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精選8篇)

來源:文萃谷 3.11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精選8篇)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1

農曆三月,春風剛剛踏上高原,將希望的種子灑向千家萬户,就像阿德總是騎着三輪車將好消息帶給鄉親們一樣充滿着幸福和快樂。

阿德是西寧市湟中區土門關鄉賈爾臧村的一名肢體二級殘疾人,早年因患上嚴重的骨髓疾病而失去了右腿。但命運的磨難並沒有打消他嚮往美好生活的執念。

20xx年,湟中區(原湟中縣)殘疾人聯合會在土門關鄉成立了第一個殘疾人志願者聯絡站,阿德是這個聯絡站的第一個志願者,無論寒天冷地,無論風吹日曬,他志願協助區殘聯做一些數據統計、殘疾人補換證之類的繁瑣工作,為此,他總是騎着三輪車山上山下跑,期間他結識了一些和他一樣身有殘疾的人。

看到他們生活不易,阿德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改變現狀,走出一條適合殘疾人脱貧致富的路子。本村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非常適合小規模土雞養殖!“這不就是擺在眼前的致富路嗎?”於是,在他的帶動幫助下殘疾人家的院前屋後、空閒的地方都養殖起了土雞。加之近年來隨着湟中區上山莊花海、賈爾臧傳統村落、田家寨千紫園等農村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壯大,在帶動當地農家樂等旅遊飲食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也開始帶動當地綠色有機畜牧產品產銷供應鏈逐漸發展。

20xx年,阿德自發組織並聯合4名當地殘疾人註冊了“湟中以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實行“合作社+殘疾人農户分户養殖”的規模化養殖、經營、銷售模式,旨在為養殖土雞、土豬的殘疾人搭建平台,進行抱團發展,風險共擔、互利共贏,帶動周邊殘疾人家庭自助創業就業,增加收入。

在湟中區殘聯的支持和幫助下,20xx年,合作社試點帶動20户農村殘疾人家庭居家養殖,每户發放50只雞苗。首次試點,雞苗的成活率就達到了95%!

湟中區田家寨鎮毛家台村的史君輝是因車禍致殘的肢體二級殘疾人,也是此次試點小規模養殖土雞的第一批受益人。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在阿德的聯絡和協調下,20xx年至20xx年,青海省殘聯為當地15户建檔立卡殘疾人改建了1000多平方雞舍,史君輝家也在此次改建之列,雞舍改建項目的實施,使得雞苗存活率進一步提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

看着周圍鄉親們在這條脱貧致富路上漸漸邁上正軌,阿德愈加充滿了信心。為進一步拓寬殘疾人鄉親的脱貧致富路,阿德又帶領一部分有能力的殘疾人家庭進行母豬繁育和仔豬養殖。居住在湟中區土門關鄉紅嶺村的肢體一級殘疾人嚴發榮就是其中之一,嚴發榮早年因病致殘,家庭經濟困難,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僅靠妻子微薄的打工收入根本無法撐起家庭開銷和孩子們的學費。在阿德的帶動下,嚴發榮的土雞和土豬養殖搞得有聲有色,每年下來也有幾萬元的收入,孩子們的學費有了着落,妻子也不用再外出打工了。

無論是在田間地頭、抑或在雞舍豬圈,這個一瘸一拐的身影,就像一個快樂的信使總為大家帶去喜訊。合作社社員的孩子上大學,阿德想盡辦法為他們爭取助學金;合作社成員的土雞土豬將要出欄,也常常是阿德去跑銷路、聯繫顧客、做推廣,讓鄉親們早日實現增收。

多年來,阿德堅持帶領身邊殘疾人脱貧致富,取得了顯著成績。也獲得了很多榮譽,20xx年他被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推選為“身殘志堅 光榮脱貧”20xx年度新聞人物;20xx年他被青海省殘聯推薦參加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xx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

阿德説:“希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通過政府幫助、個人努力、合作社帶動,實現精準脱貧,在脱貧攻堅的路上不落下身邊的一個殘疾人。”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2

伴隨着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國7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也如期脱貧。然而,脱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如何幫助殘疾人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讓好不容易得來的美好生活持續下去,成為各地必須答好的新試題。

“現在有了工作,日子越過越好了。”在湖南邵陽市隆回縣一家康復器械公司,39歲的殘疾人劉麗(化名)正忙碌着。劉麗家住隆回縣六都寨鎮,曾是邊緣易致貧殘疾人。在當地殘聯幫助下,她不僅找到了新工作,還享受了低保、醫療保險代繳、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等政策,實現穩定脱貧。

劉麗的故事並不鮮見。據統計,目前,脱貧殘疾人年收入是脱貧人口年收入的81%。加之大部分殘疾人勞動能力較弱、看病康復支出較大,與其他羣體相比,致貧返貧風險較高。

為此,各地建立健全相關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為防止殘疾人致貧返貧築牢“堤壩”。

在貴州,省殘聯藉助“貴州扶貧雲”防貧監測預警平台為基礎的大數據監測系統,動態跟蹤核實殘疾人相關情況。目前,貴州省30355名殘疾人脱貧不穩定户、邊緣易致貧户中,已消除30309人的致貧返貧風險,消除率達99.85%。

在河北,該省7067名殘疾人脱貧不穩定户和6975名殘疾人邊緣易致貧户被納入監測範圍。河北省殘聯通過定期與扶貧、民政等相關部門開展數據比對,摸清殘疾人需求,提供精準幫扶。

在山西呂梁,當地政府為全市所有持證殘疾人代繳意外傷害保險,有效防止殘疾人因意外傷害返貧或致貧,提升了他們的安全感。

“我們將繼續指導各地殘聯,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手段,動態掌握需要幫扶殘疾人家庭情況,建立殘疾人跟蹤訪視機制,做到殘疾人致貧返貧‘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中國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周長奎表示。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3

在去往達茂旗西河鄉的公路上,一個交叉路口處的“農家山養雞”的牌子,就能指引着我們來到西河鄉西黑沙圖村老秦的養殖基地。老秦,男,56歲,是一名自主創業殘疾人,因為事故導致腿部和腰部殘疾,是一名持證的肢體殘疾人,但這也沒能讓他停止追逐夢想的腳步。現如今,他已是達茂旗俊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村裏許多人都加入了他的合作社,同時他還安排了9名殘疾人在他的合作社就業,讓他們走上一條脱貧致富路。

提起合作社,老秦的合作社是20xx年3月5日成立的,到現在已經10個年頭了。聽老秦説:“我們剛開始成立合作社的時候只有5户人家加入,有3個人是殘疾人,後來又有24户陸續註冊加入了我們的合作社,並且又增加了3名殘疾人,我本人是殘疾人,所以我也想幫助殘疾人”。葛豹是在合作社工作的殘疾人,他説:“這裏的活不太累,適合我們殘疾人做,我們就是幫助秦總給合作社的雞、鴕鳥喂喂食,撿撿雞蛋,活不重,還能增加收入,比種地要強”。

老秦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由於自己是一名殘疾人,種地的農活讓他力不從心,不愛言表的他,內心有一股不認命運的倔強,他不甘心只通過種地來生活,他認為殘疾人也能幹一番自己的事業,他想另謀出路改變命運,也想帶領和幫助殘疾人朋友脱貧致富,這就是他成立合作社的初心。合作社成立初期,老秦養殖的是山養雞,規模迅速擴大,xx年,就突破了1000只雞,而這時又出現了問題。他們養的青腿麻雞、草原綠鳥雞等品種都不適合氣候條件,另外,由於資金緊缺,基礎設施不完善,也損失了不少,後來在摸索中他發現了最適合養殖的雞種——柴雞。雖然創業初期困難重重,但也不是一無所獲,在一次次的摸索發展中,他也積累了經驗,老秦一直在尋找適合養殖、致富效益更加明顯的養殖項目。從20xx年合作社成立到20xx年,老秦帶動入股成員和殘疾人通過養殖柴雞、銷售雞蛋,取得了很明顯的效益,規模也進一步擴大了,柴雞養殖規模達到了10000只。20xx年,達茂旗殘聯資助了他10萬元基礎建設資金,幫助他的合作社蓋起了400平米的雞圈,鼓勵他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就業,當時合作社每年的銷售額達到了60多萬。老秦是個想法多、頭腦靈活的人,養殖山雞的同時,老秦又發現了養殖鴕鳥的商機,而且鴕鳥也適合當地氣候和環境,鴕鳥成活率高,而且鴕鳥蛋和鴕鳥肉可以食用,鴕鳥蛋還可以製作工藝品,鴕鳥油還有很多利用價值,養殖方式也不用太過精細,潛藏商機巨大,於是20xx年老秦又引進鴕鳥養殖,不斷地摸索前行。

如今老秦合作社已有大鴕鳥30多隻,每年都在不斷增長。同時他僱傭養殖鴕鳥的3名工作人員也是殘疾人,引進了鴕鳥,也增加了殘疾人就業的崗位,想着合作社發展的同時,時刻不忘“拉扯”殘疾人致富。養殖合作社的建立,取得效益,老秦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種地的現狀,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他安置的9名殘疾人在合作社實現了穩定就業,每年能給他們增加1萬多元的收入,使他們實現了穩定脱貧。達茂旗殘聯幫扶老秦,老秦也是一直在回饋社會,在合作、用人方面也是很照顧殘疾人,積極的幫助帶領殘疾人脱貧增收。老秦靠着自己的自強自立和努力拼搏改變了命運,開拓了一番新的事業,可是看着周圍村莊還有好多的殘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貧困,老秦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忠厚實在的他,有一股闖勁和幹勁,更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他腦海中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盡xx努力帶動幫助周邊的更多的`殘疾人。

於是老秦通過把合作社的小雞免費發給周邊貧困殘疾人户30到50只進行養殖,年底回收殘疾人户的雞蛋和雞,幫助他們增加收入,共幫助50户殘疾人家庭,每年也可幫助每户殘疾人家庭增加3000—5000的收入。老秦的合作社不斷髮展,效益也一天比一天好,自己創業致富的路上,他也沒有忘記帶領殘疾人走上致富路,帶領着殘疾人在致富的路上大步往前邁。合作社逐步起色,但壓力也從未減少,資金的問題,品牌的問題,市場銷路拓展的問題,等等,都擺在了他的面前,他有時候也會感到迷惘,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在哪兒。達茂旗殘聯每年也在就業創業方面給予老秦扶持,因為老秦,不僅僅是個人創業,而且是帶動幫助更多的殘疾人通過就業增收,這對於殘疾人增強就業和生存信心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帶動作用,他的合作社也解決了很多殘疾人就業問題。現如今,他的合作社步入正軌,穩定發展,也能取得良好的效益,每年的銷售額能達到100多萬元。養殖基地規模進一擴大了,養殖品種也進一步增加了,但是他幫助殘疾人的初心沒有變,合作社的銷售額增加了,那麼他給殘疾人的工資也就增加了,9名殘疾人在合作社工作,以前每人一年能增加10000元的收入,現在增加到了15000多元,這樣的個人收入在當地可是高收入了,比種地要強不少。合作社安置殘疾人的同時,他還是一如既往的為周邊殘疾人户免費發放小雞,年底回收雞蛋來增加幫助他們收入,他每年固定幫扶50户貧困殘疾人家庭。只要願意通過養殖雞增加收入的殘疾人,他還願意吸納進來,免費資助。他説:“只要殘疾人願意跟我一起幹,有多少殘疾人願意加入,我都接受,只要能幫助他們,我願意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着慢慢步入正軌的事業,老秦總是信心滿滿。老秦説:“現在的產業基本穩定了,下一步,我想把基地再好好打造一番,建成綠色現代的合作社,還有就是儘快想辦法把品牌打出去,讓更多的人充分認可我們的東西,同時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業經歷,能激勵更多的殘疾人要自強自信起來,激勵更多的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目前,老秦也還是在為合作社的發展奔忙着,正在建設合作社的冷庫和屠宰車間,主體已經建成,正在進一步完善設施,他希望把自己的產業做成供產銷成熟的一條龍服務產業,進一步擴大合作社的規模,也能安置和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就業。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他用自己的拼搏“紮紮實實”脱了貧,成了“老總”,也輻射帶動周邊的殘疾人脱了貧。經營合作社帶領殘疾人致富的同時,他還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他還經常開展愛心活動,經常資助殘疾兒童或者困難人羣食用雞蛋。他不僅想着帶領殘疾人脱貧致富,他還想着回報社會,得到雞蛋資助的`孩子們都知道他們的“秦叔叔”是個好人,這也折射出老秦富有愛心、和熱心的好品德。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4

老王,男,1986年出生在兜山鎮瓦窯村的一個農村家庭,6歲時因一次車禍喪失了一隻手臂,落下殘疾,突如其來的變故,給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了巨大打擊。

20xx—20xx年兜底政策扶貧,保障生活。老王家中共有五口人,父親是肢體二級殘疾人,家中還有一個6歲的孩子在上學,一家5口的基本生活開支約2000元/月,但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僅靠老王1350元/月的工資。考慮到其家庭困難,20xx年,經過精準識別,兜山鎮政府將老王一家整户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户,給予400元/月的低保政策兜底,這無疑改善了老王一家窘迫的生活。可老王深知,即使政策兜底保障了一家的基本生活,但要想脱貧致富,還得靠自己!

20xx—20xx年發展養殖業,順利脱貧。因富順縣殘聯每年會實施扶持殘疾人發展生產項目,各鎮鄉殘聯都會購買雞、鴨、鵝苗等發放給殘疾人發展生產,作為兜山鎮殘聯專委的老王,察覺到了商機,20xx年投入4萬餘元育雞、鴨、苗,後將培育出來的雞鴨苗銷往15個鎮鄉殘聯,實現淨收入4萬元,賺得真正意義上第一桶金的老王信心百倍,幹勁十足。養殖業的發展,也使得老王20xx年順利脱貧摘帽。

20xx—20xx年乘勝追擊,創業致富。20xx年,老王和朋友在夜市吃龍蝦時,發現龍蝦單價高,但顧客卻絡繹不絕。嗅覺敏鋭的老王毅然決然投入到龍蝦養殖業的浪潮中。找好田地、挖機進場、購買蝦苗、硬化田坎……精明幹練的老王有條不紊的操辦這一切,一個月後,位於永年馬家3組,佔地面積86畝,投入成本達12萬元的小王龍蝦產業基地初具規模。由於老王沒有養殖龍蝦經驗,技術欠缺,縣殘聯積極聯繫農業科技員給老王提供技術指導,蝦苗成活率達90%以上。現老王養殖技術已經成熟,小王龍蝦產業基地年產經濟效益達20萬元左右。

創業成功的老王用自己的勞動為自己帶來豐收的收益,20xx年,老王花費20萬元將位於兜山老家80平米的房子加固維修拓寬,拓寬後的2層樓房現有230平方米,除此之外,老王還花費23萬元,在自貢西南農商購買了一個商鋪,生活越過越好的老王也成了瓦窯村的致富代表。

20xx年——描繪藍圖,擴大規模。對於未來生活藍圖,忠全有自己的構想和設想。下一步,老王打算擴大小王龍蝦產業基地的規模,硬化周邊走道,完善基礎設施,並發展水果種植業,為顧客提供龍蝦垂釣與野外採摘一體服務,由此增加顧客人流量。在銷售渠道上,除傳統銷售模式外,還計劃在西南農商商鋪成立店面,實行“線下銷售+線上銷售”雙模式,拓寬銷售渠道。

談到將來,老王信心滿滿地説:“現在國家各項政策這麼好,我沒有理由不擼起袖子加油幹,相比於政府幫扶,我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殘疾人脱貧致富的強人,為殘疾人爭光,同時也帶動更多的人脱貧致富。”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5

初夏時節,草木繁盛。5月10日下午,蚌埠市固鎮縣城關鎮殘疾青年小魏,冒着高温在自己的艾草地裏忙活。31歲的小魏患有小兒麻痺症,妻子小陳左手先天發育不全,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户。後來,夫妻倆通過種植艾草和加工、銷售艾草系列產品等,闖出了一片天地,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創業者,成功脱貧致富。

雖然身患殘疾,但小魏沒有意志消沉。他2008年考入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中藥學。畢業後,他在亳州市幫人售賣中藥材,期間嘗試經營經典中藥湯劑的網店,但收入始終不高,加上幼小的孩子需要撫養,家庭經濟非常拮据。

“當時是幫朋友選種植項目,自己試種了3畝艾草,效益還不錯。”小魏告訴記者,當地有個傳統習俗,端午節時,家家户户都要買艾草放在門邊,所以鮮艾草總是供不應求。20xx年端午節,小魏和妻子載着鮮艾草到家附近的菜市售賣,一個早上就賣完一車。去年端午節,他專門僱了鄉親幫忙,到縣城的幾家菜市場售賣,還統一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更受市場歡迎。

“一年的淨收入能有6萬元左右。”小魏給記者算了一筆艾草種植賬。他種了7畝地艾草,艾草一年可收3季。第一茬賣鮮艾草,能賣1萬多元;後面兩茬加工艾製品,能賣2萬多元,這樣比單純只賣艾葉能多賺。夫妻倆不怕苦不怕累,加工足浴包、艾枕、香包等艾草製品,通過網店等渠道銷售。

小魏夫婦發展艾草種植產業,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還申請到了5萬元的小額扶貧無息貸款。夫妻倆開了一家實體店和兩家網店,銷售艾草產品等。小魏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説,他正在註冊自己的品牌,延伸艾草產業鏈,要開發更多艾草衍生產品,穩紮穩打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種植效益。

“殘疾人創業要有堅定的決心和毅力,還要選準合適的產業項目。”固鎮縣殘聯理事長對記者説,小魏夫婦的創業經歷,值得其他殘疾人學習。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6

不久前,合肥一對年輕的“輪椅夫妻”互相幫助、齊心協力跨過馬路牙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得到廣大網友的點贊和祝福。視頻的發佈者“侶翼”,正是視頻中的女士。她叫小林,是肥西縣人,與丈夫薛全目前租住在創業所在的合肥廬陽經開區。

小林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14歲那年,手術治療失敗,導致她腰部以下無知覺,無法行走和站立。丈夫薛全的殘疾是車禍導致的。兩人平日都靠輪椅代步。幾年前,心靈手巧的小林跟着電視節目學習製作軟陶,並開設網店售賣,獲利頗豐。

“一開始,我做的人物軟陶都有點畸形,常常是辛辛苦苦製作了一天,又毀掉重作。”小林回憶説,但她並不灰心,而是更加投入,不斷琢磨,反覆練習。她還通過網絡向同行們請教,把軟陶作品發到羣裏,請大家點評、指教。慢慢地,她製作的軟陶“活”起來也“火”了起來。看過的網友們紛紛發來訂單。

日前,在位於合肥市廬陽區百幫創業園的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暖陽工坊裏,坐在輪椅上的小林耐心地教下肢活動不便的徒弟做人物軟陶。“軟陶製作是非常適合殘疾人的就業項目。我想多帶些學員,幫助他們就業,並把這個項目做大。”小林説。她笑着介紹丈夫薛全,每天都在研究製造殘疾人助力車車頭,“身邊許多行動不便的殘疾朋友,都用他製造的車頭。”

對於未來,小林和薛全有着清晰的規劃。小林想繼續自己喜歡的軟陶製作,擴大規模,帶動更多殘疾朋友加入這個項目,增收脱貧。此外,她還要全力支持薛全鑽研殘疾人助力車車頭製造技術,“夢想能實現機械化生產,建立自己的品牌。”

在小林的微信朋友圈裏,記者看到她發了很多夫妻外出旅遊的照片。“只要心向遠方,輪椅根本不是束縛。”她很有哲理地説,身有殘疾,但心靈是自由的,要加倍努力奮鬥,放飛心靈,追逐夢想。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7

看着手拄枴杖的小玉,很難想像他是一名學業優秀的大學生、一名創業成功的老闆、一名助殘公益達人。

小玉出生在亳州市譙城區一個小鎮上,幼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導致他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在遭遇了一些同齡孩子的孤立和嘲諷後,他放棄求學,11歲那年,被人以“幫寺廟賣香火”為名,騙到外地行乞。歷經磨難,他才僥倖回了家。生活的磨難往往是一種人生的啟迪。回到家的小玉重操學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學和大學。

“通過自己創業,為更多的殘疾人創造就業機會。”小玉説。大學期間,小玉利用課餘時間,從事報紙發行,兼職做廣告設計和畫室培訓。他希望積累更多的經驗,為創業打基礎。2011年,小玉接手了之前實習過的廣告公司。20xx年,他參加亳州市青年創業大賽,創業項目“愛心小屋助殘便民服務點”獲得二等獎。20xx年,他與一家上市公司合作,在市區開了15家“愛心小屋助殘便民服務點”,幫助20餘名殘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

“幫助更多貧困殘疾朋友創業就業、脱貧致富。”這是小玉不變的追求。他一手創建了殘疾人在線電子商務平台——“領翔商城”,讓殘疾人可以免費接受培訓、免費開網店。一些入駐該平台的殘疾人高興地説:“無需自己進發貨,只要點點鼠標,就可以做生意,實現創業夢想。”

“雖然從小重度殘疾,但在幾次手術之後,我也能站起來了;雖然求學之路佈滿荊棘,但我也完成了大學的課程;雖然創業之路充滿坎坷,但今天我是擁有3家公司、40多名員工的老闆。必須感恩社會、回饋社會!”小玉發自內心地説。他經常參與公益助殘項目,如“用我的聲音,帶你看世界”“我是你的眼系列活動”等。他表示,希望能為殘疾人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讓更多殘疾人可以像健全人一樣,擁有陽光的心靈、穩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小玉曾榮獲“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亳州好人”等稱號。

截至20xx年底,我省累計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有57.8萬餘人,已脱貧48.4萬人。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高莉介紹,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扶貧工作,將殘疾人扶貧工作納入保民生、保增長大局中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同落實。去年8月,省殘聯七代會將殘疾人“脱貧奔康”作為六大行動之一,採取系列惠殘措施,助推殘疾人“脱貧奔康”。各級殘聯主動配合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精準施策,激發殘疾人脱貧內生動力,鼓勵殘疾人通過創業就業實現穩定脱貧,實現殘疾人一人就業,全家脱貧,確保打好打贏貧困殘疾人脱貧攻堅戰。

殘疾人貧困户先進事蹟8

今年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國助殘日,本次全國助殘日主題為“鞏固殘疾人脱貧成果,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在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廣西區殘聯公眾號將緊緊圍繞“鞏固殘疾人脱貧成果 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的主題推出殘疾人脱貧典型人物系列報道,共同營造扶殘助殘的良好氛圍。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上林縣白圩鎮繁榮社區,感受殘疾人脱貧户老韋的故事。

老韋是上林縣白圩鎮繁榮社區人,肢體二級殘疾。20xx年他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户,20xx年光榮脱貧。近幾年來,他通過成立白圩鎮光華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養殖廣西山水牛致富,成為一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全村34户貧困户共同走上脱貧致富路。今年2月,老韋榮獲評“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獎。

政策幫扶 艱苦創業實現脱貧致富

2歲時,老韋患上了小兒麻痺症,下肢功能全部喪失,落下了殘疾,只能靠枴杖行走。國中畢業後,不甘平庸的老韋拖着殘軀到廣東、南寧打工,開三輪車、擺地攤、進工廠,只為心中的一個夢想——擺脱貧窮。20xx年初,在外漂泊多年的老韋帶着同樣身體殘疾的妻子返鄉創業,想安心找份事做。

“回來後我到村裏瞭解,覺得養黑山羊比較適合我們村石山地理條件!”老韋説。老韋夫婦倆用盡的積蓄,再向親友借錢,在山腳下建起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養殖場,買回26只山羊養殖。老韋每天拄着枴杖,一步一拐爬上半山腰,呼喚着羊兒回來,摔跤、跌倒成了家常便飯。那時候,他們兩個女兒最大的才3歲,夫妻倆一邊照顧小孩,一邊照顧小羊羔,創業之路走得非常艱難。

期間,老韋參加了多期養殖技能培訓,還獲得產業扶持資金6000元和“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養雞扶持,熬過了最困難的創業初期。20xx年12月,老韋參加粵桂兩廣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被評為“優秀學員”,開闊了眼界,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心。

從20xx年到20xx年兩年多時間裏,老韋養殖的5批山羊順利出欄,銷售收入達到22萬多元。初嘗創業甜頭的老韋,開始謀劃着要養殖肉牛,做大產業。

“20xx年,我們以全縣精準扶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為契機,及時把幼牛養殖作為主要扶貧產業,在縣領導的牽線搭橋下,我們和廣西山水牛公司合作養山水牛,慢慢地走上了養牛之路。目前,合作社牛存欄280多頭。”20xx年3月,老韋獲得了扶貧政策3萬元的建牛欄補助,隨後成立了上林縣白圩鎮光華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吸收10户貧困户以每户5萬元貼息貸款入股。20xx年,老韋先後投入200多萬元建起了盛榮及光華兩個養殖場,建起了一條生態飼料生產線,年銷售成品牛70多頭、山羊180多隻,利潤達到30萬元。

“已經有34户貧困户參與了我們的養牛事業,到20xx年底合作社累計分紅37.32萬元,每年發放給貧困户工資將近10萬元。”老韋説,沒有黨的好政策,特別是精準扶貧政策,絕不可能有他今天的好日子。立志帶動更多的貧困户特別是殘疾人貧困户改善生活,早日脱貧。

直面困難 帶動殘疾人脱貧致富

殘疾貧困户阿強加入到合作社以後,他對養殖業慢慢地有了興趣,現在他在家裏種點果樹,在果樹底下養雞,有了固定的收入,然後每年在我們合作社也有固定的分紅,他現在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身為殘疾人,老韋深知殘疾人創業本身就比健全人困難。他常常對自己説:要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積極扶持貧困户脱貧,幫助殘疾人創業。“

20xx年,老韋新建起一個1200平方米牧草加工場,年加工、銷售甘蔗尾稍稻草等農業廢棄物1300多噸,帶動周邊羣眾增收40多萬元。新建牛欄900多平方米,牛存欄量296頭。預計20xx年,牛出欄量達到450頭。20xx年合作社發放入股收益金37萬多元,發放貧困户工資26萬多元。

三年多來,一共有34户貧困户通過小額信貸或者務工等方式加入光華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每年給他們固定分紅以及穩定的工作崗位,截至20xx年底,全部實現脱貧。

20xx年,老韋以創業致富帶頭人的身份,到各鄉鎮新時代講習所開展講習活動,並參加全區殘疾人脱貧攻堅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20xx年,老韋參加全國殘疾人脱貧攻堅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宣傳黨的扶貧政策,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由於工作成績顯著,上林縣委縣政府授予老韋“上林縣脱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勇氣去面對貧窮。我們殘疾人和健全人沒有什麼區別,只要我們有信心去面對生活,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我相信我們能夠和健全人一樣擁有幸福的生活。”老韋説。

今年2月,老韋獲評“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我從一名貧困户成長為一名致富帶頭人,成為貧困户的幫扶者,這一路充實又不易。”老韋説,獲評“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讓他有了更大的使命和擔當,今後他還要擴大生產規模,繼續帶領村民一起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