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9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1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內容包括: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真分數與假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最大公因數與約分,最小公倍數與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本單元教學的特點就是概念教學,教學的重點是概念的形成,教學的難點是概念的形成和運用。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將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的產生,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並理解與分數有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約分、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技能。這些知識在後面系統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及其應用都要用到。因此,學好本單元的內容是順利掌握分數四則運算並學會應用分數知識解決問題一系列實際問題的必要基礎。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用好直觀手段。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且比較抽象。而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因此,在引入新的數學概念時,適當加大思維的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為直觀。教學時加大思維的形象性(比如:圖、線段圖、集合圖)

二、及時抽象,在適當的抽象水平上建構數學概念的意義。

在充分展開直觀教學的基礎上,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由實例、圖示加以概括,建構概念的意義。

三、揭示知識與方法的內在聯繫,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方法。

比如:約分和通分,這兩概念學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學時要提醒學生,不管是約分還是通分都是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使分數的大小保持不變,約分就是把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變小,而通分則是把幾個異分母分數變成同分母分數。

①商不變的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聯繫

②分數的基本性質與約分、通分的聯繫

③用字母表示數: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的基本性質(0除外)

④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約分

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通分

⑤單位換算——除法——分數——約分。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最簡分數、約分的意識淡薄。

學生對約分,結果保留最簡分數的意識淡薄,教學時要加強。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2

顧老師將本單元學習的主要知識歸納為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分數的概念、分數的分類、分數的基本性質及其運用、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通過顧老師的整理和複習教學,幫助學生鞏固對分數基本概念、基本性質的理解,提高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水平,增強知識的運用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顧老師力求突破傳統複習課的教學方式,嘗試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複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集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

顧老師還特別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歸納複習與整理的方法。整理過程中,老師鼓勵學生用合理、簡潔、清晰、有特色的形式進行整理,藉此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品質和創新意識;在相互評價整理情況時,引導學生比較歸納總結出根據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進行整理的方法,並鼓勵學生今後用這種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識。這樣從整理和複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方法、步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這節精彩的複習課裏,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性質等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初步學會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整理有關分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都源於顧老師別具心裁的教學設計和名師的教學能力,真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3

教學在一個小故事中拉開,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還在學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況中評價學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價值,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這似乎與數學教學無關,但教育與教學是不該分的,而我認為教學遠沒有教育對學生的意義更大。

在教學單位“1”的'概念時,我從學生熟悉的數字1引入,讓學生説説1可以表示什麼,從而歸納不但可以表示1個物體,1個圖形、1個計量單位,還可以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1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得出1如此多的實際意義是數字1的外延,並在1上加引號,由此定義單位“1”。然後讓學生説説手邊什麼可以看作單位“1”練習內容有些少,特別是對一個計量單位如1分米1釐米1千克等學生説得少,引導也沒有跟上。

在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基礎上,我通過對摺圓形的紙片引導學生依次得到分數21,41,81這些是學生以前學習過的,然後我通過問: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這樣的1份是81,那麼這樣的3份呢?學生很容易得出83這個分數,然後問5份呢?7份呢?引導學生分別得出分數,於是我質疑:81,83,85,87這些分數,你發現了什麼問題?學生髮現分母都是8,引導學生髮現這是因為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數不同。我並沒有急着肯定學生的發現,而是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來表示一個分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並引導學生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敍述自己是如何得到這個分數的,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內容中得到不同的學習情況,並通過充分的交流讓學生髮現傾聽別人的發言也是重要的學習途徑。此處應該再通過比較,發現把單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或表示不同的份數,所得的分數都是不同的。此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表示的什麼意思。

關於分數單位,我選擇讓學生在閲讀課本的分數意義概念後提出。本來設計時計劃讓學生再想一想12根小棒看作單位“1”平均分,可以得到哪些形如1的分數的,因為前面學生都提到了,而且時間剩下的也不多了,於是只有作罷,教學反思《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然後趕緊練習説一説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和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練一練的習題效果不錯,於是我對練習中的相似習題省略,但數軸上的單位“1”和如何正確得出各分數相對應的點是比較難的,於是僅剩的時間我留着處理了這個習題。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4

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地認識了分數,對分數有了一定完整的認識。這個單元,學生學習了比較長的時間,這麼多知識可以整理一下。從分數的意義到分數與除法關係,再把分數進行分類,然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此基礎上學習了約分和通分,最後學習了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這些內容的安排是有邏輯順序的,而且又是相互關聯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學生學習和的作業情況,總感覺有幾個問題很難處理。

第一、學生的技能訓練有點不太到位。

按照教材內容的進度,其中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也要6課時,那麼整個分數的內容,連練習課在內也只有17課時的時間。而其中通分、約分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時間就更少。時間少了,那麼對於學生的各個知識點的基本技能訓練好像不太紮實,特別是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因為在學生的練習中經常反映出約分不約或約分沒有約盡,還有就是約得很慢。這些現象又導致了小數化分數時,出現“部分學生把小數寫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時,卻不能進行很好地約分,或者約錯”的現象。“温故而知新”,只有鞏固了有聯繫的舊知,那麼學習與舊知有關的新知,才能更好地理解並掌握。這也是教育學中所説的鞏固性原則。因此,對於這些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技能的熟練掌握,對後面的約分和通分又起到了很大連貫作用,而對分數與小數的互化又起到了積極的影響。所以,如果前面的知識點掌握得不到味,一些基本技能不太熟練,那麼勢必會影響到後面的學習。這一點在這一單元中感覺比較深。因此,在平時的練習時,除了一些作業本上的題目(綜合性的)以外,還是要適當增加一些基礎性的練習:如小數與分數的互化,通分和約分,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假分數化整數或帶分數的練習。通過這些少而精的練習,讓中下學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得到鞏固。

第二、有些知識點到底學不學?這一單元的好多知識在老教材裏是有的,但是在新課程中又不上了,只是放在了“你知道嗎?”中,很難取捨。學,就要再花很多的時間;不學,感覺這些知識又很重要。如:分解質因數,如果不學,後面的一些用分解質因數的知識,就不能後續地學習“你知道嗎?”,特別是判斷能不能化有限小數的方法。學了,又不是讓學生看一下書就行,有些內容還得上一節課的時間。這一點,在教學中真的很難適應,特別是像“分解質因數“這些比較重要的知識,該如何對待?

第三、難度降低,那麼要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在教師用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對學生的要求有所降低,如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那麼要求降低了,練習中的要求是不是也降低了呢?再如三個數最小公倍數,部分學生就難以解決,當然這也跟學生的差異和老師的滲透有關。要求降低,到底降到怎樣的程度,對不同的學生要求如何?真的很難把握。再如分數的比較大小,在練習中早已有滲透,雖然比較的方法有很多,有約分、通分、化同分子、找一箇中間數等等方法,但是對於學生的要求如何呢,是不是對所有的學生要掌握。個人的理解是:難度降低,不是等於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降低,而應對學生更高的要求,關注課堂,關注知識與方法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充分地理解知識,這樣才能對形成熟練的技能有很大的幫助。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5

聽了顧老師的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通過這堂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其中包括

1.複習課,不應該是老師生硬的給學生不停的灌輸整個單元的學習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整理。學生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要不老師清楚的多。對於普遍覺得有難的問題,可以拿出來大家一起討論,集思廣益。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2.將單元內容用知識網絡來構築。先有學生自己梳理,可以加深印象。然後小組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點,最後全班進行整理,查漏補缺。最後全班進行整理。這樣將知識網絡形成之後,可以方便學生以後的複習。

3.導入新穎,以語文古詩進行導入,提出與數學相關的問題,環環相扣,聯繫緊密。能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思維活動運作。

4.讓學生自己暢談自己的想法,發揮了學生自主性

5.課堂上不斷運用鼓勵性的話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這些都是我要在今後的課堂中要學習的寶貴的經驗。但是我認為在這節課中,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時間過長,並且代表性不是很明顯,導致後面練習的時間很少。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6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整理與複習”這是一節複習課,複習課一方面學生比較厭煩,積極性難以調動;另一方面是複習課需要將一單元的零散知識系統起來。針對這兩點,本節課顧老師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複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集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經歷系統整理和複習所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內在聯繫和相似內容之間的差異。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方法,集體總結方法,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將知識點重新建構,形成知識網絡。讓他們合作設計,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與合作性。這點做得很好。其次,顧老師很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學會了整理知識的方法,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建議:

最好在整理知識的同時,插進一些練習,讓學生在邊整理邊練習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7

本學期第四單元是《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在課堂上,我與學生先後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其中包括了“分數大小的比較”,也學習了“真分數和假分數”。在分別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與“真分數和假分數”時,我感覺學生學得比較好,他們知道了如何比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的大小,也知道了真分數小於1,假分數等於或大於1。我以為這單元開了個好頭。誰知道,在學習完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者帶分數後,一道比較分數大小的作業題卻難倒了一些學生。這道題有好幾個數(包括真分數和假分數、整數),其中兩個是5/6和4/3。在課堂上佈置完作業,先後有好幾個學生問“5/6和4/3”怎樣比較大小。

我説,你們認為這兩個分數能比較大小嗎?他們都説不能。我問為什麼,回答是“它們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麼比較啊?”我再問,你們剛學過真分數和假分數,真分數和假分數有什麼特點?“真分數小於1,假分數等於或大於1。”我就説:“這不就行了嗎?”……“啊,明白了”,我話沒説完,他們就有點恍然大悟。事後檢查作業,他們的這道題幾乎沒怎樣錯。

他們恍然大悟了,我卻有點皺眉頭了:怎麼回事,這些學生分開來學習,好像都明白,稍稍一綜合,就無所適從。不過,就在寫這篇教學反思時,我有點想通了:從學生講,他們沒有把有關的知識聯繫起來,確實算不上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學生。

但剛學的新知識,不是誰都可以馬上滾瓜爛熟的,做老師的,你就耐心點吧;從老師本身講,上課時,是否把有關的知識都講透了,是否把該聯繫的知識點為學生講明白了,你自己講課都沒時時注意到知識點的聯繫(從講課角度講),又何必苛求學生馬上就有好的學習效果呢。備課,一定要備學生,這不是一句空話,作為老師,必須心中時時有學生。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8

教學內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第十冊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性質等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初步學會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整理有關分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培養主體意識和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重點:

知識的整理及應用

難點:

綜合運用

教學設想:

1、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以往我總是帶着學生進行復習整理,就算是放手也是在教師的提示下進行的,學生的自主性、個性被壓抑着。為此,我力求突破傳統複習課的教學方式,嘗試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複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集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

2、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

新《課標》把學習方式作為學習數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歸納複習與整理的方法。整理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合理、簡潔、清晰、有特色的形式進行整理,藉此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品質和創新意識;在相互評價整理情況時,引導學生比較歸納總結出根據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進行整理的方法,並鼓勵學生今後用這種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識。這樣從整理和複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方法、步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注重過程,強調綜合應用。

隨着新課改的推進,我們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隻注重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整理知識點後進行進一步的概括(意義、分類、運用等),使學生明確各知識之間的聯繫。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突出數學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創設民主氛圍,突出主體。

開放教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複習運用的過程。教師始終是參與者和合作者。課始引導學生產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後先在小組內交流,推薦優秀作品,選代表介紹,然後讓其他同學點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營造一種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談話揭題“複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9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個單元知識點較多,連續性較強,自成一體,甘老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審計,對本單元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整理和複習。

在教學過程中,甘老師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綜合應用。充分體現學習不僅僅是隻注重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整理知識點後進行進一步的概括(意義、分類、運用等),使學生明確各知識之間的聯繫。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突出數學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甘老師在課堂裏注重創設民主氛圍,突出主體。開放教學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複習運用的過程。教師始終是參與者和合作者。課始引導學生產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後先在小組內交流,推薦優秀作品,選代表介紹,然後讓其他同學點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營造一種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的複習、回顧不光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再次分享,更是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再次體驗,也是對自己學習經驗的積累和昇華,通過回顧,學生學會反思和梳理,把知識納入認知體系中。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10

20xx年10月舉行的全國國小數學課堂成果展示交流會好課紛呈,而張齊華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了這節課,我突然感悟到:儘管我的課與張老師的課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應該有能力讓我今後的課“效”起來。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完善。

一、認真研讀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

記得張老師在介紹自己備課的過程時説過,為了這節課,他翻閲了國小、中學乃至大學的教材,認真琢磨了這個內容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所佔據的位置,特別是國小階段的教材。再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教案是提前抄好的,教參在上課前一天翻一翻、看一看,最多瞭解瞭解本單元、本冊的內容。除非要上教研課或比賽課了,才急急忙忙借一些其他年級的教材看一看。這樣的準備,能上出精彩的課嗎?就在聽完張老師的課之後幾天,教研室陳老師要我組織秀峯區五年級數學老師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內容由我定。於是,我認認真真的翻閲了本冊教參,發現課標版“簡易方程”與以前的大綱版有較大出入,而且,教參詳細的介紹了教材內容改動的原因、教學時應採取什麼方法、重難點知識怎樣處理等等,同時,我又查看了大綱版教材對於這個內容的安排,我猛然間覺得自己對“簡易方程”這一單元的教學有了從未有過的自信。我也更深的明白了一句俗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真諦。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氣氛

《分數的意義》一課,沒有花哨的課件、沒有美麗的童話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數學活動,但從張老師的課堂卻發現,學生的思維始終跟着老師走。是什麼吸引了學生?自然、大方、自信、和藹的教師,使學生思維敏捷,暢所欲言,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這樣和諧的氣氛中,教學效果自然不一般。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教學,我也在努力的把自己定位成學生的朋友、學習的指路人,想方設法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係,但這個“度”把握得不到位。有時學生瘋過頭了,自己要想法控制;有時學生愛理不理,又要連哄帶騙。自己沒能從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想出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面對學生。這也是我今後要努力地方向。

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張老師的課非常流暢,讓聽課的老師有一種“享受”的感覺,而靈活處理好預設與生成問題的能力,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又一關鍵環節。課堂教學活動面對着不同個性的學生,就決定了它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學習過程中會自然生成許多我們課前無法預設的資源,張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也是他無法預料的,但我覺得張老師抓住了每一個偶發性的資源,並運用這些資源解決真正的問題。而讀懂學生、讀懂課堂、讀懂教材是靈活運用生成資源的基礎。這也是我要花大力氣學習和練習的方向。

總而言之,張老師的課讓我明白:有實效性的課堂,是對學生負責的課堂,是讓學生獲得知識的課堂,是學生快樂成長的課堂,是老師應該給學生的課堂。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11

隨着時間的推移,精品課的打造漸進尾聲。不知道不覺到了複習課打造階段。數學科組長顧羣老師為了做好帶頭榜樣作用。主動承擔了整理和複習(一)的教學任務。此次精品課的打造更是請到了中山市教研室的劉豔老師和李宇濤老師指導,此外還有來自三鄉鎮平嵐國小和載德國小的同仁。

情景引入環節,顧老師以一首優美的詩引入課題。引導學生觀察詩中文字的特點,提問:哪個字出現的最多?“春”字共有幾個?

接着引導學生聯繫數學,提出一些用除法做的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説出其意義。這樣是引入,將語文和數學聯合起來,使得數學課堂也詩意化,更富有情趣,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興趣。接着,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知識點。學生給出的知識點是凌亂的,無序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製作了對應的貼紙,將學生答道的知識點隨意的貼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將這些雜亂的知識點整理歸納。這個環節設計的較好,學生通過整理能將知識系統化。集思廣益,通過彙報整理,整個單元的知識點一目瞭然。當學生知識點清洗後,老師給出了一些基礎練習。通過一些形式多樣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複習課看似知識對於知識點的回顧與羅列,但是要做到行之有效,也必須要在課前做好設計,挑選好精心練習題。顧老師的課在各個方面都做得較好,是我們科組老師學習的典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