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實習報告三篇

來源:文萃谷 8.27K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態學實習報告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態學實習報告三篇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1

1實習目的

1.1熟悉各種生態條件下的生態系統、植被的類型及其特點、羣落的物理結構;

1.2熟悉不同生態系統羣落的生物結構(包括組成、關鍵種、優勢種等方面的信息);

1.3實地瞭解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的相互關係);

1.4觀察植物羣落演替現象,瞭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結構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特徵;

1.5實地瞭解旅遊、居住生活等人為因素對森林生物羣落堵塞干擾,探討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模式。

2、實習內容

2.1黃土高原生態實習

2.1.1黃土高原地理特徵

黃土高原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季受極地乾冷氣團影響,寒冷乾燥多風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低壓影響,炎熱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66mm,總的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線為界,西北部為乾旱區,中部為半乾旱區,東南部為半濕潤區。

2.1.2植被分佈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佈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一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羣落的生長。東部、南部的黃龍山、子午嶺、呂梁山、霍山、渭北塬分佈有温帶落葉闊葉林和温帶針葉林(如油松、白皮松、華北落葉松、樺樹、青杆等)

中部大部分地區(主要位於晉中、陝北、隴東和隴西南部)為半乾旱草原帶。其中綏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區植物有灌木繡線菊、酸棗、荊條、刺李、鐵桿蒿,再向北,則以沙棘、錦雞兒等耐旱灌木為主。

西北部部分地區地貌逐漸向沙漠演變,以荒漠草原為主。

2.1.3黃土高原自然植被分佈特徵

黃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特徵。史前時期,黃土高原在土石山區和黃土谷地發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黃土高原樑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為主。根據土石山區和黃土谷地的面積估算,史前時期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不超過50%。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必須按照植被的自然分佈規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原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自然植被為森林的區域,恢復森林植被,在草原區域恢復草原植被

2.1.4黃土高原植被保護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羣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鑑於黃土高原植被建設重點的高位黃土坡地,目前尚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穩定人工林草建設的實例及相關營造技術,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現階段應以自然修復為主,輔以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2.2秦嶺生態實習

2.2.1秦嶺地理特徵

秦嶺山坡南緩北陡。南坡長100—130公里,羣山毗連,峯巒重疊,河流源遠流長。北坡因是大斷層,山勢陡峭,形成千崖競秀的壁立山峯,總坡長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温和,窄狹的穀道兩旁稻寂茁壯,田園似綿,山上綠樹成蔭。秦嶺山勢雄偉,由東向西逐漸升高,陝西境內嶺脊海拔約2,000米,高峯都在2,000-3,000米,如華山主峯海拔為2,400米,太白山主峯為3,767米,高出漢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峽谷,南坡山麓緩長,坡勢較緩、但是田河流多為橫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峽谷。秦嶺山脈入隴南境內後,其走向為西北-東南,主脈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叢山之間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2.2.2秦嶺自然特徵

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温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複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對象朱䴉和黑鸛。秦嶺現設有國家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

2.2.3秦嶺的植被動物

太白山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温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複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對象朱䴉和黑鸛。在秦嶺的高山密林裏,還藏匿着鬣羚、斑羚、野豬、黑熊、林麝、小麂、刺蝟、竹鼠、鼯鼠、松鼠等數不清的哺乳動物,以及堪稱世上最為豐富的雉雞類族羣。

2.2.4秦嶺植被地帶性

秦嶺植被景觀概況植被分佈能綜合反映自然地理條件的特徵,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平地上表現為水平地帶性,山地上表現為垂直地帶性。秦嶺由於地勢高,造成南北氣候的差異,南北植被景觀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温帶類型,南坡則多北亞熱帶常綠闊葉的成分,是我國華北、華中、唐古特及橫斷山脈植物區系的交匯區,

具有多種區系成分並存的豐富多樣性,因而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複雜性的特點。

2.2.5秦嶺植被垂直分佈特徵

秦嶺以北屬於温帶季風氣候,秦嶺的北面是黃土高原,屬於鈣質土(次生砂質黃土)植被--山麓:温帶落葉闊葉林--林草混交帶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質.;秦嶺以南為四川盆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屬於丘陵地區,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綠闊葉林帶,土壤為紫紅色的砂巖和頁巖(紫色土).,土壤類型垂直分佈的垂直變化不大。

2.3羣落演替觀察

2.3.1羣落演替

羣落演替指羣落的這種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有規律的變化。

2.3.2次生演替

即原來的植物羣落由於火災、洪水、崖崩、火山爆發,風災、人類活動等原因大部消失後所發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進入或殘存的根系、種子等重新生長而發生的。可認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發展途中而出現的。這種逐漸發生的演替系列稱為後成演替系列。

2.3.3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個沒有植物覆蓋的地面上或原來存在植被,但後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過程:發生於乾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發生在森林氣候環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裸巖→地衣羣落→苔蘚羣落→草本植物羣落→灌木羣落→喬木羣落;發生於水域裏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發生在淡水湖泊裏,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開敞水體→沉水植物羣落→浮葉植物羣落→挺水植物羣落→濕生植物羣落→陸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羣落。

2.4打樣方方法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樣地,即樣方一,記錄該地出現的植物。

植物樣本的採集與標本製作

喬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帶有莖葉的植物樣本,草本植物需要採集帶有根莖葉的樣本,繫上標籤(與該物種的登記序號是相對應的)後,儘量將所有的葉子都展開夾在標本紙中,用標本夾蓋好。

錄物種數、各物種出現的株數以及各物種的詳細情況

喬木植物需記錄植物的名稱高度、胸徑、冠徑、等;灌木植物需記錄名稱、

高度、冠徑、胸徑、枝數等;草本植物需記錄名稱、叢數、高度、胸徑等。

1、邊量取另一個1x1m的樣地,即樣方二,記錄該地出現的植物。重複1中步驟。

2、取1x2m、2x2m、2x4m等樣方。重複以上步驟。樣方大小及打樣方順序

針對不同的羣落類型,巢式樣方法起始面積和麪積擴大的級數有所不同

實習總結

此次野外實習,進行了對黃土高原和秦嶺山脈的綜合實習。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觀察植被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地形地貌的變化而呈現的.水平及垂直變化。黃土高原海拔大約在1000~20xx米之間,黃土層厚度達100米左右。由於黃土質地疏鬆,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歷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壞,所以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所以植被分佈也就以從森林植被逐漸向草原植被演變。而秦嶺山脈氣候温和、降雨集中,以北屬於温帶季風氣候,以南為四川盆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在秦嶺植被分佈主要以常綠闊葉林帶、温帶闊葉林帶和高山草甸為主。

通過實習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由於黃土高原在各種外界條件下所表現的土質疏鬆,植被稀疏而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蝕黃土高原的同時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洪澇災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現象作鬥爭,不僅成為改變黃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黃河的一個基本問題。

我們這次的實習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2

  引言

人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藴涵着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築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麼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 “當我們漫步於城市中時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築物彷彿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並且散發着影響。”

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在建構城市環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於20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於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後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着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羣——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羣。

2、校園裏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着十幾幢精緻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裏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説,“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説50年代,燕南園裏就住着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後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澱了。

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儘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儘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裏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澱,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麼,除了書香,對於久在這裏居住的人們來説,它又意味着什麼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採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裏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着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於一個台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着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採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遊覽觀光的人羣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淨,過路的汽車揚塵和製造噪音,給園內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佔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遊戲場,而由於疏於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遊樂,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户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衞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藴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並不是很合理。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3

實習地點: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

實習目的:參觀當地的生態農業模式;

瞭解無公害蔬菜的種植管理和栽培技術;

瞭解農業生產知識以及蔬菜大棚管理技術。

實習時間:20××年10月27日

我們在柳老師的帶領下,乘坐校車來到了實習地——夏莊街道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進行實習,期間實習地的郝經理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下面結合農業生態學的課本知識和老師的講解將此次實習總結報告如下:

一、從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看農業生態環境管理

建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農業技術措施,一方面取得投入少產出多,獲得最佳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還要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防止環境污染與資源枯竭,取得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而這兩個方面又是同步進行的,這樣就需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

位於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的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共有蔬菜種植基地210畝,其中節能型日光温室60棟,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基地生產的番茄、櫻桃番茄和芹菜三個蔬菜產品已通過國家無公害蔬菜認證,並申請註冊了“好家牌”蔬菜商標。該示範園已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在實習中我們瞭解到該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結合生態農業的需要,進行了有效的農業環境管理,其農業生態模式在硬件上的體現有以下幾點:

1、該基地的每座温室均配有10立方米的沼氣池,並配套了沼氣燈,合理利用自備能源;在生產過程中,利用沼氣為蔬菜增加温度和提供二氧化碳,沼液和沼渣作為蔬菜的有機肥料;

2、為提高灌溉效率和減少温室內空氣濕度,每個温室都配套了先進的滴灌設備,既節水又高效;

3、為有效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各温室都安裝了自動捲簾裝置;

4、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蟲害利用頻振式殺蟲燈、懸掛黃板等物理方式進行誘殺,病害則採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來防治,大大提高了蔬菜的質量與產量,同時又將農藥對環境的危害降到了最小;5、為全面提高基地蔬菜生產的科技含量,基地建設了無公害蔬菜檢測室、技術培訓室、生產資料服務中心和佔地面積 1100平方米的智能工廠化育苗温室。

二、無公害蔬菜的栽培技術及大棚管理技術

我們在基地郝經理的指引和帶領下參觀了各種蔬菜大棚。由於該地位置優越,下有嶗山地下水,上有適宜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加上週圍政府、企業聚集,不用出門,品質良好的蔬菜就已經被訂購一空,給生態園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1、黃瓜的嫁接管理技術

在金黃一號黃瓜大棚,郝經理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黃瓜與南瓜的嫁接技術。在黃瓜和南瓜生長出3-4片葉子時,用刀片分別在黃瓜和南瓜靠近根部的莖上切一個小口,使兩部分結合在一起,再用夾子夾住,通過嫁接,把黃瓜嫁接到南瓜的根上。大約3-5天傷口癒合,這時剪掉黃瓜的根,由南瓜根供給養料。黃瓜根系不發達,供給養料有限,而南瓜的根系很發達,養料供給充足,這樣就彌補了黃瓜根系不發達的缺陷,養料供給得到保障,產量也就大幅提高。

在管理過程中,8葉以下的瓜要打掉,同時黃瓜須也要打掉,防止他們爭營養,保證產量。此種嫁接的好處還有,南瓜不怕重茬,可以連續種植,保證產量。黃瓜的口味在於肥料,此處施用有機肥,既保證了營養,又保證了口味。另外,由於大棚薄膜以及草柵的應用,能夠產生較大的温差,利於糖分的積累,黃瓜的口感好,水分多,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2、番茄的栽培管理技術

在番茄棚中我們主要參觀學習了櫻桃番茄的栽培管理方面的知識。

一般情況下,櫻桃番茄可無限生長,但其在地裏生長2年,次年由於温差小,而是口感下降,我們多隻栽培年前的一茬。定植種苗後,要插架綁蔓,其作用是調整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促進秧、果並旺。搭架多采用人字架、尼龍繩吊掛。一般第一層花序見果時需綁蔓,要鬆緊適度,為莖生長留有餘地。番茄的最適生長温度在15-30℃之間,當温度低於10℃時便停止生長,生產過程中要注意適當調控棚內温度。

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對植株進行整枝打杈,方法是露地生長整枝留主莖,在第一花序下打杈只留1-2側枝。注意避免在下雨前、下雨時或露水未乾時整枝;同時在雨雪天后馬上打藥、殺菌,以防染玻生長後期需摘除下部老葉、病葉、病果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危害。在植株進入坐果期後,應結合灌水進行薄肥勤施,以滿足植株和果實迅速生長髮育的需要。果實成熟期的肥水管理,乾濕要均勻,以防止裂果。葉腋間極易發生側枝,必須經常、及時地整枝。一般情況下單株產量單株產量一般為3-5公斤,管理良好時,單株產量可達10公斤以上。

3、豆苗的栽培管理技術

用作芽苗菜生產的場地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必須能保持催芽室具有20℃-25℃ , 栽培室具有16℃-25℃的温度調控能力;必須有忌避強光的一定光照條件,綠化型產品光照強度一般在三萬到四萬米燭光以下;必須具有通風設施, 能進行室內自然通風或強制通風, 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應具有自來水、貯水罐或備用水箱等水源裝置,以滿足芽苗菜對水分的需求。此外, 特別是棚室內生產, 還必須設置排水系統。

豆苗的生產流程是:分選出品質好籽粒飽滿的種子,用水浸泡10小時左右;將其播種在事先正好的畦中,同時在其上覆蓋1釐米左右的沙土,目的是用於壓住豆苗使成苗粗壯,沙土要在不到兩天的時間人工撤除;生長期一般為5-6天,這期間要每天用20米下井水進行噴灌處理,不用施加任何肥料,當豆苗長成即可採收;採收過後要對底土進行挖出處理,將其中的根系篩除後在移入畦中進行新一茬的生產。

三、心得體會

通過此次實習,瞭解了部分無公害蔬菜的生產管理技術,學到了很多農業生產和大棚管理知識,開拓了視野,豐富了實踐經驗;通過對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的參觀學習,真正的瞭解到農業生態管理的重要性和實踐意義,對我國的農業生態建設充滿了信心,極大的增加了對農業生態學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