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0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庭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庭教育》讀後感

《家庭教育》讀後感1

讀了這本書,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們都在為孩子的成長而操心。當父母的是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能夠一帆風順。健康快樂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麼優秀,我的女兒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罵、冷嘲熱諷。有的時候,我們利用母親的權利情不自禁的就把這些都用上了。看了這本書,我深深的覺的我們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應該放在一邊,徹底的改變一下了,這樣的方式達不到想要的預期效果。僅此而已,我不會再用這樣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樣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殘酷的、是違揹人性。因此,我們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難重重,讓他玩了,學習不進步,不讓玩,還在臉上燦爛花朵般的笑容沒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我覺的孩子的童年時快樂無憂無慮的。所以沒怎麼在學習方面管他。結果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落後,玩與不讓玩做到適度真的很難。

教育孩子有的時候會很生氣,有的時候孩子進步了,也感覺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種快樂。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真是一種無法言表的快樂。一種美好的享受。希望我們都在快樂中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父母都樂此不疲。

《家庭教育》讀後感2

仔細拜讀了《家庭教育》一書,覺得很有感觸,書中的內容廣泛而又平易近人,沒有一般教育理論那麼高深,很容易被接受進而產生共鳴,家庭教育讀後感。

陳鶴琴先生説:“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説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作為一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一、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當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夠而且應該做的事情的現象,他指出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兩個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先生主張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對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別強調“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作伴侶”,認為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個表現。他認為父子作伴遊戲的好處很多,既可以溝通父子間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倫之樂,又可以利用作伴機會教育孩子,還可以發現孩子不好的行為和思想,及時加以糾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在嬰幼兒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小孩;即使進了幼兒園,老師和父母對於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於兒童與父母相親的愛力深,相處時間長,他們對兒童的影響仍然特別大,往往兒童在學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卻抵擋不住家庭環境的影響,讀後感《家庭教育讀後感》。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陳鶴琴家庭教育理論的重要觀點,我覺得這裏的“一致性”應該是一種比較寬泛的概念,不僅指家園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長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對於幼兒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寬嚴不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長輩,甚至虛偽等流弊,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陳先生對家庭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特別是《家庭教育》一書所提出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是我們現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家庭教育發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老師、每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極其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近來讀20世紀初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的教育專著——《家庭教育》,頗有感觸。

當前,我們很多的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身上表現出的種種問題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還在於我們作為師長的身上,是我們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指導作用。在深入一點説,是我們做師長的沒有認識到孩子的教育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當孩子呱呱落地、當孩子牙牙學語、當孩子初次嘗試邁出人生的第一部、當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當孩子第一次表現出喜怒哀樂時,我們就應該加以關注並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時候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對孩子的種種表現表現出聽之任之漠然的態度。而隨着孩子進入學校,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對於兒童心理學、教育學也知之甚少的話,我們的孩子將會沿着怎樣的軌跡發展呢?我想,這既是很多家長、從教者所困惑的緣由吧。

翻閲近一個世紀前的《家庭教育》,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家庭教育》讀後感3

讀完這三期《家庭教育》對我的感受頗深。尤其讀完這篇《溺愛》滋生了《啃老族》這篇文章,使我聯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聯想到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教育觀念。每個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掌握更多的知識,去更高的學府深造來適應這個日趨發展的社會。所以一些家長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偏激,以為自己的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幫助孩子打點一切,養成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不懂得體諒大人的艱辛以自己為中心。認為這樣做理所當然,日久天長滋養了孩子的惰性和對家長的過分依賴,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

當今社會還存在一種現象。有些孩子在學習上只要有成績,家長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其他方面也順理成章同樣優秀,而忽略了對孩子適應社會的基礎和認知能力。到社會後很難適應難以獨立生活。

《家庭教育》讀後感4

我是一個急性子,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我兒子可能遺傳了我的基因,是一個特別皮,特別待不住的“小祖宗”!所以大多數時候的教育方式就是先吼,再威脅,最後還不行就是動手。漸漸的我兒子會學我説“我怎麼有你這樣的媽媽”,“我要把我媽媽扔掉”之類的話(這些話也是我平時會對他説的話),自己説的時候覺得沒什麼,當我兒子對我説時,我卻感覺好傷心。

孩子倔的時候,還是要讓他自己靜一靜,在脾氣暴躁的情況下,還是不要對孩子做出過分的舉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有他自己的世界,我們還是要尊重他們。每次我兒子對我提出需要做的事情時,我都是很沒耐心的敷衍他,漸漸的他自己玩自己的了,不與我分享。所以我們還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聆聽,去照顧他們。雖然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還沒成熟,有時在表達一件事情時,不夠清楚,導致總是錯誤的理解着他的話,最後不被理解的他只能“倔”在那,我想以後我需要“耐心”!

讀了這篇文章後,對我啟發很大。以後我一定要多讀書多理解,減少錯誤的家庭教育細節,希望我們父母與子女能一同成長。

《家庭教育》讀後感5

讀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學的懸樑歲月”的文章,感觸很深。説的是前世界乒壇冠軍鄧亞萍苦心求學直至讀到劍橋博士的艱辛歷程。身材矮小的鄧亞萍剛開始喜歡上打乒乓球時,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親堅持對他説,你很優秀,真的,後來靠吃方便麪矜持集訓的她最終靠堅韌的毅力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同樣,退役的她在只認識26個英文字母的情況下靠着頑強的毅力在清華大學讀完了英語本科專業,後又到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再到後來就讀英國劍橋讀博士,從對英語一竅不通,到與外國教授用英語熟練交流,從開始的迷茫到後來的挑戰,每一步都是那麼艱難。

鄧亞萍學業上的成功於打乒乓球的輝煌,其實並非得益於她先天具備多大的天賦。恰想反,在條件對她很不利的情況下,靠內心那對強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撐,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在人生道路上為自己和他人樹立了一座座豐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生有涯,知識無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讀後感6

兒子降生的那一刻,我體會到人生的快樂,也從此多了一份責任。和所有父母一樣,我們不僅要精心呵護、哺育孩子長大,更渴望他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男子漢。於私,希望他擁有燦爛的前程,享受比我們更優裕的生活;於公,希望他對國家、對社會有所作為。身為年輕的父母,自持受過良好的教育,事業上也比較順利,總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可以“手到擒來”。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經常產生一些疑惑,不知如何應對。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上寫到,頑皮的孩子往往比較聰明,有主見、意志堅強,只要善於引導,頑皮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極具創造力的人。而我的孩子就是屬於比較頑皮的那種,人也很機靈,學東西也很快,但往往因為他頑皮,所以上課時也總有點不安分,我總是告訴他上課時老師講的都是重點,如果你上課説話或不認真,一是自己寫作業時不會,二是不尊重老師和同學們,有時説過他這幾天會感覺孩子好些,可幾天後又不行了,我有時也會忍不住對他發火,但效果還不如給他講道理,這本書給了我不少啟發,我發現以往對孩子的教育過於簡單,將在以下方面予以調整和改善:我相信只要教育得當,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一、增加家庭學習氛圍

家庭學習環境的營造對孩子是一種無聲的引導,我要努力創建一個學習型的家庭。正象班主任老師曾提到的讓孩子多花時間進行一些有益的課外閲讀,激發孩子的求知興趣。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在良好習慣的培養中應起到表率作用,適當放鬆之餘,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多進行學習和閲讀,家庭的學習氣氛好了,孩子也會跟着靜心學習。

二、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由於我和孩子父親都在前線上班,一般都是老人接送孩子,所以有時孩子稍微不聽話了,就會對着孩子發泄一番,事後覺得很不對,偶爾會聽到孩子抱怨:説心裏很煩很急,我就感覺孩子的抱怨,根源在於我。按以前的想法,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學習上能保持良好就可以的,抱怨的產生主要源於溝通。物質的提供代替不了必要的溝通,我們應該瞭解孩子的心理,真正掌握孩子的需要。一旦孩子的學習態度和成績產生波動,我們不能一味地責備,而是要平和細緻地問清原因。孩子畢竟不善於總結和表達,發生問題不及時排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積怨。我們應該多分析成績下降的原因以便針對性地強化。

另外孩子的勞逸結合時間和比例缺乏合理性,孩子每天中午回家吃完飯就要練葫蘆絲,下午放學後寫完作業就快到7點,有一次孩子喊到我每天好累呀,我心裏也替孩子感到累,可為了孩子還是要堅持住。我要試着調整好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不讓孩子感到有壓力。從書中瞭解到很多孩子因為壓力大,不光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必須要多於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他的,告訴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將心比心地化解孩子的積怨,不使他產生厭學和逆反情緒。

三、培養學習自覺性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因為上課説話做小動作,有些內容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學習自覺性差的問題總讓我頭痛,不知道如何對待孩子的這個問題,前幾天看到書上寫到有位家長看到孩子成績在不斷的下降,相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讓孩子當老師,自己當學生,結果孩子上課的時候睜大眼睛認真的聽課,把每天學到的再教給他父親,孩子的成績明顯提升,我看了這篇故事就感覺特適合我們,我也要降低身份,當好孩子的學生,用這種方法增強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

剛開始孩子不知道如何講,我就鼓勵他大膽的説,我也裝作什麼都不會,慢慢的孩子已能給我講出課上老師講的重點了,而且經常回來給我説老師獎勵他獎票了。這説明孩子通過當老師已經能認真聽課,進入到了學習狀態,只要我們堅持住,我相信孩子一定能夠自覺自主地去學習的。

四、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養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我們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為所謂的“小皇帝”。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在這方面做的不太好,不太會收拾自己的房間,但是每天都是自己整理書包、文具,吃飯時收發筷子、端碗,並且我在做清潔工作時會經常和我一起做。這方面我覺的很欣慰,所以我會經常對他説:“我的兒子真棒,有兒子就是好呀!”,也許就是這句話,孩子乾的更起勁了。

五、注重品行教育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兒童教育的重要一環。隨着孩子逐漸長大,世界觀、道德觀逐步形成。我們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信、有責任感、有愛心的人。身教勝於言教,我們要從坐公交車時給老人讓坐、與同學團結互愛、尊重師長、愛護小動物、做錯事坦然承認、碰到困難自己解決做起,鑄成孩子未來誠實坦蕩、富有愛心、堅強自立的優良品格。

《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每頁的頁腳都寫着“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我們相信,在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澆灌下,我們的孩子一定能茁壯成長,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材!

《家庭教育》讀後感7

暑假裏,認真閲讀了《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彷彿與幾十位成功的家長心神相接,促膝長談,受益匪淺。通過分享作者朋友們的經驗和做法,我最直觀,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真正地尊重孩子,篤定信念,培養自我管理意識。

一,真正地尊重孩子。

正如《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的一位作者言,要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孩子。是的,雖然是家庭成員,可是孩子跟我們做父母的毫無芥蒂地溝通,家庭教育能直接有效的時間又有多久呢?我們的孩子就像客人一樣,只不過比一般的客人拜訪時間長一些罷了。把孩子當成要在家裏拜訪18年的客人,到了離別的期限,客人就該揮手作別了。想一想吧!我們會因為工作的繁忙與勞累對我們的客人忽略與冷淡嗎?我們會為自己的情緒波動而對客人忽冷忽熱,甚至動怒嗎?我們會覺得客人興奮地急於與你分享他們的新奇略顯古怪的想法而感到疲於應付嗎?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會毫不遲疑地給出否定的回答,“絕不會!”。可是,我們有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前幾天,點點用心地花了好長時間用細繩編出了各式各樣的花結,拿到我跟前,問我漂不漂亮,我正忙於準備論文的開題報告,隨口説了句“很好看”,孩子當下就反駁,“你看都沒看,還説好看!”,當時,我心裏是有了極大的震顫的。

還想起來前幾天看的一個小故事。一個3歲的小男孩,在紙上畫了個蘋果,問媽媽“媽媽,蘋果是什麼顏色?”,媽媽説是紅色的,男孩説,“我覺得是桔紅色的,”“都3歲了,還不知道蘋果是紅的!”。媽媽生氣地找來畫有蘋果的識字卡,衝孩子大聲説,“看吧!是不是紅色的!”於是,男孩拿出油畫棒,慢慢地塗上了紅色。其實,蘋果到底是什麼顏色?這個問題並不重要。我們大人習慣地將蘋果描繪成紅色的,但孩子不知道世俗的習慣,他憑藉他個人的印象和想象,認為蘋果是桔紅色的,又有什麼不行呢?再説,現在很多蘋果都是紅中泛黃,説是桔紅色也無可厚非呀!我們成人往往自以為是地妄自扼殺孩子的想象力與判斷力,認為那隻不過是小屁孩兒的幼稚只談,毫無價值。

所以,我特別贊成作者説的,對待孩子要像對待有規定期限的客人一樣,不要因為種種理由和藉口而懈怠和冷漠,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尊重他們,真誠地對待他們。

二,篤定信念,堅信孩子能發展到相應的高度

把孩子培養好是每一個作父親母親的願望責任和義務。首先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有自信心,要有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成功的觀念。不管孩子現在的情況如何,我們還是堅信他人性本善,還是堅信他以後會有出息。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是帶着有色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信心可能都會被我們的態度給摧毀掉了。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時,孩子也會對自己有更多的信心,孩子在各個方面就可能會有更多的進步。

對孩子充滿信心的同時。家長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而不切實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標準會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孩子的信心受挫折,會引起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產生一連串的牴觸情緒。要讓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多體驗多嘗試學習生活工作勞動的艱難,不要老是對孩子説:“你還小,不要做。學習好就是你的本分。”應該鼓勵孩子:“我相信你會幹好的。你能行。你是好樣的。我知道你會成功的。你做得真棒。”經常的不失時機地給自己的孩子鼓勵加油並在一定的場合予以表揚,給以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會提高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指數。

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就要相信和信任自己的孩子,給以適當的支持。當孩子試圖嘗試某一種活動時,家長應該給以幫助,至少給以支持。如果當自己的孩子有異想天開的時候,就要完全的給以精神和物質的鼓勵和支持,千萬不要反對或者責備孩子的嘗試,就是孩子在實踐中失敗了也要高高興興的給以鼓勵。家長過多地對孩子的責備和批評會導致孩子自卑心理的產生,對孩子的成長絕對的沒有好處。

成長中的孩子,必然會經歷挫折和失敗,但是隻要父親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永遠有信心,給自己的孩子以具體的幫助和指導,孩子會在實踐經歷中得到經驗得到教訓得到知識,孩子會在實踐中吃一塹長一智的,會逐步的走向成熟的。

三,培養自我管理意識

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還要避免一個誤區,那就是對孩子不敢放手,凡事替孩子操心,以至於孩子缺乏自我管理意識。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入手,來引導孩子進行自己管理自己,從而達到“管,是為了不管”的目的。

平時經常地對孩子進行生活、學習的獨立性教育。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並和小夥伴或者同學們開展各類小競賽激趣,強化意識。注重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經常進行成就強化。不斷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就成了調動積極性的最有效的手段。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正面強化。對自我約束力強,進步大的時候,給予一定的精神物質獎勵,使孩子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鞏固他們自我管理的意識。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門值得我們用心去鑽研的一門學問,但願我們大家都能孜孜不倦地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庭教育》讀後感8

讀《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使我收益匪淺,尤其是孫雲曉談家教和教子學會愛等幾篇。

近幾年來,隨着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子女的關愛程度和成才期望也急劇上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成為廣大家長的迫切願望。讓孩子成龍成風固然重要,但是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快樂的性格也同樣重要。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這些性格呢?我覺得首先要讓孩子心中有他人,要讓孩子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要讓孩子知道感恩,如果沒有感恩之心就不會有愛心。其次,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責任心不像知識和能力那樣清晰可見,但是它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會讓家長放心、老師省心的孩子。

我想這也將是我努力的方向,我雖然不是一個優秀的家長,但我願意成為一個好學的家長,我願意和更多成功的家長共同學習,把我的孩子教育好、培養好。

《家庭教育》讀後感9

今天讀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一起學習》,裏面有許多好的做法,值的借鑑和學習。

其中有一條説到:家長要學會寬容,敢於放棄“完美”。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功利思想驅動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這種完美主義在於其他孩子攀比的過程中,難免對不同層次的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孩子的到的只是父母的嘮叨、不滿、抱怨、指責,長期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斷的遭到打擊,從而產生了厭煩感。

聰明的家長都是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密切與孩子接觸,從深切智慧的愛出發,用“賞識”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熱情讚美代替諷刺、挖苦,寬容孩子的缺點和過失,認為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是與生俱來、與生相伴的。於是,家長就會發現和挖掘孩子的優點,用有點去點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點燃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家庭教育》讀後感10

最近看了剛跨入國小的兒子學校推薦的《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感覺作為年輕的父母,閒暇之餘讀讀該書,很有裨益。

重視孩子的教育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的優良傳統,古有孟母三遷培養出孟子這樣一代先哲,演化為現代版的故事便是大量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搶購學區房等現象。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下一代的培養,作為父母親總是願意為了孩子付出一切。

有一種觀點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把孩子交給學校由老師管理教育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教得好教不好完全是學校的事情。殊不知這種觀點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固然學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佔了很大的比重,好的學校教育體制甚至對於孩子是決定性的。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家庭環境卻是對孩子的成長起着方向性的作用,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作為年輕的父母而言,慾望子成龍,必須首先嚴於律己,創造孩子成材的良好家庭環境。結合該書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好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深刻影響這孩子的一生。古語道: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品行不端正,就無法行使教育的權力。家長的師表作用與自身緊密相連。父母的素質----知識、學問、品德、修養、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巖漿,積累得越厚實、越豐滿,孩子成才的爆發力越強烈。通常父母的素質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質的好壞、知識結構水平的高低等等。

思想道德品質的好壞: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孩子性格特點、人生觀、道德觀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這就要求我們做父母的要有高尚的品德、積極的人生觀、遠大的理想;作風正派,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懷坦蕩,大公無私,樂於助人等等。孩子具有好奇心強、模仿力強、求知慾望強的特點,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印象,此時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父母必須時刻牢記:努力做好自己,進而影響孩子。孫敬修老前輩曾對家長們説:“孩子們的眼睛是照相機,腦子是錄音機,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要做好榜樣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感染力。家長舉止言談文雅大方,子女也會如此,家長舉止言談粗俗不堪,必然會對子女有不良的影響。比如家長能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衞生,吃完瓜果將果皮放進衞生箱中,孩子也會養成這種維護社會公共衞生的習慣。而有些大人不拘小節,隨地吐痰、亂扔髒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知識結構水平的高低:現代的社會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社會,即使是高學歷的人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跟的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孩子的求知慾望強,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他們最方便的答疑對象當然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具備較強的知識結構,能夠及時的給孩子以圓滿的解答,這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巨大的幫助。有這樣一項統計,曾經在一屆中科大少年班中,70%的學生來自知識分子家庭,家長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現在的小孩基本上在家裏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與長輩的掌上明珠。我們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上經常會經意間陷入這樣一種誤區,即一味的遷就與寵愛,久而久之便助長孩子養成一些壞習慣。我們經常聽到的口頭禪是”孩子還這麼小,長大了就懂事了“,殊不知等到孩子長大了,他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慣都已經成型了,要克服壞習慣已經晚矣。因此必須從小處做起,充分重視從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嚴格要求孩子、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部分的孩子智商其實都差不多,好的學習習慣往往在其成長道路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方仲永之所以泯然於眾人,笨鳥之所以先飛於智鳥都説明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決定了一個人的成長軌跡。

孩童時期能夠學到的知識總量終歸有限,所以我們不要過於強調分數的重要性,而要將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放到重要的位置。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培養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具體而言就是學習時精力集中,專心致志,不做小動作,不邊學邊玩;獨立完成作業,知難而進,樂於思考;熱愛學習,樂於學習,主動學習,不是被逼着被動的甚至委屈的學習;具有自覺學習態度,自律性強,不用家長”陪讀“,不過分貪玩等等。

三、培養孩子的自信與毅力

古往今來,成就大事者無不具備堅忍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自信心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大小的重要因素。有了自信心,當他面對困難時會想盡一切方法克服困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而沒有自信心,當他面對困難時通常會消極對待,主觀地認為我不行再努力也不行。同樣面對同一件事情,有自信心和沒有自信心的最後結果是大相徑庭的。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應該做到: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善於抓住關鍵時機,加以鼓勵,喚醒其內心深處的自尊感。必須時刻記住:對待孩子的早期教育,鼓勵往往比斥責與批評有效得多。

《家庭教育》讀後感11

確實如文中所言,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瞬息萬變,隨着外部社會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衝擊非常之大,網絡成癮、手機遊戲、攀比心理,種種不良誘惑擺在了我們廣大孩子和家長面前。前段時間我帶兒子去醫院看病,看病過程中就有兩位孩子非常有趣。本來一開始談的是學習問題,兩個人説着説着就講到了我家有寶馬,我家有奔馳,我家裏面有多少遊戲光盤之類的話題。由此可見,現在的孩子已經並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我們所能豈及的,所以我認為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非常有可讀性,其中不少的例子活生生的再現了我們現在家庭教育的困境,也給了我們家長不少啟示。

教育孩子不要攀富,不要片面的追求名利,人的一生更多的時候要多為別人考慮,不要以為自己學了多少知識就很了不起,育人先要育德,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沒有幾個人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笨,但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有很多家長做出了不好的表率,當然這是極少數的。

總之一句話,無論是博士媽媽也好、顧曉鳴老師的回覆也好,大家現在也都是摸石頭過河,有許多的問題有待大家共同摸索前進。

《家庭教育》讀後感12

從孩子踏入校門,我才接觸到《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這是一本集時代性、專業性、實用性、操作性於一體的書。通過多次閲讀和學習,深刻體會到沒有好的教育方式那將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書中這句話對我感觸頗深,作為家長任務艱鉅,怎樣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給了我們一個導向,書中介紹了許多家庭教育成功範例,使我明白孩子的成長不僅是文化知識的教育,還有素質教育,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同等重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自由支配,做家長的樹立好的榜樣,身教勝於言教。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多鼓勵孩子。對照這些我才發現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以前的我總認為把孩子送入學校,教育的責任就推給了老師,父母只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和物質上的儘量滿足就很稱職了。現在有了《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在我遇上教育孩子的問題時可以從中學習技巧。書中一些失敗的教育案例也能讓我們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

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知識才能扮演好家長這一角色。一切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讀後感13

讀了這本書,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們都在為孩子的成長而操心。當父母的是多麼但願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能夠一帆風順。健康快樂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麼優秀,我的女兒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罵、冷嘲熱諷。有的時候,我們利用母親的權利情不自禁的就把這些都用上了。看了這本書,我深深的覺得我們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應該放在一邊,徹底的改變一下了,這樣的方式達不到想要的預期效果。僅此而已,我不會再用這樣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樣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殘酷的、是違揹人性。因此,我們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難重重,讓他玩了,學習不進步,不讓玩,還在臉上燦爛花朵般的笑容沒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時快樂無憂無慮的。所以沒怎麼在學習方面管他。結果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落後,玩與不讓玩做到適度真的很難。

教育孩子有的時候會很生氣,有的時候孩子進步了,也感覺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種快樂。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真是一種無法言表的快樂。一種美好的享受。但願我們都在快樂中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父母都樂此不疲。

《家庭教育》讀後感14

此書系我國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於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餘次,可謂經得起歷史考驗,日久彌新。

本書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實際經驗的語言介紹了兒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導原則與方法。詳細講了衞生習慣、遊戲、害怕與哭、接人待物、責罰和創造良好環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國情實際。

例如,針對孩子獨自睡覺一事,陳先生這樣説到——“做父母的不應當因為小孩子不肯獨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輩很不願或者説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騙),也不應當聽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為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讓孩子一個人哭到昏睡過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讓1歲多的孩子一個人哭了2個小時,哭睡了),應當用種種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獨自睡去(其實何止對待獨睡問題,對待孩子的多數問題都可以採取這類方法)。假使我讓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雖然因為哭的疲倦會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寧的。我用這種方法去教育他(即讓他哭一陣子,過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幾個晚上就能獨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應當獨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裏覺得很安寧,這種方法是寬猛並濟的,比較純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對於孩子的提問,書中説——“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拒絕小孩子的問題,也不要以‘有問必答’的方法對付他。我們應當利用他的問題來實行我們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問題來施行教育呢?書中舉了個例子——5歲的孩子同父親去散步,看到有個小孩放風箏,就問父親那個小孩在做什麼。父親説你要去看看嗎,就同孩子一起過去看。走到近前,父親説那個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裏拿了什麼東西,要走近看一看嗎。孩子離開父親走到那個小孩子旁邊,看到了他手裏的線,回來告訴父親是線。父親又問你要同那個小孩子那樣做嗎。孩子説要,父親就領他去買了紙竹等材料,回家做了個風箏給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風箏。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不知要好多少倍。

對於閲讀的評述,可謂點中做父母的死穴——陳先生在東京,看見黃包車伕在沒有生意的時候看報紙,還是英文報,並且告訴陳先生報上説現在上海霍亂很厲害。不禁感歎道“一個黃包車伕竟然也愛看報,這種習慣多麼好!這種習慣,影響着小孩子多麼大!試問我們中國的家庭怎麼樣?我們的社會怎麼樣?不少受過教育的男女除了學校之後,對於看書,也都沒有大的興味,好像書是屬於學校的,於本身的職業,於本身的修養,於本身的娛樂,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實在要歎有血多人對於世界大事的認識程度是非常淺陋的,就是對於國內的事,也不甚關心,什麼各種科學上的新發明,史地上的新發現,都置若罔聞。這種環境,怎樣能引起小孩子喜歡看書閲報呢?”説來慚愧,回顧我工作8年間的買書記錄,除了在讀研究生時為了寫論文,買過100來塊錢的書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沒買過幾本書。感謝孩子的降臨,那種使命感促使我重新與書結緣,2年多陸續購進了5000元的書,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書,少部分是飲食健康家政的書。有朋友問,買了那麼多書,有時間看嗎?有!時間從來不缺乏,只是看怎麼用和用來幹什麼。懷孕和產假期間,我在牀頭、洗手間、客廳都放置了若干本書,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飯桌前等齊家人開飯前我也可以看上幾段文字。剛開始看書,分不清好壞(指的是作者的獨創性,觀點合理否),但當積累了一定的閲讀量後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從頭看到尾,遇到不好的書,略看幾眼便打入冷宮,省出來的時間就去看好書了。正是有了這些明人智者的言辭,才把我從一個粗陋的母親引入了正確的道路,甚至還能夠為身邊的朋友育兒給出合理有效的建議。這種成就感遠比我的代碼通過測試來的強烈的多!

書中用整章篇幅討論對孩子的體罰問題,他的結論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過良美教育並能施良美教育於子女的,體罰當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雖不應常常鞭撻孩子,然有時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別的良法指導孩子那是最好不過,如果不能用別的良法而不得不用體罰,也要善用。陳先生非常憂慮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樣責罰孩子,以致損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詳細列出了責罰小孩子的條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這本書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寫道“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裏面的確有很多科學的教育方法。看來其實在我國不乏善育人者,只是少了善學育人者。再好的老師也只能帶動周圍少數的家庭,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託於名師名校,關鍵還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們哪,甚至祖父們哪,如果你們想要教育孩子,請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對生命的崇敬,拿出謙卑之心態,從讀書開始學習吧!

《家庭教育》讀後感15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裏的一段內容非常有感觸,寫下來分享一下。

這段內容主要講了五個問號教孩子養成規劃習慣。我家的哲凡同學時間觀念不強,做什麼都很慢條斯理的,看了以後覺得非常適合他做作業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規劃時間。一問是假期有什麼計劃?二問是想去哪裏放鬆一下?三問是那可能要佔用一天半的時間,你覺得夠嗎?四問是那你制定時間表吧,怎樣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問是如果沒有完成,你覺得需要多久時間彌補?

從以上可以看出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規劃態度方面依照這樣一個規律:詢問並引導計劃——制定計劃——實施計劃——監督檢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計劃落實的基礎上,下次適當的延長時間,逐步鍛鍊孩子的規劃能力,不嘮叨只問了五個問題,這位家長就讓孩子養成了規劃的好習慣。

通過學習覺得做什麼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會繼續學習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