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美好經典現代散文

來源:文萃谷 2.77W

從書中抬起眼神,歇一歇眼睛,透過後窗望去,是小區留下的一盞景觀燈,在清冷孤寂的冬夜,照着行色匆匆的歸人,昏黃燈光下的身影,或是母子,或是情侶,偶而會有形單影孤的掠過。依舊是透過後窗看對面兩棟樓的燈光次第而錯落的亮着,琳琅滿目,多為輕柔的,温馨的,卻只能從各種形狀中猜測着燈的模樣。許是在這樣或寂靜或喧囂的房內,都會有那絲輕柔、那縷温馨的燈光氤氲着一個家庭的心靈。第二日是否也會有人如我一樣早早起牀,匆匆用過簡單的早餐後開始奔波?夜晚來臨,是否也會有人如我,隨意地在書架上選一本書,隨意的倚於西牆,思想着是書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書。

遺失的美好經典現代散文

在妻的嘮叨聲中,把手中的書放回到拿起的地方,卻在某一個角落看到了亦舒的《石榴圖》。初讀亦舒,大概是在高中,讀過了瓊瑤的言情小説後,才發現,原來言情小説還可以像亦舒這樣寫。現在讀起來,與當年的少年心性是完全不同的了,書中描寫的愛情,通過女主人公的獨立性格導致的命運更迭,表現出來的人物思想傾向、時代現實深度,世態炎涼刻劃,從不同於其他言情小説作者的獨特角度,讓其小説藝術風格更突出了嚴峻肅穆。這樣的圖書,我原本都會有一整套的,包括言情的瓊瑤、席絹、亦舒、岑凱倫等,武俠的金庸、古龍、梁羽生、温瑞安等,可惜現在的書架上,除了亦舒的《石榴圖》以外,其他的都消亡了,或是被朋友借走未還,或是在搬家的過程中遺失,對於這樣的圖書,遺失了就是遺失了,沒有什麼痛惜悵然的感覺。但是總有那麼幾本書,如同歌曲《遺失的美好》中唱道的:“再多的風景也從不停靠,只一心尋找我遺失的美好,有的人説不清哪裏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最早的當屬《夜巴黎》了,是我最開始讀的遊記體的散文集,是在九三年之後,回到家鄉剛剛參加工作,在靜寂的夜晚,在訊息不發達的年代,用別人的視角觀察外面的世界,就當是跟隨別人的生命進行一次遠行。該書的作者以及書中99%的.內容都已經忘記了,只記住某個時候相聚,大哥説起的他的一位老師彌留之際,遠在巴黎的女兒第二日即趕回到東林,為此大哥感慨交通的便利,我想到的卻是,這個老師的女兒,在《夜巴黎》作者的筆下就曾經出現過。翻遍了所有的資訊,都找不到此書的下落,應該是湮沒在時光的洪流裏了吧。

對於霍達,是先讀的《穆斯林的葬禮》,後讀的《未穿的紅嫁衣》,如今前者還在書架裏珍藏着,而後者卻無從覓處。故事的詭異性是從走進秦嶼的李言展開的,其身份是學者、政客即矛盾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拉開了戲劇性的衝突,當李言的愛情、事業從巔峯到低谷,何玉珠最珍惜的家庭從平穩到動盪,鬱琅嬛的纏綿從甜蜜到絕望,兩天的時間寫盡了人的一生,影響了故事中每一個人物。霍達用豐富的文字底藴引經據典,書寫出的故事情節卻簡單。讀此書時已是是二00九年冬季,心情一如季節,漫長而沉悶,每個讀者的經歷不同,看到同一本書的感想也不會相同,鬱琅嬛那未穿的嫁衣,飄散而去的那一抹紅色,究竟會飛向哪裏,一如我這本書的下落,究竟在哪裏?此後,莫名的失落沉沉的壓着我,不願去購買紙質的書本,不願讓這種遺失的美好折磨思念的靈魂。

最為可惜的是現在“國學”之風漸勁,在坊間倍受推崇的《曾國藩家書》,是2004年購得的,未及看完,就被一長者半搶半借的拿走,至今未見歸還。雖然未讀完,但是在後期的媒介中對其為政之道、處世之談中藴含的真知良言,存在於家長裏短的書信體中,表現出儒家學説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因有極深的教育意義,世人便將其推向了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的地位;每逢有或大或小的聚會,席間多會有人談起“國學”的風光漸勁,高談

闊論間,如果談不來幾句曾公的語錄,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個讀書人。只是這一份遺失是可以在各種平台上覆購的,也算是一種遺失的美好吧。最起碼會激勵一下自己,重拾紙質的書香,不為表達,只為填充自己零碎的休閒時光吧。

當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希望在以後讀書的日子裏,再沒有這種遺失,也不會再用矯性地語氣説着所有遺失的都是美好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