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黃河的建議

來源:文萃谷 9.23K

從水量豐沛的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北上400多公里“拯救”黃河及其支流渭河。這是三峽水庫成庫後,我國專家首次明確提出“調用”三峽水庫的水來幫助缺水的黃河。三峽二期工程完工後,已經順利實現蓄水、通航、發電一週年。

拯救黃河的建議

三峽水庫位於長江中上游的結合部。專家建議的方案為:從三峽庫區的重慶開縣引水穿巴山、秦嶺,在陝西咸陽附近進入渭河,再通過渭河向黃河供水。水利專家魏廷錚説:“受水區為黃河最缺水的地區,能充分利用三門峽、小浪底等已建成的大水庫進行調節,解決渭河下游、三門峽庫區和黃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積,能從根本上恢復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功能。”據介紹,1959年編制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就曾提出從三峽水庫引水濟黃的設想。但當時有兩大難題:一是要建大功率、高揚程抽水站;二是穿越秦嶺的長隧洞在技術上存在困難。

水利專家李世忠説,今天的技術水平完全能夠解決這兩個難題:大功率、高揚程抽水設備已在中國眾多的抽水蓄能電站運行;多條穿越秦嶺的公路、鐵路長隧洞已有建成先例。

三峽引水工程以三峽水庫為主要水源地,在重慶開縣長江支流的小江建抽水站,將三峽水庫之水提升至380米高處,通過長約315公里的輸水隧洞和渡槽,以及120餘公里的天然河道,穿過巴山、秦嶺,在咸陽附近入渭河,然後順渭河入黃河。

經專家計算,三峽引水與渭河來水匯合,可加大渭河下游河牀的衝沙能力,10年內可基本上將三門峽建庫40年來淤積在咸陽至渭河口211公里河槽內的3億立方米泥沙沖走,使渭河下游逐漸恢復天然衝淤平衡,解決渭河下游日漸危險的懸河狀態。

同時,三峽引水進入黃河,可以充分發揮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的功能,“人造”每秒3000立方米的洪峯,下泄衝沙,每年可因此減少黃河下游主河道泥沙淤積約1億立方米,能使黃河下游主河道基本不再因淤積而繼續增高,確保黃河下游長期安瀾。

黃河水利委員會7月15日宣佈,歷時25天的.黃河第三次調水調沙圓滿成功,黃河下游河道得到全線沖刷,6071萬噸泥沙被送入大海,河道過流能力提高600立方米每秒。魏廷錚認為,調水調沙的成功,説明只要有每秒3000立方米左右的洪峯,完全可以減少黃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積。

郭樹言説:“引江濟黃工程能比較徹底地解決渭河、黃河的泥沙淤積和洪澇災害問題,從而恢復它們的‘生態生命’。”

專家們介紹,該方案已經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相關省市如重慶市、陝西省都對該方案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一些中央部門正在牽頭組織專家組,對工程的可行性進行專題研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