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清明吃什麼

來源:文萃谷 2.96W

清明的傳統不僅僅是掃墓拜祭,還有吃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在清明的時候全國各地區的人民都會有些什麼呢?清明養生的時候又是吃什麼呢?下面就隨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全國各地清明吃什麼

  全國各地清明節會吃些什麼

浙江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餡兒有豆腐乾和着韭菜的,有薰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北京春餅

其實北京沒什麼特別的清明食物,但有一樣食物貫穿北京人整個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龍抬頭,還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春餅餅皮比烤鴨餅皮要大,並且有韌性,更有嚼勁兒,北京人稱為要有骨力勁兒。卷的多是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豆芽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葱花雞蛋等。油鍋裏一炸,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國春捲。

閩台潤餅

清明吃潤餅,在潮汕、福建和台灣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泉州、廈門的潤餅以麪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香菜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清香可口。晉江的潤餅複雜得多,包餡兒多種多樣,甚至能擺得滿滿一桌,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在裏面出現: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香菜、蒜絲……

廣州燒豬

一隻燒豬是必不可少的,還有甘蔗(俗稱白蔗),還有其他的餅和水果之類,這是廣州這邊的風俗。清明吃雞蛋,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的重要,每屆該日,此俗絕不可少。又清明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則僅供玩賞而已。

閩東烏稔飯

在閩東,家家户户則要煮烏稔飯。它是將糯米用洗淨煮熟的烏稔樹葉浸泡後蒸煮而成,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此外,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吃芥菜飯,據説可以終年不長疥瘡。

江南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葱、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桂林粉蒸肉

清明節是年後第一個傳統節日,人們過了一個冬天,冬去春來,藉着掃墓的機會,郊外去踏青,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因為乍暖還寒,早晨出門吃的點心喊馬打滾,就是剛油炸出來的三角油堆,再在糖粉裏滾一遍,蘸上糖粉好吃不燙嘴巴。夜飯有一道主菜喊粉蒸肉。早也粉,晚也粉,這就是清明節美食的特色。

老北京傳統的寒食十三絕

近年有民俗專家建議,傳統的寒食十三絕——即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十三樣寒食節涼食,應儘快打包申遺,以免斷了傳承。不論這是否能夠實現,姑且逐一看看這些小吃的故事。

薑絲排叉,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硬麪餑餑,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現在已經無影無蹤。

焦圈,形似炸麵包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常作為另一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但是在今天的營養學看來,太過油膩, 最好少吃。

糖卷餜,可以説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主料為山藥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一道藥膳。

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秀、止渴,和中下氣。按北京習俗,農曆叁月初叁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故事裏又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據傳説西太后最喜歡吃了。

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原為御艾窩窩,後來在明代傳入民間,《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馬蹄燒餅,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現在也已沒有售賣的了。

螺螄轉兒,因其形似而得名,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乾水分再賣,烤乾了叫幹迸兒,用於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幹迸兒就酒嘎巴脆。

饊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説: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麪,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

驢打滾,豆麪糕又稱驢打滾,以黃豆麪為其主要原料,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在黃豆麪中滾一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燕都小食品雜?》中就説:黃豆黏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麪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蜜麻花,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

糖火燒,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叁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説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呢。

芝麻醬燒餅,無需多説什麼。它的一個兄弟澄沙燒餅倒有點意思,因為豆沙餡要從邊上露出一些,別名蛤饃吞蜜。

  清明養生吃哪些食物

蝦。“三月黃魚四月蝦,五月三黎燜苦瓜。”關於清明蝦,曾經有詩這樣描述:“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説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現在“清明蝦”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候,雨水足,新蝦未“散春”,運氣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蝦肚裏有蝦籽。

筍。竹筍含有難溶性草酸鈣,尿道、腎、膽結石患者不宜多食。筍含有較多的粗纖維素,對於胃腸疾病患者及肝硬化等患者可能是致病因素,容易造成胃出血、肝病加重等。

河蚌。據説和螺螄一樣,清明前後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老揚州常見的做法是河蚌燒豆腐、鹹肉燒河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都説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因為清明前水中的螞蟥、微生物還未頻繁活動,因而這個時候的河蚌最乾淨,肉質也最肥厚,特別脆嫩可口。

薺菜。薺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含蛋白質、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降低血壓、健胃消食,還能治療胃痙攣、胃潰瘍、痢疾、腸炎等病。據《本草綱目》載,“薺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經,具利尿、明目、和肝、強筋健骨、降壓、消炎之功”;《名醫別錄》載“主利肝氣,和中”;《日用本草》載“涼肝明目”;薺菜高纖維、低熱量,還有減肥、潤膚、美容的功效。

蕨菜。蕨菜又名吉祥菜、龍爪菜。每當冰雪消融、春回大地的季節,正是採蕨的黃金季節。蕨菜吃起來清脆細嫩,滑潤無筋,味道馨香。家常可熗、炒、打滷下面條、做成包子餡等,吃法極多。蕨菜營養豐富,有提神、去油膩、助消化的作用,因此,人們稱蕨菜是“山野菜之王”,“雪果山珍”。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