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清明習俗和美食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7.66K

我們都知道潮汕算是一個美食小天堂了,那麼關於潮汕清明節習俗和美食,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編推薦潮汕清明風俗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潮汕的清明習俗和美食有哪些

潮汕的清明習俗

一、掃墓

清明節是潮汕人歷來掃墓祭祖節日,清明節掃墓又稱過(掛)春紙。也有潮汕人會在下元節(十月十五)和冬至節掃墓祭祖,這兩個節日掃墓又稱過(掛)冬紙。潮人清明掃墓都在節前三天至節後三天進行,提前或拖後都被視為對亡人的不敬。

二、食薄餅

潮汕地區,清明有食薄餅的習俗,據説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而來的。潮汕薄餅分餅皮、餡料兩部分,食時用餅皮卷餡料成圓筒狀就食。餅皮是用麪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鑊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麪皮,其薄如紙。餡分為鹹、甜兩種。鹹餡,是用豆芽、韭菜,配蛋絲、肉絲、香菇絲混合成餡;甜餡,是用“糖葱”為餡,具有潮汕獨特風味。糖葱,又稱葱糖,是用白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

三、蒸樸籽粿

樸籽粿為潮人清明掃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艾草的嫩葉,和米舂粉,發酵配糖,裝入桃形陶製粿印或小碗蒸熟後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有清風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 不過,它是有季節性的食物。所以。只能在一定時期才吃得到。

四、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草木長出嫩芽,滿目葱翠,一派生機,人們便借上山掃墓之機,三五成羣到野外去遊玩踏青。現在潮人往往把掃墓和踏青結合起來,掃墓的同時踏青春遊。掃墓時帶上一些飲料,等掃墓完畢時,找一處乾淨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飲料,席地而食,邊食邊觀賞大自然的美景,別有一番樂趣。

五、上墳“掛紙”

“掛紙”,也即掃墓,祭祀先人。這是潮汕地區一項很普遍的民俗活動。

清明節祭祀先人,源於古代寒食節。按曆法計算,寒食應在清明節前 兩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晉朝陸棚的《鄴中記》上講了這麼一個故事:重 耳流亡國外十餘年,得介之推輔佐,才得以回國掌權。介之推回國後不願 當官,隱於山中。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寧願抱木而死也不願出來。重 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難之日(3月5日)禁煙寒食以紀念他。後來,人們 紀念自己的祖先也在這一天進行。其實,寒食是上古遺風,原與介之推沒有 關係。早在《周禮·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之制度。 《呂氏春秋·仲春紀》也説:“是日也……無焚山林。”

潮汕人將掃墓稱為“掛紙”。掃墓者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 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 滿,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潮人這一種刁俗,與中原古 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詩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 草綠。”因為紙錢沒燒成灰,才有“風吹曠野紙錢飛”的景象。北宋歐陽 修在《五代史·周本紀論》中説:“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居喪改元而用樂, 則禮樂政刑,幾何不壞矣?”可見掃墓而焚紙錢是不合乎當時的禮制的。 掃墓不焚紙錢之風則有可能源於寒食禁煙的古俗。

潮汕的清明美食

白桃粿

白桃粿是為了表達對先人的哀思,所以做成白,然後點紅點。

把糯米飯、切成丁的濕香菇、蝦米、豬肉、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鍋爆香,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即成白桃粿餡。

粳米粉衝開水做成白桃粿皮,把紅桃粿皮搓成長條,捏一小塊,壓成圓薄皮,包上餡,然後用粿印印出,上蒸籠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

【補充】桃粿還有另一種就是 紅桃粿。

這種紅桃粿是逢年過節吃的,和白桃粿不同。現在,這種食品除了節日以外,平時,潮汕人也會吃,因為好吃嘛。

韭菜粿

韭菜粿,清明節又稱食寒節,據説清明節吃韭菜粿有強身的作用。

做法

1、將韭菜洗淨涼幹,切成小段加入香菇,蝦米、豬肉切成小粒混和再加調味料拌勻成餡。

2、將開水衝地瓜粉攪勻搓成皮待用。

3、把粿皮分成小件按壓成小碗型,逐件包入餡捏成圓扁形,放進蒸籠炊約10分鐘至熟取出便成。吃的時候煎至雙面呈金黃色,並配以辣椒醬為佐料,更感開胃爽口。

特點:外白內翠,味道濃郁,是地道的潮汕民間小食。

樸枳粿

清明節又稱感恩節,粕籽粿是為記念先人在鬧饑荒之時用粕籽充飢,對粕籽感恩之情。粕籽又是中藥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樸枳粿的製作過程在上面也有提過,所以也不多説了。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代代相承,是我們後代人的責任和義務。

“十大”清明特色美食

浙江一帶:清明果

每到清明,浙江南部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羣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

安徽一帶:饊子

安徽一帶清明節前後會吃饊子。饊子是油炸的,很脆,買來完整的一份總喜歡一口咬開看它變得七零八碎,不過饊子現在也不僅僅是清明美食了,像紅薯片一樣,成了大家日常零食。

陝西一帶:蒸饃

陝西一帶清明節一半以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説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北方一帶: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潮汕一帶:薄餅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麪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麪皮,其薄如紙。

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葱”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四川一帶: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

山東一帶:蛋餅、蒸小燕

清明節,山東地區許多人家都要吃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麪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

福建一帶:菠菠粿

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建一帶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

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

廣西各族: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布依族、壯族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白、紫5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

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或清明節時節,廣西各族人民普遍製作五色糯米飯。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北京:春餅

其實北京沒什麼特別的清明食物,但有一樣食物貫穿北京人整個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龍抬頭,還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

春餅餅皮比烤鴨餅皮要大,並且有韌性,更有嚼勁兒,北京人稱為要有“骨力勁兒”。卷的多是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豆芽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葱花雞蛋等。油鍋裏一炸,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國“春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