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際交往中的目光技巧

來源:文萃谷 2.06W

人際交往中的目光技巧

關於人際交往中的目光技巧

目光是人在交往時,一種深情的、含蓄的無聲語言,往往可以表達有聲語言難以表現的意義和情感。“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如實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一個良好的交際形象,目光應是坦然、親切、和藹、有神的。

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產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有種種表現:一旦被別人注視而將視線突然移開的人,大多自卑,有相形見拙之感。無法將視線集中在對方身上,並很快收回視線的人,多半屬於內向性格,不善交際。聽別人講話時,一面點頭,一面卻不將視線集中在談話者身上,表示對來者和話題不感興趣。説話時,將視線集中在對方的眼部和麪部,是真誠的傾聽,尊重和理解。只注意自己手中的活計,不看對方説話,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仰視對方,是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視他人,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嚴。伴着微笑而注視對方,是融洽的會意;隨着皺眉而注視他人,是擔憂和同情。面無悦色的斜視,是一種鄙意;看完對方突然一笑,是一種譏諷;突然圓眼瞪人,是一種警告或制止;從頭到腳地巡察別人,是一種審視。彼此心存好感的兩人説話,更注視對方的眼睛,以示寓意通達;話不投機的人相遇,一般都儘量避免注視對方的目光,以消除不快。有人在交際中,喜歡戴太陽鏡,即使在室內或陰影下,也不將眼鏡摘下,是因為他不願讓別人從他一雙眼睛發現他的祕密。但是,戴着深色眼鏡與人交往,目光不能等同的接觸,會造成一些隔膜和不悦。

注視時間

在整個交談過程中,與對方目光接觸應該累計達到全部交談過程的50%~70%,其餘30% ~50%時間,可注視對方臉部以外5~10 米處,這樣比較自然、有禮貌。

注視區域

場合不同,注視的部位也不同。一般分為公務凝視、社交凝視、親密凝視。

(1) 公務凝視。在洽談、磋商、談判等嚴肅場合,目光要給人一種嚴肅、認真的感覺。注視的位置在對方雙眼或雙眼與額頭之間的區域。

(2) 社交凝視。這是指在各種社交場合使用的注視方式。注視的位置在對方脣心到雙眼之間的三角區域。

(3) 親密凝視。這是親人之間、戀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的注視方式。凝視的位置在對方雙眼到胸之間。

注視方式

無論是使用公務凝視、社交凝視或是親密凝視,都要注意不可將視線長時間固定在所要注視的位置上。這是因為,人本能地認為,過分地被人凝視是在窺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隱私。所以,雙方交談時,應適當地將視線從固定的位置上移動片刻。這樣能使對方心理放鬆,感覺平等,易於交往。

眼神和心理,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個課題,注意在實踐中領悟的運用,是有價值的。如果你希望給對方留下較深的印象,你就要凝視他的目光久一些,以表自信。如果你想在和對方的爭辯中獲勝,那你千萬不要把目光離開,以示堅定。如果你不知道別人為什麼看你時,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他的面部表情的目光,便於對策。如果你和別人碰面,覺得不自在,你就要把目光移開,減少不快。如果你和對方談話時,他漫不經心而又出現閉眼姿勢,你就要知趣暫停,你若還想做有效地溝通,那就要主動地隨機應變。如果你想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默契,應60%-70%的時間注視對方,注視的部位是兩眼和嘴之間的三角區域,這樣信息的傳接,會被正確而有效地理解。如果你想在交往中,特別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獲取成功,那就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視對方的講話,不卑不亢,只帶淺淡的微笑和不時的目光接觸,這是常用温和而有效的方式。

如何讓上級覺得你是個人才

一、讓你的主管認為你常有好主義。如果你的主觀徵求你的意見,而你總是拿不出什麼好主義,或者一問三不知,那你的主管就不會“麻煩”你了,而你也因此失去依靠。你不但要有問必答,而且要言之有物。在適當的時候,還要勇於進言。

二、如果你與你的主管或你的同事發生意見分歧,要盡力去排除。這樣你會有很好的人緣,人家會“拉攏”你,而不是排斥你。一旦有晉升的機會,同事會為你捧場,主觀會為你開路。

三、要適當強調你的個性。你對形勢的觀察,應立足於事實,而不是個人的偏好。在處理事情時,應儘量避免受個人情緒的影響。

四、發現你的主管最需要協助的是什麼,並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

五、明白地表示,你隨時都可以接受任何特別交辦的任務,並讓你的主管知道,你在做什麼。

如果你按照上面五點和你的主管相處,而效果依然很糟,那麼,問題在你的主管而不在你。這時,應三十六計走為上。

時間管理101招

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工作中,每個人都要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自己的時間。你做事的先後順序,對你能從生活中獲益多少,有着深遠的影響。大部分人都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從而使工作格外有效,休閒時光更加充實。本書指導你如何有效地支配時間。書中包含了豐富而實用的建議,而散見於全書的101個簡明的小訣竅進一步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指導。這本書從檢測你通常是如何支配時間開始,再把目光轉向你有待改進的地方,然後告訴你如何使用快捷而容易的方法來進行改進。改進的內容從怎樣處理文件到如何使用高時效的手段進行通訊。本書的最後一節會教你如何用學到的知識來幫助別人更有效地支配時間。

●瞭解時間

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通過分析我們時間的使用情況,才有可能掌握適於工作場所內外,最為有效的時間使用方法。

1.每天要回顧,急事需優先。

2.對於很棘手的任務,先從一小部分入手,立即處理。

3.考慮一天的日程安排,採用相應的工作方法。

4.不值得去做的事,派下屬代勞。

5.工作日化整為零,每段30分鐘。

6.重温日程安排,評價工作效率。

7.安排日程時,留點時間用於思考。

8.預測工作用時,看看是否準確。

9.要隨時做日程記錄,單憑記憶不大可靠。

●制訂計劃

如果你不知道明天的行動方向,你就不能決定今天要幹甚麼。改進時間支配的任何方法都有賴於對目標的清楚瞭解。

10.化長遠規劃為一週、一日的行動計劃。

11.繪出工作履歷表,計劃下一步幹甚麼。

12.幾項任務難分先後順序,另闢蹊徑尋找第二方案。

13.協調你與上級在工作安排的先後順序上存在的差異。

14.要及時發現與同事在工作安排先後上的矛盾。

15.把日誌中的所有工作按重要性分類。

16.如果你的工作表上全是A類任務,委託別人或重新分類。

17.根據情況的變化和新信息的出現,不斷變更工作的優先級。

18.討論應該簡短,避免沒有結論的提問。

19.每天給自己有段安靜的時間。

20.不要擔心電話機沒有擱好。

21.記錄你的體力、腦力出現高峯的時間,瞭解它們能持續多久。

22.留些精力給家庭生活和工作之後的消遣。

23.建議公司以彈性工作時間運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24.挑選一種看起來美觀,用起來稱心的日誌。

25.你的日誌裏永遠放枝筆,隨時記錄信息和日期。

26.用彩色筆標示出任務的不同重要性。

27.確定的期限要合乎實際,定期限為的是促進你完成任務而不是要製造緊張。

28.委託該委託的工作,無論那是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工作。

29.工作按時完成後,應該自我獎勵。

30.在日誌上制訂計劃,不要超前一年。

31.要保證你每天至少辦了一件令你愉快的事。

32.晚上的最後一件事,讀篇你最喜歡的作者的文章。

34.使用電子記事簿列出自己的弱點,然後計劃逐一加以克服。

35.寫字桌上沒用的東西清理走,只把現在的工作留在手邊。

●立即做出改變

這裏有許多實際的工作可以去做——無論是清理寫字桌並使其保持整潔,還是使計算機內的文文件分類清晰,都可以在短期或長期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36.留心告示貼”式的便條,小心丟失。

37.每天都要清理乾淨,不要把髒亂留到明天。

38.文件z裏的特別關鍵處要做標記以加快重讀時的速度。

39.辦公室z裏放一架鐘,你和客人都能看見。

40.每隔幾個月,重新檢查檔案系統。

41.建立一種檔案系統,它將與你和你的生意一起發展興隆。

42.定期查閲你的存盤,把不再需要的文件丟掉。

43.將較難歸類的文件統一放入一檔案夾中,貼上“其它”卷標。

44.只把將來要參考的重要文件存盤。

45.打給你的電話首先由祕書或同事接聽。

46.拿起電話聽筒暗示會議結束。

47.如果有人跟z着你走進辦公室,你不要坐下來。

48.如果門開z着,你的座位不要放在別人的視野之中。

49.把你認為不需要的信息都扔掉。

50.利用一切機會盡可能站z着碰下面──以便能隨時離開。

51.只為那些需要知道的人員複印信息資料。

52.停止訂閲你不再閲讀的雜誌。

53.取走你希望保存的報刊,存盤留作參考。

54.寫字桌上只留最重要的讀物。

55.評價每條信息與正在進行的工作的相關性。

56.在打斷別人之前要想到他們的時間與你的時間同樣寶貴。

57.其它的選擇行不通時,才考慮召開會議。

58.不要對同事隨意猜測。

59.在你打電話之前,做一次放鬆的深呼吸。

60.打電話時要避免精力分散,集中精力聽對方在説些甚麼。

61.你在打電話時,把另一件工作放在手邊,以防你要久等。

62.告訴別人甚麼時候可以給你打電話。

63.為了避免被打斷工作,你可以換一條電話線路。

64.千萬不要把要寫的材料向後拖--這樣會越積越多。

65.在你必須閲讀的報告上劃出關鍵的句子。

66.快速閲讀報紙的標題。

67.把重要的參考材料與其它文件分開。

68.每月一次清理你計算機裏的不需要文件。

69.仔細考慮你的計算機配置。

70.確保你的電子郵件簡短,地址準確。

71.要鼓勵別人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他們的觀點與你的相反。

72.要多聽少説,使會議開得簡短。

73.如果日常例會超過了一小時,請同事去“緊急”打斷它。

74.對議程中的每個專題都要分配一定的時間。

75.鼓勵人們只參加會議中與他們有關的部分。

76.在會議的備忘錄上記下會議通過的事項。

77.旅行之前評估這次旅行是否必要,錢花得是否值得。

78.如果可能,把你需帶的每件東西全都塞進一個小手提箱z裏。

79.帶點工作在候機樓z裏做,以防飛機延遲。

80.按目的地的當地時間撥好手錶。

81.在打電話之前,核查酒店對電話的收費。

82.核查你的電子裝備在國外使用時是否需要適配器。

83.每年要安排二到三個短的假期,而不是一干到底。

84.定期留出一點時間來追求業餘愛好,和享受休閒放鬆的樂趣。

85.志在每天嘗試新東西

●支配別人的時間

為了把你的時間安排得盡善盡美,同樣你必須要支配好職員、同事和下屬的時間。學會授權或委扥他們去替仔辦事、分擔任務,掌握好同上下級相處的藝術。

86.要保持很高的期望值,人們會將努力付諸實踐。

87.勸説別人的時候要用事實,而不是用感情。

88.關心別人想得到甚麼。

89.聽到和聆聽是不同的,要學會聆聽。

90.當你把任務授權別人去辦的時候,確保你把目的説得相當清楚。

91.留點時間來做你一個人可以做的事。

92.要有一張核查表,幫助你監察已委託工作的進度。

93.獎勵要慷慨,訓斥要適度。

94.對授權別人的任務要設定明確的,切實可行的完成時間。

95.不要讓同事用不重要的事來分散你的精力。

96.在同事的辦公室z裏召開會議,這樣在你需要的時候則可以離場。

97.專門留出時間,讓你的辦公室向全體人員開放。

98.只有當你有不止一個疑難問題需要討論的時候,才去請教你的同事。

99.揣摹老闆的工作模式,並試圖採納。

100.詢問老闆的家庭生活——這將有助於你與他建立好關係。

101.記住時間是最民主的,沒人比你的多,也沒人比你的少。

心境如水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永錫將開始另外一個階段的線上課程,我稱之為幸福行動家線上課程,我會努力的寫,一方面深入研究時間管理,一方面也分享給大家,我們結夥攻頂,事半功倍。

第一單元,我要討論的是“心境如水”,很多人都把心比喻成水。我的時間管理導師“David Allen”説“Mind like water”,知名華人武術家“李小龍”則説“Be water”,老子《道德經》中也提到“上善若水”。他們都用“水”作比喻,去表達一些概念。水雖然是天下之至柔,卻能夠馳騁天下之至堅(改寫老子的話),本單元會討論心境如水與時間管理的相關,我們這就開始。

(1)David Allen的“Mind like water”

把一塊石頭丟進平靜的水面,水面會產生漣漪,漣漪的大小和強度會完全反應出石子入水的衝擊大小,過了一陣子,水波漸緩並逐漸回覆平靜,就像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一樣。

–David Allen

這是“David Allen”形容當我們心中出現一件雜事時,要就狀況做出適當的迴應。我一直覺得這段文字寫的很好,令人深思。

這些天,我在推動彰化縣英文演講比賽的籌辦事宜時,遇到幾個困難,但是我的心情很平靜,幾塊不小的石頭丟進我心湖中,並沒有濺出太多的水花,反而可以幽默的和青商的會友討論一些後續事宜的處理方式。回家後,打電話請教前會長下一步行動是否合適,並趕緊處理後續事宜。晚上時,心情已經回覆平靜,睡得比前幾天還熟。

“Mind like water”數年前我的翻譯是“心止如水”,後來網友D.L.懷特建議翻成“心智如水”,經過這幾年的體會,我將之翻譯成“心境如水”,應該算是不錯的翻譯了。

(2)姚仁祿老師的“靜、淨、鏡、敬”

姚仁祿老師在“創意姚言”這本好書中提到“如何在動中,保持清靜的智慧?”。

答案是“靜、淨、鏡、敬”四個字。

我也這四個字延伸為心靜如水、心淨如水、心鏡如水、心敬如水。

心靜如水:表示要先停止外界環境對我們的干擾。

心淨如水:表示沉澱後才能清淨。例如一杯混濁的現打蘋果汁,靜置一陣子,就會分離成兩層,一層是蘋果果粒,一層是乾淨的水。

心鏡如水:這時候,我們的思慮非常清晰,可以藉此觀察自己的內心。例如寫晨間日記,利用早上時間檢視自己等,因為那時的頭腦最清楚。

心敬如水:當我們能做到上述三個階段的時候,就會自然浮起一份恭敬之心,知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因緣聚會,沒有好壞的問題,此時做任何事情都會很認真,不會隨隨便便。

由心境如水,延伸到心境的四個不同階段,是我從看姚老師文章中的體會,也在此分享。

(3)李小龍的“Be water”及老子的上善若水

Be water, my friend. It is just like water. When you pour it into a cup it becomes a cup; when you pour it into a tea pot it becomes a tea pot.

–李小龍

李小龍大學就讀於華盛頓州立大學哲學系,他崇拜的東西方哲學家,有中國的老子、莊子,德國的尼采,法國的薩特。他很喜歡用“水”作比喻,他覺得那是武術的最高境界。

水放入杯子中就成為杯子形狀,水放到茶湖中就成為茶壺的形狀,説明了水的柔弱。但是“水刀”卻是利用馬達將封閉的水加壓,經過孔徑很小的噴嘴噴出,力量可以切割混凝土等堅硬的材質,從中看出水的堅強。至柔如水,卻能克至剛,李小龍體會到抓到水的本性,就能發揮極強的力量,是以要他的徒弟等人以“Be water”為目標。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人生哲學。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説明了老子為人處事的`原則,我常常提到以“建立30年人際聯盟”為目標,自然要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雖然相當不容易,但也因此激勵我們繼續成長及學習。

我們研習時間管理,但是時間管理和“心”這個字很有相關。管理好我們的心,才能管好行動、管好時間,有一個強韌的心,才可以面對外面環境的挑戰一一克服。

名人的“成功祕訣”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談到“成功祕訣”時説:“我沒什麼才氣,但運氣還算不錯,我寫小説基本上是個力氣活,不信你試試,一天寫上十幾個小時,一寫二十年,怎麼着也得弄點東西出來。”説沒才氣,那是自謙;説運氣好,也不為過;説捨得下力氣,則恰如其分。

先説才氣。這世界上真正有大才氣的人不多,無怪乎謝靈運説:“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有一斗。”再説運氣。張説的詩文“得江山助”,越寫越好;王勃當初要是沒趕上滕王閣盛會,説不定就難有出頭露面的機會,這就是運氣。至於力氣,孔聖人的“韋編三絕”靠的是力氣,名儒董仲舒“三年不窺園”憑的是力氣,李白的磨杵成針,蘇秦的懸樑刺股,匡衡的鑿壁偷光,也大都是力氣活。

錢鍾書是公認的才子,博聞強記,才華橫溢。其實他的成功,也多半靠力氣。考進清華園後,他的目標是“橫掃清華圖書館”,拼的就是時間和力氣。在西南聯大時,恃才傲物的錢鍾書曾口出狂言:清華沒人配帶我讀研究生。但他最崇尚的仍是力氣和才氣。當然,他的運氣也不錯,考大學時,雖然英語和國文成績極佳,但數學是零分,好在招生人員破格錄取了他,要不然,他後邊的路還不知怎麼走呢。

魯迅的文學成就可以説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可是他自己説:我哪裏有什麼天才,只不過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也用來學習罷了。他的英年早逝,大概也與他平時花費力氣太多甚至透支有關。有人來請教“弄文學”的門道,他老老實實地説:“弄文學的人,只要(一)堅忍,(二)認真,(三)韌長,就可以了。”

渴望成功的青年朋友,一定要記住這樣的道理:才氣是稀缺資源,運氣則可遇而不可求,惟有力氣,取之不盡。一個人可能才氣不大,運氣不佳,但只要堅忍、韌長,持之以恆,同樣會取得成功。

如何對待最討厭的人?

向最討厭的人學習

討厭,很感性;學習,很理性。

《論語》説:“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不覺得別人討厭是修身,向討厭的人學習是修行。

明星、公眾人物、名人、15分鐘名人、博出位者,被“明戀”的同時,也被另一部分人“暗厭”。當信息量和信號的強度變得超出需求時,就會一看都煩、一聽就笑。但討厭的對象身上,也有你欠缺的正面品質。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標尺,檢閲着你的寬容、氣度和自信。

此外,職場之間、階層之間、城市之間、國家之間,“討厭模式”正在妨礙社會的進步。競爭對手的進取心、上行階層的發展路徑、所討厭城市的活力、所討厭國家的成功營銷、山寨產品的野蠻創新,你不能視而不見。

討厭是剎車,學習是踩油門;討厭只是一種姿態標榜和心理平衡術,學習則使人進步。學習最討厭的人,學習其寸之所長,學習其閃光點,有助於自我前行。向最討厭的人學習,也是學習型社會的應有之義。

如何對待最討厭的人?

最討厭的人是世界的另一個我。如何對待最討厭的人形成一種新的人際關係學,它既是關於自身的心靈學,也是關於他人的哲學思考,還是社會學意義的助推器、動力閥。

人的身上有兩條蟲:一條是可憐蟲、一條是討厭蟲。可憐蟲發作的時候帶來憐憫,討厭蟲發作的時候帶來反感和不喜歡。諺語説了上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它缺了下句:討厭的人必有可學之處。

對討厭機制的研究,心理學家説:“當我們討厭某個人時,往往因為對方身上擁有和我們相同的缺點。”對方將我們的缺點暴露出來,所以我們也將討厭他的情緒表達出來。這是討厭發生的祕密。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推翻了前人的經驗,即優秀領導人身上一定具備卓越的品質,類似於“成功管理者的十大優點”云云。堅毅、勇敢、不屈不撓、決斷力、情商高、 溝通力、抗壓力等美好詞彙簡直是領導人的化身,人們也一直這樣認為,為什麼對方是上司和老闆,而自己是下屬和打工者,是因為領導人身上具備自己所不具備的 優良品質。錯!德魯克的研究發現,那些所謂全能類型的人,實在是太難找了,有個別雖然符合條件,表現出來卻是工作效益極低。德魯克發現卓越領導者之間的差 別,就跟醫生、教師和小提琴家等其他職業一樣,有不同的類型,唯一的相同點是他們常常不具備讚美之詞所描述的那樣與眾不同。

完美的化身是不存在的,人們必須面對與他人的種種不適。

討厭:一種未被改良的社會情緒

傳播技術的發展與媒介社會的來臨,不可避免地將人羣按傳播價值分級:最值得傳播的羣體、可傳播的羣體和受眾羣體。前兩者在後者身上所造成的作用是“信號的放大”,當信息量和信號的強度變得超出人們的需求時,這個人就會變得“討厭”了,看着都煩、可笑。

明星、公眾人物、名人、15分鐘名人、力圖博出位者,或多或少,在被一部分人“明戀”的同時,也被另一部分人“暗厭”。赫伯特·斯賓塞在《社會靜力學》一 書中描述説:“每個人的自由只受一切人同樣自由的限制。”這是他的“第一原理”。幸福的標準難以確定,就要尋找其他途徑來間接的尋求。討厭作為一種負情 緒,受到媒體的暗示之後,便被釋放出來,人們以自我為轉播載體來對抗大眾媒體的傳播與表示不屑,以此尋求一種信息交流的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階層與階層之間的“討厭模式”正在妨礙社會的進步。猶太人説過:“即便你是窮人,也應該站在富人堆裏。”但當階層逐漸清晰之後,優裕階層在 社會資源的分配和獲取中,佔有絕對優勢,從而自發地使階層趨向穩固,階層之間的流動變得漫長而困難,富二代形成之後,在教育、職業、城市的選擇上,中下階 層面臨更難進入主流社會的問題。所以,為富人代言的房地產商任志強會成為買不起房者最討厭的人,窮人經濟學家茅於軾 則被指以道德代替經濟學。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者和代言人,他們之間也相互討厭,而沒有采用學習的心態瞭解對方,傾聽對方。

在民族主義者與全球化的背景之間,也存在這樣一種非理性的態度,最明顯的例子是北京奧運會傳遞火炬期間,中國民眾對法國人的不滿,原因在於火炬傳遞在法國 的受阻,從而引發中國人在北京抵制法國企業家樂福的一幕。這是典型的“互厭型”,它發生在中國人與法國人之間,甚至是國家級的事件。

除此之外,價值觀、生活方式、認同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模式。細數身邊,總會有最討厭的人存在。豆瓣網上有人建立了個小組,名字叫“我討厭XX ”, 小組的介紹很好玩,説:“把你討厭的生物/事物説出來,我們一起唾棄他/她/它”,創建者幽默的補充一句:“為了,為了擴大陰暗面,聚集怨氣”。人們在上 面抒發着對明星、電視台、殺毒軟件、聚會、商場活動、冬季長跑、堵車、星座等日常事件、人選及話題的討厭之情。這個小小的討厭者聯盟,成為發泄負面能量的 窗口。

就連傳播學巨擘麥克盧漢也坦承,他曾受到討厭的困撓:“有許多年,直到我寫《機械新娘》,我對一切新環境都抱着極端的道德判斷的態度。我討厭機器,厭惡城 市,把工業革命與原罪劃上等號,把大眾傳媒與墮落劃上等號。簡言之,我幾乎拒斥現代生活的一切部分。”但後來,他將這種負面情緒轉化為學術研究的動力,他 説:“但是我逐漸感覺到這種態度是多麼的無益無用。”他開始意識到20世紀的藝術家(濟慈,龐德,喬伊斯,艾略特等人)發現了一種迥然不同的方法,這個方 法建立在認識過程和創造過程合而為一的基礎上。他意識到,藝術創作是普通經驗的回放(playback)——從垃圾到寶貝。“我不再擔任衞道士,而是成了國小生。”麥克盧漢最後説。

從討厭模式切換到學習模式

在沒有氧氣的地方,厭氧菌就會橫行。學習就是給氧和殺菌。

劉索拉有一本書叫《活着就是為了尋找同類》,這是藝術家的表達方式。活着絕不是為了討厭異己,羅素説:“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源。”有評論家説:最討厭的人是世界的另一個我。此話不假,最討厭的人的優點是有待發現的幽靈。

有個著名的禪宗公案是講蘇東坡和佛印禪師,蘇東坡問佛印禪師看他像誰,佛印説看他像佛,蘇東坡則譏笑道:我看你像一堆牛糞。佛印不語。蘇東坡高興地回家説 給蘇小妹聽,蘇小妹説:哥哥,你這次又輸了,你看別人是什麼,你自己就是什麼,你的看法是內心的投射。討厭是一種感性的説法,如果我們理性地看待,幾乎最 討厭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之處。人們的普遍應激反應是同情弱者、討厭強者。強大者必有討厭之處,最討厭的對象往往是因為強大而“獲罪”。美國哲人愛默生講 了一句話,他説:“所有的英雄最後都令人討厭。”人們用討厭的模式來取得某種平衡和平等,從而適應“強者生存”的達爾文生態環境。

拋開這一點不説,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的話,最討厭的人只是少數派,他們的存在具有清道夫的功能,能夠讓人看清楚存在與不足。從討厭模式切換到學習模式,是對待週遭事物最好的方式。

在異己和類己之間,異己最容易成為最討厭的人。無論是國家、城市還是個人,觀念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分歧、謾罵與討厭。如何對待異類分子,是寬容、借鑑、欣賞、接納,還是懷有偏見?這絕非是成功學的選擇,而是基於一種心智的成熟。

尼采這樣説:“如果我們不能勝任善,善就令我們討厭。”他解決了一個哲學問題,我們討厭的對象,是我們所不能勝任的事物,哪怕它是善。如果我們不能勝任學習,學習也會令我們討厭。之所以有最討厭的人存在,因為那也是個我們不能勝任的人。沒有任何道理不去學習他。

伯特蘭·羅素評述尼采時則説:“我討厭尼采,因為他喜歡冥想痛苦,因為他把自負上升為一種義務!”但這並未影響羅素對尼采的學習,他甚至是因為無法做到像尼采那樣冥想痛苦、把自負上升為一種義務而懊惱。

想想我們身處的娛樂環境,郭敬明、宋祖德、陳凱歌、楊二……總之,列出來會是新浪名人博客的一長串單子,會在“最討厭的人評選”中都有點擊量,摒棄世俗的 眼光,心平氣和地思考,他們真的一無是處?恰恰相反,他們的許多能力、努力、耐力倒真值得我們學習。學無定規。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人,開啟的是學習模式。 可人們也會擔心,“我終於變成我所討厭的人”,這種風險也是存在的,因此有人打趣道:“當你變成你所討厭的人時,你就成功了。”討厭是剎車,學習是踩油門,在經濟提速的歷史快車道,討厭使人清醒;而在如今金融危機的滯速車道中,學習則使人進步。

沒有人可以取悦所有人,最討厭的人也是相對的概念。記住一句有用的話:“請你最討厭的人吃飯,而不是請你最喜歡的人。”你喜歡的人很快就會消失不見, 而你討厭的人則擁有一種神祕的能量,你越是討厭他, 他就越會在你面前出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