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婚禮習俗

來源:文萃谷 3.73K

土族的婚禮非常有特色,他們的婚禮都是非常有特點,是結合了土族以及自然界鬥爭的一個產物。那麼關於土族婚禮由哪些風俗,土族人結婚都要經歷哪些的步驟文化,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土族婚禮習俗

  土族都是如何結婚的

土族的結婚儀式是非常有特點,非常有自己民族的風俗特色,該項目在零六年的時候就列入了國家第一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人們對於他們是非常重視的,對於他們是非常的看重的。

土族婚禮

土族的婚禮,一般分提親、定親、送禮、婚禮儀式、謝宴等程序。儀式隆重熱烈。

提親

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為男性,一般要請村裏有名望的長者,或與女方家沾親帶故的人,便於説合。提親時,兩位媒人要預備j鍋饃和蒸花捲各一付、酒兩瓶,並帶上哈達,到女方家説親。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就會把禮品原封不動地送還男方。若同意這門親事,則收下禮物,熱情招待媒人,並將空酒瓶送回,這是非常別緻而明確的信息。

定親

女方家同意後,請來本家各户家長,並邀請男方家的父親或叔父,同媒人一起來商量定婚。男方需帶兩包茯茶、三瓶酒、一條哈達、兩付饃饃,作為吃喝禮。並送給女方家父親一包茶,母親一件長衫料子。同時送一部分財禮。在議禮過程中,女方家開始故意要很多彩禮,這時,媒人和男方家父親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長輩頻頻敬酒,説好話,使彩禮的數目降到最合適的程度。

送禮

定親後,男方家請媒人給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禮。但主要的彩禮要在辦喜事前三個月送畢,以使女方縫製衣服等。彩禮分乾禮、衣料和首飾,也有全部送線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選購縫製。按土族傳統習慣,在未娶親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現在逢年過節,不僅要去,還要給女方家人分別送禮物。

選吉日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舉行。大約在一個月前,先由男方舉行擇吉日儀式。土族稱婚宴為"霍仁",擇吉日稱"砣讓霍仁",即首宴。參加擇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親、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對等地請人赴宴,加上媒人,約有七八個人,共同請神擇吉日。

娶親

在娶親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稱"麻擇"。女方本家各户,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送來禮物。女方家設宴招待,並擺嫁粧,當眾一一交待男方送來的彩禮,縫製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這時,姑娘要哭嫁,哭嫁詞委婉動人,感謝山神、土主、父老、鄉親、父母、哥嫂、姐妹的養育之恩和深厚情誼。

土族婚禮

結婚前一天,男方在下午請兩名能歌善舞、能説會道的“納什金”(即娶親者)帶上娶親的禮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裝、首飾,拉着一隻白母羊(象徵着純潔和財富)到女方家娶親。此時,女方家故意不給納什金開門,並由阿姑(年輕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兒",讓納什金對歌,還從門頂上向納什金身上潑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們被唱得無歌以對或者是娶親人詞窮時,女方才肯開啟大門將納什金邀至家中。

隨後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獻哈達,拜神佛,禮畢上炕喝茶、吃飯。此時阿姑們擁擠在窗口唱起婚禮曲,氣氛熱烈歡快,緊接着阿姑們衝進屋裏拉起娶親人到庭院或麥場上去跳"安昭"舞。整個婚禮一直進行到深夜才結束,其間所涉及歌舞的種類近二十種,一場土族人的婚禮就是一次優美的歌舞盛典。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經過梳裝打扮,頭上罩上一層層五顏六色的漂亮紗巾,上馬起程。新娘的親屬將一把紅筷子撒在院子裏,母親將新娘穿過的衣服扔出牆外,表示姑娘已經出嫁。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小出小進",一種叫"大出大進"。所謂"小出小進",即新娘到婆家後才改變髮式。這種方式比較複雜、莊重。所謂"大出大進"即在孃家改髮式,到婆家後立即拜天地,這種方式比較簡便、省事。"小出小進"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規定的時辰,須坐"經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擺着"經卷"、柏樹枝、佛燈、牛奶、紅筷子、茯茶、糧食、羊毛等九種吉祥物品。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並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着沿院裏的圓槽轉三圈後,出門上馬。"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親或姐姐陪着繞圓槽三圈後,出門上馬。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當天隨送親隊伍回去,伴女則要等到婚後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門時帶回。

新娘在娶親人、送親人的簇擁下來到新郎家門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達,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馬。在他身後,每一步站一個姑娘,一個捧着酒盅、酒壺,為送親的賓客致酒。新郎新娘進門時,進大門時,有兩個年輕婦女在前面拉着紅氈或白氈,新郎新娘跟着氈,男左女右,抱着用紅布製作的.布娃娃,並肩緩緩邁入庭院。

如果是"小出小進",則新娘到伙房灶神爺前,由事選定的婦女動手為她梳頭改髮式,穿新婚服裝,開口。開口儀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選定的婦女,手拿用紅線纏着的擀麪杖,在新娘面前繞幾下,説:"新娘新娘你開口,金口玉言,家裏的話不要到外面去講,外面的話也不要在家裏亂説,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後,即舉行拜天地。新郎新娘要連續拜四次,進入洞房。

接着謝媒人,土族稱"瓦日哇西買拉"。人們圍着媒人,一邊唱謝媒歌,一邊給媒人敬酒,並向他嘴裏喂炒麪,額頭上貼酥油。紅仁切和媒人都被請到上房,設宴款待。過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現在有擺八盤的,還有土、漢宴席並上,十分豐盛。

土族的婚禮是非常的多元化,兼容了多個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土族、漢、藏等多個的文化。土族的婚禮也是藴含了多個的地理、歷史、宗教等多個文化。還有很多的方方面面的細節,都是土族的民風民俗。

  土族服飾的獨特之處

土族的服飾普遍都是屬於色彩比較的豔麗,樣式非常的別緻,不論服飾如何改造,都會保留濃郁的民族色彩。傳統的服飾上,都會有內穿的白短褂,然後胸前會穿一個彩色的刺繡圖案的,鑲在寬邊的長袍。

腰繫繡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檐氈帽。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後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更顯得別緻、飄逸。

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豔。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製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

據説,這幾種顏色帶有象徵意義,如藍色表示天,紅色表示太陽,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繫寬而長的綵帶,帶子兩頭繡有花、鳥、蜂、蝶、彩雲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褲子的顏色依年齡的不同而異。少女和年輕婦女多穿紅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藍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後開口。褲子的褲腳較寬,用兩種顏色的布做成,以膝蓋為界,下半截的顏色是區別是否已婚的重要標誌。未婚少女多是紅色,已婚者多用藍色。

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土語稱“扭達”,樣式複雜,各地不一。過去有所謂“三叉頭”、“乾糧頭”、“羊腔頭”、“簸箕頭”、“馬鞍橇”等八九種。

現在,繁多的頭飾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簡便頭飾:已婚婦女梳兩根髮辮,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以美觀大方的織錦鑲邊卷檐氈帽,顯得雍榮華貴;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辮子,扎紅頭繩,系一塊海螺片,頭戴一條繡花頭巾,顯得活潑,秀麗。每當喜慶節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把庭院、山鄉點綴得五彩繽紛,猶如山花一般。

現金特別多的頭飾已經不是特別多見了,很多的頭飾都由繁多的,逐漸的得到了改善,很多人生活當中都梳辮子。當地的很多男女也追求時尚,不會穿非常誇張的服飾,不會過度的誇張的彰顯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