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黃河的建議

來源:文萃谷 2.68W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之一,對中華民族的興盛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黃河水患也是我國人民的心腹大患,歷史上多次氾濫改道,都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代政府都把黃河的治理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黃河氾濫的根源在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它使黃河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多沙河流,每年向下遊輸送的泥沙在16億t以上。黃河出晉、陝、豫峽谷到中原平原後,地勢突緩,流速驟減,隨即卸下大量泥沙,使河牀越積越高,甚至成為高出兩岸平地的“懸河”。為了防止河水氾濫,人們不斷在河牀兩岸築堤,於是造成河牀越淤越高,懸河越築越高的惡性循環,懸在河南開封等地的這把利劍也越懸越高,險境是可想而知。解放後黨和政府對治黃給予高度重視,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黃河水患的發生,除下游加強修堤確保萬無一失外,還在中上游的支幹河道上建了許多攔河大壩和水庫,除發電、灌溉綜合利用外,這些大壩起到重要的防洪作用。特別是三門峽水庫的完成和小浪底水庫的即將完成,更會提高對黃河水患的防患能力。 由於黃河氾濫的根本原因在於黃河中游,主要是蘭州以下的黃土高原的強烈水土流失,高達16億t的泥沙的95%以耒自甘、寧、陝、內蒙古、晉、豫等省區的黃土分佈區,這16億t泥沙的相當部位注入渤海,每年向海推進約1 km,王戰教授認為大約在200 a左右,渤海將從地圖上消失,為此他建議將黃河的入海口改經黃河故道進入黃海①。吳成基教授認為按目前黃河的年流沙量,小浪底水庫將在20 a左右失去它現有的功能①,因此對水量並不很大而泥沙量過大的黃河的治理,其主要矛盾是解決黃土高原進入黃河中的泥沙量,是解決黃河水患以及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關鍵。當前很多同志試圖在黃土高原分佈區用退耕還林(或植草);停止種植放牧,以及其它阻止泥沙下泄入黃的舉措,似乎這些都不能解決治黃的根本,也解決不了當前和長遠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在不放鬆上述工作的同時,黃河在甘肅蘭州附近改道經榆中夏館營、定西、隴西入渭河,經武山、天水,到陝西寶雞、咸陽、渭南到潼關再入黃河。這樣可以完全或基本完全繞過黃土高原的主要分佈區,其流經的區域減少,流經的距離大大縮短,這將使入黃的泥沙量減少到現在入黃量的`5%以內;同時也會使黃河水面的蒸發量減小,水的流速加快,還會把潼關以下原先沉積的泥沙帶走,“懸河”會逐年降低,減少三門峽、小浪底水庫的後顧之憂,也勿需在下游再改道進入黃海,黃河水清之日,是黃河在蘭州改道完成之日,也有利於根治蝗災和黃河斷流的問題,黃河在蘭州改道入渭河,是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從蘭州經夏館營到定西段是一個寬度較大的古河牀,只需在定西到隴西之間打通(關於技術方向的問題另文討論),就完全可以實現黃河之水注入渭河。為了統籌兼顧,黃河在蘭州改道入渭河之水後,也可向寧夏、內蒙古適當分流,在黃河故道上修建暗渠至銀川、包頭一帶,供當地的工農業(包括髮電)和人民生活之用。在洪水季節還可加大向該區的分流。今後南水北調的西線完工還可多向寧夏、內蒙古一帶加大水的供給。黃河在蘭州改道入渭河到潼關的技術問題較三峽工程簡單,所需經費也會小於三峽工程,但它的作用和影響將大大超過三峽工程的影響和作用,是拉動內需和進行西部再開發的重大步驟。

關於對黃河的建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