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生手機媒體使用影響分析及對策研究論文

來源:文萃谷 5.38K

摘 要:筆者結合貴州大學生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情況調查結論,着力分析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生活的良性與不良影響,並提出相應教育對策。

貴州大學生手機媒體使用影響分析及對策研究論文

關鍵詞:貴州大學生; 手機媒體; 影響; 對策

2011年10月,經過前期對貴州各大高校大學生手機媒體使用情況的調研,得出了一系列數據。i這些數據反映了貴州大學生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情況。如證明手機是貴州大學生使用最頻繁、便捷的媒體,是信息獲取的重要媒介。貴州大學生手機媒體的使用行為總體上保持在理性、適當的範疇中,思想也不像標榜的那樣前衞。手機媒體正在向微型電腦終端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可能性不斷改變着大學生的交流行為、思維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於前期調查的數據顯示,由於貴州大學生手機媒體捲入程度尚低,手機媒體對生活方式的改變程度也比較有限。但數據體現出貴州大學生手機媒體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徵,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前期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將進一步分析手機媒體與大學生羣體的互動關係,對因手機媒體而引發大學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響和不良影響進行分類闡釋,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1良性影響

1.1促進互動,靈活溝通 手機媒體之所以受到大學生的歡迎,正是因為它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元和便捷的溝通方式。對於大多數背井離鄉的學子而言,擁有手機,就等於與過去的生活維持着一條溝通的紅線。無論是父母家人,還是舊時的朋友。把聯繫方式留在手機裏,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時找到人。這為身處異鄉的學生提供了一種安全和緩衝機制。將過去環境中的人和現在環境中的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將時空的分離聯繫起來。使得未能及時融入新環境的學生還有退路可尋,同時也更有利於維繫因分離而失散的情誼,對於構建長久有效的關係網是大有裨益的。

手機的一對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溝通更加具有隱蔽性。在後期訪談中,有學生表示,他們會向在同一間教室裏的同學發短信,以代替傳紙條。有學生表示,他們現在已經不常用大聲喧譁的方式喊人,感覺“非常粗魯”、“丟臉”,更多是通過打電話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機溝通使當下環境秩序得以保持。許多學生表示,在乘車、排隊等 “等待期”的間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環境內,他們更傾向於把臉埋向手機,一來打發時間,二來掩飾無所適從的侷促感。手機成為一個彈性空間,既可以拉近距離,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學生能夠自主調動交流溝通的對象,實時在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之間轉移。真正體驗米蘭昆德拉所謂的“生活在別處”。

手機帶來的溝通交流方式轉變,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機軟件,成為學生熱捧的對象。比如許多女同學喜歡“水果忍者”的遊戲;用手機玩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網站,也是時尚的選擇。在學生們日常交往的過程中,許多網絡上流行的言論和價值觀,因其生動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同。這種認同甚至發展成為一種思維模式,一種身份的標識。學生們通過觀察對方會不會説“行話”,理不理解他們的暗語,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趕得上潮流,是否屬於自己這個圈子。

1.2信息獲取方式升級 所有的手機都具備隨身性與便捷性,同時,隨着媒介技術的發展,手機能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許多過去以電腦為終端載體的軟件,逐漸向手機發展。每種軟件迎合了一部分受眾的需求,每種軟件代表了一種溝通可能性。由於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如何從信息的海洋中篩選出自己想要的內容,成為當今大學生緊迫需要學習的技能。基於手機顯示特性,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節的形式呈現。在關鍵時刻,可以高效地獲取想要的知識點。但將這些知識點關聯起來,在頭腦中形成知識體系,則需要學生進行較多的思維努力。可以這樣説,信息的體外化程度越高,對人的信息組織以及創新能力要求也越高。

2不良影響

2.1割裂學習時間 日益強大的手機功能,使得手機能夠滿足學生越來越多的需求。正是由於擁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對手機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為考驗學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戰。許多學生反應,手機揣在身上,會時不時地拿出來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時間,查閲未接來電、短信等,看完之後,就不自覺地開始利用手機上網,打遊戲。把原本完整的時間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同時也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這也體現在的學生的學習習慣碎片化上:難以忍受長時間學習,需要不斷變換內容刺激。對長文章、較難理解的內容,感到厭煩,不願意下功夫。這種情況,廣泛體現在以網絡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觀的説,媒體本身並沒有過錯,只是豐富的功能,滿意的用户體驗和極低的獲得成本,讓使用者的需求和慾望無限擴張,從而導致類似問題發生。

2.2媒介依賴性增強,思維主動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這些網站不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時也成為人們的生活助手。對於不理解的問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內事問百度,外事問谷歌”。本意是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務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許多教師都反映佈置下去的作業,哪怕不是抄襲,多多少少都帶有百度知道的痕跡。學生本來的文筆、思想的閃光處在作業中,已經很難體現了。更有甚者,在考試時用手機上網查閲答案,手機成為作弊工具。

這種依賴不僅體現在學習方面,更全面體現在思維能力的降低上。針對特定事實,學生對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表現不自信,常常援引媒體的觀點來説明問題。對媒介言論可能帶有的目的性和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覺地成為媒介觀點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讓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感性的擴張,理性的萎縮 手機媒體的特性決定其不適於傳遞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導致信息碎片化。電話,不具備記錄功能,信息溝通效果與交流者聽説能力有極大關係。除了基礎功能之外,手機上網也是貴州大學生的重要應用。國內某知名網編曾説過,炒作網絡事件要遵循“三情主義”原則,即“情緒”、“情感”、“情慾”。情緒原則,炒作存在明顯不公,令人厭惡或激起公憤的事件。如,藥家鑫事件。情感原則,炒作喚起人們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媽媽吳菊萍。情慾原則,炒作勾起人類原始衝動和引起這方面聯想的事件。如層出不窮的“豔照門”事件。不管是哪種“情”,總之是將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邊緣化。在羣情激奮或激昂的過程中,收視率、點擊率飆升。事件背後的炒作者贏得盆滿缽滿,當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為被控制的對象。

誠然,手機媒體的特徵一半是由技術決定,一半是使用者的為其賦予的價值和意義。在手機媒體為受眾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環境中,大學生會不同程度的捲入媒介的話語預設之中,進而影響自身的思維方式,造成感性的擴張和理性的萎縮。

2.4個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許多大學生表示,他們利用手機上網,常常瀏覽各類貼吧、社交網站,安裝各種即時通訊軟件。每一次註冊、每發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個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儘管網站或者軟件在安裝時都簽訂各種保密協定,安全證明。但事實上,還是有大量的個人信息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時,病毒也不再是電腦的專利,手機病毒也頻繁爆發,給用户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此外,一些即時通訊軟件,在為學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時,也將學生的個人信息暴露在社會上。比如,許多使用智能機的學生反映,他們在手機上安裝了微信。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個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類似於網絡對講機。“搖一搖”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輕搖手機就能找到周邊和你同一時刻搖晃手機的人。從交際積極層面説,手機搖一搖是移動社交的新鮮方式,它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學生的人際關係平台;但相應的,也可能搖出不懷好意的陌生人。大學生所處環境相對單純,這種環境能夠保證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學生覺得缺乏新鮮感。用手機隨意一搖,就能找出許多和自己一樣有社交需求的人,對許多學生而言是一種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學生對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想象,可能會誘惑學生採取一些輕率的行為。即使學生不準備與陌生人開始線下交流,也可能因為搖動手機而將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使用非智能手機的學生也存在安全困擾。儘管各大高校長期將安全工作擺在首位,但由於騙術花樣翻新,加之學生思想較單純。因電話、短信而詐騙上當的事件在學校時有耳聞。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收到過“匯款”、“中獎”等虛假短信,少部分的學生因此上當受騙。

3對策分析

面對手機媒體利弊參半的複雜影響,簡單地採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學生接觸手機,在當今社會形勢下肯定是不現實的。學生的需求是導致手機媒體的使用行為的根源,取締工具,並不能使需求得到滿足,反而會導致強力反彈。教育要與時俱進。新時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審判者的角度教育學生,應該利用身邊的各種機會和媒體,創造和諧的溝通範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只有心悦誠服,才能標本兼治。大學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應更趨向“無形”,“無招勝有招”。所有的管理與幫助,終將通過被管理者和被幫助者自身發揮作用。

手機媒體的`優點與缺點是客觀存在的,教會學生趨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為教育服務,為學習、生活服務才是關鍵。

3.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瞭解,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作為教育者,要保持對時代變化的敏感,應作為引領者啟發、領導學生,而不是被動地被新變化拖着走。對媒介現狀的不瞭解,對學生變化的不清楚,必然會導致教育的失語。儘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對媒介環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表示憂心,對新媒體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復歸以書本為代表的冷媒體的統治地位。但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是不可逆轉的。要想引導學生趨利避害地使用手機媒體,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手機媒介使用情況。瞭解應該是設身處地,交換立場的,但同時要保持研究的獨立性,不應過度捲入。

3.2發掘多元需求滿足手段 按照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解釋,需求的滿足與否,是決定使用行為的關鍵。貴州大學生手機媒體的使用行為,取決於自身的需求與媒介接觸成本之間的比例。手機的基礎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對低廉,而基於上網流量的各種運用,特別是3G網絡,則對手機終端及費用要求較高。前期調查顯示,貴州大學生的手機媒體使用行為很普遍,誇示性消費意識不強,依賴程度保持在相對理性的範圍內。這與貴州大學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費是相關的。針對這一特點,教育者可以發掘成本相對低廉、內容更加積極,更有利於引導的多元需求滿足手段。

3.3趨利避害的使用引導 手機媒體為受眾提供了多元的傳播溝通方式,從人際傳播,到羣體傳播,再到大眾傳播,都可以通過手機終端得以實現。利用這一媒體,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不同層面進行溝通和交往,以實現不同的傳播效果。對於手機媒體的積極影響,教師應積極肯定;對消極影響則應充分強調,引起學生重視。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機媒體。

3.4強調信息歸納提取能力 課堂上,承載知識的媒介仍然以書本為主,但課餘時間,學生越來越多融入到電子媒介的氛圍中。兩種媒介形式對大學生的思維要求是不同的。以書本為代表的冷媒體運用的是線性思維模式,需要調動學生較多的發散性思維去完整信息內容;而電子媒體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圖像為主。在接觸此類信息的時候,學生易被媒體節奏控制,被其簡練的話語風格,直觀卻是選擇性呈現的內容影響。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強調發散性思維,更要鍛鍊學生的歸納能力,以形成獨立的判斷和價值取向。

經調查,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勢力對貴州大學生生活各方面的滲透力不容小視。作為教育者應充分把握受教育對象的生活環境、思維特徵與發展趨勢。通過調查分析,審視當下高校教育的得與失,培養新媒體意識與素質,是當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保持前瞻性,與時俱進,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美]尼爾·波茲曼. 娛樂至死. 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6):53-57.

[2] 肖榮春,白金龍. 移動的自留地:知識青年,新媒體賦權,場景生產與媒介素養——以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實踐為觀察.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01):52-5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