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會有插柳的風俗

來源:文萃谷 1.32W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那麼你知道在這天有些什麼樣的風俗嗎?你知道清明節為什麼要插柳嗎?下面就隨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清明節為什麼會有插柳的風俗

  清明節為什麼要“插柳”呢

1、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清明節插柳有三種意思。最古老的傳説,是説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藴。再晚點的傳説與介子推有關。二是據説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説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這三種説法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靈性,可以避邪。

2、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羣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羣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羣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3、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説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説:“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節插柳風俗習慣

在古代時期插柳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即客家崇拜的五穀神、五穀仙。其次,柳枝作為辟邪的吉祥物,習俗亦非常古老。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曰:“正月巳,取柳枝著門户上,百鬼不入家。”由此可知中華民族門户插柳的習俗不僅僅是在清明,正月巳日也有插柳袚除不祥、驅除鬼靈的傳統。

清代各地地方誌均有記載清明插柳禳除兇邪的民俗寓意,如清乾隆年間《曲阜縣志》有載清明“插柳於門外,闢不祥。”

所謂插柳以“明眼”,即使眼睛變得明亮。關於這一説法,大約起源於“青盲日”禁忌。而清嘉慶年間刻本《峨眉縣誌》則記,清明時婦女貼勝於鬢,名“柳葉符”。又浙江《臨海縣誌》載,清明插柳於門,或簪之,謂之驅“香幾娘”。所謂“香幾娘”,蓋指螫蟲一類。同辟邪相近者,是避蛇蟲之説。如河北《懷來縣誌》載清明“折柳枝插門,謂可避蛇蟲。”

清明門上柳,又是迎接春燕的。燕是候鳥,春歸北方。所以,迎燕説只見於北方。河北的《樂亭縣誌》雲:“插柳枝於户,以迎元鳥。”《灤州志》:“以面為燕,著於柳枝插户,以迎元鳥。”“元鳥”就是燕子。對於北方來説,燕歸來永遠是一件有美好的事。值得説明的是,山西不愧是介子推的故鄉,那面做的“燕”穿在柳條上,插於門户,稱為“子推燕”。

楊柳觀音左手託着淨瓶,右手執着柳枝,連拂淨瓶中的甘露灑向人間,祝願天下大平,社會和諧,個人吉祥,家庭福安。觀音菩薩偏執柳枝,或許與觀世音愛柳有關,另一層寓意則是取柳枝秀美易活的特性。傳説曾經天下到處熊熊大火,眼看着成千上萬的眾生將葬身火海,觀世音將柳枝連拂幾點甘露。霎時間,煙火熄滅,眾生得救,眾人隨之叩頭跪拜謝恩。於是,觀世音便成為世人愛戴和敬仰的神靈,萬眾頂禮膜拜、慈祥善良母性化身的菩薩。

舊時客家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者,且多數地方男女均有戴柳習俗。明清時期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一帶,男女戴柳之俗蔚然成風。明朝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記載當時清明,“家家插柳滿檐,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近人所著《蕪湖古今》也記載江淮一帶清明,“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楊柳球,戴在鬢邊”。

  清明節日介紹

清明節,英文標準譯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曆四月五日。(此節日現已列入國假3天)。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一些修佛的人會燒些自己或者找人代抄的佛經給他們去世的親人朋友,意在幫助亡人早日脱離地獄之苦,從而離苦得樂。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

在古人的觀念裏,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