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雨衣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3.16W

《充氣雨衣》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略讀課文,文中的主人公小林在生活中遇到了難題時,積極開動腦筋,連晚上躺在牀上還在想“得把雨衣改一改”。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小林一直在思考,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從徐徐張開的裙子和吹氣的救生圈上得到啟發,動手完善了雨衣。

充氣雨衣教學反思

  《充氣雨衣》教學反思範文

《充氣雨衣》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讓學生自己默讀,再交流一下,看看他們是否已粗知大意。然後引導他們想一想或討論討論: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鼓勵學生像小林那樣,多動腦筋,動手做做看。

在學習《充氣雨衣》這篇課文中,經過探討、交流,學生都已明確主人公小林經過認真思考、幾次的修改後終於做成了能防止雨水淋濕褲腳的新式雨衣,受到大家的稱讚。課到了該收尾的時候,我拋出問題:“説一説,在你的心目中,小林是個怎樣的人?”有的説:“小林善於思考,不怕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做成了充氣雨衣,讓人佩服!”有的説:“我們要學習他那種堅持到底的精神,遇到問題能夠去克服,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有的説:“他做的充氣雨衣一定很棒,我真想穿一下,這樣雨下得再大也不會淋到我的褲腿了!”……學生個個都説得非常好,我正想總結,一個小男同學舉起手,好象很着急的樣子,我趕緊叫他説一説。他説:“老師,小林發明了充氣雨衣,説明他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可是我總覺得充氣雨衣不是特別好。”他的話還沒説完,很多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説:“是呀,感覺有點麻煩。”我看到有好幾只小手也舉起來了,我奇怪地問:“小林的充氣雨衣可是改了好幾次才完成的呀,怎麼還會有麻煩?”有的説:“小林的充氣雨衣是用氣囊做成的,就是説要在穿的時候用氣體的`槍打足氣才能把雨衣像裙子一樣展開。如果沒有氣體的槍怎麼辦?”有的説:“早上下雨我就用氣體的槍打好氣,然後雨不下了,我只能把氣囊裏的氣放掉才能折攏,可是到了傍晚又下雨了,我又沒帶氣體的槍,那怎麼辦?”對呀,這是一個問題。“充氣雨衣在打氣的時候,如果氣打的太足,就會爆破,那雨衣不就破了。多可惜!”有的補充説。在他們的帶動下,大家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好象都很有看法。我覺得他們説得非常有道理,我剛才怎麼就沒想到呢?既然他們認為充氣雨衣有不足的地方,那我就抓住這個機會,趕緊拋出一個問題: “既然小林的充氣雨衣也有許多不足,那請你來幫小林改進一下,發明更好的新式雨衣。可以在紙上寫寫,也可以畫畫設計圖紙。”大家都動手畫起來,寫起來。過了10分鐘左右,不少同學都已經有初稿了,我請他們來交流。有的説:“我想在小林的充氣雨衣上加一個小口袋,然後放上一把小型的專用氣體的槍,什麼時候需要打氣只要拿出來就可以打了,很方便。”我連忙説:“那你需要去發明一個小型的專用氣體的槍,對嗎?”“對,我會向小林那樣,動手去做一做的。”孩子很認真地説。我趁熱打鐵地説:“你的想法真好,是要向小林學習善於思考,積極動手的精神,相信你會成功的。”還有的説:“我想把小林做的充氣雨衣的氣囊換成海綿,海綿不是也鼓鼓的,可以把雨衣的底邊撐開嗎。海綿軟軟的,不用的時候可以摺疊,多方便啊!”“我想把雨衣改成適合我們小朋友穿的連褲雨衣,這樣穿在身上不僅走路方便,而且雨下得再大也不會淋到褲腿。”……孩子們的思路太開闊了,真想不到學生的發言會如此精彩,我高興地説:“大家的想法真的太好了,小林聽了一定也會很贊成的。希望你們回去後也向小林一樣,動手、動腦試一試,去發明創造新式的雨衣吧!”

通過這節課的師生互動,讓我深深感覺到:在課堂教學雙邊參與的動態過程中,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係。作為教師,理應“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權,尊重並珍視學生不斷變化的學習需要,並把它作為推進課堂進程的重要資源。只要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就要靈活地調整教學,讓課堂的“預設”和即時“生成”和諧統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將即時的“生成”好好加以利用,這不僅是一種教育的科學,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在上述教學片段中,面對學生對小林的充氣雨衣提出的質疑,我先以傾聽者去傾聽學生的質疑,然後以引導者的心態調整教學,使教學過程富有了彈性,更富有了人性,讓智慧的火花一次次噴發。學生在這種民主、和諧的“學習場”中,積極投入,主動建構,大膽想象,通過自己的認知,大膽地説出小林發明的充氣雨衣有許多不足,並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想出了許多改進的辦法和自己想發明的新式雨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雖然對小林的充氣雨衣提出異議,但對小林的那種積極動腦、善於創造的精神仍然給予了肯定,最後他們都表示要向小林那樣動腦又動手,試着做做看。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善於抓住即時的“生成”,並給予學生有效的點撥引導,將會使課堂出現意外的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