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來源:文萃谷 1.87W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1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那麼,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從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呢?本課教學中孫老師在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稜柱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畫一畫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這樣安排既藴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為了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技能,學習知識,在設計的過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在“玩”中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這是青島版教材的一個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孫老師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如:在課的導入時,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摸物體,説形狀,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 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三稜柱)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再人人動手、動腦,通過摸,初步感受物體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使學生輕鬆地進入了新課,同時對數學充滿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在探索階段,讓學生在找、畫、説、做、拼等真實有趣的情景中,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鞏固拓展時,創設了讓學生“舉、辨、摸、找、説”的遊戲活動,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二、分組合作,求異探索,使學生學會初步合作與交流。

本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説”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在體上、“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通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如:師: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這些物體上,你能想辦法把他們從物體上搬下來,單獨留在紙上嗎?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可以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鉛筆沿着立體圖形的邊畫出來。可以把物體用紙包住,然後使勁按他的邊,這樣就可以看到圖形了。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讓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學生巨大的創造能力。這些可貴的思維亮點充分表明了他們進行數學思考的成果。在學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體的面上尋找平面圖形時,他們用剛才找到的那幾種辦法很快就找到了,極易地體會到了“面從體出”,並讓孩子説説是從哪個圖形上面搬下來的,從而融化了教學難點。而且,在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在畫一畫這一環節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也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並且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合作與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組成員應該互幫互讓,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語言表達、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鍛鍊,體會到了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

三、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孫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即:“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再讓學生用紙剪出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等各種圖形,拼出一幅美麗的圖畫,當孫老師把學生的作品一一放到展示台上讓學生看,再評出最好的圖畫,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很開心。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講到下半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還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2、在“説説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時,我覺得雖然已經走到這一步,但還不夠展開,沒有引導好學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資訊加以搜索並給以發揮,如果展開得好的話既豐富學生對圖形的感知認識,更能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本課時的重點是認識“平行四邊形”這個新圖形,但在新授時,沒有作重點講解,一帶而過,有點喧賓奪主。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2

《認識平面圖形》對於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堂比較抽象的課,他們還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種圖形的特徵。為了讓學生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我製作了一個較為生動有趣的課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平面圖形是由立體圖形的表面抽象出來的,讓他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知識都與我們數學是息息相關的,培養他們多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

在本節課開始,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我設計了一個各種立體圖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這一故事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從中複習了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因為立體圖形娃娃們比較調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滿地都是腳印,希望同學們幫它弄乾淨——就是找出各種腳印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圖形。這樣的設計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良好品德。讓學生自己去找出立體圖形相應平面圖形,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是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本節課的第二環節是印圖形,先讓學生思考一下有哪些辦法可以得到立體圖形身上的平面圖形,激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最後是定下一種方法——畫圖形,把畫好的圖形貼到黑板上,這一環節使整堂課的氣氛活躍起來,本節課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區分好正方形與長方形,圓與球;為了讓學生正確區分正方形和長方形,我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張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白紙,為了告訴學生長方形的對邊是相等的,我叫學生沿着中線上下,左右對摺,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過程中感受到長方形的對邊是相等的,對摺完長方形後我叫學生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按剛才的方法對摺正方形也得到同樣的結果,到底怎樣區分它們兩個了,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最後有一個學生髮現沿着對角線折時,正方形四條邊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條邊是相等的;在教學圓與球的區別時,我告訴學生球可以到處滾,但圓只能沿着一個方向滾,只是這樣跟學生講解過於抽象,於是我找了一個可以切開的球,先讓球到處的滾,接着把它分開兩半,把球的一個面展示給學生看,讓它們深刻感受到圓是球的一個面。最後就是聯繫生活讓學生自由發言,想想在哪裏曾經見過長方形,正方形,圓和三角形。

本節課設計較為嚴密,能捉住重點,難點,學生易錯的知識點來着重去講解,能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讓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發展空間觀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讓學生把畫好的平面圖形貼到黑板上,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板書設計上不大好,應該先幫學生分好類,老師先在黑板上貼好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然後一組一組輪流上去貼,但是我卻交代不清,而且高估了學生的能力,沒有深入去理解一年級的學生。本堂課能強調平面圖形是由立體圖形得來的,強調學生在回答問題是一定要強調面,例如:黑板的面是長方形。學生在回答問題是有一個錯誤就是喜歡把圓説成圓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種説法的影響。總的來説,本節課內容較為充實,設計較為新穎,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3

教材把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後,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一些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

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在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稜柱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説一説、畫一畫等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了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體會“面”在“體”上,並初步感知它們的特徵。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這一環節上,學生通過找立體圖形、平面圖形,對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儘管課前我認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但課後感覺還是有很多不足。

1、課堂上與學生互動過程中,給予學生鼓勵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的鼓勵形式要多樣化,努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語速偏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儘量讓自己語速放慢,讓自己講得清楚,讓學生聽得懂,學得認真。

3、課前準備還不足。一些自制的圖形卡片顏色不夠鮮明,不夠豐富、拼圖樣式太過簡單,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要求學生人人都要動手參與,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樂於思考,勇於探索。而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交流,給了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也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反思一下我的這節課,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對我的教學進行一下反思:

一、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悦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時,我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猜對了我就用課件展示它們,再人人動手、動腦,通過摸,初步感受物體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使學生輕鬆地進入了新課,同時對數學充滿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在探索階段(體,到,面的認識)我設計了找、畫、説、做、拼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生通過找、描、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通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過程中,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語言表達、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鍛鍊,體會到了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組成漂亮的圖畫時,()孩子們明顯很興奮,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有趣圖形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我講到下面的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導不夠明確,使少部分學生在操作時無目地,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實際操作時,孩子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平面圖形》這個教學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之後進行學習的,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課我的安排是這樣的:

1、讓學生準備好學具並看書預習。我先讓學生在家找好長方體、正方體等物體,並看書預習,進行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把自己的發現與父母分享,然後把準備好的學具帶到學校。

2、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複習立體圖形,通過立體圖形引入到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平面圖形。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又先讓學生觀察立體圖形,並摸一摸、畫一畫這些立體圖形的的面,讓學生經歷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體會到“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勇於探索,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第三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各個物體的面。在上面的環節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在玩中學、學中玩,樂此不疲,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

4、動手設計美麗的圖案,並且在小組裏面説一説自己的設計。學生興致很濃,個個都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整節課學生都在想學樂學的氛圍中輕鬆地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鍛鍊,但學生在説的時候沒有能夠很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説的能力不強。在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時僅僅侷限於簡單的房子圖,思維還是沒有得到拓展開放。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引導加強。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6

“認識平面圖形”是在“認識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平面圖形的認識要比立體圖形抽象。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將體和麪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抽象出平面圖形,便於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過教學,現將反思如下:

一、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於一年級學生愛玩玩具,抓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徵,我將本節課要學的數學知識設計成一輛學生喜歡的動態玩具車,學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車,馬上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明白這輛車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組成時,他們覺得這些圖形很神奇,激發學生認識這些圖形的求知慾,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將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由於立體圖形學生已認識,請學生從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並將它畫在紙上,然後同立體圖形進行比較。通過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學生從中深刻領悟到面就在體上以及面和體的不同之處,將面和體有機結合起來。既鞏固了舊知,又能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圖形的特徵。

由於平面圖形的特徵比較抽象,而一年級學生又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因此只有藉助直觀、形象的圖形,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折一折等活動,從中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這樣組織教學,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既能較好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培養。

四、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

學生初步認識了平面圖形的特徵之後,組織學生找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樣,既能鞏固平面圖形的特徵,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遺憾之處:

在學生髮現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時,沒有及時用課件加以演示,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體和麪的區別,因此學生對於“在五個圖形中,有四個圖形是體或面,有一個圖形是面或體,請圈出不同類的圖形”這類題錯誤率較高。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彌補以上不足,讓學生更好地區別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較好地落實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7

這節課是要求學生,在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這2種平面圖形邊的特點的基礎上,利用其特點來進行平面圖形的拼組。

我在這節課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瞭解長方形、正方形的形狀以及邊的特點,並充分利用電腦課件,在折的過程中還給圖形的邊編上號,這樣便更清楚更直觀的讓學生知道折的方法,及“長方形對邊相等”和“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的特點。

我還在教學中設計了擺一擺、拼一拼的環節,讓學生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我安排先認識長方形邊的特點,再通過引導、對比的方式在得出長方形特點之後總結出正方形邊的特點,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的辨別、區分這兩種圖形。在認識每種圖形這一環節之後,都設計安排學生利用其圖形的特點拼大長方形和大正方形,做到一學一練,層層加深。後面還設計了綜合練習,讓學生對這兩種圖形的特點進一步進行鞏固、加深記憶。我還在教學中合理的插入了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熱愛學習,學會團結合作的精神,從小事做起,為08北京奧運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的來説,這節課上完已達到了預先設計的目標,也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學生活動環節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主動探究。儘管如此,但還是存在着不足,要加以改進的地方。在講正方形邊的特點時,對摺正方形時只對折了三次,如帶領學生折時多折一步,強調4條邊完全重合會好些。在活動中多讓學生講一講更好。還有就是在練習“練習6第2題”時不強調學生按規律去拼花,可能學生回有更好的發揮;在練習“練習6第1題”沒有安排好,時間花得太多,以至於最後的拓展能力沒能用上。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學習改進,認真探究,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工作做得更好。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8

平面圖形的認識是比較抽象的,新教材的編排是從體到面的。在日常生活中,低年級的孩子們對長方體和長方形是不分的,在交流中經常把長方體説成長方形。怎樣幫助學生認識圖形,初步感受物體與平面圖形的聯繫和區別,是我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採用"留腳印","蓋印章"等生動活潑的可操作性活動,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又對平面圖形分類,聯繫生活找物體中隱藏的平面圖形,用學過的平面圖形設計美麗的圖案,有的小組學生做出太陽,有的做出火車、小鳥等,用到了三角形,圓形,和長方形。讓孩子們感知學以致用,體會學習的樂趣。整個教學過程儘量使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進行的注重學生的直觀感受、體驗,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鍛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所看到的現象,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一、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一個情境的延續部分,把學生反覆練習摸以及到紙上找圖形的活動變得豐富生動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獲得知識。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規則,想怎麼分就怎麼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再有,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説一説,捏一捏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教師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然後呢,拿出你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讓學生看精美建築的圖片,孩子們情緒高漲,他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總之,在本課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1、在以後的教學中發現孩子都對球的特點掌握很好,但是對正方體和長方體不容易區分。例如:其中有一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孩子很容易認為是正方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想,首先學具的準備太單調,沒有一些特殊性的物體來啟發學生,以次加深學生對物體特徵的理解,來開闊學生的思維。如在操作環節上,老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物品,鼓勵看誰帶的樣子多,加深學生對物體特點的認識,另外老師可以多準備一些比較特殊的物品,和學生共同探討,引發學生一些思想的碰撞。2、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調。所以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積極加強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如從學習態度上評價,從積極性上評價,還有的比如説從速度上,從動腦上,從今後的發展上,從思維的靈活性,對學生進行評價,再結合一些小獎品的利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壓力,而且使學生更樂於去學習,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成功感。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9

教材把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後,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在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稜柱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畫一畫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教材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並且教材選取的題材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生動有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説説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情境,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有的學生甚至忘了在上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邊與他人做一些交流。

2、團體合作,積極探索,學會初步合作與交流本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説”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由“體”的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初步滲透分類的思想,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有幾個小孩把位置貼錯了,給其他小孩多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機會。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10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國小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一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幾種圖形的特徵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教師能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本節課教師創設了"玩積木"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木"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玩積木"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能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四種圖形的認識,教師改變了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這樣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能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總之,"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篇11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通過這節課讓學生把整個國小階段所學的平面圖形知識串聯起來,構建知識的網絡,形成知識體系。把相關的知識分組放在一起,通過對比,可以更清楚的掌握這些圖形的特徵,認識他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通常意義上的圖形與幾何的複習都會以單元複習或者六年級總複習為主。除了圓之外,四年級學生已經學習絕大部分的基本平面圖形,並且這些圖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階段性的複習非常有必要。也為之後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積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聯繫生活實際,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意識與能力。

本課的複習對象是四年級學生,幾何初步知識從一年級就開始學學了四年,時間長,但知識沒有進行歸納整理,學生對其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這一階段的學生的思維能力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已初步具備了主動學習,自學思考的能力。對於老師提出的學習任務,他們有主動回憶,主動複習的內驅力,他們能根據具體要求有序地展開思考、討論,獲得豐富的知識再現。可以説,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他們有能力去將尚不清晰的相關知識加以整理,內化整合,形成體系。

《平面圖形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數學第八冊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把學生在四年級之前國小數學中學過的平面圖形集中整理複習。先複習各種平面圖形的概念,掌握各種平面圖形的特徵和性質,再複習各種圖形之間的聯繫,以及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這對於學生系統地掌握國小階段的平面幾何知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它平面幾何知識與立體幾何知識的基礎。

自我感覺有以下優點:

整理複習課相對來説比較沒有新意,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言語中的小陷阱,喚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為其系統化地掌握知識奠定了基礎。由點到線,讓學生知道很多點可以形成線,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自然過渡,幫助學生清楚地回憶梳理平行與垂直相關知識點,學生輕輕鬆鬆就理解了角的特徵、名稱、分類。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去回憶,提取知識儲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