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大板房的散文

來源:文萃谷 1.67W

那是一間不到五十個平方的房子,一單元二樓二號,東頭不靠西,樓層不高,不會太曬,也不會太冷,一年四季都很舒適,雖然很舊卻有着暖暖的温馨回憶,八零和九零年代的生命軌跡與之交集。

夢迴大板房的散文

(一)總動員制門簾

小小年紀,跟着爸爸媽媽大包小包搬家,甚是興奮。雖然沒能幫上什麼大忙,卻也跟着忙裏忙外。其實搬的東西並不多,主要是一些傢俱和衣物。房子格局很簡單,從大門進入,就是客廳,客廳左邊就是我的房間,客廳正前方是父母的房間(外帶陽台),客廳右邊是廚衞。比起之前住的一房一廳已經寬敞很多了,最重要的是有一間單獨屬於自己的房間了。

因為那個年代都是單位分房,沒裝修就直接入住,後面再陸續添置一些生活用品就行。很多生活用品都是自制品,來自心靈手巧的大人們。收入不高,又要保證生活品質,那就必須勤儉持家,這是從爺爺輩那裏傳承下來的好品德。

印象深刻的是全家總動員製作門簾。搬家後的某個週末,客廳中間堆放了一些東西,鉗子、螺絲、廢舊銅絲、舊日曆、膠水。這是要做什麼呢?媽媽説,你來一起幫忙,做好了就知道了。爸爸負責鉗工,將銅絲鉗成同樣長度的銅絲。媽媽負責裁剪日曆,裁成統一尺寸的菱形。我負責給菱形紙片上膠水。重頭戲開始了,只見媽媽將上好膠水的菱形紙片緊湊的殘繞在銅絲中間,成品像個小蜂蛹,然後遞給爸爸,爸爸再將小蜂蛹的兩頭銅絲彎成兩個小圈,一個串一個,很快,就串成了一條鏈子。很快,就做成了幾十條鏈子,可我還是看不出來這是什麼。爸爸在木門樑上均勻的安裝了一排螺絲,然後再將日曆鏈子的一頭銅絲固定在螺絲上。當鏈子垂下來的時候,真是驚豔極了,微風吹來,彩色門簾隨風擺動,還撞擊出輕柔的沙沙聲。媽媽摸着我的頭,笑着説,怎麼樣,喜歡嗎?好喜歡好喜歡!來來回回進進出出房門,捧着門簾玩得不亦樂乎,因為參與制作小心臟裏滿滿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因為上一代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小輩的動手能力。

(二)苦楝樹與螳螂

樓下種了好幾棵苦楝樹,高大茂密,還帶着濃重的氣味,樹木四周鮮有蚊蟲,最適合乘涼納陰。放學以後做完作業,住在附近的幾個小夥伴相約在北面的苦楝樹下玩跳皮筋,樹幹夠粗,也間隔夠大,可以兩三個小女生同時一起玩。玩耍的時間總是飛快流逝,當飯菜四處飄香媽媽叫喚的時候,就到飯點了。

南面的陽台離路邊的苦楝樹特別近,常常會在陽台的紗窗上見到從樹上飛下來稍作停留的螳螂。不知為何,從小就怕螳螂,所以每次都會帶着好奇離紗窗遠遠的觀察。陽光灑在螳螂的身上,身上的.綠閃閃發亮,外加兩把大刀,總是一副誰敢來犯必誅之的姿態,即使是再小號的螳螂都是同樣的寒氣逼人。

記得小時候特別愛看《黑貓警長》,其中就有一集故事,説的是螳螂新娘新婚後就把新郎給吃掉了。那時小小年紀怎麼都看不懂那個故事,只是覺得螳螂好可怕,會把自己的愛人給吃掉。再在紗窗上看到螳螂,就會害怕的立即馬上讓父母把它們趕走,可他們卻説,不要害怕,螳螂是益蟲,它們專吃小飛蟲。説完就任由我怎麼鬧也不再理會了,大人們可喜歡螳螂飛到陽台上,因為會驅蚊。

(三)龍奶奶的院子

每天清晨,迎着鳥語花香開始新的一天。

一樓的龍奶奶有個大花園,種滿了各種植物,所以引來了很多嘰嘰喳喳叫得不停的小鳥,晚上它們住在大型植物中間,到了早上,會飛到我的窗台上。打開窗户,看到早早就起牀的龍奶奶已經在給植物澆水了。

有時陽台上的衣物掉下樓,會偷偷的開心一下,因為又可以去龍奶奶的大花園玩一會兒了。龍奶奶,龍奶奶,我家衣服掉到院子裏了,請開開門好嗎?來了,等一下!中氣十足地迴應道,話才停院子門就打開了。開門的老人家精神矍鑠,雖然滿臉皺紋卻洋溢着青春的氣息。龍奶奶知道我的小心思,開了門補了一句,拿了衣服自己玩啊,我去忙了。

從南門進入院子,那植物養得像小樹一樣比我還高,各式各樣,花兒也美,葉兒也肥。每次到這裏總會流連忘返,恨不得把自己的小眼睛化成相機,把這些美圖全部收入心底。

有花香的地方肯定昆蟲也多,在這裏除了看花還可以觀察小昆蟲。最喜歡的莫過於七星瓢蟲,紅底黑點的翅膀,閉合的時候就是一個半球體,可飛起來速度可快了。七星瓢蟲很害羞,每次在葉片上遇到,總會忍不住摸一下,然後它就會害怕的蜷起小身體,再過一會,警報解除,它又伸出小腿繼續前行。

小東西,回家咯!順聲望去,媽媽在二樓的陽台上笑着看着我,她知道我又捨不得離開了。這時我才收了收心,戀戀不捨的邁着小腳走出院子,心裏期待着下一次衣物再掉下來。

(四)鐵路的嗡鳴聲

在幾百米以外,就是鐵路。

對於火車的概念只停留在書本里,從來沒出過遠門的小朋友,一直都覺得火車是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可以帶你到任何地方。

因為白天各種聲響,掩蓋了鐵路的聲音,只有到了夜晚,夜深人靜的時候,蒸汽火車經過的時候,發出嗡鳴笛聲,還有行駛時壓過軌道的沉悶轟隆隆的聲音,就像小夜曲一般催我入眠。

長大後覺得小時候的想法特別可愛,但也沒有改變對火車的熱愛,尤其是難忘蒸汽火車的特殊音效,那是永遠不會被動車取代的慢記憶。

(五)小夥伴的呼喚

八零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讓我多了許多非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們,我們既是同學又是朋友更是親人,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成長。

上學了,我們會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提前説好時間,各自在去學校的路口等着,一路同行。放學了,又手拉手一個送一個,送完離學校最近的,離學校最遠的那個自己回家。到了週末,小東西趴在客廳的窗户邊上,呼喚着北面那棟樓的小夥伴,又跑到陽台,呼喚着南面那棟樓的小夥伴,不到幾分鐘,樓下已經聚集了好幾個一起玩耍的孩子。

那時的孩子可乖了,不會跑遠,一般都在媽媽一呼喚就能聽到的地方玩。雖然玩的項目很簡單,但依舊很快樂,而且也不會打鬧,更不會貪玩,都是媽媽喊回家馬上就回家的好孩子。現在總結,多為有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父母,按照以前的教育方式培養我們,讓我們這些來自不同工友家庭的獨生子女們,從小就在一起生活,讓我們不孤單,讓我們有家人的感覺,懂得互助互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