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1.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書籍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書籍讀書筆記

書籍讀書筆記1

《國小階段的美術教育》一書,由瑪琳。嘉伯。林德曼(美國)著。那到手的時候,我大略地翻看了一遍,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深感到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只有枯燥理論的教育叢書,而更像一本實用的教學手冊。

此書一共分為四大部分:

一、美術課程的基礎。

其中闡述了美術在我們世界中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詳細記敍了各學段學生學習目標,美術特長學生教學計劃等等。

二、美術的構成:

美術元素,構圖原則以及藝術創作。這也是篇幅最長的一部分,因為其中涉及到線、形狀、明暗、陰影、空間、設計原理、構圖、構思等等幾乎所有美術教學中的關鍵點,最有意思的是,每個關鍵點中,都有“學習動力小創意”這一部分,如“線”章節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一直在使用鉛筆,試着用一下別的工具,鋼筆或者炭筆等等,如果用力壓着這些工具來畫,會發生什麼?如果輕輕地畫又會怎樣?一邊畫一邊扭動畫筆呢?你能不能發明一種新的握筆方法,比如握着一邊或者頂端?”又如“肖像畫”章節中,作者為孩子們練習畫不同的面部表情提供了各種方法:“當你悲傷、快樂、生氣的時候,耳朵、鼻子、眼睛、嘴巴會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吃飯、睡覺、大笑、哭泣、大叫、打哈欠、吹口哨、打噴嚏時、表情又會有什麼變化?情緒對面部表情有何影響?當你感冒的時候看上去是怎樣的?”“從三個角度觀察模特頭像,畫三幅輪廓線畫或動態素描,然後將三幅畫疊加,讓畫面相互交叉”……

這讓我想到了,一年級中《畫自己》這一課,我着重對抓住自己五官特點這一方面,通過觀察幾個不同小朋友的臉,或者照照鏡子仔細觀察五官、用手摸摸感受自己的五官等方法,來感受每個人五官的不同特點,但是,就算是同一個人,當他的表情不同時,五官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書中的內容深深啟發了我,為何不來一個喜怒哀樂的表情對比呢?在課前可以收集一個小朋友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笑或者是大叫甚至在哭泣、打哈欠……在課堂中,假如有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在課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同學,並發現原來人的表情是這樣有趣,畫自畫像的時候,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表情畫出來,這是多麼生動有趣啊!

從作者的這些小創意看,美術作業彷彿如同遊戲一般有趣、隨性,結合書中插圖來看,教學活動更在意着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習動力、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單純地對作品加以成人的審美觀來看待。

三、美術欣賞:

觀賞美術作品並作出迴應——歷史、分析、審美。這裏也包含了各時期,各派別美術作品的簡介。其中從古代美術、中世紀美術、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當代美術直到現代美術作了簡要的記敍,包括各個時期藝術家的簡介和作品介紹。

這一章節中,作者還為老師們提供欣賞作品的`方法,一幅畫,怎樣去欣賞?欣賞些什麼?評判是否有標準?怎樣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包括作品主題、視覺結構、歷史意義、理解、美感等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是如何駕馭各種美術元素和構圖原則的?注意觀察作品的線條、圖形、色彩、明暗、空間、圖案和質感,以及它們與平衡、比例、主次、節奏、和諧、統一和對比的構圖關係。這些美術元素和構圖原則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

我想,這些問題的思考在我們的美術課堂上,也會有借鑑作用。很多學生在到了高年級美術課堂上就彷彿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會去思考而只是等着老師為他灌輸知識,而我感到,我們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思考能力,他們應該要能説、敢説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到了高年級,學生應該自己去思考探索,教師通過提出具體的問題,學生從線條、圖形、色彩、空間等方面去初步感受,談出自己的想法,欣賞才有意義。

四、國小美術課程的建設:計劃、評價組織、提問。

在全書中,作者還很貼心地設計了各種實用附錄,供教學時使用,如:著名藝術家、博物館及其他資源、靜物畫參考素材,肖像畫比例等等。雖然是關於美國國小、美國式教學的書籍,但是對於我們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參考、學習價值。

書籍讀書筆記2

讀完《國小生尖端科技故事》這本書,好像我拿到了打開科學難題的鑰匙。

我很喜歡這本書,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關於網絡的,一個偏僻的村莊,還坐落在山頂上,真的會有“ wifi ”嗎,是的,根據現在的科技發展,這些夢想已成為現實;還有一則故事,如果你聽説了塑料可以吃,可以通電,比鋼鐵更堅硬的話,可別驚訝,現在出了一刻“聚塑料”,它是鋼鐵硬度的' 2 - 5 倍,可通電,剝下導電皮,可做藥吃;通過這本書我還發現了許多廢物利用能源科技,例如“風能、原子能、核能 …… ”。

《國小生尖端科技故事》還有很多奇妙的地方,讓我受益匪淺,以後我要更多地分享給大家。

書籍讀書筆記3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一)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裏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裏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説: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説,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裏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麼意義?要替一羣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鍊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幹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高級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裏教師怎麼都這麼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麼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説:“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後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麼多園長,那麼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麼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終於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教師,作為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為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着我們,帶動着我們,年輕着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為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説“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為畏懼凋謝而後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為畏懼乾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為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藴意。我願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遊戲。願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着“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二)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脱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説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脱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書籍讀書筆記4

隨着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為期近一個月閲讀了查爾默斯的《科學究竟是什麼》,作者引導我們系統認識了科學哲學家如波普爾、拉卡託斯、費耶阿本德、庫恩等對科學問題、科學研究過程和實驗、觀察、推理等的學術思想。並對這些思想進行了批判性思考。這對我理解科學及進行心理學研究有很大啟發。

一、科學究竟是什麼

本書從第一章主要就科學是從經驗事實中推導出來的知識來展開論述。接着介紹觀察、實驗、歸納推理、否證主義、庫恩範式和研究綱領等科學思想。作者對第一章的一種廣泛持有的常識科學觀是“科學是是從事實中推導出來的”、“眼見為實”等展開了嚴密的批判。P16中將事實界定為“是細心和無偏見的觀察者通過感官直接獲得、它在理論之前並獨立於理論,亦為科學知識構建了一個牢固的何可靠的基礎。”由此推論出眼見為實的觀點。但我們的感官如何才能做到無偏見呢?理論是基於事實的主觀還是客觀推論?那事實又從何而來?如何判定事實究竟是主觀經驗還是客觀存在?究竟是先有觀察還是先有理論呢?根據常識,我們總以為,觀察先於理論。因為科學理論實質上就是從觀察中歸納出來的因而也可以為觀察證實或證偽的理論。但查爾默斯則同現代西方大多數科學哲學家一樣持相反的看法,認為理論先於觀察。因為觀察中滲透着理論;觀察陳述中包含着理論。

由於每個人經驗不同,獲取知識的模式不同,大腦對外界信息的記錄差異,不同觀察者對在同一地點對同一事物的視覺經驗是有差異的。哪怕映射在視網膜上的實物是一樣的,可大腦關於實物的意象卻是有差異的。為了論證這一點,查爾默斯在文中具體舉了醫生和學生觀察同一個放在病人胸前的熒光屏上的影跡有不同發現的例子。從而證明了理論先於觀察。這就提示我們,在開展研究時,由於研究者已有知識經驗、研究素養和期望等不同,看待事物的視角不同,採用的研究方法也可能不同,所以研究結論不一致就很正常了。

作者進而在第二章中介紹“作為實踐介入的觀察”。從P19起開始闡述觀察是主動的何公共性的,而非被動的和個人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觀察是不可靠的,它依賴於經驗、知識、期望、和觀察者一般的內心狀態。從而否定了科學始於觀察,而是依賴於理論。如此看來,事實不是由感官刺激直接決定,感知的並不是科學,因為感知是主觀的,可試想一下,科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若是有了人類之後才有的,那麼科學還是客觀存在的嗎?若科學是主觀的,關於科學的概念是否也是主觀的?或許可以説科學是人類到目前為止理解自然界最好的一種方式,但科學並不是從事實中推導出來的。那麼科學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科學是什麼,誰也説不清楚,雖然我們很多人都想知道,但很少人能知道它。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才能理解和掌握現階段的科學。我傾向於認為科學就是用實驗的方式(包括理論)思考、理解未知世界的過程,它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是與權威、邏輯、直覺相對的一種方法,一旦我們知道了之後,就可以不必再問為什麼了。瞭解科學,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與其它生命共同在自然界生存的方式,從而使人與自然以及社會之間建立更和諧的關係。

二、 對理論、實驗和證偽的進一步認識

關於理論

看了本書,我仍然對理論存在疑惑。最近常常在想,如果被要求在1分鐘之內向他人闡述自己所理解的理論,我該如何講?講什麼?一個慣常的觀念是一個理論越簡單、越有用,越有成效,就是一個好的理論。做過研究的都認可理論指導着觀察和實驗,若沒有理論基礎,我們都認為觀察和實驗不牢靠。可見理論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但理論又是從何而來?該理論的科學性又由誰來評判呢?有些來源於靈感或者偶然性的發現是否可以算是理論?理論指導觀察,那它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觀察?即觀察或者實踐產生理論。可見查爾默斯關於理論先於觀察的觀念有些片面了。

關於實驗

作者在P43中舉了他們兄弟就牛糞周圍的草比其他地方的草長而展開爭論的例子,作者在文中説到:“在我們周圍的世界,許多過程都在進行,它們都以服裝的方式彼此附加、相互作用。若想獲得對自然中所進行的過程的驗證和詳細説明,必須設法把所有研究的過程的都孤立出來,並且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話把觀察、實驗設計的魅力和巧妙之處展現出來了。由此我在想,這種探尋事物之間因果關係的實驗一定能證明科學嗎?科學一定要靠實驗來證明的嗎?實驗是不是一種合理化的過程?即更合理的就有更強的生命力。如何使之更合理呢?即如何檢驗實驗的合理性或者科學的正確性?這就涉及P46所講的“實踐試錯(trial and error)及可利用的技術的運用。”我想這就是研究這應持的一個觀點,實驗是要被拷問的,只要是那些值得拷問、經得起拷問的實驗才是科學。

關於證偽

從第五章至第七章都在介紹否證主義。可見證偽在科學中具有多麼重要。否證主義強調,一個假説應該比它所要取代的假説更可證偽。精緻的證偽主義科學觀更側重於強調比較理論系列的'可證偽程度,強調科學是一種不斷成長,不斷演化的知識體的結果。以前在《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第一次聽到精神分析不是科學這一論點,當時怎麼都想不明白究竟為什麼不是科學。經過對波普爾的否證主義觀點的學習,他認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因為存在不可證偽的缺點,所以稱不上科學。如此説來,科學其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假設和解釋,目前留下來的理論(假設和解釋)經受住了各種來自邏輯的、實驗的考量,雖然不能保證今後仍能經受得住各種考量。但該承認科學比權威的、直覺、本能的解釋更優越。

當然,第七章探討了否證主義的侷限性。如果説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能經過證偽才能稱之為科學,那麼許多理論不被證偽仍能最終堅持下來,這到底算是什麼?或許可以這樣看:證偽是關於科學的方法論,其價值在於為科學理論的發展提供方法論上的借鑑。如果一些無法證偽的理論能通過實踐的檢驗,它就應該有存在的權利。正如精神分析理論一樣。

三、對心理學研究的啟發

深讀本書之後,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研究心理學?

我們學過心理學研究方法,做過心理學研究,但科研素養並未得到應有的提高。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在參考國外或國內學者的範式時缺乏了辨識能力,保持的是一種慣性、機械性的思維方式,以至於研究結論都是預期的、沒有新意的。查爾默斯的這本書給了我很深刻的一點認識是,他非常具有批判性。對20世紀最有影響的科學哲學大家的學術思想進程介紹的同時都充分表達了自己嚴密的批判邏輯。

那麼心理學工作者如何才能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找出規律,然後再應用到現實中呢?要想成為一個科研素養水平高超的研究者,首先要學會像查爾默斯這般對待科學的嚴謹與批判性思維。培養動態、發展與批判的學術思維,心理學研究才具有更多的意義。若想讓更多人信服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就需要通過自身的思考及實踐,將心理學研究深入到個人的生命感受和經歷中,將其視為一種職業活動,對社會現象和問題不斷地深入探索,才能將科研成果化作社會的思考和公眾可以分享的智慧。

其次,重視心理學研究的假設。心理學研究是一個假設檢驗的過程。心理學實驗是用於探測因果關係的,但並非所有實驗都得到預期的驗證,查爾默斯在P46中具體闡明瞭這一點,他説,“只有在實驗設置恰當並且干擾因素已被排除的情況下,實驗才可能是恰當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它們解釋為展示或測量了旨在讓它們展示或測量的情況。……”這就提示我們,在心理學研究中,提出的假設應該有事實依據或理論依據。因為一項研究是否科學,很大程度上要先看其是否有理論基礎,然後才是實驗設計與實施。心理學實驗是一種客觀、理性的活動。如果不知道哪些干擾變量需要控制,或者理論基礎不夠,那麼實驗結果就可能是錯誤的。

最後,一定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既要繼承最新的科學成果,亦要勇於批判不正確的觀點。學會“否定”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做研究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在權威面前的認知傾向總是以“肯定”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或許經常提醒自己批判、否定,更有助於我們反思、重構理論、知識和現象。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對待任何一項實驗,都要持一顆冷靜理性的態度與批判的性思維。不能妄下正確或錯誤的判斷。因為我們人類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重視實驗結論,忽視實驗條件,其實實驗結論都是在控制了無關變量之後得出來的,若不加以辨識就照辦亂套,這就給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至此,頭腦還是要問:科學究竟是什麼?這仍然並將繼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書籍讀書筆記5

語言就彷彿一座橋樑,教育科學就是通過這座橋樑變成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的。”“教師的語言,是感化學生心靈不可取代的手段。”如何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讓自己的課更有數學文化的味道,是每一個數學教師時時牽掛的問題。帶着這些問題,我閲讀了鄭毓信、王憲昌、蔡仲三位教授共同編寫的《數學文化》一書,通過閲讀,讓我真正明確了數學教育的意義及實質,對數學教育的目標及達成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本書從古希臘數學的起源講到當今飛速發展的數學,在我面前展示了一個數學發展的歷史長卷,曾經在國小數學教材中出現的人物一一躍然紙上,通過對西方的數學與中國的數學發展史進行對比,使我對歷代數學名家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及數學發展的歷史進程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這本書又不是單純地歷史的敍述,教授以自己的視角進一步闡述了什麼數學能夠稱之位一種文化,及將數學作為文化看待的意義,讓我對數學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全書對我啟發最大的是“從教育的角度看數學文化”這一部分的內容,筆者強調,我們應當注意糾正這樣一種傾向,不能一味地強調數學的工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們中、國小的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將數學作為一種工具來進行傳授,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應當更為重視數學思維的訓練與培養。從教學的角度看,以下問題就有着特別的重要性,既應如何通過日常的數學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因為“思維活動不是在獲得課程內容的知能後才出現的,而是成功的'學習過程中整體的一個部分,因此,課程內容須能夠挑動思考的靈感,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基本的課堂情境中,亦可啟發學生的思考的源泉。”這樣的一段話,讓我明確了數學思維的訓練和養成與具體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相比是更為重要的。由此,我深深思考着我自己的課堂……

“一個沒有相當發達的數學文化的民族是註定要衰落的,一個不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是註定要衰落的,我們應當努力建立民族或國家的清醒的數學意識。”我想,我們應當把思維方法的訓練滲透於日常數學教學活動中去,應當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帶動、促進具體數學內容的教學。

書中提到肖先生借用了清代文學家袁枚關於“學、才、識”的論述來説明三項數學教育目的,他認為廣義的數學教育不是把數學僅僅視作為一件實用的工具,而是通過數學教學達至更廣闊的教育功能,包括數學思維延伸至一般思維,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良好的學風和品德修養,也包括從數學欣賞帶來的學習愉悦以及知識的尊重我們必須理清三者之間的關係。與具體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比,數學的文化價值(包括思維訓練和文化素養)更為重要。

書籍讀書筆記6

看了《山海經》後,不得不説這確實是一本奇書!它有5大特點:

1、它與其他書不同,是一本述圖之書;

2、書中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3、《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密切關係;

4、該書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山經》與《海經》;

5、《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這本書上記載的,遠比現在的地理書細密,能將中國的大部分江河山川融入在內,確實值得我們敬佩它的精確,也讓我懂得了做事要仔細,平日裏要觀察周圍的變化,雖談不上洞悉一切,起碼也要略知一些。但是一直有個問題縈繞着我,如此膾炙人口的《山海經》它的作者到底是怎樣一個團體呢?難道真的是巫師嗎?古時學者大都認為《山海經》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來此説純屬無稽之談。

無論是從其包羅萬象的內容上看,還是從各篇成書時間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經》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是集體編述而成。因為《山海經》的內容非常廣泛,是民間個人無力完成的,即使一個氏族部落的領導集團也只能編成其中的一部分。由於受古時地域、交通條件的限制,一個部落不可能瞭解到各個的情況。所以,只能通過巫師口耳相傳累積,在大一統的後世將其加以整理成書。而早期巫師的職責,決定了他們文化知識的結構,大凡天文、地理、歷史、宗教、生物、醫藥、帝王世系及重大技術發明等等,無不知曉,故《山海經》的內容十分駁雜。

《山海經》中所保存的為人們所熟知的精衞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鯀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傳説,不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積極鼓舞;而那些如太陽每天的東昇西落、月亮每月的圓缺盈虧、一年四季的寒暑變化等有關自然界的記述,不僅僅是上古人要為解釋自然現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探索的勇氣。《山海經》真是給予了我們不少啊!

書籍讀書筆記7

許多人會認為《弟子規》是小孩子學的,大人就不用學了吧?那麼實際上這種觀念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弟子規”這三個字,“規”就是規矩,“弟子”是什麼呢?“弟子”是學生的意思。誰的學生呢?聖賢人的學生。所以《弟子規》我們曉得它是根據孔老夫子在《論語》裏面的一句話來作為整篇的綱目,《論語》裏的這句話是這樣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句話是出自於《論語》第一篇《學而》篇裏面第六條。所以整個《弟子規》就以孔子的這句話作為綱目來進行開解。所以我們很明顯的看到,《弟子規》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學生的、必須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學生,你看顏回、子貢、子路、冉求都是大賢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啊,他們都是成年人。

所以孔老夫子這個教誨不僅是説要孩子,要去做、要去學,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學的。我們想要做聖賢人的`好弟子,就必須要在這個《弟子規》上面紮根。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説,《弟子規》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要學習的,都應該學習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孔老夫子的教誨,而孔老夫子自己説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敍述的是古聖先賢之道,都是過去老祖宗代代相傳的教誨,孔老夫子自己沒有發明創造,是轉述前賢的教誨,所以這種規矩、這種生活的規範教育就是讓我們能夠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聖賢的根基。

《弟子規》又一次讓我更深的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很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書籍讀書筆記8

假期,學校佈置了讀書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閲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

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

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過假期靜心讀書使我受益不淺,並體會到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書籍讀書筆記9

17世紀卡拉瓦喬及其藝術特色。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現實主義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喬,卡拉瓦喬主義把現實主義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2)具有鮮明民主主義色彩的卡拉瓦喬藝術的產生:與意大利的動盪時代有關:意大利人民的起義鬥爭影響了下層的藝術家,苦悶和叛逆情緒必然會反映在藝術作品中,都是歷史的必然。

卡拉瓦喬:<1>作品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生活到藝術,都是一個叛逆者和革新者<2>對宗教畫的理解是:應該把流浪漢,農民,漁夫的形象引進神聖的教堂:祭壇畫《使徒馬太和天使》:馬太完全是農民的樣子<3>把宗教題材世俗化的觀點具有進步的意義:《基督下葬》《聖母之死》<4>卡拉瓦喬的藝術,把目光對準下層,專門畫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形象,大膽的懷疑和批判當時那個社會:《多疑的多瑪》。

17世紀荷蘭美術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7世紀荷蘭畫派產生的社會條件:17世紀前期荷蘭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有廣泛的言論自由與信仰自由,出現最早的定期刊物,新的文化氣氛培養了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2>荷蘭畫派以寫實,純樸為特點:A.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充分認識,表現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反映人的現實生活和人的情感和願望,成為主要的課題.B.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現實世界:用畫筆描繪周圍的日常生活和各階層人物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色<3>把現實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A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新興的資產階級和中下層平民開始成為繪畫中的重要角色B繪畫藝術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大為增加,是對現實主義藝術的一大貢獻(1)哈爾斯:〈1〉荷蘭現實主義藝術畫派的奠基人,天才的肖像畫家〈2〉表現了荷蘭市民健康,愉快,充滿生命力的形象,反映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A.單人半身肖像:《吉卜賽女郎》:a.選取半身近景的構圖,注意面部表情的刻畫,善於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心理狀態b.畫面生動活潑,人物彷彿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着c.使人聯想到畫面之外還有其他人物,構成一個情節,洋溢濃郁的生活氣息B.團體肖像畫:《聖喬治射擊手連軍官的宴會》:畫面上人物情緒高昂,氣氛熱烈活躍,充滿荷蘭人的自信,自豪的時代氣息。

肖像畫中充滿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繪畫技巧上運用流暢奔放,揮灑自如的大筆觸:表現了豪爽自信,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是其肖像畫的突出特點:構成他偉大不朽的肖像畫藝術的獨特風格(2)倫勃朗:<1>現實主義藝術的大師,勇敢堅定的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為歐洲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杜普教授的解剖課》<2>創作了阿姆斯特丹射擊手連隊的羣像,舉世聞名的《夜巡》:主題性繪畫,情節性羣像,出色的處理了明暗關係,突出表現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統治者的英勇鬥爭,決心保衞祖國的英雄氣概<3>肖像畫:生動傳神獨具風采,更加接近普通的荷蘭貧民和平民體現了以純樸與真實為其特點的荷蘭民族氣派:A.《入浴的婦人》:即興寫生式肖像畫B.《帶天使的聖家族》:宗教題材的生活化C.老年人肖像:蒼老的容顏和深邃的眼神,藴藏着深刻的思想與生活哲理D.自畫像:看到偉大畫家的生活歷程,瞭解他的思想變化<4>銅板畫:用筆細膩:《三棵樹》。

17世紀西班牙美術"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7世紀,西班牙藝術的繁榮主要有三個條件:A.西班牙文學對美術的有力影響B.西班牙地方畫派中現實主義藝術的存在和發展C.意大利卡拉瓦喬藝術的影響<2>西班牙"黃金時期"藝術的特點:觀察現實生活,反映人民羣眾的愛好和思想,力求表現出民族精神<3>特別在底層人民的肖像畫中人物有一種特殊的氣質:堅定冷峻尊嚴和剛毅的力量〈4〉西班牙美術的"黃金時期"有三大代表人物:裏韋拉,蘇巴蘭和委拉斯貴支(1)裏韋拉:〈1〉宗教題材畫:《聖巴多羅買的殉教》:宗教題材的世俗化是卡拉瓦喬藝術的特色〈2〉肖像畫:A.富有農民氣質的肖像畫,表現了畫家樸素,先進的美學思想,表明美和智慧來自於下層人民B.《跛足者》:形象是

照着西班牙流浪漢,農民的形象畫出來的,呈現出真實,自然,粗曠,豪放的特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3>偉大之處在於:把社會的真實生活毫不粉飾的呈現在人們面前(2)蘇巴蘭:<1>主要描繪寂靜的僧侶世界,平凡中含有詩意<2>宗教題材畫:缺乏宗教氣息,有着生活的情趣,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聖馬格麗達》.肖像畫:《依。別列斯肖像》<3>靜物畫:反映寧靜而樸素的僧侶生活:《有橘子和檸檬的靜物》:表現寧靜的美和生活的美(3)委拉斯貴支:<1>17世紀西班牙最著名的繪畫大師,促進其藝術成熟的最主要原因是塞維利亞的下層生活:那裏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中心,而且流行一種"波德格涅斯"的風格(既西班牙的卡拉瓦喬主義):這一名詞含有小酒店和小飯館之意,是古典主義的理論家瞧不起描繪下層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嘲弄的把這類作品稱為"波德格涅斯"風格。

哥特式美術及其藝術特色

哥特式藝術:(1)是中世紀藝術發展的一個頂點,開始於建築方面,發展重點從追求建築的效果而轉向繪畫的效果(2)追求平面裝飾的效果:<1>蘇熱重修的法國聖德尼教堂:A.表明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輕盈,纖細的結構:採用尖卷和肋穹,窗户尺寸大大增加,平面遵循後堂迴廊式型制B.體現一種不同以往的思想和精神:強調嚴謹的幾何形造型和對於明亮光線的追求<2>法國巴黎聖母院:A.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築B.大氣窗上的窗户,室內的採光和所以形體瘦長的造型,創造了一種顯著的哥特風格:有種"向上高升"的感覺C.這種和諧而極具邏輯性的建築語言,是基於經院哲學的體系和思維方式。

巴洛克藝術特色及其代表人物

巴洛克(1)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説法不一:A一説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B.又一説來自意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的錯誤的含義C.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義,是18世紀古典主義理論家對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

(2)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最早產生於意大利,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3)具有以下特點:<1>豪華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色彩<2>是一種激情的藝術:打破理性的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3>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4>關注空間感和立體感<5>綜合性: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6>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占主導地位,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4)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A.意大利巴洛克藝術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築家,畫家B.《大衞》:表現了運動中的人體和不可遏止的激情C《阿波羅和達芙娜》:表現了運動中的人體,人體輕盈,優美,有一種乘風向上的感覺D.雕刻頂峯的是:聖德列薩祭壇:描寫的是一個宗教傳説,帶有世俗的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表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E.肖像雕刻:反映了世俗的情趣

書籍讀書筆記10

“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要喚醒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必須讓他們感受到美術的魅力。

藝術教育的內涵是廣泛的,在藝術教學中,我們不能停留在學校裏,停留在固有的書本知識上。要大膽鼓勵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畫下來,在原有畫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通過觀察、思考把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融入到美術作品中來,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認識到美處處存在。我們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發,使學生用真實的心靈去感受、描繪。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時間能力,而創新性思維是學生創新的基石。其它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都很注意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火花,創設適合創新性思維的情境,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學生的思維呈現出開放、多樣的特徵。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課程講授時理論聯繫實際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講授理論,最多再輔助一些模型示範教學,這樣雖然也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可以學到一些知識,但總是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調動不起來,理論和實踐是硬幣的兩面,聯繫不起來。學了理論在實際中用不上。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在上課時引導學生在自然環境中講解手繪圖像,在實踐中教學,為學生設立情景,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給人帶來的視覺的藝術美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感受娛樂之中的快樂,陶冶了學生的情感。與學生一起互動,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對風景的講解中,使學生學到了運用速寫的方法繪畫風景畫,學會了如何取景構圖,瞭解近景、中景、遠景的虛實關係。抓住了事物的結構特徵進行描繪。教師通過運用在真實景中繪畫,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如今的美術課不再是以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進入美術教學,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美術課堂就好像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功夫來思考、推敲。

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學生的人格的健全,素質的提高,並非光是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賞心悦目的作業,即要學生在玩中有所學,更要讓學生在玩中有所得,這裏的“得”應是影響學生一生的良好品德和習慣等。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美化環境,美化生活的良好習慣;在收拾整理中形成良好的衞生習慣等。

另外,以往和當前的美術教育,由於單一偏向繪畫或工藝課的教學,還有許多方面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特別是還有許多阻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的因素存在:

1、教學內容過於單一、審美視野狹窄、遠離兒童的生活經驗。

偏向於寫生編成的“圖畫本”,主要從寫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審美目光去考慮內容的編排,其缺點是審美視野狹窄,遠離兒童的生活經驗。偏向於想象編成的美術教材,展現了一定程度上兒童的生活世界,但僅以同齡兒童作品的呈現來啟發兒童學習美術,也只能使兒童的審美水準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無論是偏向於寫生構成的“圖畫本”,還是偏向於想象編成的美術教材,都抑制學生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2、學生體驗活動不足,課堂教學方式單一。

偏向於寫生或想象的課堂教學,“純寫生教學法”強調學生以眼觀察為主來對現實世界進行真實性地描繪,該教學法項目重於理性的分析和概括,難度大、枯燥,不利於兒童美術興趣的養成;“純想象教學法”強調學生用腦思考來表現幻想狀態的圖式。該教學法偏向於低層次的思維誘導,對現實生活的認識比較貧乏,對高層審美文化更是較少觸及。

因此,這樣的想象活動的根基是不紮實的,脱離生活實際,不利於創新意識的.發展。無論是“純寫生教學法”與“純想象教學法”,從而割裂美術文化本有的多元形態,最終往往會因學生感官缺乏足夠的參與,而致使學生因缺少相應的文化支撐而無法得到很好的建立,更談不上什麼實踐能力的培養。

3、興趣活動空間狹窄,作品的創造性存在明顯的侷限。

傳統的美術教學受圖畫課、美術專業課的影響,許多教師對“美術”這個概念缺乏思考與理解,從而導致一部分教師在輔導之中只注重客觀對象的描繪或脱離實際生活的想象繪畫,致使學生從小就形成依葫蘆畫瓢或胡亂想象塗抹的不良學習習慣。

偶爾或許有幾件令老師看了比較滿意的作品,但由於創作時學生缺乏對生活主動的多元體驗,作品中使人產生此畫非童畫的感覺,美術創作脱離了學生生活經驗和實際,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長遠看肯定是相當有害的。看來,如何從“純寫生教學法”與“純想象教學法”的單一美術教育中走出來,構建一個有利於學生趣味學習美術的審美教育理論框架,並在教材內容、課堂教學、興趣輔導上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操作途徑,已成為當前美術教育中急待解決的問題。

對此,近幾年許多美術教育工作者,積極引進啟發式教育、愉快教育、情感教育、體驗教學以及成功教學法等的相關原理,在某些領域裏作了許多探索與嘗試,並獲得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成果,為美術教育的新發展注入了活力。但由於許多研究缺乏兒童美術學習方式的足夠考慮,且深受“純寫生教學法”與 “純想象教學法”等教學方式的影響,因此,目前美術教學還未能找到一種較能體現現代國小美術學科特點,反映兒童審美心理髮展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我們認為國小美術“趣味教學法”對於彌補傳統美術教育的弊端以及吸收當前美術教育中的優秀成果是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切入點,對於激發學生美術興趣,開發學生思維,提高審美能力,以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書籍讀書筆記11

第一章 我心中理想的學校 一、有特色的學校 二、有品位的學校 三、有一個富有人格魅力、有遠大理想的校長 四、有一支創新型、有活力的教師隊伍 五、有一批善於探索、具有良好習慣的學生 六、有一個面向所有學生的校本課程體系 七、有一個永遠對學生開放的圖書館和計算機房 第二章 我心中理想的教師 一、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 二、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 三、善於合作,善於調動各方面有利因素 四、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 五、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 六、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 七、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 八、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 第三章 我心中理想的校長

一、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

二、珍惜學校的名譽 三、追求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的辦學風格 四、具有寬廣胸懷、感召力和凝聚力 五、善於協調上下左右關係,能調動一切力量促發展 六、重視教育科學研究 七、能夠給教師創造一個輝煌的舞台 八、使學校有優美環境和濃厚文化氛圍 第四章 我心中理想的學生 一、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熱愛生活,富有理想 二、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獨特見解和思想 三、自信自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低頭 四、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特長 五、善於與人合作,善於和人相處 六、有豐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第五章 我心中理想的父母 一、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 二、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成長 三、善於挖掘孩子潛能,培養孩子特長 四、以平等身份對待孩子 五、以身作則,一諾千金 六、永不對孩子失望,絕不使用侮辱性批評 七、善於學習,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覺性 八、努力配合學校、社區對孩子進行全方位教育 第六章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 一、重視讓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 二、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 三、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 四、注重用真實、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勵學生 五、科學合理地設置循序漸進的德育目標 六、重視心靈的溝通,建立起温馨的對話場景 七、教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八、在全社會形成“做人為本”的共識 第七章 我心中理想的智育 一、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 二、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 三、面對個性,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 四、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

五、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

六、具有開放性,注重實踐性 七、讓課堂充滿活力、情趣與智慧 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寬智育途徑 第八章 我心中理想的體育 一、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 二、使學生養成堅韌不拔的'品質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集體情懷 四、注重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學會公正、公平 五、培養學生坦然面對競爭,勝不驕、敗不餒 六、讓學生注重體能訓練的同時,感受力與美的和諧 七、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八、使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有機聯繫起來 第九章 我心中理想的美育 一、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懷 二、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三、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 四、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藝術,欣賞藝術 五、樹立大美育觀,構建濃郁的美育氛圍 六、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美麗的人生 七、讓學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擁有美的心靈 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十章 我心中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 一、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和態度 二、鼓勵和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三、增強勞動的智力含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四、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養學生的勞技特長 五、形成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個性心理素質 六、培養學生的計劃、工作、社交等“關鍵能力” 七、注重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作用 八、有優秀的師資和具實用性、特色性的課程教材

書籍讀書筆記12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

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幼兒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幼兒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瞭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幼兒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着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描寫景物的句子)

0-2歲:

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鍊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必須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

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

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

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羣眾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麼都是我的”的幼兒,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

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必須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裏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

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

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着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幼兒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書籍讀書筆記13

馬哲是一門很好的哲學課程,它講究客觀地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承認世界統一於物質,承認世界是按自己的客觀規律運動發展的。

因此,學好馬哲對我們處理事情,完善個人的世界觀來説,是門必不可少的課程。但是馬哲其中的基本原理又大都較為抽象,較難理解和把握。

在看讀完這本書後,以下是我的讀書心得:

第一,我們要將馬哲原理與人身聯繫起來,讓我們體會、觀察自身,由此聯想原理的內容及其意義。在學唯物辯證法這一部分中,要用三大規律的內容來説明“如何學好馬哲原理”這一與切身相關的主題。如用內、外因關係的原理,説明學好哲學關鍵在於自身的努力,老師的作用在於幫助你理清思路,便於自學;再如,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係的原理,説明自然的規律、人生的價值等這些哲學智慧體現在具體的現實之中,我們要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學習中去體會、去領悟、去把握,而不是靠死記硬背,教條式地記憶。另如,用質量互變規律來説明學習哲學不能投機取巧,一蹴而就,而應該循序漸進,一章一節地學習,才會由漸悟到頓悟的飛躍。

第二,眾所周知,對立統一規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含義及其關係,在哲學教學中是一個難點。所以在學習上,可以用中國古代的太極圖來表示一個事物內部本身所固有的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本性。説明這對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聯結、滲透、貫通的趨勢即同一性,相互排斥、反對、限制、否定的傾向即鬥爭性。鬥爭性存在於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就不存在同一個事物之中,就無法鬥爭;同一性是包含差別的同一性,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差別,事物就成了混沌一體。由此更進一步,用太極圖的變動情況來説明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説明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而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展開。

第三,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和世界的基礎,把抽象原理放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去比擬,通過對生活的聯想可以加深對原理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在講“矛盾”概念時,分析“人生的辯證法”,生與死是一對矛盾,生就是死,死昭示生,生之頂峯死亡感覺,死亡過程生之喜悦。再如,在“矛盾不同階段上的特殊性”時,可以引用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基爾凱郭爾關於“人生三階段”的學説,來説明青年是審美階段,享樂佔主導;中年是倫理階段,責任佔主導;老年是宗教階段,信仰佔主導。另如,在分析否定之否定規律中第三階段與第一階段相似性時,用黑格爾的話進行引申,“同一句話,由老年人講出來,還是由年青人講出來,其所包涵的思想都大不一樣”。以“人生如夢”這四個字為例,青年人表達了一種失戀、失敗後迷失方向的感受,對老年人來説則是歷經滄桑、面對死亡的無奈。

綜上所述,學習馬哲要客觀地學,科學地學。不僅背名詞、原理,採取一些生動的直觀形式或方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變得有趣味,變得形象化,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客觀含義。既要注重其中包含的科學道理,又不要陷入迷信狀態,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核心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種思想方法,是一條認識路線,是一個歷史過程,在不同的時期 有不同的內涵。只要實踐在發展,只要社會在進步,只要人類的歷史還沒有結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永無止境。當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要在黨的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根本一條就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實踐,而要用實踐去發展本本。

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尊重廣大民羣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面向和服務於人民羣眾的實踐活動是成就科學理論的根本道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一定要尊重廣大民羣眾的首創精神,着眼於實現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

馬克思主義是最講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創新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於實踐中的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

書籍讀書筆記14

《法學總論》,又譯名《法學階梯》,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蓋由斯《法學階梯》等著作的基礎上下令編寫的一部法學教科書。作為法學的入門讀物,該書收錄了歷代羅馬皇帝的詔令和經典學説,查士丁尼並賦予其以法律效力。它囊括了羅馬法的相關基礎制度和近乎全部基本原理,是羅馬法的重要文獻之一。

從最表面上的表現形式來看,作為羅馬當時的法學教科書,《法學總論》不同於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教材編寫方式,而是以法條的形式將整本書的內容連結起來,以法條闡述羅馬私法的相關原理與規則。其次,在每個基礎原理的具體問題説明是,書中常用的一種邏輯結構,先將查帝之前羅馬原有的一些規定加以闡明,然後再提出其不同的見解,並加以規定,如P14關於被釋自由人等級的規定、P118關於信託遺給中特列貝里元老院決議與貝加斯元老院決議適用的規定等。

從內容上來看,整本書包括五部分的內容:序言、第一卷關於人法的制度、第二卷物與遺囑的相關制度、第三卷無遺囑繼承以及債,第四卷是侵權與訴訟的有關規定。而我們通常將法學總論的主體內容分為三部分,即人法、物法與訴訟法。具體而言:

首先,關於人法。法學總論第一卷即為人法篇。但在規定人的制度之前,前兩篇論述了法律對正義的追求,提出法律的基本原則,自然法、市民法與萬民法的關係。從第三篇開始,即開始闡述人的制度。查士丁尼將人這一主體進行了分類:

依據是否自由將其分為自由人與奴隸。羅馬法將奴隸視為財產,

一切奴隸的地位沒有任何差別。而自由人則又分為生來自由人與被釋自由人。生來自由人是出生時候起就是自由的,只要胎兒的母親一度是自由的,哪怕是在中間一段時期,那麼胎兒就是生來自由人;被釋自由人是從合法奴隸地位中釋放出來的人,在規定可以採取各種方式在任何時候釋放奴隸,被釋自由人享受同等的權利的同時也對釋放奴隸進行了限制。

依據人受權力支配的主體的不同,分為受自己權力支配的人以及受他人權力支配的人。受他人權力支配的人包括處於主人權力之下的人——奴隸,處於家長權之下的人,處於監護或保佐之下的人。家長權是羅馬公民所特有的權利,處於家長權之下的可以是親生子女,也可以是收養的人。監護是市民法中的概念,是為因保護年幼不能護衞自身的人而對自由人所行使的權威和權力,隨後對監護制度中監護的類型、監護人的資格、監護人的權利以及監護關係的終止等均作了規定。保佐制度是為了保護未滿25週歲的成熟的男性以及達到結婚年齡的女性、精神病患者和揮霍無度的人的權利設立的。

其次,關於物法。法學總論第二、三卷均是關於物與財產的內容,而第四卷中的侵權之債也屬於財產關係的內容。這一部分介紹了羅馬法中物的所有權形式及取得方式。物的所有權形式包括眾所共有的、公有的、團體所有的、個人所有的等。對於所有權取得方式,按照其取得依據不同,分為從依據萬民法取得和依據市民法取得所有權。

依據萬民法取得物的所有權的方式,將物分為有形體物和無形體物。對有形體物的取得,主要包括無主物的先佔取得、孳息、添附、

混和、加工、發現、交付等。無形體物是由權利組成的,主要包括地役權、用益權、使用權和居住權、債權等。地役權由相鄰不動產的所有權人就通行、駕驅、過道和導水等,以約定和要式口約的方式取得,地役權從屬於不動產;用益權是對他人的物的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以遺囑、約定和要式口約的方式設定,從屬於物;使用權的設定方式與用益權的相同,使用權的內容比用益權狹小,使用權僅本人享有,不得移轉,不享有孳息所有權。

依據市民法取得所有權的方式有取得時效與長期佔有、贈與、遺囑繼承。查帝規定,由於使用取得動產必須經過三年的佔有時間,取得不動產則需要“長期佔有”,同時對於使用取得所有權從對象以及主觀意圖等方面的條件進行了限定。贈與可分為死因贈與與非死因贈與。死因贈與以死亡為其條件,查帝將其列為遺贈的一種,適用與遺贈相同的'規定,且必須採取憲令規定的形式來設定。非死因贈與,被稱作生者之間的贈與,一旦成立不得任意撤銷,不對其做形式上的要求。關於遺囑繼承。一份有效的遺囑應符合特定的條件,對於遺囑人的資格也有特別規定,而對於在服役期間居住於軍營中的軍人訂立的遺囑則不需要受這些條件限制。遺囑人可以指定繼承人以及替補繼承人,且可以在自己訂立遺囑的同時替未達到訂立遺囑年齡的兒子訂立遺囑。此外對於遺囑的失效情形以及不合人情的遺囑補救也有所涉及。遺贈,查帝公佈憲令規定所有遺贈具有同一性質,並將遺贈與信託遺給相等同。遺贈的對象可以是有體物也可以是無體物,但僅得對具有遺囑能力的人遺贈。為保護繼承人的權利,發爾企弟法規定遺囑

人全部遺贈不得超過其財產總數的四分之三。信託遺給則必須在遺囑中指定繼承人,信託該繼承人將遺產移交另一人,移交的人仍為繼承人,繼承人得保留遺產的四分之一,訴權按比例分別對於繼承人和信託遺給受益人行使。

無遺囑的財產繼承。根據十二表法,無遺囑的遺產首先屬於自權繼承人;如無任何自權繼承人,也無大法官或憲令規定與自權繼承人一同繼承遺產的人存在時,遺產屬於最近親等的宗親,宗親繼承為法定繼承;在自權繼承人、大法官和憲令列為自權繼承人的人和法定繼承人之後,大法官列入最近親等的血親繼承。此外,本書還論述了遺產佔有制度。遺產佔有制度是大法官實施的,分為七種形式:有遺囑的遺產佔有分為違背遺囑內容的遺產佔有和依照遺囑內容的遺產佔有;未留遺囑的,大法官將遺產佔有給予自權繼承人、法定繼承人、最近親等血親、配偶以及第七種經法律、元老院決議或憲令明白規定給予遺產佔有的人。

關於債。首先對於債的概念加以界定,並將債務分為契約之債、準契約之債、不法行為之債和準不法行為之債。而契約之債又包括要物債務、口頭債務、書面債務與諾成債務,進而規定了各種契約之債締結的方式、內容、效力以及契約之債消滅的情形等。準契約之債包括無因管理之債、受監護之訴的監護人、共有人之間等;侵權之債,在以盜竊和搶劫為例對侵權之債進行闡述的同時,對侵害行為作了詳細規定。侵害行為一般而言是指一切違反法律的行為,有各種不同的方式,遭受侵害的人不僅指自身而且指在在自己權力之下的子女、妻

子;對於奴隸而言,只有在侵害性質嚴重時才應認為奴隸的主人通過奴隸而蒙受了損害。關於侵害,被害人可提起刑事訴訟,也可提起民事訴訟。關於準侵權行為所產生的債務,書中只舉例説明了這一債的類型,但並未對其做明確界定。

最後,關於訴訟法。《法學總論》規定了訴權、訴訟當事人的資格、權利以及審判員職權等。首先訴權是指有權在審判員面前追訴取得人們所應得的東西。訴訟的分類最主要的一種為對物的訴訟和對人的訴訟,而根據訴權是否有時間限制可以分為永久性的和有時間性的訴權。一切訴訟的標的最高不超出四倍,審判員在審判時應注意其判決的確定性。關於訴訟當事人的資格,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名義或以他人名義起訴,但依慣例,除非為人民、為自由、為受監護人利益,否則不準以他人名義起訴。關於當事人的權利,法律賦予被告以抗辯的權利,抗辯也可以源於大法官的職權,;針對被告的抗辯,為保護原告的利益,法律又賦予原告答辯的權利,同時賦予被告再答辯的權利以對抗原告的答辯等。同時為防止人們輕率地進行訴訟,法律制定了對於健訟者的罰則,通過罰金、宣誓等方式懲罰健訟者。對於審判員的職權,審判員必須依法審判,並對個別情形下審判員的職權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但整體而言對於審判員的職權的規定不夠明確。

書籍讀書筆記15

《布恩的微笑》一天,布恩去訪問一位客户,但是很可惜,他們沒有達成協議。布恩很苦惱,回來後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經理。經理耐心地聽完了布恩的講述,沉默了一會兒説:“你不妨再去一次,但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要時刻記住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動對方,這樣他就能看出你的誠意。”

布恩試着去做了,他把自己表現得很樂觀,很真誠,微笑一向洋溢在他的臉上。結果對方也被布恩感染了,他們愉快地簽訂了協議。

布恩已經結婚18年了,每一天早上起來都要去上班。忙碌的.生活讓他顧不上自己心愛的太太,他也很少對妻子微笑。布恩決定試一試,看看微笑會給他們的婚姻帶來什麼不同。

第二天早上,布恩梳頭照鏡子時,就對着鐿子微笑起來,他臉上的愁容一掃而空。當他坐下來開始吃早餐的時候,他微笑着跟太太打招呼。她驚愕不已,十分興奮。在這兩週的時間裏,布恩感受到的幸福比過去兩年還要多。

布恩此刻經常真誠地讚美他人,停止談論自己的需要和煩惱。他試着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這一切真的改變了他的生活,他收穫了更多的快樂和友誼。

這則故事給我的啟示是,做什麼事情都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時刻記住運用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地動對方,這樣他就能看出你的誠意。微笑能夠帶來温馨、友誼,能夠帶來幸福。所以在工作、生活當中都要微笑應對,以好的心態來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