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如何書寫返鄉觀察?

來源:文萃谷 1.01W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的深度和廣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最終認識水平。學會調查、勤於調研,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需要養成的習慣。

大學生應如何書寫返鄉觀察?

近年,名為“返鄉體”的文字表達形式每每在春節前後流行。相對於“返鄉體”的眾説紛紜,人們對大學生返鄉以及返鄉後的沉潛觀察和躬行實踐是普遍支持的。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有回鄉考察、鄉村支教、志願服務、專業調研、社會宣傳、科技扶貧、慰問演出等。各個學校的專業優長不同,因而各具特色。我所在的高校連續10年開展“千村調查”,上萬支隊伍走訪了全國8000多個村莊和超過11萬農户,撰寫了6000多篇調查報告。通過調查,帶隊教師特別是海歸教師由此“紮根中國大地做學問”,學生則獲得了接觸社會、涵養家國情懷的機會。

複雜現實世界往往需要多向度的解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的深度和廣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最終的認識水平。學會調查、勤於調研,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需要養成的習慣。

研究農村社會狀況是過去一百年間貫穿始終的傳統。梁漱溟、晏陽初提倡平民教育、鄉村建設;毛澤東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在江西蘇區展開系列調查研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央提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改革開放以後,從80年代的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到90年代後各大高校出現專門的農業發展和研究機構,直到世紀之交“三農”問題浮出水面,政府、高校和民間智慧都聚焦於此。

農民淳樸,農民也智慧。很多農民具有商業頭腦和企業家精神,沒有做過生意的農民極少。所謂自給自足,其實提供了基於家庭經營的創業機會。蘇聯戰時共產主義的“背口袋的人”,都證明了農民幾乎有着本能的商業智慧。

大學生去農村做社會調查,意義何在?

第一,有助於加深大學生對複雜國情和基層現狀的理解和把握。這可以避免枯坐書齋之中形成的理性僭越與獨斷,防止知識人將一孔之見強加於人。只有理解農村的現狀,理解中國基層社會的現狀,才能提出它何以可能、向何處去。回到現場,打開黑箱,鑽研它的內部結構,方能在理論與現實之間往返自如。通過面對面的質性訪談,那些隱而不宣的行動邏輯才會如抽絲剝繭般逐層展開。

第二,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感。持之以恆地從事一項研究需要強大動力支撐。一個必要條件是興趣,另一個引擎則是責任。自然科學的研究主要發生在實驗室中,興趣居主導地位;人文社會科學則不同,其研究對象是社會本身,只要走入社會這個實驗室,看到眾生疾苦、世間百態,就會受到觸動,產生責任意識、悲憫心境、家國情懷。將這種情感衝動和人文關懷理性化地表達出來,就能化作嚴謹的學術研究。

第三,有助於明晰大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可以從理論中來,也可以從實踐中來。當理論被現實否定時,有兩種選擇:一是老老實實認輸、放棄,並尋求新的解釋;二是探究條件和邊界的特設性問題。後者是在理論內部提問題,追問何以不可能。農村研究是一種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提出問題、檢驗理論的極好機會。

第四,有助於大學生積累直接經驗,提高交往能力。在信息時代,大腦是CPU而不是硬盤。提高處理複雜事務的能力,僅有來自書本的間接經驗遠遠不夠。直接的感性經驗,對現實世界保持敏鋭和領悟力,仍然不可或缺。行萬里路的調研,是讀萬卷書的有益補充。

大學生農村調查牽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方方面面,需要強大的統籌協調能力。

其一、注重統分結合,團隊合作,發揮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鼓勵學生以團隊形式進駐自然村或行政村。自然科學研究已經進入深度合作的境界,單兵突進很難取得進展。社會科學雖有其特殊性,但這一趨勢也應成為共識。現實中,更常見的是導師和學生所組建的學術團隊,少見學生之間出於共同的學術旨趣、問題意識,在交流碰撞中形成的團隊。導師與學生的團隊當然很重要,但多以畢業論文或導師的研究課題為紐帶,因此存在一定的鬆散性、流動性和侷限性。學生之間的合作是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學校可以創造環境,鼓勵學生利用農村社會調查發現志同道合的研究夥伴與合作對象,並對他們的後續成長提供必要支持。

其二、注重學科交叉,加強對自然村這一基本研究單位的整體質性把握。農村研究關涉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具有多學科交叉特徵。整體性地把握一個村莊,再將個案歸類整理,才能上升為對三農現狀的理性認識。對於調查研究而言,特別需要社會學與經濟學的攜手並進。理論(模型)、政策(脈絡)、歷史(路徑)、數據(事實)、經驗(個案),這五個方面軍,缺一不可。

其三、注重區域研究,深耕某一具有較好基礎的區域,進行農村專題研究。比如,長三角地區農村發展歷程、現狀、問題,值得位於上海的高校和研究機構花更多精力研究。這些地區的農村發展往往帶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標性,甚至預示着全國的下一步發展方向。

其四、注重教研並進、教學相長,既要出成果,也要出人才。學校不僅可以通過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將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創新活動等傳統內容與農村社會調查活動有機結合,也可以鼓勵青年教師參與,與學生同吃、同住、同調研,隨隊進行駐村調查併發揮諮詢指導作用。這對於加強青年教師對學生的感情、對教學的熱愛和對科研的激情,以及對於青年教師自身的成長進步都大有裨益。

我們身處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宏大轉型過程中。忠實記錄農村風貌、農民生活、農業狀況,瞭解民眾的疾苦喜樂,感觸社會的變遷脈搏,透視數據背後的實踐邏輯,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經營好各具特色的農村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平台和活動品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現實敏鋭性、紮實理論功底和研究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有助於實現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的協同共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