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疑難解析

來源:文萃谷 1.28W

1、《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中但使願無違的願指什麼?

詩四首疑難解析

答:願指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願。

2、《遊山西村》中哪兩句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答: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既是寫景,同時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我們在做學問或從事科學研究的時候,有時不也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嗎?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恆,鍥而不捨,換個角度,或換一種方法去思考,有時就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這不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嗎?

3、《歸園田居》(其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

答:這首詩體現了詩人親自參加種豆鋤草勞動,早出晚歸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勞動後充實愉快的心情和歸隱後的自豪之情。

這首詩語言平淡自然。如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

這首詩在平淡之中又富於情趣。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裏,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後的恬淡閒適。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和虛景的相互補映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4、《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願無違的願指的是什麼?

答:願是指作者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願。

解析:這首詩是陶淵明辭官歸隱後作的。它是一首反映勞動生活的田園詩,從對田園風光和農事勞動的描寫中,深切體會到作者洋溢於字裏行間的那種熱愛勞動、熱愛田園生活的恬淡閒適的思想感情。作者看不慣官場的黑暗與醜惡,厭倦了官場生活。

5、《使至塞上》一詩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答: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寫景上,而寫景之中也融入了濃情。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看出蒼涼之意,而徵蓬更給人枯寂之感。徵蓬與歸雁一出一入,給人一種蕭條落寞的感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寫出了邊塞壯美景色,也寫出了作者置身塞外的深切感受。寫景意境的雄渾,把作者壯闊的心情及粗獷的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6、《使至塞上》一詩風格是怎樣的?

答:這首詩是一首邊塞詩。筆力遒勁、粗獷,意境雄渾、壯闊。

7、《使至塞上》一詩是怎樣把孤寂的心情與景物結合在一起的?

答: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敍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着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温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當中。

8、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一句有什麼意義?

答:詩人以蓬、雁自比,説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徵蓬,遠飛的蓬草。蓬是一種多年草本植物,秋枯後風捲而飛,故又叫飛蓬。胡天,這裏指西北地區。與京都長安相比,這裏又是另一番天地,徵蓬與歸雁一出一入,給人一種蒼涼之感,颯爽之意。這一句反映孤身出塞,以邊塞景色與徵蓬、歸雁相映帶。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裏卻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

9、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一句什麼意思?

答:尾兩句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是説到了蕭關邊塞,卻沒有遇到都護,候騎告訴詩人,都護在燕然前線。蕭關,又名隴山關,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候騎,騎馬的偵察兵。都護,當時邊塞重鎮都護府的長官。燕然,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東漢車騎將軍竇憲曾大破北單于,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這裏以燕然作為結句虛寫我軍勝利的情況,既符合奉使出塞的題意,又念有路程尚遠的不盡之意,使全篇雄渾一致,不落凡近無力之病。

10、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詩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答: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發異峯突起,於平常中出新奇。作者以新鮮的感受,寫出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壯美景色。大漠,廣闊無際的沙漠。長河,黃河。孤煙,燧煙。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載,燧煙是古時邊塞報平安的信號,燧煙燃狼糞,取其煙直而聚。直,狀孤煙之高,隱狀孤煙之濃黑;圓,狀落日之低,隱狀落日之殘紅。可見,直字、圓字,既是即目,又傳煙、日之神,置於廣闊空間,自有立體感受,同時極狀大漠、長河地區的平曠。清人趙殿成註釋説:或謂邊外多回風,其風迅急,裊煙沙而直上。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兩句中的直字和圓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當時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説:詩的好處,有口裏説不出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有理有情算是道出了此二句的妙處。難怪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與李賀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鈎相比,王詩寫大漠晚景,李詩寫大漠夜景,共為描繪邊塞風景的妙句。

11、《渡荊門送別》一詩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答: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像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説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詩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説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12、《渡荊門送別》一詩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答:詩中首先交待了出遊之地。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着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藴藏着詩人喜悦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側影,好像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戴天山上生活、讀書,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説自己思念故鄉,而説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13、《遊山西村》一詩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句表面寫山村的幽靜,實際上富有人生哲理。我們如何理解這兩句詩?

答:山重水複疑無路一句,極度渲染了山水之多及山水的阻隔作用,使人陷入一個近乎絕境的困惑之中,而後,接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猛然把人從困境中解救出來。這給人以極大的驚喜。人的心情也由憋悶懷疑而豁然開朗。這是寫景,同時,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我們在做學問或從事科學研究的時候,有時不也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嗎?但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同時換一種思考方法或角度,就會得到轉機,重獲希望,這不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