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焦國華文檔

來源:文萃谷 4.22K

觀察能力是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焦國華文檔

在《科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探索和體會:

一、結合創設情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形成和發展學生觀察能力的需要。正如貝弗裏奇指出的那樣,“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學術知識更重要”。

1、興趣是調動學生觀察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觀察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創設情境就是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並憑藉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而科學課中的觀察活動正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現。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做好觀察活動的準備工作,儘量把觀察活動設置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為學生創設觀察、研究的情境。

2、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在沒有明確的感知任務時,對象往往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明確了目的任務去知覺某一事物,知覺的對象就比較完整清晰。因此,必須養成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觀察的習慣。由於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繫,

而且與其他事物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繫。因此,為了提高觀察的精確性,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應該有步驟有條理地進行全面觀察,並分清主要現象和次要現象。最後還要培養好重複和長期觀察的習慣。因為很多事物的發展特別突然、迅速,由於觀察速度跟不上,還沒觀察清楚,現象就消失了。所以重複觀察才能使結果更為可靠。另外,由於觀察時,出現的次要現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窺視對主要現象的觀察,只好再進行重複觀察。為了增強觀察的持久性,還必須培養長期觀察的習慣,如飼養小動物、種植植物等,必須長期地堅持觀察。觀察時要有觀察記錄,記錄要做到準確、具體。

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心理品質。

觀察時要細心,即觀察時要細緻,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不細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規律。所以觀察不僅要親眼看,還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裏裏外外、周密細緻、精細觀察。但是單單有細心還不夠,觀察事物時更要有耐心。對複雜事物的觀察,特別是創造性的觀察,往往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需要有頑強的毅力。有些現象稍縱即逝,需要進行重複觀察;有些現象變化緩慢,需要長期觀察;有些現象因實驗失敗,需要再實驗進行重新觀察。這些都需要耐心,沒有耐心,就不可能獲得可靠、準確、理想的觀察結果。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當好學生科學觀察的引領者。

科學課上,教師的作用不是告訴,更不是灌輸,而是幫助,是引導學生把研討朝中心問題方向靠。

1、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培養其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的培養,不是靠別人哺育式地灌輸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觀察實踐中“悟”出來的。剛開始觀察時,學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説、胡幹,但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然後教師再引導他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

2、給學生提供儘量多的觀察機會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是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此外,科學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使得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找到可供觀察的實例,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思考。由於這種觀察活動的`對象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並且由學生本人相對獨立地進行觀察,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對於其他能力的發展也有着積極的作用。

四、教給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1、順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間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時間上有各自的發展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觀察時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做到心裏有個觀察的“序”。也就是説先看什麼,後看什麼,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觀察有序,才能達到觀察的目的。順序法可分為方位順序和時間順序。(1)方位順序法。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先上後下或先下後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由表及裏或由裏及表;先中間後兩邊

或先四周後中間;定點觀察或移點觀察(2)時間順序法。即按觀察對象的先後發展順序觀察。如指導學生觀察一天中太陽下的物體變化,觀察蝌蚪的發育過程等。

無論是方位順序觀察還是時間順序觀察,它們並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種觀察方法貫穿於一次觀察全過程,就不可能觀察得全面、細緻。因此,只有用多層次、多角度的觀察方法,圍繞觀察目的進行觀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變化。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焦國華文檔》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