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文萃谷 5.64K

國小科學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科學的有效途徑,國小科學教學中有哪些反思呢?下面是的國小科學教學反思資料,歡迎閲讀。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範文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篇1

現代教育不僅要關心學生學什麼,更要重視學生怎樣學。它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知識,而要求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在“真刀實槍”的“搞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教師是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指導者,主要任務是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為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並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眼、動手動口。在教學《彈性》這一課為例,我把實驗材料、教學方法做了調整,把原來三種材料增加為五種(鋼尺、橡筋、海綿、彈簧、注射器)。教學時,各種材料同時呈現在學生面前,提出:怎麼用這些材料做實驗?然後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想法試一試。結果學生拉的拉、壓的壓、擠的擠、彎的彎……看似雜亂,但每個人都認真參與,開動腦筋,創造性地做着每個實驗。在學生做了大量彈性實驗,積累了豐富經驗後,教師問:“你用這些材料是怎樣實驗的?你發現了什麼現象?”由於學生作了充分的實驗,所以發言十分熱烈。學生彙報時,教師把這些回答簡要寫在黑板上,繼續問:“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點?”於是大家通過進一步的討論,概括出這些物體的共性,彈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個研討過程中,教師只提了三個問題,放手讓學生動手、討論,他們成了學習的主人,所獲得的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對事實材料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得出的。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就是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出來的。

促進學生自行探索能力的發展,教師還應該在教學中逐步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幾部分,分別進行研究,這是使學生會用分析法去認識整體事物。觀察與實驗,這不但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更是一種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教師要經常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學生能較自覺地利用觀察與實踐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教會學生能用對比實驗、模擬實驗,多采用探索性的實驗,少用驗證性的實驗。

學生只有具備了“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更快、更多地去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這樣才不會感到學習科學知識是苦事累事。

現代教育不僅要關心學生學什麼,更要重視學生怎樣學。它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知識,而要求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在“真刀實槍”的“搞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教師是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指導者,主要任務是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為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並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眼、動手動口。在教學《彈性》這一課為例,我把實驗材料、教學方法做了調整,把原來三種材料增加為五種(鋼尺、橡筋、海綿、彈簧、注射器)。教學時,各種材料同時呈現在學生面前,提出:怎麼用這些材料做實驗?然後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想法試一試。結果學生拉的拉、壓的壓、擠的擠、彎的彎……看似雜亂,但每個人都認真參與,開動腦筋,創造性地做着每個實驗。在學生做了大量彈性實驗,積累了豐富經驗後,教師問:“你用這些材料是怎樣實驗的?你發現了什麼現象?”由於學生作了充分的實驗,所以發言十分熱烈。學生彙報時,教師把這些回答簡要寫在黑板上,繼續問:“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點?”於是大家通過進一步的討論,概括出這些物體的共性,彈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個研討過程中,教師只提了三個問題,放手讓學生動手、討論,他們成了學習的主人,所獲得的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對事實材料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得出的。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就是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出來的。

促進學生自行探索能力的發展,教師還應該在教學中逐步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幾部分,分別進行研究,這是使學生會用分析法去認識整體事物。觀察與實驗,這不但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更是一種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教師要經常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學生能較自覺地利用觀察與實踐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教會學生能用對比實驗、模擬實驗,多采用探索性的實驗,少用驗證性的實驗。

學生只有具備了“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更快、更多地去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這樣才不會感到學習科學知識是苦事累事。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篇2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説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説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温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温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説一説將要出現的結果. 同學們只説出了兩個結果:温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説冷水比熱水温度高點,同學們説“那是不可能的.”我説“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説。”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課中演示實驗的教學反思

演示實驗時目的必須明確。演示實驗要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這是必須要明確的問題。怎樣演示,突出哪些現象,得出正確結論,這是教師要明確的,並在實驗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要明白,演示實驗不僅要指導學生觀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思維,分析現象,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演示的目的

重點還應該突出,每一個實驗必須要完整。怎樣提問題。引導觀察,怎樣突出重點,在演示過程中要層次分明。才能突出重點。突出重點應明確現象間的關係。多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農村國小科學課教學的三個原則

科學課是少年兒童瞭解自然現象、探索自然科學規律的啟蒙學科。怎樣能有效提高農村國小科學課的教學質量呢?我校在積極的教學探索研究中認為:一、要注重“實效性”原則。首先,教師要具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國小科學課涉及面廣,揭示的自然現象複雜,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自然科學知識,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他們心中的一個個謎團需要教師去解決。教師只有紮紮實實地掌握知識,才能踏踏實實地教育學生,才不至於想當然主觀臆斷地去解釋自然現象和學生提出的問題,才能將自己的教學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才能傳授給學生真知。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性,教師還應該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獲取、掌握最新的科學信息,給學生一個圓滿的説法。例如:學生知道珠穆朗瑪峯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瑪峯每年仍在以1釐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後,這個高度肯定會發生變化。而且,這個數據是相對於現在的測量技術而言的,以後隨着測量技術的提高,也肯定會有更精確的數據。

其次,科學課堂教學要“實際”。在教學活動中要儘可能向學生展示實物,出示直觀教具。國小生的心理特徵是直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由於農村國小生年齡小,生活閲歷有限,視野較狹窄,對許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學現象不曾見到,從而對教學內容產生距離感和陌生感。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向學生展示或再現實物、如學習“巖石’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巖石標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學教學演示實驗要“落實”.教師要認真做好實驗操作。一方面,要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維、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祕,認識自然規律。同時,也通過實驗操作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興奮點,把注入式的教學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把學生被動式的學習變為主動去探索,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組織好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實驗,促使學生各種感官的協調一致,不僅使學生的技能得到訓練.強化了新知識的掌握,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理解、記憶、創造等綜合素質和能力,又為培養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水的浮力時,讓學生通過在水中壓木塊和用橡皮筋吊石塊,認識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無論是上浮的還是下沉的物體,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要貫穿“靈活性”原則。

國小科學教學由於它涉及的知識面廣,涉及的事物也繁雜多樣,不僅有事物表面的認識,更有對事物本質的探討。因此,國小科學教學存在着一定的難度,要想國小科學課教學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教學方法上要“活”。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比較熟悉的事例出發,由近及遠,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地加以引導。如可以用玩遊戲的方法去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去激發孩子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可以用音樂來渲染氣氛,感染學生。

其次,教學的手段要“活”。國小生的思維是通過聲音色彩圖像等具體形象來感知的。因此,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圖片、掛圖、實物、投影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去進行直觀教學和輔助教學。這樣做,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也容易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

再次.科學課堂教學形式要“活”。科學課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書面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聯繫學生的實際,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自然科學實踐活動,如動員學生參加種植、養殖勞動,進行植物標本的手工製作,走出校門進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調查等等。如在教學兩棲動物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真實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麼共同特徵,再通過幻燈瞭解它們在繁殖和生長髮育方面的共同特徵,最後引導學生歸納兩棲動物的共同特徵。在引導學生搞校外調查活動時,學生還根據當地的生活特點提出:鴨糞對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調查報告。

三、要把握“拓展性”原則。

國小科學涵蓋了中學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它是引導學生認識自然事物的本質特徵、現象及規律的啟蒙學科。教學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適時地去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表現為:

首先,要拓展思維。教師不僅是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努力地去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善於觀察,勇於發問,勤于思考。要對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進行大膽設問,讚賞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韌勁,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其次,要拓展知識面。知識是在認知中產生的,更是人們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表現。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高有低,知識掌握也有差異,教師可以將課內的探討延續到課外,在自然活動中拓寬視野,拓展知識面,以解決學生課堂上“吃不飽”的問題。如由於條件的限制,學校有關天文、野生動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實物短缺,要上好這些課,除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外,還要組織孩子們去參觀天文台、科技館、野生動物園等。教師還要積極蒐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為教學服務,實在不夠條件,充分利用多媒體,也要讓孩子們多觀看些錄象或圖片。

再次,要拓展課堂。教學中我們當然要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但自然課教學內容多,知識面廣,知識點多,甚至有的實驗準備時間長,因而僅僅靠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去拓展課堂。

拓展科學課堂教學:(一)要認真上好科學活動課。科學活動課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如指南針的製作和應用、組織種植、養殖勞動等活動課都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二)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興趣小組.積極開展課外興趣活動,這也有助於同學們掌握和運用自然知識去探索自然規律,培養學生從小就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本領,長大後以適應先進生產力的需要。例如,在教學宇宙知識時,有學生問“太陽系究竟有幾大行星”?我給學生的解釋是:“目前我們能確定的是九大行星。有些科學家在冥王星以外又找到一些大行星,這些星星是其它行星的衞星,還是太陽的大行星呢?科學家們還在積極地證實,希望同學們也積極地去尋找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回顧科學走過的歷程,就如同經歷一次次驚險刺激的探險。不親自參與,你永遠無法體會其中的樂趣。”

學課教學重在有效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教學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3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複”葉瀾教授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教學” 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 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不斷豐富自我素養,進一步充實自己,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優化教學,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的有效補充活動。簡單地説,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學;別人如何教、如何學;如何在教中學、學中教的問題,為此,怎樣進行教學反思呢?,我想應從以下幾方面重點去進行。

一、寫成功之處

寫自己的教學機智。一節課結束後,回顧教學過程,體會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教師總有得意之處:或啟發得當,或例證精闢,或情境創設成功,或過渡語言生動,或“靈感”頓悟……,不論是哪方面的收穫,經過不斷地積累和歸類整理,勢必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將大有益處。教師一定能從中受到啟發,總結成功的經驗,如能及時記錄,可作為日後教學工作的借鑑,有助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寫學生創新和獨到之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靈感”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迸發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精彩的問答、創新的思維,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寶貴材料,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教學峯點。

二、記教學中的“失”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何況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難免會出現教材因素處理不當、偶發事件估計不足、課堂氣氛調控不好等情況。所以我們只有及時、客觀地予以記載,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並分析出問題原因,研究解決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因此,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會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法的運用,知識的講解,例題的選擇,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應等方面,課後都會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於教學工作的不足,要反覆思考,仔細琢磨,採取措施,及時補救。如課堂中問題情景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自主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有沒有關注身邊的邊緣生?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濃厚?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學過程是否存在着“內傷?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和做秀現象。通過側重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失誤之處,找到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教學新思路,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和對策。

三、寫出“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呈現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學生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訓練,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敗得失的原因何在?還有什麼困惑?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四、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的成長過程也就是不斷反思、重構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基本掌握的過程。讓教師真正意識到並切身體驗到反思對其專業發展的作用,對於督促教師自覺進行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自身也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培養持之以恆的精神、創造良好的反思氛圍,養成自覺反思的好習慣。因此,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不單單是教學經驗、教訓的總結,它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監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就一節課而言,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而不應只是課後才做的事。課前反思可以明確目標,加強自覺實踐;課中反思可以調控教學,提高教學效益;課後反思可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一句話,時時、是反思之時,處處、更是反思之地。可見養成習慣在反思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髮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只有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經常寫好教學反思,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篇3

古人曾這樣説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於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國小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説,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閲讀討論課就要以閲讀、討論為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閲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脱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台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