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心動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1.77W

慧能的出身有點特殊,是一個小樵夫,他幼時隨父流放嶺南新洲,父亡後隨母移居南海,艱辛貧困,以賣柴為生。因為是樵夫,慧能不識字。可是不識字的人卻成為了六祖。所以他留下最多的傳奇。

仁者心動散文隨筆

《六祖壇經》和《解憂雜貨店》交錯在一起讀。覺得特別的有意思。

《解憂雜貨店》講的是三個小賊,偶然進入一間可以和過去連接的小店,充當生活在過去時代的人的解憂者。這三個小賊,沒有多少知識,只有生活在底層的經驗,和一顆想要幫助別人的一點善心。他們出的主意,是三個人商量最後的共識,甚至寫的信,也是由三個人輪流寫。頗有點“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的意味。

和六祖相同的是“明心見性”。一個能明心見性,參悟佛心。另一個能用自己的'本心來幫助別人。其實他們給出的建議並沒什麼高明,但卻讓人窺見生活中極其真實的東西,從而讓讀信的人,感覺到助人者的真誠可信。雖然最後的結果並不是三個小賊所能預料得到的,但從某種程度上,真的幫助到了別人。讓那些求助者,看到了自己的本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也幫了三個人自己。助人者恆自助,或者説度人即是度己。

五祖深謀遠慮,智慧超羣,為求衣缽傳人,可以説煞費苦心。他故意打壓慧能,讓他去槽廠舂米;看見他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卻忍着內心的驚喜,批評他“不見至性”,還脱下鞋子擦掉這首偈詩。然後卻三更傳道,幫助慧能趁夜出逃。並叮囑慧能要隱姓埋名,不到時機不能張揚弘法。這樣一個五祖,讀來總讓人忍俊不禁,活脱脱像一個世俗的父親,將父愛深沉地藏起來,但在能夠幫到孩子上卻不遺餘力,甚至違背自己的信仰。

慧能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笑他,嶺南是蠻夷之地,蠻荒之人怎能做佛?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之分,佛卻沒有南北之分,我是嶺南人,和大師不一樣,但是我們擁有的佛性是沒有差別的!這就是著名的“佛性無南北”的故事。如此言詞犀利,對答如流。讓五祖忍不住贊:此人天資聰穎,悟性不凡。

五祖求偈傳衣缽時,慧能看不懂神秀的偈詩,求信徒張日用為其朗誦。張看不起他,他卻説:想學無上的佛法智慧,就不應該輕視初學之人,地位低賤者也有最高尚的智慧,在上位者也有看不清事態,迷失智慧的時候。後來,張為他把著名的“菩提本無樹”的偈詩寫在牆上,在六祖的傳奇中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六祖在舂米的時候,人瘦體輕,只好在腰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增加踏板的力度,可見他是一個非常聰明和堅韌的人。及至傳衣缽出逃,師父説:既然你叫了我師父,我要度你過岸。慧能卻説:痴迷不解的時候,師父度我。現在我體悟到佛法智慧,應該由我自己度自己。

與《解憂雜貨店》的故事又交匯到一起了。自己度自己,才能真正成佛。

慧能歷經磨難,屢次從追奪袈裟的僧人手中逃脱,潛修15年之久,中途還指點了一介武夫的慧明(道明)。而六祖之後,也不再傳衣。六祖最終在寶林寺弘法。

《解憂雜貨店》的故事呢,還得繼續往下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