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4.32K
端午節的習俗1

我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來了,大家都忙個不停。媽媽在包粽子,爸爸在煮粽子,一會兒就做好了。

端午節的習俗集合15篇

我看着香噴噴的粽子,忍不住流了口水,爸爸看見了哈哈大笑。媽媽給我綁上五篩線兒,爸爸把艾葉插到門上,我們圍着桌子,陣陣香氣向我撲面而來,我把白糖撒到粽子上,動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媽媽一看,原來是我的臉上全是米粒,像一個小花貓。

吃完粽子爸爸就給我講,端午節的傳説。原來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非常愛國,他提出了愛國的政治主張,但國王不予採納。後來,屈原只好投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今年端午節真快樂!

端午節的習俗2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_端午節的傳統活動

食粽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扒龍舟

傳説楚國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蠍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説,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説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説,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的一種配飾,用五色絲線結成手繩,可懸於門首、掛於牀帳,或戴於孩子脖頸、繫於手臂上,可以避災除病、延年益壽。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端午節有什麼寓意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説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説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是一個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實際上,我國的傳統節日日漸淡化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這已經不僅僅是端午節所要面臨的嚴峻局面。春節這麼重要的節日不照樣有人抱怨“年味不濃”了嗎?比起聖誕節和情人節,傳統節日普遍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對於端午節,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們僅僅被簡化為去超市買幾隻速凍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藴含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20xx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引發的一場“端午節保衞戰”,總算讓人們高度關注了一下這個節日,但“風波”過後,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觀,通過節日復興傳統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們進一步反思。我們太過於強調節日的文化內涵,忽視了人們參與其中的行動培養。就像端午節,如果僅僅是吃個粽子,那對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説,就是簡單地測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離有多遠而已。

中國的端午節使人們必須保持肅穆心態的節日。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製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採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顯然不利於傳承其文化涵義。

端午節被列為法定節日,為人民過好端午節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從時間上予以保證,使其象徵意義上得以重視,會喚醒更多人關於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但是,如果僅僅是“雙休日”變成了“三休日”,不是簡單的放假了事。必須復興這一節日在公眾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維護它被權威化了的文化含義,更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並賦予它可以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

端午節的相關故事

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

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説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3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根據民間的傳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瞭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為什麼包粽子?民間也有其他的一些説法,但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端午節吃粽子,就是為了表示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依然承襲着傳統。都會選擇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精神的慰藉。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儘管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如今,20xx年的端午節馬上就要來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裏,人們依然會親手包粽子。這是對屈原的懷念,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什麼人不適合吃粽子

粽子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專家還建議一些人最好別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麼: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一個普通的鹹肉粽子,含米量約一碗左右,熱量約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專家建議,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端午節的習俗4

彝族:“都陽節”

端午節是彝族的都陽節,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日。

傳説古時有一年天氣炎熱,彝族寨子裏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説後就把端午節採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説,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邂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

節日這天,家家户户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鬥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傣族:粽包節

粽包節是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每年夏曆五月初五日舉行。

節日裏,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説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苗族:花山節

花山節是昭通市苗族傳統節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節日活動的時間也不同。白苗的花山節在每年正月七年級至十五之間。花苗的花山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

節日到來之前,花山主辦人就要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杆,稱為花杆。花山場上,舉行武術、鬥牛、賽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賽活動。或是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尋愛寄情,互訂終身。

端午吃五黃的習俗介紹

漢族民間風時風俗。流行於杭州等地。農曆五月,杭州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須吃雄黃酒(以雄黃和燒酒調和,削菖蒲根加入,飲少許)、黃魚、黃瓜、鹹甲鴨蛋黃以及用黃豆飯裹的粽子,稱為“吃五黃”。

在江南人的傳統中,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

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常州端午節習俗

常州端午節的習俗還真不少,這一年一度的佳節,常州人家裏可熱鬧了,不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掛菖蒲,孩子們還要穿上五毒衣,寺廟的僧人也會向周邊的人家贈送鍾馗像。“酒入雄黃粽子裹,白雲古渡賽龍舟”,老常州們的端午節,最有特色的風俗應該當屬划龍舟了。常州古稱“六龍城”五月初五白雲溪上划龍舟…

習俗一:吃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有多種意義,大多數人傾向於這是為紀念我國大詩人屈原的。端午前一兩天,古城常州家家户户以箬葉包糯米粽,有火腿、赤豆、蠶豆瓣、純米粽等各色。節日晨起,先以粽供祀祖先,然後蘸糖而食。多數人家還在煮粽子時將鹹鴨蛋、雞蛋一鍋共煮,吃時蛋品味更香鮮,有的人家將粽子贈送親友。

習俗二:龍舟競渡

龍船長丈餘,以木製龍頭龍尾,塗上油漆彩繪,數十人穿一色衣褲,手持划槳,撥水向前,或數舟並列,比賽到達終點先後。130多年前的丁丑戊寅(1877—1878年)年間,常州白雲渡(今迎春步行街)地段是龍舟競渡,歡度端午最熱鬧之地。東門有大小青龍,南門有金龍、白龍,北門有白龍等等,六龍齊飛,標誌着六龍古城盡歡騰。

習俗三:昌艾去邪

舊時俗稱五月為毒月、惡月、忌月,於是普遍以菖蒲、艾枝掛於門楣。菖蒲有濃香味,可入藥,名為“水劍”,與藥用價值很高的艾枝紮成一把插掛門框邊上,好似一把利劍,以資辟邪。午時取“煮粽水”與菖蒲、艾葉煎都成湯,用其根莖蘸着遍灑居室,口唸“大蟲踏煞,小蟲藥煞,手裏有藥,握把撒撒”,在農耕社會,這是清毒殺蟲之舉,作為民間的防疫活動,現在此舉已使人感到可笑了。

習俗四:穿五毒衣

逢年過節,兒童少年最快活。端午這天,早晨起來,就有一個用綵線結成的網絡,放個鴨蛋,掛上頸上,四處炫耀,極為高興。中午穿上印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的薑黃色衣褲,額上蘸雄黃酒寫的“王”字,以取健如獅虎之兆。午後則隨着奶奶或母親到田頭上採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鍋裏煎,給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祛除瘡癤,安全度夏。

習俗五:掛鐘馗像

老常州的民間,端午節還有懸掛鍾馗像的習俗。常州老前輩於端午節掛鐘馗像,象徵驅除鬼祟、保平安。現在連畫鍾馗的人也很少了。

端午節的習俗5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傳説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説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

端午節的習俗6

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一説端午節,我就想起了小時候。小時候過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農曆五月七年級早上,趁着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性動物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健康。端午食粽子是我們的主要習俗。一進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簍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買的粽葉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一直是這樣做。端午節的前幾天,媽媽和奶奶就一起動手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裏備着。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她們的樣子,左手拿着粽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後右手向漏斗裏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後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後再用絲線捆緊繫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鬆散,否則煮粽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你可別小看了這手頭功夫,因為我多次失誤過,也曾被媽媽笑話了多次。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蜜棗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蜜棗的,吃起來甜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在煮粽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鹹的雞蛋“壓頂”。據説吃五月粽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我和小夥伴一樣都會把自己分得的雞蛋放在衣袋裏,真不忍心把帶着粽香的雞蛋吃了,只好等和小朋友頂過之後再慢慢地“消滅”掉。快樂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悦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家鄉的端午節,我愛你!

端午節的習俗7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懸菖蒲;粽子香,香囊鼓,龍舟下水擂戰鼓……”一轉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中國傳統節日,這期間我可以品嚐心中的絕世美味——粽子。

“包粽子咯!”外婆拿出浸好的糯米、洗乾淨的粽葉、醃漬過的鮮肉,只見外婆把兩片粽葉折成漏斗狀,放入一小把糯米,再拿了一塊大約八釐米長、三釐米寬的肉放在糯米上,接着再用糯米蓋在鮮肉上,然後用另一片粽葉把前一片粽葉裹上,最後用繩子紮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下一步就開始煮粽子了,外婆先把粽子放在高壓鍋裏,再放一些水淹過粽子,大火煮30分鐘,熱氣騰騰的粽子就出鍋了。一開鍋,一陣粽香撲鼻而來,待剝開後咬一口,肉油而不膩,而且很軟,我一下子就吃完一個,真是太好吃了,一般我都要吃兩個呢!

吃粽子的時候我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大夫,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因為遭饞去職,他被趕出都城。後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但是又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因此在農曆五月五日那天,他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死後,老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他們怕水裏的魚蝦會傷害屈原,就把飯糰投入江中。後來人們在飯糰外面包裹了粽葉,就形成了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就有了吃粽子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8

1、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

2、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説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説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3、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

4、畫額,時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5、長命縷,時端午節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

6、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的習俗9

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五毒餅

北方端午節吃什麼 北方端午節的習俗食物盤點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粽香總會如期飄蕩在五月端午這一天。無論風雨,不管磨難,祖祖輩輩懷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1、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五毒餅

端午節前後,不少食鋪會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實際上,五毒餅就是玫瑰餅,只不過其最外一層的酥皮兒上印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這“五毒”的形象罷了。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特有的節令食品,初夏時節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祝願消病強身,祈求健康。

2、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麪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麪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説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黃鱔

3、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説。

4、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大蒜蛋

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説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茶蛋

5、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6、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打糕

吃打糕端午節是南方端午節吃什麼 南方端午節的習俗食物盤點

端午節的習俗10

舊俗在端陽這天要“祝饗”,即祭祖,這與每年的清明祝饗有着同等重要的意義。其他例如吃粽子,薰艾蓬草,插菖蒲劍,飲雄黃酒,吃煨大蒜頭、鹹鴨蛋,掛鐘馗像,洗百草裕等等。小孩額上要用雄黃寫“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繡有五毒的衣服,意為避邪防毒。這些習俗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大都是一種蛆蟲消毒的措施。從端陽開始,氣温會逐漸升高,疫病開始逐漸流行,此時採取一些防蟲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無錫端午習俗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即划龍舟。無錫地區的划龍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稱之為“蓉湖競渡”。

競渡的地點選在北塘黃埠墩一帶,因為這裏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較其他河道開闊,距離北門也不遠。

正式的競渡需要幾年才舉行一次,正式比賽所用的龍船共有13只半。這13只半的龍船代表了無錫城鄉14所神廟。他們分別是梨花莊的延聖殿,東門外延壽司殿,南門外南水仙廟,西水關外西水仙廟,南門外的張元庵,北門外府城隍廟,南門小南海,西門四大天王廟,江尖上關帝廟,船廠裏三大老爺廟,以及其他泗堡橋,大小河上,北水關,惠山浜的四所神廟。由於惠山浜的龍船有時參加有時缺席,所以稱參賽龍船為“13只半”。

龍船在每年比賽之後都將船底鑿穿,沉放在相應的河道中,只將龍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賽時再撈起修理。沉放龍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專用河道,統稱為“龍船浜”,在無錫這樣的龍船浜有14條,例如:大窯路龍船浜,沉放南水仙廟龍船;日暉橋龍船浜,沉放張元庵龍船;船廠裏龍船浜,沉放三大老爺龍船;迎龍橋龍船浜,沉放西水仙廟龍船,等等。

每隻龍船的顏色都不相同,如:張元庵的石灰龍;南水仙廟的烏金龍;西水仙廟的太保龍;三大老爺廟的綠龍,等等。每隻龍船都有三四層高,頂用青布作幔,樹立彩旗,五彩繽紛,中央設有神龕,供奉各廟神像。因為競渡最先是紀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懸掛有繡着“楚國遺風”的錦旗。

在正式比賽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員就要在龍船浜附近進行水上操練,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賽之前他們都要在神像前盟誓,如果比賽中有人墜水,一律不予營救。

正式比賽那天全城沸騰,人們爭相前往北塘觀看。《錫山景物略》載:“往看者無大小,無貴賤,無男女,無城鄉,水路併發。路則演塘擺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層,有面無身;水則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擊撞,水為不流,龍舟亦擠入各船幫至不得伸縮。”

比賽結束之後還有許多餘興節目,如由官紳或名妓,將活鴨、酒罈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搶奪,搶到者就可以去官紳或名妓處領賞。

蓉湖競渡直到民國仍十分熱鬧,且規模甚至超過前代。這是由於清末民國時期無錫地方商人勢力崛起,而各神廟此時基本都成了各行業的公所,如延壽司殿為酒業公所,延聖殿為木業公所等等,蓉湖競渡也就成了他們展示財力的大好機會。

無錫解放後,無錫端午習俗這些活動統統停止,只在1958年,“綠龍”還進行過一次競渡,在之後的近半個世紀中,蓉湖競渡連同其他端陽習俗一起,漸行漸遠,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端午節的習俗11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像懸鐘馗像、卦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等等都是端午節的習俗,下面小八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按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卦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帶,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鬼祛貴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節。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的習俗12

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在過端午節。

據説,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汩羅江身死。屈原死後,百姓很難過,湧到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着船,在江上打撈他的屍體。有一位漁夫拿出準備的飯糰,投到江中,説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傷害屈原了。從此,在五月五日,端午節就有了吃棕子、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其中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掛鍾馗像,用以驅邪魔。這個習俗的由來是在明皇開元的一天晚上,明皇夢見二鬼,小鬼偷了楊貴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跑走了。大鬼捉住小鬼,一口呑下,明皇喝問:"是誰?"。大鬼説:"我是鍾馗,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見到的鐘馗樣子畫畫像,並通令天下:在端午節時,一律張貼鍾馗畫像。從此,端午節就了懸掛鍾馗像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喝雄黃酒、佩香囊——等等。

端午節的習俗13

我國是一個文化底藴豐富的國家,其中也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今天我就給大家説説端午節吧!

為什麼端午節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呢?那是因為我國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這天定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有很多民間習俗:大家團聚在一起説説笑笑、吃粽子。可口的粽子香飄滿屋。

另外,家裏的小孩身上都要掛“五糖葫蘆”。我問媽媽:“為什麼小孩都掛着‘五糖葫蘆’呢?”媽媽説:“為了祈求孩子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雖然這些只是習俗,但卻是我們家鄉的一種文化。”還有家家户户的門上都要插艾草。我又問媽媽原因,媽媽回答説:“因為插上艾草蚊蟲就會遠離我們,讓家人都健健康康。”

此外,還有在小孩的脖子、胳膊、腿上接五色線,既美麗又富有節日氣氛,這一天也會舉行賽龍舟比賽,可熱鬧了。

端午節雖然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們增長了知識。願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端午節的習俗14

在重慶有一個習俗是很多地方都不曾見過的,一般需要四個人使用兩根一樣長的竹竿,使用者兩根竹竿將一個方形的桌子抬起,在桌子上一定要鋪一個和桌子一樣大的紅毯,紅毯上使用竹蔑再編制一個騎着老虎的道士,很多人都敲鑼打鼓,抬着桌子在街上游行,襯托出喜樂的氣氛,但是在重慶現在這樣的習俗都是被阻止的,但是在農村還是比較流行。

  重慶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在重慶的各個景點都開展了不同的景點觀賞活動,在重慶的興隆鎮是以美景為主題的,在這個小鎮中種植很多的楊梅,來到這裏觀賞的人可以參加楊梅的採摘,並且對紅酒比較幹興趣的,才可以參加到品酒的行列中。不在只是單單的吃一些粽子,並且還可以一起欣賞荷花,進行對詩,唱歌等都是在興隆鎮舉行的。氣氛非常的活躍,特別是賞景吟詩,集體拍照。

  重慶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當然吃粽子也不例外,很多的家庭為了迎接端午節,在七年級的時候,都開始包起粽子,粽子的餡有很多的種類,特別是糯米粽子是最多的。遊客在重慶各個特色小店也會買到粽子吃。並且在這個時期,也是楊桃成熟的時期,在重慶遊玩的人,看見楊桃,都會忍不住吃上一些,這個時候楊桃是比較鮮嫩的,味道也很可口,是初熟的果子,詩人盡情的享受在楊桃去美味中。當然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因為女兒都要回家,家人都準備了火鍋等。

端午節的習俗15

1.賽龍舟

賽龍舟,是湖南地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跡。在這之後,人們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作為紀念屈原的一項重大活動,用意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在的賽龍舟已被列入國家的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都會舉行“屈原杯”龍舟賽,湖南每年也會在端午節前後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讓賽龍舟盛傳於世。

2.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節前,家家户户都會買來2至3斤糯米,在裏面放入鹼、紅棗或綠豆,扯上幾根麻繩,拿上幾張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門口包粽子。這個時候,那些手藝好,包出的粽子有稜有角的姑娘、大嬸總會得到街坊鄰居的一番誇講,而不會包粽子的就會躲在一旁觀看、學習,準備等到來年的端午節來一顯身手。粽子包好煮熟後,在端午節這天,每家每户都會把自家的粽子送給街坊鄰居們品嚐,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別人家送來的粽子,而且吃起來也顯得格外香。現在的粽子品種多起來,購買起來也方便,包粽子習俗也在慢慢失傳,大家都更加懷念兒時的香粽。

3.做鹹鴨蛋

自己動手做鹹鴨蛋也是在端午節前經常看到的。大人把買回來的新鮮鴨蛋先用鹽水泡上一段時間,再在上面敷上黃泥巴,等到端午節這天拿出來食用時,那種蛋黃被醃得金黃金黃、往外流油的鹹鴨蛋最受歡迎。不過蛋黃好的鹹鴨蛋一般蛋白比較鹹,我們經常是將蛋黃一個個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為了生性節儉的父母們的專利了。

4.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5.懸艾葉菖蒲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現在的長沙市民至今還保留着用艾葉給小孩洗澡,以驅瘟祛毒的習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