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簡介歷史上的孫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來源:文萃谷 1.3W

歷史上的孫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孫策簡介歷史上的孫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孫策相比其他諸侯,最突出的還是能打。曹操最大的特色是奸,劉備最大的特色是仁,孫策最大的特色就是勇了。

聽説孫策率軍前來,劉繇有些擔心,部將張英卻説,只要自己率領一隻兵馬,在牛渚駐紮,縱然有百萬雄兵,也必然可以擊退。可是真正面對孫策,卻一戰而潰。太史慈曾經主動請戰,可是劉繇以太史慈年輕為由,拒絕了太史慈。

而最能體現孫策之勇的還是孫策率領十三騎,去劉繇大營附近查探地形,遭遇太史慈。雙方你來我往,單挑十分精彩。之後兩人一個用槍挑着太史慈的小戟,説:“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不甘示弱,讓士兵拿着自己奪去的孫策的頭盔,大喊:““孫策頭已在此!”依舊是禮尚往來,氣勢上一點不輸。就算是後來劉繇兵敗,太史慈無奈來降,孫策問起當日神亭大戰的事情,説:“神亭相戰之時,若公獲我,還相害否?”按照常理,一般人此時被抓自然服軟,可是太史慈卻笑着説:“未可知也!”而孫策一點不生氣,反倒哈哈大笑,彼此欣賞。後來太史慈主動提出前去招降舊部,孫策立刻答應,以第二天日中為約期。太史慈走後,孫策眾將很擔心太史慈一去不返,可是孫策卻自信的説:“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揹我。”孫策對太史慈的信任,正是孫策獲取眾將信任的一個縮影。

對待孫策的勇武,謀士張紘曾經表示擔心,説:“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繫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張紘説的有道理。回想當初,孫策的父親孫堅為何會在進攻劉表獲得大勝的情況下功敗垂成死於非命呢?主要就是孫堅過於心急,而孫策和其父一樣,勇武過人,但是對自己的勇武過於自信,以至於失去了對時局的一個準確判斷。後來孫策被人暗殺,也源於這個性格缺陷。

面對張紘的勸諫,孫策道歉説:“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孫策承認張紘的.話很有道理,可是卻認為作為全軍統帥,如果不能夠衝鋒陷陣,恐怕手下的將士不能為之效命。孫策的擔心有道理嗎?表面上看起來有道理,其實是很沒有道理。作為全軍主帥,衝鋒陷陣固然可以激勵將士,但是卻不能成為常態。畢竟衝鋒陷陣乃是普通將領的事情。看其他諸侯領袖,比如曹操劉備袁紹之流,會親自衝殺在前嗎?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冒險的。而更重要的,還是一場戰爭的勝敗,關鍵不在於主帥是否衝鋒陷陣,而在於戰前的決策。就如演義中大量描繪的戰爭一樣,身負其實在交戰之前就已經決定。靠主將激勵,而改變戰場勝敗的例子不能説沒有,但是少之又少。

也正因為孫策的冒進,在本回中孫策被進攻薛禮時被箭射中,幸虧孫策躲閃及時,沒有傷及要害。而孫策將計就計,充分利用中箭一事,反倒大敗薛禮,也體現了孫策在勇武之外,頗有謀略的一面。

孫策簡介

中文名:孫策

別名:小霸王,孫郎

籍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

出生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公元175年

去世年月:公元200年

職業:諸侯、將領

主要成就:佔據江東六郡

官職:殄寇將軍→討逆將軍,會稽太守

封爵:烏程侯→吳侯→長沙王(追封)

諡號:長沙桓王

歷史概況

漢討逆將軍、會稽太守。長沙太守堅長子,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堅薨,還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徐州牧陶謙深忌策。策舅吳景,時為丹楊太守,策乃載母徙曲阿,與呂範、孫河俱就景,因緣召募得數百人。興平元年,從袁術。術甚奇之,以堅部曲還策。太傅馬日磾杖節安集關東,在壽春以禮闢策,表拜懷義校尉。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楊陳紀。後術欲攻徐州,從廬江太守陸康求米三萬斛。康不與,術大怒。策昔曾詣康,康不見,使主簿接之。策嘗銜恨。術遣策攻康,拔之,術複用其故吏劉勛為太守,策益失望。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與術相攻。

策乃説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原從者數百人。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歷陽,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又破嚴白虎等。時袁術僭號,策以書責而絕之。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是時哀紹方強,而策並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請張昭等囑以後事,呼權佩以印綬,至夜卒,時年二十六。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

演義概況

漢討逆將軍、會稽太守。父堅與荊州牧劉表攻,策時十七,與之相從。策箭射表將陳生。後堅為表將亂箭射死,策回到漢水,聞父屍在彼,乃用俘虜黃祖換之。後往淮南投袁術,深為術所愛。後策圖自強,以父所留傳國玉璽換術兵,術表策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策自此蕩平東南,威震三江。破劉繇,挾死一將、喝死一將,人皆呼之為“小霸王”。又匹馬於神亭與繇將太史慈酣戰數百合,為眾人所驚。後策平江東,遷討逆將軍,領會稽太守,封吳侯。曹公憚其強,與之結親以安其心。後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先是,吳郡太守許貢暗發書與曹公,教徐圖策,策知之,殺貢。一日,策行獵,為貢門客所刺,創甚。後又斬殺道士于吉而受其詛咒,傷重而亡,壽僅二十六歲。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

生平介紹

191年孫策的父親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劉表的部下黃祖埋伏殺死,長子孫策因此繼承了父業。孫策的舅舅吳景當時任丹楊郡(治所在宛陵縣,今安徽省宣城市)太守,但未到任,留在吳郡曲阿縣(今江蘇省丹陽市),於是孫策用船載着母親前往曲阿與舅舅會合,也將父親孫堅暫時葬在曲阿。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孫堅在峴山作戰身亡,原本孫策應該承嗣孫堅的烏程侯爵位,但讓給四弟孫匡(魏書)。孫策在曲阿(今江蘇省丹陽縣)落葬父親後渡江遷移到江都。之後前往拜訪名士張紘,將老母弱弟留在江都(吳歷)。由於徐州州牧陶謙與袁氏的糾紛,(也有一説陶謙忌諱孫策的才幹,迫使孫策請汝南名士呂範前去迎接仍在江都的母親,將之安頓在曲阿,另與呂範、原來的烏程縣長孫河,到丹陽(今安徽宣城)去投靠當時在袁術勢力範圍內擔任丹陽太守的舅父吳景(吳夫人兄長),同時也合力擊潰涇縣山賊祖郎。江表傳則記載是袁術讓孫策等人前往依附吳景、堂兄孫賁(其父為孫羌,字聖台,孫堅堂兄)領地召募人馬。此時連同呂範等人的幕客在內,麾下已有數百人。

194年,東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轉而率領父親舊部投靠壽春的袁術(袁術於190年在討伐董卓時便與孫策父孫堅友好)。當時吳人嚴白虎等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嚴白虎等,乃至會稽。孫策説:“虎等羣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於是引兵渡過浙江,佔據會稽,屠東冶,攻破了嚴白虎等人。而袁術也將一千餘名孫堅的舊部屬編回孫策的統屬。東漢太傅馬日磾在壽春表孫策為“懷義校尉”,孫策後來感歎這次官場交際令他覺得本身學問不夠淵博,“語議之間,有所不及耳。”後來又曾對虞翻説:“然時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諶草創之計,是以行耳。”其本身的才幹、軍令的嚴謹,得到袁術部將的傾心敬重,也使得袁術又重視又忌諱,曾説:“使有子如孫郎,夫復何恨!”但始終不敢重用。孫策討陵陽,生得祖郎(史載為山賊)。而袁術原本答應讓孫策出任九江太守,後來任用丹楊陳紀;又使孫策率軍攻打本身跟袁術、孫策皆有嫌隙的廬江太守陸康,並答應讓孫策出任廬江太守,後來再用自己的舊部屬劉勛。多番失信,已使孫策失其所望,孫堅舊部朱治並以袁術政德不修為由,勸孫策設法回到家族有地緣關係的江東。孫策為了據有部隊與領地繼而為父報仇,多次在袁術答應下幫助作戰,但袁術多次反悔,最後終率領父親舊部渡江東,脱離袁術。袁術僭越稱帝時,孫策曾給袁術書信,勸喻其不可,袁術不聽所勸,兩人於是不再往來。為了積蓄力量東山再起,孫策四處結交豪傑,先後與周瑜、張紘等相識。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與劉繇對戰時,遭遇從山東前來拜見劉繇並任其斥候的太史慈,當時,太史慈一人面對孫策13騎,太史、孫二人單挑,孫策搶奪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搶走孫策的頭盔。後來,降服太史慈後,二人更約定不過六十日,單人前往招降劉繇破餘下萬多士眾,羣臣皆曰不可相信才剛投效的太史慈,孫策力排眾議,相信太史慈,60天后,太史慈果然招降其他勢力歸來。

原先出任揚州刺史的劉繇,由於揚州治所所在的壽春已被袁術佔據,劉繇便將治所遷到曲阿。當時分別在丹陽擔任太守及都尉的舅父吳景及堂兄孫賁被劉繇以軍事驅逐到舍陽。劉繇派部將樊能、於麋、張英分別駐紮橫江,當利,與袁術部將揚州刺史惠衢、督軍中郎將吳景和孫賁對峙,率眾相攻而無進展。其後孫策請求袁術讓他前往協助吳景去擊破劉繇,以求平定江東。江表傳記載袁術認為劉繇、王朗分別在曲阿、會稽,認為孫策不能成功,而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便上表以孫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正式領兵渡江。此時是興平二年臘月。

東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孫堅舊部朱治使人從劉繇屬地內的曲阿護送吳夫人及孫權兄弟,供奉輔護一路到達歷陽,後來再遷移至阜陵。而無後顧之憂的孫策領兵進往劉繇,軍紀嚴明,得到百姓的支持,沿途眾所投奔而往,到歷陽(今安徽和縣)兵力已擴充到五、六千之眾。又寫信告知其知交周瑜使其率兵來迎,隨即攻下橫江、當利,屯兵牛渚,再渡江擊破奉劉繇為主的笮融、薛禮在秣陵的軍隊,再轉鬥海陵、南下小丹楊、湖孰、江乘,進入曲阿,追擊劉繇,劉繇協同許劭出奔往豫章,許劭亡。時太史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等名將。兩人俱前放對,策刺慈馬,而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獻帝春秋曰:“孫策率軍如閩、越討朗”。表示與王朗作戰的地域位置。其中平三郡並討丹楊七縣,後來並臨郡察齊孝廉。

197年,孫策終於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和根據地,得到了其他軍閥和東漢朝廷的認可。

東漢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策入曲阿勞賜將士,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發恩布令,告諸縣:“其劉繇、笮融等故鄉部曲來降首者,一無所問;樂從軍者,一身行,復除門户;不樂者,勿強也。”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策遣賁、景還壽春報術,值術僭號,署置百官。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虎等,乃至會稽。策曰:“虎等羣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孫策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屠東冶,乃攻破虎等。遣呂範、徐逸攻陳瑀於海西,大破瑀,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盡更置長吏,策自領會稽太守,復以吳景為丹楊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從後漢書志第二十二則為興平元年,疑為誤植),丹楊朱治為吳郡太守。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鬆、陳端等為謀主。同年並遣使詰問王朗。遣奉正都尉劉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詣許,拜獻方物。但裴注江表傳載為元年。

198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拜討逆將軍。

東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遣王朗以就曹操。策被詔敕,與司空曹公、衞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併力討袁術、劉表。與名將周瑜同時迎娶江東國色大小喬。又遣使貢方物,倍於元年所獻。其年,制書轉拜討逆將軍,改封吳侯。

199年,東漢獻帝建安四年:孫策率軍大敗宿敵黃祖,為父報仇。孫策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説:“臣身跨馬陣,手擊急鼓,以齊戰勢。吏士奮激,踴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越渡重塹,迅疾若飛。火飛上風,兵激煙下,弓-弩齊發,流矢雨集。可謂驚心動魄”。可見戰況之激烈。孫策北討陳登,為第一次進攻陳登,西討黃祖,行及石城,聞劉勛輕身詣海昏,便分遣從兄賁、輔率八千人於彭澤待勛,自與周瑜率二萬人步襲皖城,即克之,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並術、勛妻子。表用汝南李術為廬江太守,給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東詣吳。賁、輔又於彭澤破勛。策收得勛兵二千餘人,船千艘,遂前進夏口攻黃祖。時劉表遣從子虎、南陽韓晞將長矛五千,來為黃祖前鋒。策與戰,大破之。孫策平鄒佗、嚴白虎之戰並克。曹操在收到戰況彙報後感歎:“猘兒難與爭鋒也”。該年先後攻敗數敵,遂統一江東,割據東南,統有江東六郡。

孫策有“小霸王”的美譽,以示其武勇彷彿霸王項羽。孫策由於年輕美貌,平易近人,世人稱其為“孫郎”(稱周瑜為周郎)。 孫策與周瑜親若兄弟,曾經讓周瑜行“升堂拜母”,兩人還分別迎娶了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

孫策之所以能夠佔據江東,為後來的東吳立國打下基礎,除了他驍勇善戰和謀略出眾外,還跟他禮賢下士,善於使用人才大有關係。

孫策很喜歡輕騎外出狩獵。《三國志》記載曹操的謀士郭嘉曾説過:“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後來果然如郭嘉所料,於200年4月,孫策在外出狩獵時被舊仇許貢的部下行刺而死。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策欲謀襲許都。第二次攻陳登于丹徒時,其後便為故吳郡太守許貢之門客所刺殺,臨終囑弟孫權繼承其事業。時年二十六歲。

孫策死前,召孫權來病榻前。説:“任用江東人才,在軍陣之間與天下羣雄一爭雌雄,卿不如我;但拔擢賢能,使他們各盡心力,保全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