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1.92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病隙碎筆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1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鐵生的時候,喜歡強調他是殘疾人,並因此對他頑強堅毅的人格大加讚賞。這樣的説法自然是正確的,但這樣容易使沒有讀過史鐵生的人們走入一個誤區,以為史鐵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體現在他的頑強堅毅中了,甚至於將他的殘疾當作他的著作的全部賣點。在讀史鐵生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理解,可後來的我才發現僅僅以一個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的角度認識史鐵生,實在是有些遺憾了。正如近日讀的這部《病隙碎筆》,若真的只看到這部書是在病隙寫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對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許就會有遺憾。可是話又説回來,史鐵生正是因為病,因為殘疾,才有機會拋卻一個健全人一生中要經歷的太多紛繁複雜,靜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他的這部《病隙碎筆》給我的最大感觸,便是靜。面對着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靜靜的。而正是他這樣的靜,解答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比如説,信仰。在人們都開始反思中國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種可怕的狀態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關心過,人們想要有一個信仰,是為了什麼?我們往往處於當局者迷的狀態,被生活中的許多不稱意的事情弄的眼花繚亂,總以為我們需要信仰,正是因為需要追求一個事事順心的世界。但史鐵生的生活中便沒有那些瑣事了,他有的只是這時常被人們拿來用作樂觀堅韌好典型的坎坷命運。於是他靜觀由我們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態,並告誡我們,以無苦無憂的世界為目標,依我看,會助長人們逃避苦難的心理,因而看不見人的真實處境,也看不見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難,因而能夠靜靜的看着這個存在苦難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謂的健全人,因而能夠靜靜地審視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觀者清的視角在碎筆中指引我們。

再比如説,發展。保護環境這件事,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宣傳標語,環保行動在全球範圍內蔚然成風,原本是不必由史鐵生去提醒我們的。可史鐵生提醒我們的是什麼呢?作為一個身體上已不允許自己、心中也不願意在社會上爭一份地位和財富的人,他告誡在社會中忙碌的我們,要注意我們保護環境究竟是不是出於真心。現在的生態保護思想,還像是以人為中心,只是因為經濟要持續發展而無奈地保護生態,只是出於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愛護自然。這句話對於每天都在糾結着怎麼活得更好的人們來説,真的會有醍醐灌頂的效果。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免顯得俗了,只顧着按照其他人説的方式活着,忘了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對的。

如此,讀完《病隙碎筆》,我最深的感受絕不是史鐵生的堅強,而是他靜觀生活的態度。從現實意義上説,這本書告訴我要靜下來,用心像旁觀者一樣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難説要像史鐵生一樣靜下來,因為我們終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樣的。但這就代表我們不能向史鐵生的人格學習、不能靜下來看我們的生活了嗎?當然不是。

我們是健全人,無論和史鐵生相比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幸運還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幸。史鐵生對人生的思考,是高中生作文在他已不會引領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而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是高中生作文在我們正過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去想,怎麼能讓我自己過的更好?若是沒有史鐵生的精神在旁激勵我們,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可能無法擺脱主觀因素,從而或多或少地帶有一點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們能夠在史鐵生的人格中發現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便可以更客觀地看我們的人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感悟。

但請同樣在《病隙碎筆》中窺見人生真諦的你記住,首先要靜下來。為了向這位老人的靜致敬,也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2

平凡的人生,驚險不斷的命運;質樸的愛情,意想不到的苦難。史鐵生的一生是慘淡的,雙腿癱瘓,疾病纏身。但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直面命運的挑戰。他那調侃的言語,讓人覺得這彷彿不是一個身患殘疾的人,而是一個在體驗生活的,體驗病情也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彷彿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一位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麼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字字珠璣,平易而又精闢,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着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還是完成了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對於我們來説,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讓我們身心俱挫,疲憊不堪。感歎命運的不公,歎息生活的不堪。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説,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人生命運比作是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擁有不一樣的命運。如果每個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壞的人生,那豈不是都是一樣的了嗎?我們不必要去過度歎息別人悲慘的人生,也不必去羨慕嫉妒甚至憤恨別人美好的命運。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鐵生自己説的一樣?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為什麼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靈敏,我們必須要承認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拋棄埋怨,放棄逃避,用心去尋找屬於自己人生路上的風景,不要因為他人延誤自己美好的風景,哪怕是暴風雨中的枯枝爛草,也值得我。駐足留念。我覺得這才是人生。

沒有誰比從未遇到過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為他從未有機會檢驗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這句話與史鐵生當時的心境有着類似之處。史鐵生在書中寫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他面對生活是豁達坦然的。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麼英勇無敵,多麼厚學博聞,多麼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祕置你於無知無能的地位。一個身患殘疾的人把人生的許多哲理問題闡釋得那樣簡單明瞭,而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把人生的意義想得透徹,每天都在怨聲載道的,這是多麼的慚愧。我無法想象一個身患嚴重殘疾的人面對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到史鐵生那些輕鬆而又充滿調侃的語句,死不過是某一個信號的中斷,它‘輕輕地走’,正如它還會‘輕輕地來’。我意識到有些人是將生病當成一種人生的體驗,將死亡當成一種超越。用樂觀的心態去對待苦難,去詮釋生命的意義。也許這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鐵生認為我們應該去包含苦難的世界,這又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難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別説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對自己的身體和人生。甚至覺得苦難讓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書中提到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變動。他是自信的,他意識到人生就是佈滿陷阱的,只要你對生活的希望不滅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難。我原本認為每個人對苦難的認識應該都是抑鬱悲傷的,但是這裏的苦難卻像是擁有魔力的神棒,苦難是用來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勇氣的,帶給我們希望的,這是讓我驚訝的,也是讓我驚奇的,更是讓我對史鐵生充滿了仰慕。

在書中,史鐵生認為當人生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聖的詞。愛之永恆的能量,在於人之間永恆的隔膜。愛之永恆的激越,在於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地相望,也許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爾的一句話:總會發生些情願與不情願、知道與不知道、清醒與迷誤的那種痛苦與幸福的事兒。但如果心裏存在虔誠情感,那麼在痛苦中也會得到安寧。現在很多小情侶整天呆在一起,並且強烈要求對方眼中只有自己一個人,並且要時時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賴,並不是真正的愛。愛是一種情感,一種心意,也許兩個人在一起吵吵鬧鬧,但是分開了又互相思念對方。史鐵生認為愛的情感包括喜歡,包括愛護、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還有最要緊的一項:敞開。互相敞開心魂,為愛所獨具。愛也許是一種為了愛護對方而甘願犧牲的精神。也許就只是陪伴着你度過人生最難過的那段歲月。他認為敞開心扉最為重要,可以告訴對方你此刻的痛苦與開心,哪怕是哭泣悲傷。以前我以為愛到一定程度就是結婚,但現在看來我是錯了,也許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種愛。哪怕是忘記,那也是愛。《病隙碎筆》是一部哲學,是史鐵生用靈魂書寫的,讀這本書就像在讀他的內心,善良的、虔誠的、平易近人而又覆函哲理的語句,讓我感受到苦難也是一種幸福,命運是不接受挑戰的。我們每天都會為一些事情煩惱傷心,但是我們要學會知足,史鐵生是悲慘的,但是他收穫了美滿的愛情和事業,我們更應該知足,因為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3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

我看過的書不太多,印象比較深刻,對自己思想有過強烈震撼的則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周國平《人與永恆》。這兩本書都是09年初讀到,前者相對更易懂,當時也算是勉強能讀得懂,後者哲理性強些,稍有些生澀難懂,至今還沒讀完,在牀邊的某個角落躺着。

如果你喜歡了一位偶像,請你一定要為他寫一些文字。對於喜歡的作家,我想我們更應該寫點東西吧。於是便有了這些文字。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這一代人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定都讀到過,而且我們之中很多人是通過這篇散文認識了地壇,而提到地壇,我們也往往會想到史鐵生。這篇文章也支撐了史鐵生在散文文學上的地位,也更加堅定了史鐵生寫作的信念,於是有了後來的《病隙碎筆》。

職業是患病,業餘才是寫作,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調侃自己。《病隙碎筆》是哲學性的散文,是一個思想者思索的過程,通篇無題,與殘疾並無太大幹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個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痛苦的探索,源自一個思想者對人生基本命題的哲學思考與辯析。史鐵生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的覺悟修養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尋找答案,他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堅持活下去就是為了尋找活着的信念。為活着而思索,為思索而活着。

關於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筆下對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周國平後來為《病隙碎筆》作的序曾寫道: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生活中沒有出現奇蹟,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

關於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説都是這樣。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看到並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並不止於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脱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説:"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於"職業是患病,業餘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説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鬥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絃,終成絕響。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史先生一路走好。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4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欽佩的作家之一。扶輪問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長。他殘缺的身體支撐着所有飽滿的思想,再將自身的苦難寫成光輝的追索。

而在他的眾多文集中,我最愛《病隙碎筆》一本。

這本書創作之時,史鐵生雙腎功能已經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強忍着痛楚與疲憊動筆。他一邊與病魔鬥爭,一邊在病痛的小小空隙裏記錄下自己平易而精闢的隻言片語。

曾經在他的字裏行間裏,我讀懂過人生,解析過信仰,構建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這一切的人卻已走遠,魂歸地壇。我只能捧着這本書,想象着他的筆尖,歷經了怎樣的世事變遷,才能書寫出這樣充滿哲理又樂觀詼諧的句子。

這並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滿了對人生的詰問、探索與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難題。它來自一個苦難的人生,卻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書裏,史鐵生老師曾經笑説,生病是他的職業,業餘寫一點東西。他這一生,總是此病未去彼病又來,“鐵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種意思,讓他一直活着。然而,讀他的東西,從來感覺不到一絲病痛的陰影,反而總是讓讀者沐浴在開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過生病與遊歷的比較,通過生病的經驗,他説: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加一個“更”字,發人深省,教人樂觀。生之為人,我們必須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單單從中拿掉苦難。但是,我們又何嘗不是幸運的。當你在為無法升遷或戀愛不順而煩惱時,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卻有人正在為生存掙扎。史鐵生老師人生的一半都用來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認為不能直立行走是丟掉了人的特點,在大部分人看來,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夠強大的內心,不屈於命運的勇氣,樂觀的精神,讓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書中我最喜歡的這一段話:

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誰能夠保持不屈的勇氣,誰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

看,這本書中你可以隨處找到像這樣的句子。史鐵生老師是幸福的,並不是因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殘缺使他疲憊,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侷限,他用殘缺的身體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與心靈,豐滿筆下的哲理與思考。他從未向神靈行x,祈求身體的康復,他選擇完善信仰,正如他寫到的一樣,身體的殘疾不可怕,心靈的殘疾才可怕。

當寫到死亡的時候,史鐵生老師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你要是悲哀於這世界上終有一天沒有了你,你要是恐懼於無限的寂滅,你不妨想一想,這世界上曾經也沒有你,你曾經就在那無限的寂滅中。誠然,我曾經無數次幻想過死亡,也為此恐懼苦惱,曾經因為自己終究的幻滅而感到悲傷與無奈,但讀到這一段,我竟豁然開朗。是啊,我曾經就在那無限的寂滅中,生命本就是一個輪迴,我不過是回到了我來時的位置罷了。我曾什麼也不是,卻有幸來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擁有燦爛的人生,也有幸經歷沉重的世事,不論是福祉還是苦難,我既然從無形化為有形,這已經是一種幸運。如今離去,是帶着滿載的收穫,是另一種形式的落葉歸根,這又似是應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詩,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

而關於輪迴與繼承,史鐵生老師又寫道:生命的意義卻似輪迴,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匯合。唯當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途,步上山巔之時,你才能説繼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時、何地,我才能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經由山水,經由時間,經由光陰,在尋找中與前賢匯合,讓寂寞而欲動的文思,能與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鐵生老師沒有給我答案,也永遠不會給我答案,因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難題,人生因這種探求的過程而無比美麗。

史鐵生老師又將生死的意義與愛結合起來,寫道:如果意義只是對一己之肉身的關懷,它當然就會隨着肉身之死而煙消雲散。但如果,意義一旦牽繫着無限之在和絕對價值,它就不會隨着肉身的死亡而熄滅。事實上,自古至今已經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間的愛願卻不曾有絲毫的減損,終極關懷亦不曾有片刻的放棄!當然困苦也是這樣,自古綿綿無絕期。可正因如此,愛願才看見一條永恆的道路,終極關懷才不至於終極地結束,這樣的意義世代相傳,並不因任何肉身的毀壞而停止。

也許你會説:但那已經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義怎樣永恆又與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個不是“我”呢?哪一個不是以“我”而在?哪一個不是以“我”而問?哪一個不是以“我”而思,從而建立起意義呢?肉身終是要毀壞的,而這樣的靈魂一直都在人間飄蕩,“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樣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減。

生命的延續與輪迴,人類的有限與無限,或許很難有準確的定義。但是史鐵生老師堅守着自己的內心,向未知與有知不斷追索,不斷賦予愛的意義,將世間光明與美好的一切奉獻給讀者。肉身必然會有毀壞與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與愛是無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遠相傳的。這亦是他的人生收穫,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經歷與思考後而得到的真諦,是光陰深處的羈絆,必將成為我一生的珍藏。

這一本書裏,史鐵生老師不僅是以獨特的視角注視着生命,更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書寫着鮮活無比的道理。雖然他已經離開人世,但卻將永遠在精神的高度遙望我們。他的樂觀豁達,他難以想象的意志力,與他親手寫下的這一些人生的體檢記錄,將是我們精神上的營養補給與堅實依靠。

對於史鐵生老師來説,寫作不單單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他的寫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歷經世事洗練之後的一方淨土,一片樂園。

在他的筆下,文字總是樂觀幽默的語調,他也時常調侃自己的病痛。這是一種勇敢的調侃,是一種堅強與釋然的表現,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自己的軟弱與缺陷。竊以為,人總是破碎的,因為破碎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過。然而有的人,總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個人哭訴自己的不幸,以為換取別人的同情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救贖,試圖用賺來的眼淚點燃自己灰敗的人生;也有一些人,總以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變身完美,就能夠捍衞他們的尊嚴。前者將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憐自怨,而後者易碎的強勢裏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鐵生老師,顯然具備足夠的勇氣與自信。不需要哭訴,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強者。

畢竟,傷心並不是幾滴眼淚就可以流出來的,尊嚴也不是幾個口號就可以吶喊出來,最動人的漢語,就是把傷口變成智慧,然後從中汲取人生的夢想與真諦。

而史鐵生老師,正是這麼做的,而《病隙碎筆》,正是這麼做的。這些看似破碎實則連貫的文思,就是傷口經過治癒,成為了帶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歷經苦難的豁達,超越苦難的人格力量,盡在書中,這一本《病隙碎筆》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奧吉亞斯的牛圈,我也敢於堅守其中,更願意擔任清掃的苦役。因為歷經人生谷底,猶如死了一回,但也會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場。

這是一份苦難,更是人類的福祉。

讀《病隙碎筆》,是感悟歷經滄桑後的明徹和超脱,是找尋苦難中的光明與希望,是發現那份悲壯中的靈性,是一種人性最純最美的光點。

它將永遠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塵中疲於趕路的心靈。

也許,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5

在我健康時候,我不會想起這本書,即使我很喜歡作者,在我生病的時候,我掀開了這本書,這大約也是人的劣根性,想要一個人真正後悔,只有在人嚐到苦果後,大約不廢除死刑也有點這方面的因素,這本書告訴我,苦難也許沒有盡頭,可能等着你的苦難前面還會加個“更”字,我現在做不到史鐵生那樣,超脱於苦難看自己,當事人的痛苦我們無法體會。

但難得是當事人仍然保持着豁達的態度,我現在只是一點小病小痛,但卻嚴重了我的心情,我不知道遇到更苦難的事後會不會崩潰,也許我的'經歷無法讓我豁達,去成長去面對,但感謝那些深處於苦難的人仍然願意剖析內心,給他人鼓勵,疾病讓我思考可能終身不會去想的事,而且在痊癒以後可能依然歷歷在目。這本書教我的,大概是深懷感恩,感恩你現在所擁有的,即使你不能知道以後會經歷什麼,會失去什麼,但抓緊現在所擁有,感恩現在,才不會在未來失去而後悔莫及。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6

大年七年級,淨寺。

望着接踵而至的,懷着各種願望來這裏祈福的人們,突然想起了一本書中的一句調侃:“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脱不掉阿諛,行*的感覺。”剛步入佛堂的我的確是被佛祖的莊嚴肅整所震撼了,但不一會兒這種心情就被一種急功近利的慾望所取代了,想來佛家相信只有滅斷諸如貪、嗔、痴的慾望才能使苦難不復存在,而我們卻恰是為了滿足慾望才來到了佛祖面前,以為自己懷揣的是無比虔誠的心,卻已犯了大忌。好像書上的話是我們真真的寫照,頓覺充滿諷刺。

史鐵生,我反覆地咀嚼着這“鐵生”二字,一個因雙腿癱瘓而投身寫作的人。或許上天給了他過多的信任,讓他經受着磨難卻依然堅強的活着。很難讓人相信以上對於拜佛這事兒的看法竟出於他的文章。甚至於輕鬆地説他的職業就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對於一個有着這樣經歷的人來説,沉鬱、沮喪才是人們對他的認識,可在《病隙碎筆》中,讓我感受到的卻是一顆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擁有化苦難經歷為人生哲理的本領,用一支筆馳騁在依舊充滿生命力的大地。

他説人生是一出充滿矛盾衝突的戲劇。我們都是不能隨意調換的其中的演員。許多人會看着別人一帆風順的高升而感歎“我怎麼這麼倒黴啊!”滿腦子都是平淡如水毫無生氣的劇情,即而繼續過着無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還能感歎一句“我其實很幸運啊!”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麼。”“我其實。”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後或許連我為什麼活着也不知道,用盡一生卻始終換不回一個確切的答案。“上天為什麼待我這麼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後卻是這樣憤世嫉俗的離開。

但史鐵生説不,上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為什麼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馬遷,孫臏一輩,殘缺的身體阻擋不了他們對生命響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結越多的西瓜那麼這些西瓜得到的養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其實生命的答案就在於我們自己能否堅信我們能活着並頑強的活着,人可消滅,但打不敗,打不敗的才是可貴的對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當一個人面對自己身體上的殘疾時得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了《病隙碎筆》,我明白了最難的不是要“接受”這個事實,而是在接受這個事實後,又能從心的角度重新站起來,正是史鐵生用不完整的身體撐起的這一片完滿的天空,讓我們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個能真正審視如何活着的機會,生命給我們每個人的提問都不一樣,怎麼樣去回答生命拋給你的問題正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於是,不再苦苦追問“公平嗎?”“為什麼?”我會抓緊每一寸的時間,繼續、和繼續的繼續。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7

當我第一次翻開《病隙碎筆》的時候,目光停留在了每一章節的前一頁,那是史鐵生先生創作這本書時的手稿,字跡清晰流暢。彼時我就堅信,這將是一份禮物,一份俯視着平凡人生的禮物。

周國平先生在解析書名的時候這樣講到:“體況惡化,寫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時間在受病折磨和與病搏鬥,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筆,而且縫隙那樣小得可憐!”不得不承認,對於史鐵生本身,他已經超越了自己的存在。在生命行走的路上,在那些像海綿一般的歲月裏,他擠出了智慧,這種智慧,是從疾病的深淵中迸發出來的血液。

《牧靈聖經》的扉頁有這樣一句話“我給你們一條新的誡命: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這是上帝對他的追隨者的希冀,亦或者叫作命令。這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上帝真的可以像他所訴説的那樣愛着他的子民,那這世上又何談災難而言?

史鐵生巧妙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説:“上帝不許諾光榮與福樂,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但可怕的是在這個滿心功利的時代,我們的希望何在?當所有人拿着金錢和一顆所謂虔誠的心走進寺廟,向神明祈禱,而又有幾個人祈禱的不是光榮而是希望呢?我們都堅定地認為希望就在自己的內心,甚至説走進廟堂就是體現了一種希望了的話。那信仰與名利的天平就已經傾斜地頹然不平了。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時代關於信仰的定義已經不再是它本該有的樣子。史鐵生用另一種方式,通過信心解讀了關於信仰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後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受。”與此同時,周國平先生卻這樣解讀了這些文字:“任何一種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為出發點,它作為信仰的資格也是值得懷疑的。”

毫無疑問,我支持前者的觀點,至少在現在看來史鐵生用筆作足,已經用他自身的信仰行走過了他的人生。而這種信仰的開端,是沒有以任何根本困境作為出發點的,就像他自己闡述的那樣“不斷地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所以,在信仰的問題上,我們的根本觀點應該是從什麼時候看起,看了多遠?

如果就困境而言,上帝無疑是公平的,諾貝爾用“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這樣一句話形容人生。我想,再也找不出任何文字能比這十六個字更恰當地解讀生命了。自身對於自身而言,本來就是一種限制,一種突破不了的瓶頸。所以,上帝給了所有人根本的困境,只是每個人的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羅曼·羅蘭説:“以死來鄙薄自己,出賣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間最大的刑罰,最大的罪過。寧可受盡世間的痛苦和災難,也千萬不要走到這個地步。”他對信仰的作用做了高度的肯定,但問題在於當我們真正面對我們所信仰的東西時,卻手足無措,甚至無法完整地表述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信仰還只是頭腦中的一顆小芽,從未開花。

還是史鐵生説得好:“路的沒有盡頭,便是他遙遙地總在前面,保持着希望永不枯竭。”這是前人懇切的話語,希望永遠是和信仰並存的。如果沒有希望而空有信仰,那無疑是一個空殼,或者説沒有信仰而只有希望,那也僅僅是一種空想罷了。最可怕的是,這個我們熟稔的生命中,總有一些人既沒有希望,也沒有信仰,那“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莎士比亞《生與死》)。對於信仰,料必大多數人抱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態,也正是由於這種誤解,信仰漸漸成為了有思想的人的標籤。墨西哥有部老電影叫做《美麗的祕密》,它提到:“如果失去自我,你的抗爭結果註定是失敗的。”毫無疑問,自我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資本,當開始正視自我所存在的價值時,人生、感情、關愛,還有思考都不再是更高一層人生價值的體現了。

“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行走和道路是同一種存在,但天堂與現實總是有着永恆的距離,如果對於每一個步伐都充滿了膽怯,那就不僅僅是距離的問題了,那是沒有了希望,心中就根本不存在天堂。“理智本身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確定自己思想和現實之間關係的信仰。”(切斯特頓語),就信仰最初的樣子來講,它是一種限制行動的行為準則,對於史鐵生而言,它更是讓他直立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想走的雙腳。

沒有人能像史鐵生那樣勇敢,他的身體是殘缺的,但思想卻始終馳騁在無疆之域。這或許是對信仰最有血有肉的詮釋。“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我與地壇》),如當我發現他手中的筆就是他信仰的具象時,我不由得感到膽怯,能有多少人能把一種信仰表現的這樣恰當得體,並與死亡抗爭呢?

再小的空隙,也是有光芒的。遺憾的是,沒有幾個人能向正確的方向走去。大家都太倉促了,從一開始就義無反顧地奔向了死亡。讓我們將時光退回到創作這本書的年代,那時史鐵生的病情被確認轉為尿毒症,終至三天透析一次。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他寫下了這種文字,因為他不懼怕死亡,不懼怕痛苦,我想,整本書裏的每個字都是有聲音的。它們或深沉,把疾病帶給他的痛苦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娓娓道來;或淳樸,用常人無法理解的樂觀向上,訴説着他強有力的人生領悟。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8

今早讀完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很想寫點感想,有這樣的感覺的機會不多。想起以前讀書的時候,被老師壓着寫讀後感,甚是反感。到了現在,每每讀完書,覺得不寫點東西是遺憾的。但這本書太精,太簡,太智慧,我想醖釀一篇長文放上公眾號,卻頻頻不得要領。我這才發現,我已被史鐵生的文筆影響了思路,因為他的文章的短小精悍,我想誇誇其談,有點不知深淺。隨即寫下這篇短文,以作分享。

人彷彿很難説清自己是一個純正的唯物論者抑或唯心論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相信命運這種東西,卻又往往在它面前想抵抗,覺得我不信。總會在苦難的面前加上句,對,這就是我的命。真的會有嗎,那應該是誰來選擇的?史鐵生他信嗎,我不得要領。姐姐和我説,史鐵生雖然研究宗教,但他不信宗教。他的作品彷彿是證明了神性,卻對證明神沒有什麼興趣。也許這才是一個安全的角落,把自己獨立於繁瑣之外,基於他所受的苦難太多,若想命運不公之類,恐怕要鬱鬱而終。也正因為他苦難的命運,才讓他的作品更加具有人性的光輝,至少我對他所説的極而簡之的道理往往看得很仔細。他説人都是不滿足的。初殘疾失去雙腿的時候,覺得能跑能跳是多麼幸福啊,後來長了褥瘡,覺得能坐在輪椅上是多麼幸福,後來得了尿毒症,才又覺得能腦袋清醒寫幾個字是多麼幸福,平白的道理,由他之口説出來,便多了幾分力量。他説人生是一出充滿矛盾衝突的戲劇,我們都是不能隨意調換的其中的演員。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感歎命運不公,總有一句話是:怎麼我就比不上他…滿腦子都是平淡如水毫無生氣的劇情,即而繼續過着無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還能感歎一句“我其實很幸運啊!”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麼……”“我其實……”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

快過年了,很多人又會去廟裏寺裏,為着自己的一私己願祈求佛祖。想起史鐵生在書裏的調侃:“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脱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想來佛家相信只有滅斷諸如貪、嗔、痴的慾望才能使苦難不復存在,而我們卻恰是為了滿足慾望才來到了佛祖面前,以為自己懷揣的是無比虔誠的心,卻已犯了大忌。倒不如,拋下所有,抱一顆無慾無求之心去。

“鐵生,鐵生”,我想了這個名字好幾遍,真是適合他的名字。像鐵一樣生活了下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