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紫砂的特點有哪些工藝特色

來源:文萃谷 1.65W

清紫砂器開始注重器表裝飾。其式樣千姿百態,有仿古銅器造型,仿花果等紫砂象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紫砂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清紫砂的特點有哪些工藝特色
  清紫砂的特點

清代紫砂壺原料材質:鋪砂是比較常見的紫砂材質,沙料細而均勻,泥料色澤潤活,摸起來極為細滑,彷彿熟豆沙泥,易出包漿,色彩非常豐富。

練泥與燒造:練泥彩礦後經天然風化再用磨子加工,泥料較細,約50目~60目,如果用20倍的放大鏡去看,能夠看到小顆粒狀雲母、石英粒,胎身表面較平整。燒造採用龍窯,温度比較均勻,隨着技術的`提高,過温、欠温現象很少出現。

製作工藝:採用拍筒身和鑲筒身,有些制壺名家堅持以手捏為主。如著名的陳鳴遠、邵旭茂等。這一時期流相接處位於壺身中部偏下,流下彎曲弧度較大,把的形狀也較多,不過比起明代要小,而且把上下粗細變化不大。流、把採用明接與暗接,接口修飾均較好,基本為獨孔。漢方等較大型砂壺為直排償孔和雙眼、眼孔。一般圓壺在手工加工後,當紫砂坯體尚未完全陰乾時,外壁在木盤上輕細修刮,達到精圓。

藝術風格: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工藝品造型豐富多樣,製作精益求精,充分體現了高貴富麗的皇家氣派和奢靡之風。

印款:印款均為篆體方印,金石味很濃,一般在底部,蓋內少有,把下印很少見,刻款為鋼刀刻之,在底部,還有楷書刻堂名款。

清康雍乾三代宮廷紫砂器特徵

清三代由於皇帝對紫砂器的寵愛,不但從地方進獻名家紫砂精品,還從民間進貢名壺再由造辦處進行彩繪泥繪、描金等精加工供皇室使用。這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官內務府檔案中有記載。

康熙朝:在紫砂胎上畫琺琅,有茶具、筆海,其他素壺則未見。琺琅彩紫砂茶具有壺、蓋碗等。紫砂胎骨較鬆,在胎上先罩一層紅褐釉,然後加畫琺琅彩。另一種,材質為紅泥,泥質細膩純潔,較少雜質,表面淡紅而不濃粧,豔而不膩,在壺身加畫琺琅彩。畫琺琅以花卉為主,有彩桃、月季、菊花、葵花、牡丹等,還有龍、鳳、雲彩等圖案,底款字以琺琅彩題寫“康熙御製”楷書,有黃、藍兩色,藍釉款加一白釉底,式樣為大方章或大圓章,均帶框。

雍正朝:目前所見在紫砂胎上(胎體較鬆)先罩一層雞黃釉或藍色寶石釉,再進行彩繪,以牡丹為主,壺型為瓜果型,並在花蕊、葉紋、壺嘴口、頸口、壺底邊勾金粉,整壺色鮮亮,富貴、大氣。底內蓋無邊框“雍正御製”方章.

乾隆朝:由於皇帝風流儒雅,又是品茗品泉的專家,對宜興茶具的喜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所以,凡是向宮廷進獻的紫砂精品全部以本朝年昜號為款識,器物最多,有琺琅彩、描金、粉彩、泥繪、淺雕等等,並親自題詩、詞。皇宮定製琺琅彩,有壺具和文房用具。

  清咸豐紫砂鑑賞

紫砂玉麟款覆鬥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徑9.8×9.8cm。

壺呈上小下大覆鬥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薑黃色砂泥,滋潤細膩。

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玉麟”指黃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咸豐年間的制壺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壺諸式,所制砂壺精巧而不失古意。

紫砂行有恆堂刻詩句圓壺,清咸豐,高7.2cm,口徑6.1cm,底徑6.1cm。

壺身圓球式,直頸,平蓋,曲流,圓柄。壺之蓋、口結合緊密,嚴絲合縫。砂泥呈深紫色泥,光滑細膩。柄下鐫刻“吉安”二字。壺腹刻行書四言詩:“挹彼甘泉,清泠注茲。先春露芽,一槍一旗。烹以獸炭,活火為宜。素甌作配,斟斯酌斯。”落款“咸豐壬子冬行有恆堂主人制”。鐫“定邸清賞”印章款。

“咸豐壬子”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行有恆堂”為清代皇親載銓專用的堂名款,載銓主要活動在道光、咸豐時期,著有《行有恆堂集》。


猜你喜歡:
1.紫砂的特點有哪些特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