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溝通與人際關係的練習

來源:文萃谷 3.15W

在改善兩人之間的溝通效果或關係上,感知位置平衡法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改善溝通與人際關係的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改善溝通與人際關係的練習

1. 感知位置平衡法(面對權威人物)

一般來説,解決問題需要問題雙方同時在場,而“感知位置平衡法”則可以在另一方不在場的情況下,改變一方對另一方的看法(感知模式)。因為一個人的思想和身體由內心支配,所以,如果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感知模式改變了,當他再次面對那個人的時候,其聲調、身體語言、所選用的文字和由此形成的説話與行為模式都會發生改變,這樣,後續的溝通效果和關係便會從此不同。

在改善兩人之間的溝通效果或關係上,感知位置平衡法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兩人各自懷着原來形成的與對方的這份關係(感知模式),之後每次遇到對方時都會憑藉這份關係(感知模式)去決定對話和行為。假若雙方都沒有改變各自內心的感知模式,則每次交流都只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假若其導致了雙方的吵架和衝突,而雙方仍不改變這種模式,情況便不會有轉機。

感知位置平衡法是把內心的“感知模式”經由一把椅子實物化,憑藉改變自己內心的一些信念、價值觀和規條,並且經由一些語言和行為將那個感知模式改變,因而下次與同樣的人見面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和行為,亦是態度上的改變,而這樣的語言和行為的轉變,亦會引起對方產生與之前不同的反應。如此雙方互相做出更正面的反應和改變,溝通效果和關係便會改善。

這個技巧不一定只用於解決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溝通和關係問題。若雙方本來關係就已經很融洽,但想有更高的提升,這個技巧也同樣適用。而且,這個技巧不但可以讓輔導者幫助受導者運用,受導者自己也可以自行運用。步驟如下:

1)受導者心中選定一個想與之提升溝通效果或關係的人,然後安放兩把椅子,一把受導者自己坐,另一把放在受導者對面正中的一個讓其感到舒服的位置。受導者想象另外一個人坐在椅子上。

◇受導者把代表這個人的座椅拉近一些或拉遠一些,以自己內心感到最能代表實際情況的距離(而不是內心所希望的距離)為宜。注意這個位置與自己的距離,以便稍後驗證效果。

◇受導者想象並感受另一個人的面部或身體是否與其正面相對,若對方是以側面或側身相對,則需要調整對方的椅子,使其面部或身體慢慢地調校至與自己正身、正面相對的位置。

◇受導者想象並感受對方雙眼的位置是否與自己的處於同一水平位置,若不是,需要把兩人的視線調校至同一水平位置(受導者可以想象自己能任意升降對方或者自己的椅子)。

◇若受導者看到的只是黑白景象,則需要將其調校為彩色景象。

2)做好以上的工作後,受導者要想象並感受對方坐的姿勢和麪部表情,同時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是第一位置)。(見圖12-1)

3)讓受導者平靜下來,並使其與自己的內心感覺聯結,然後引導他走到對方的位置(這是第二位置),模仿對方坐的姿勢,想象自己已經變為對方,正望着坐在第一位置的“自己”,感受“自己”的身體姿勢和麪部表情,注意此刻內心的感受。

4)受導者走去第三個位置(抽離位置,這個位置距離第一和第二位置都是相等的),從這個位置想象並感覺第一位置的“自己”和第二位置的“對方”的姿勢、面部表情,同時體會他們各自的內心感受,然後再感覺一下:

第一位置的“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事去改善與對方的關係,例如説某些話或者做某些行為。

第二位置的“對方”可以做些什麼事以改善兩者之間的關係?若要使對方提早或加快做這些事,第一位置的“自己”又可以做些什麼?

5)受導者返回第一位置,坐下想象自己看着對方,在心中説出剛才在第三位置想到的改善兩者關係的話並做出行動。完成後,感受對方的表情有什麼變化。

6)受導者走去對方的位置,模仿他的姿勢坐下,想象自己已經變成了他,然後望着對面的“自己”,聽、看、感受一遍剛才“自己”所説的話和所做的行為,注意內心的感受有怎樣的改變。若有想説的話或迴應的行為,就向對面的“自己”説和做一遍。

7)受導者走回第一位置,重新變為自己,看着對方,回想一下剛才自己對他説的話和做出的行為,然後留心聽、看、感受一遍對方剛剛所説、所做的迴應。注意一下內心感受的改變。若有想説的話或迴應行為,向對方説和做一遍。

8)重複步驟6與7,直到出現滿意的效果。若未能達到滿意效果便已經沒有了新的改變動力,則讓受導者再走去第三位置(抽離位置),重複步驟4至7。

注意事項:

1)跟着上述的步驟去做,做到步驟3之後,便沒有嚴格規定“下一個步驟應該是哪一個”,而是應該隨着情況發展的需要和受導者內心的感覺而進行。

2)若某人的某些行為使受導者無法接受,因而不能順利運用這個技巧,則可嘗試先找出那個人的那些行為的正面動機,即運用“意義換框法”或“一分為二法”把受導者不能接受的行為和信念、價值觀等剝離出來形成第二個“他”,然後把第二個“他”往受導者的左邊拉遠,而只和剩下的受導者可以接受的第一個“他”繼續運用這個技巧。

2. 一分為二法

這個技巧專門處理需要與自己不能接受的`人相處的情況,例如與一個脾氣不好的上司、顧客或者一個性格不合的同事或家人相處。

輔導者首先對受導者解釋:沒有人是完美的,受導者本人也不是完美的,所以不能要求其他人完美。重要的是,雙方都有對方能接受或需要的東西(都有使對方提升的價值),把這些東西聯結起來對雙方都有好處,而世界也可以因此變得更好一點兒。因此,我們應該做的只是把阻礙雙方合作的元素抽出來,使自己與對方相處時能夠達到滿意的效果。方法如下:

1)引導受導者想象對方站在自己面前,有清晰的視、聽、感覺細節,例如穿什麼衣服、有什麼表情等。引導受導者想象把對方放到大型的計算機屏幕上,使用先進的計算機觸屏技術,在電腦屏幕上把對方一分為二——從原來的一個人向左邊拷貝出一個較小、較暗的對方出來。(若受導者是慣用左手的,則這個分出來的人應放在對方的右邊。)

2)引導受導者對着對方的原型説:“我知道你能夠使我有所提升,我也知道與你有更好的配合更有可能達到‘三贏’的效果。我並不完美,所以我也接受你不完美的這個事實,我現在把妨礙我們配合得更好的因素移開,使我們的關係能夠更融洽,合作更有效果。”具體分解如下:

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我自己也並不完美。

所以我接受你並不完美的事實。

兩個人在一起唯一的意義是讓彼此得到提升。

和你在一起時,你能給我一些價值,讓我的人生更成功快樂,讓我能夠成長。

謝謝你。

對我有意義的才是我應該專注的對象。

對我沒意義的我不用管。

我已經將沒意義的部分移開了。

這樣會使我們的關係更融洽,合作更有效果。

也會使我更開心、輕鬆。

我希望你跟我在一起時也會感覺到我帶給你的價值。

3)引導受導者想出一項不能接受對方的東西,然後用手指凌空把它從對方的原型中抽出來,移到對方的小拷貝上。用這個方法逐一把對方身上所有受導者不能接受的東西移到對方的拷貝身上。最後還可以將“對方身上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受導者不能接受的其他東西”也轉移到拷貝身上。如果受導者説不出對方有些什麼不對之處,也可以將上句換成“説不出來但是不能接受的東西”,同樣地把它轉移出去。

4)引導受導者把這個拷貝向更左邊的方向移動、推遠,縮小他的形象,使他變得更小、更暗。引導受導者把這個拷貝放在左邊一個最不妨礙兩人關係發展的位置,但仍能用眼角的餘光看到,以保持對他的警惕,避免他身上這些不能被接受的東西對自己造成傷害。

5)引導受導者看着對方的原型,提醒受導者這個對方能夠幫助自己有所提升,同時他已經沒有了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東西而只剩下能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了。引導受導者調校對方原型的形象,讓他變得更大、更清晰、顏色更鮮明,然後把這個原型拉近至一個讓自己感到最舒服、最有推動力的位置,嘗試向右邊移動,來找出這個位置。引導受導者看着對方的原型,在心裏對他説:“為了自己的提升,為了‘三贏’,我會與你配合。”

3. 接受批評法

這個技巧適用於被別人批評後容易感到不開心的受導者。對別人的批評特別敏感的人是因為自己有身份的問題需要處理。在還不適宜處理身份問題的時候,這個技巧能夠幫助受導者更有效地處理因受批評而產生的負面記憶和情緒。

方法:

1)引導受導者回憶被批評的情景,看到當時的批評者和被批評的自己,想象在自己的身旁設有一隻大的垃圾桶。

2)受導者在腦中把整個批評過程重演一遍,在批評者所説的每一句話後都停頓一下,想一想這句話對自己到底有沒有幫助。若有,則讓那一句飛過來進入自己的心裏;若沒有,則想象那一句話已經飛去垃圾桶裏了。如此逐句檢查,直至整個批評過程完成為止。

3)若受導者仍然有一定的氣憤情緒,引導受導者想象未來的自己如何因為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批評而得益,讓他看到、聽到和感受到因得到益處而變得更好的自己。再引導受導者對批評者説:“對我有幫助的我已全部留在心裏,讓我得到更好的成長,為此我對你表示感謝;對我沒有幫助的我已放下,讓我可以活得更輕鬆。”

4)打破狀態,做未來測試。

4. 自我整合法

這個技巧是我在2001年年初創的,目的是處理一個人內心的矛盾衝突。這個概念來自“衝突融合法”(Conflicts Resolution)及我自創的“接受自己法”。衝突融合法處理的是一般信念的衝突,而自我整合法處理的是涉及自己身份信念的矛盾,例如,內心覺得應該去做某件事但又不想去做,內心總有一個責備、批評自己的聲音。以下采用後者為例。

首先需要確定內心的兩個衝突的立場,定出“第一角色”和“第二角色”。把這兩個角色清楚地分開並明確其定義,這對達到技巧的效果很重要。“第一角色”就是現實生活裏的本人,而“第二角色”則是內心批評或否定的聲音。例如,受導者想去參加考試但是同時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在否定自己,叫自己不要去,怕自己會出醜,“第一角色”就是想去考試的自己,“第二角色”就是那個否定自己的聲音。簡單地説,“第一角色”是在人生裏向前走、想做點兒事使人生更成功快樂的自己,而“第二角色”就像坐在雲端伸出手指責、批評或者總是在搗亂的自己。

這個技巧的目的不是幫助或者促使受導者做出決定,因為輔導者無法知道怎樣的決定(甚至做或不做決定)才是真正對受導者好。這個技巧的目的是讓受導者內心對立的兩股力量融合為一股,從而無論受導者怎樣決定,這股力量都能幫助他,他會感到身心更加和諧一致,更有動力向前;同時,也能讓他得到更多肯定,變得更加積極。

方法:

1)在兩張紙上分別寫上自己內心的兩個角色(同樣都是寫上自己的名字,但用不同顏色的筆寫)。把兩張紙相對地放在地上,相距2~3尺。

這個技巧總是讓受導者站在“第一角色”的位置開始,然後站入“第二角色”,最後再站回“第一角色”結束。

2)引導受導者站在“第一角色”前面,看到對面有一個愛批評的“自己”。想一遍有關的事或行為,問問自己:“這樣做想得到些什麼?”受導者的回答應該是他行為背後追求的價值,也就是他的正面動機。輔導者再問受導者在那個正面動機背後又想追求什麼價值:“這個又能帶給你什麼?為什麼它這麼重要呢?”一遍又一遍地這樣問,直至他所回答的正面動機達到身份的層次(例如“我想擁有一個成功快樂的人生”“證明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證明我可以照顧自己”等),便可以讓他站出來了。(見圖12-6)

3)引導受導者站入“第二角色”,看着對面的“自己”,想一想自己是怎樣責備批評對面的“自己”的,然後問自己:“責備他的目的是什麼?想得到些什麼?”與上面一樣,找出責備背後的價值需要,也就是正面動機。一遍又一遍地問,直至找到的正面動機達到身份層次。這時受導者會發現,原來兩個角色背後都在追求同樣的身份層次的價值,然後引導受導者站出來。(見圖12-7)

4)再引導受導者站回“第一角色”,面對“第二角色”説出以下的話:

我做這件事是為了(找到的身份層次的正面動機)。

你責備我、批評我,原來也是為了(找到的身份層次的正面動機)。

原來我們都是為了使(自己的名字)活得更好,有更成功快樂的人生。

當我們的力量結合在一起時,我們會更能幫助(自己的名字),使(自己的名字)活得更好,有更成功快樂的人生。

現在,是時候讓我們結合在一起了。

5)引導受導者閉上眼睛,伸出雙手,想象握住對面“自己”的雙手,慢慢地把對面的“自己”拉過來,擁抱他,感受他把頭靠在自己的肩膀上,然後在他的耳邊輕柔地、細聲地説出兩句只有彼此知悉的話,來肯定兩份結合的力量會多麼有力地幫助(自己的名字)。再聽聽他也在你的耳邊説出的兩句話,讓二者的結合使(自己的名字)活得更好,有更成功快樂的人生。然後感受一下兩人融合在一起的感覺,當受導者感到這份感覺所帶來的舒服時,要大力吸氣,使這份感覺在體內膨脹、變大,充斥全身,好好地享受這份舒服,同時充滿力量的感覺。引導受導者慢慢地睜開眼睛。(見圖12-8)

6)打破狀態,做未來測試。

5. 避彈衣法

避彈衣法是我在1998年發展出來的,靈感來自Sally Chamberlaine和Jan Prince合著的From the Inside Out一書。這個技巧對於輔導有強烈不安全感、內心力量薄弱、容易因別人話語或行動而感到受傷害的人特別有用,對輔導不能接受別人批評或者常感覺受迫害的人也很有效。

這個技巧需要用到受導者內視、內聽、內感覺三個內感官的經驗元素,輔導者可以根據受導者的慣用內感官而增加該內感官的經驗元素的運用比重。

以下是步驟及輔導者向受導者説的話:

1)現在你繼續用這樣舒服和放鬆的姿勢坐在這裏,閉上眼睛,想象面前有一間用避彈玻璃做的避彈室。這是世界上質量最好的避彈玻璃,有暗黃、暗綠和暗灰三種顏色,挑選一種你感到最安心、最舒服的避彈玻璃吧。(假設受導者選擇了暗黃色)

2)現在你走進這間避彈室,發現天花板都是用同一種避彈玻璃做成的。現在你把避彈室的門關上。當門一關上,你發現外面的聲音全部都聽不到了,只能聽到我説話的聲音。在避彈室的中央有一個控制按鈕,現在的科技發達,通過這個按鈕足以讓這間避彈室變成一件避彈衣,無論你去什麼地方它都可以給你提供最好的保護!你決定把這麼好的避彈保護永遠帶在身邊,所以,你按下了那個控制按鈕。

3)你會注意到,很奇怪地,避彈室的四面牆和天花板正慢慢地向你靠近,並按着你的體形改變着它們的彎度。慢慢地它們包圍了你,形成了一層衣服般的保護膜,包裹着你的全身。在眼睛的位置,這件避彈衣開了兩個洞,使你所看到的世界能夠保持原來的顏色;而在鼻子和嘴巴的位置,這件避彈衣也分別開了一個洞,讓你可以繼續呼吸和説話。

4)這件避彈衣現在已經完全地包裹着你的全身,保護着你。科學真是神奇,它竟然可以一點兒重量也沒有,更沒有讓你產生任何不方便的感覺!你看看自己的手,看到一層淺淺的暗黃色,它在提醒你這件避彈衣的存在。

5)現在,你想象一下自己走到街上。再看看你的手臂,仍然可以見到那一層淺淺的暗黃色,它在提醒你那件避彈衣仍在身上。你繼續走,見到兩三個頑童在街上相互追逐,其中一個頑童在擲石子,有兩塊小石子打中你的身體。但是,很奇怪,除了聽到“叮”“叮”兩聲,看到小石子都反彈開去,你身上並沒什麼感覺。你心裏感到很高興,也對這件避彈衣的效果充滿信心。

6)你繼續在街上走,看到兩個醉漢在路旁吵罵,其中一個看到你,忽然間向你罵了兩句不堪入耳的粗話。奇怪的是,這些粗話也好像剛才的小石子一般,竟然也是“叮”“叮”“叮”響了數聲,都反彈開去。現在,你完全信任這件避彈衣,知道它會在以後的日子裏隨時隨地保護你,不受別人話語或行為的傷害了。你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上,看到那層淺淺的暗黃色避彈衣,再一次肯定這份保護的存在,心裏感覺有一份很舒服的安全和自信所帶給你的力量,你愉快並安心地向前面的路繼續邁進。

7)打破狀態,做未來測試。

6. 寬恕法

“寬恕法”來自NLP療法,我後來接觸了系統排列的學問,才明白:一、面對系統中比自己的序位更高的人,不適宜用“寬恕”二字,而可以改用“你所做的事情的責任交還給你自己去承擔”;二、運用“付出與收取平衡”的概念,所説的話要改為:“你做的事情裏對我有用的部分,我把它們放在心裏,並因此感謝你;對我沒有用的部分,我把它們交還給你。”然後,加上“逐步抽離法”和“把價值和意義儲留心裏”的技巧,就可消除受導者心裏輕度需要做出寬恕的事情。至於重度的事情,則需要運用創傷治療的技巧,包括“信念種入法”等改變信念的技巧方可完成。

但是,“寬恕法”仍有它存在的價值,特別是處理受導者跟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的問題,所以在這裏特別列出。它運用的是“經驗掣”的概念。

步驟:

1)建立四個經驗掣:輔導者確定清楚受導者需要處理的問題(一般會是朋友做了一件不恰當的事,受導者覺得需要跟這個朋友維持或改善關係,但又放不下那件事情),讓受導者放鬆下來,然後引導他回憶曾經有過的四種情況:

◇一件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

◇一件本來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後來發現也許不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一件本來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後來發現可以接受,並且願意去做出改變來接受;

◇一件本來不能接受的事情,後來改變了,而且帶來了很好的效果。

引導受導者按上述方式逐一找出這樣的經驗,用四張白紙分別代表這四種經驗,按次序排列在地上。

2)改變信念系統:引導受導者思考有關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受導者必須在原有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方面有所鬆動,這個技巧才會有效。其步驟如下:

◇引導受導者站入“第一次經驗”,充分回憶那件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待內心充滿那份感覺時,再完全靜止站立10~15秒,此過程中要越來越大力地吸氣。然後讓受導者從剛才的位置站出來。重複整個程序一次,之後打破狀態。

◇引導受導者站入“第二次經驗”,充分回憶那件不能接受但後來發現可以接受的事情,待內心充滿那份感覺時,再完全靜止站立10~15秒,此過程中要越來越大力地吸氣。然後讓受導者從剛才的位置站出來。重複整個程序一次,之後打破狀態。

◇用同樣的方式完成第三、第四次經驗。每次之後打破狀態。

◇引導受導者將這四次經驗的效果連貫起來,做法如下:讓他先站在第一張紙上,待那份感覺充分出現時站上第二張紙,待第二次的經驗感覺出現時站上第三張紙,直到站上第四張紙,之後打破狀態。若有需要,重複這個步驟。

◇引導受導者想着那件需要處理的事,踏上第一張紙,在每張紙上停留15~20秒,或者讓受導者自己決定在每張紙上停留的時間,如此從第一張紙逐一經過第二、第三張紙後到達第四張紙。若有需要,重複一次。

3)打破狀態,測試效果。

  如何打理人際交往與溝通

人們身處複雜的社會之中,必然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地位,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任往會忽略防範九種人,中了“九面埋伏”。對於這九種人,有時候又不得不接觸,在與這九種人交往中,要分清利和弊,然後趨利避害,見風使舵,掌握技巧,這樣才能使自己更“安全”。

尖酸刻薄的人

尖酸刻薄型的人特徵就是和別人爭執時往往挖別人的隱私進行人身攻擊,並且不留餘地,冷嘲熱諷無所不至,不管對方的自尊心是否受損、不管別人的“面子”,只管伶牙利齒的傷害別人。對於這種人,能不招惹他就儘量的避開,假如要跟他來往,就不能跟他説你的隱私,否則讓他抓住“把柄”,惹鬼上身。

誇誇其談善於拍馬屁的人

對於這種人,要小心防範。對於他的誇誇其談你明白就好了,相信精明的人也知道他的為人,不必挑他的”刺“去得罪他,反而不可與他為敵。平時見到他可以假惺惺的笑臉相迎,和和氣氣的。如果你是他的上司,他跟你吹牛、拍馬屁,就當是看他在“精彩表演”好了,觀察他有什麼居心。如果他是你競爭對手,你就對他來招“笑裏藏刀”。

挑撥離間的人

吹牛拍馬屁的人不損人利己,而挑撥離間的人是損人利己,是害羣之馬,將人際圈弄得人心渙散,禍害無窮。這種人能不接觸就不接觸,想辦法不要跟這種人交往,跟他保持距離為妙。

第四種:口蜜腹劍的人

這種人的心機很重,嘴巴説話象蜜糖一樣甜,可是他表裏不一使你往往對他防不勝防。對這種人當你摸不清楚他的心事時,最好不要跟他太親近,如果他要親近你,對他找理由能閃就閃。要不就“過濾”他的話,要懂得哪些話可對他説哪些不可説,不要被他的甜言蜜語給忽悠了。

翻臉無情的人

這種人翻臉比翻書還快,心情多變得象六月的雨,説下就下,令人琢磨不透。當他翻臉時,不要問他理由,他聽不進去別人的話。翻臉不認帳的人,似乎得了一種“忘恩計仇病”,別人對他的恩德,他可以因為一點小事不順他的心,就全盤皆翻。面對這種人,不必跟他一般見識,情緒多變只會造成身心不健康,瞭解他的壞脾氣,不用理會他就得了。

僨世嫉俗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非常看不慣,覺得社會變了,世態炎涼,世風不古,人心險惡了,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這種人只是尋找一種宣泄,他不至於人心不善。跟他在一起,只要聽他講就行了,不必符合也不必反駁。有時候聽他講一些僨世的大道理,有可能讓你發現新的問題,得到一點靈感呢。

雄才大略的人

“虎行天下吃肉”,大概就是指這種類型的人,他胸懷大志,眼界開闊,不計較個人得失,善於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結交廣泛。跟他在一起可以學到不少東西。這種人野心很大,他現在只是表面上風平浪靜,有朝一日,他會卧薪藏膽,如鷹沖天。遇見這種人,也只有跟他一起前進,才不會被淘汰。

城府極深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經常保持沉默,令人摸不透他的心事,他不輕易説出他的想法,心理有話而不輕易説出口。所以你跟他接觸就只有主動,其實他可能已經通過你的直率而操縱了你的想法,你有可能上他的當還不知道。與這種人相處很悶,但是有可能他一言九鼎,言出必行。跟這種人你要了解他的本性,才可以跟他交心。

躊躇滿志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高見,常自以為是,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高明,有點“自大狂”來着。他可能是未經歷挫折,未承受過失敗,造成他自大狂妄。這種人他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必跟他反駁,只有等他成長、成熟,等他嚐到些失敗的苦果,才能真正的改變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