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範例

來源:文萃谷 1.86W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當中人口算多的一個民族,具有豐富的習俗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壯族的風俗習慣,希望大家喜歡!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範例
  壯族傳統的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着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

“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説,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裏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着新娘跳到洞房裏。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壯族的傳統節日習俗

壯族的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七年級、八年級,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户户搞衞生、縫製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開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着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七年級、八年級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裏,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不同地方壯族的習俗

勒惹和卜基

壯家婦女生勒惹(壯語,即嬰兒)時,其家婆要親自去尋找“奶媽”,以替媳婦奶孩子。這是為了讓產後的媳婦能好好休息,保養身體。“奶媽”一般由產後五個月的婦人充任,不要報酬。能當上“奶媽”非常光榮,有“第二媽媽”之美譽。孩子長大後,逢上喜慶佳節,都要帶上禮物到“奶媽”家拜候。四五歲的孩子如果體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壯語,即第二父親)做孩子的靠山,確保孩子身體健康。“卜基”非常盡“職”,“上任”後,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請醫問藥,多方料理,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孩子長大後,也象對待“奶媽”那樣對待“卜基”,盡其孝敬之心。

踩高蹺進村

廣西龍州縣金龍地區的壯族村寨裏,人們出門或進村都要踩着高蹺行走。出門到村口。就把高蹺掛在特定的釘子上,然後下地勞動或去其他地方。進村時就從釘上拿下高蹺踩着,到家門口的石階前跳下,再將高蹺掛在門邊,洗淨手腳,方踏梯上樓。據説這是祖先傳下的鞋,他們地處亞熱帶,常年多雨,道路泥濘行走不便,如帶着泥腳進屋,實在不衞生,就發明了這種呈“非”字形的“高蹺鞋”。

社公祭

是廣西環江壯族每年夏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壯成長,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壯無病的祭社儀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