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秋天抒情散文

來源:文萃谷 2.82W

走進秋天,我會靜下心來,獨自到野外去散步,或遠眺,或近看,或沉思,或自言自語,與秋為伴,默默溝通,細細品味秋的到來,秋的飄香、秋的成熟、秋的收穫。

走進秋天抒情散文

秋天這個季節,按陰曆而分是七八九月,照節氣則以“立秋”為分水嶺,於是有時是六月秋,有時又是七月秋,但不管是六月七月,都隔不得很久,這也是曆法的科學性,因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互變,漸向漸成,才得萬物之造化。

要説對秋的領會,還是民間最深:“交秋三日,退涼三尺。交秋太陽,順秋雨”,單説這“交”和“順”字,多是傳遞與接受的意思,一左一右,既帶有陽的性質,又帶有陰的性質,陰陽協調方為正氣,要是氣候異常,陰不陰陽不陽,那就叫陰陽不明。譬如,有關“秋老虎”的説法,民間認為“交秋必須出太陽,而順秋必須落雨,不然就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秋天乾旱,陽盛陰衰,莊稼枯萎,黃熟不正;若是順秋,風雲際會,晴雨交注,果實正黃,飽滿豐盈,喜上眉梢,所以民間有“六月秋得半收,七月秋得全收”的總結,這也是江南農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所品出來的經驗,不但有顏色的好壞,還更有質量的輕重。

走進七月,紅紅火火,倒顯熾烈的本性,更有高温後的'涼爽,難怪常言道:“夏日回落,秋高氣爽。”立秋以後,夏秋交織,有送有迎,中午暑熱,早晚涼快,若是出去走走,聆聽稻穗奔放,秋蟬晚唱,曲引清波,夜來人靜花亦香,格外舒暢。

七月喜氣,民間甚濃,那就是“燒月半”,俗稱“中元之期”,重在一個“燒”字,時間從七月九年級到十三日,但也有延長到七月十五日的,人們除了慶祝五穀豐登的同時,也祭祀已故的親人,給他們化去一些“紙錢”,讓陰陽兩個世界共同分享喜悦。傳説在這個節日裏,已故親人要帶着所有的收穫,於十三日早上去趕“終陽大會”,憑各自收到“錢”的多少來論在世親人的秋收份量,所以民間特別重視這個節日。

走進八月,看江南水鄉,男女老少,背篼籮筐,一路歡騰,自敲自跳,哼着《江南吟》:“正月寒梅傲風格,二月枝枝出新裁,三月春耕四處忙,四月小麥順風浪…八月桂花遍地香,九月石榴泛紅光,四處魚兒競稻倉……”品其味,賞其心,江南美景,稻香魚肥,處處是農人的勤勞與智慧。

但看江南之秋,還憶江南之春,春風復甦,梨花帶雨,儼然飄落在早出晚歸的路上,回首春風,美夢故然,如似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秋去春來,暫得於己,怡然自足,詩中勝情,豈不痛哉!

正熟之秋,更有中秋,民間習慣中秋節推豆腐,所以秋是白色的、細嫩的、清爽的,自顯淡泊與清高,諸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若還其中,平分秋色,與人共享,將豆腐挑到市上賣,秋又變為綠色的心情,常言説:“一顆豆子圓又圓,推成豆腐賣成錢,人人説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賺大錢。”天下一秋,你收我收,佳節圓滿,中秋月明。

走進九月,寒露霜降,過熟老秋,菊花瀲灩,看似無春甚有春。《易經》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震巽木為一氣,天下興春;庚辛申酉,斂煞萬物,自成春夏的合訂本。

在四時季節中,春秋最為平和氣清,可謂慈愛柔順的季節,所以自古藝術家們寫春必作秋,畫梅還念菊,若是有春無秋,等於有種無收,春春秋秋,才是全收,難怪白居易甚而多情,寫了江南的春天,還念江南之秋美,再作《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回首時光,春去秋老,今日能來,再日何時,戀戀不忘,還望後來有機會。

人生各志,天涯與路。秋風瑟瑟,碧水藍藍。曾經獨高處,有感而《秋》:極目遠眺自高遠,和風一行萬里天;竹簡燈光寒意過,明月秋風又一年。詩歌疏桐,傲菊霜花,然自猶想《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倒含詩人有意,獨出心裁,雨露山間,秋收滿明月,王維最能收。

仰觀碧雲天,深感黃葉地,晚秋高遠,民間品秋更喜歡重陽節,重陽是打餈粑,餈粑更代表圓滿,更含人心的思念,誰又不想那不得不遠去的春天,誰又能放下那不得不離開的親人與朋友?重九臨高,手持餈粑,寄予明月,更有王維的孤獨,終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路漫漫,修長遠,餘身往前走,便現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我倒更喜歡曹操《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走進秋天,綠水流愁,天涯茫茫,然自歸望,唯舉杯消散秋風,秋意無人領,“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斜睨酒杯,酒盡秋深,好夢猶自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