣,保持牀面乾燥。特別適用年老體弱、長期卧牀患者。

3、增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營養狀況:每天按摩或用温熱毛巾敷於受壓部位3~4次,亦可用50%酒精或紅花油塗擦按摩幫助肌肉活動,興奮血液循環安撫神經。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對營養不良者進行原發病的治療給予蛋白質、高能量飲食,靜脈高營養等,不能進食的患者應儘早採用鼻飼,增加機體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鼓勵患者儘可能進行自我活動,對高危患者在骨隆突等受壓部位貼含藻酸鹽成分的褥瘡貼保護。

4、發生壓瘡,局部處理:對Ⅰ期壓瘡患者翻身是預防壓瘡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根據病情1~2小時翻身1次,患者側卧位,背部與牀鋪的角度以45°為宜;半卧位時牀頭抬高

①常用的清潔瘡面得溶液有生理鹽水、0.02%呋喃西林、3%過氧化氫或1:5000高錳酸鉀等溶液。

②按外科換藥法處理創面。

③氧療利用純氧抑制創面厭氧菌的生長,提高創面組織中氧的供應量,改善局部組織代謝。氧氣流吹乾創面後,形成薄痂,利於癒合。

方法:用塑料袋罩住創面,固定牢靠,通過一小孔向袋內吹氧,氧流量5~6L/分,每次15分鐘,2次/日。治療完畢,創面蓋以無菌紗布或暴露均可。對分泌物較多的創面,可在濕化瓶內放75%酒精,使氧氣通過濕化瓶時帶出一部分酒精,起到抑制細菌生長,減少分泌物,加速創面癒合的作用、紅外線照射等。瘡面應用氧療療法費用較低廉,方法較簡單,對所處環境要求也不復雜,無需特殊器材,值得在臨牀應用。

經過多年的臨牀實踐證明,壓瘡的預防與護理有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在護理工作中,應重視壓瘡的預防,減少壓瘡形成的高危因素,發生壓瘡後積極應用各種方法治療,由被動變主動,促使護理人員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能積極主動地查閲文獻、討論,制定出最適合患者的護理方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