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王故里行散文欣賞

來源:文萃谷 3.1W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千百年來,這首感天動地的英雄末路絕唱,不知觸動了多少人的英雄情結,令多少人為之唏噓不已。“霸王別姬”那悲壯的一幕不僅載入史冊,更被無數文人墨客吟詠,被戲劇家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吟唱,成為國人心目中永恆不變的審美典型。

項王故里行散文欣賞

多年來,對項羽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書籍上,只能在文字中去採集歷史的蛛絲馬跡。當我踏上宿遷,走進項王故里,與歷史人物近距離接觸時,內心滿懷着期待,猶如朝聖般驚喜。

那天,天氣尚熱,與友人相約,乘坐大巴,開啟了宿遷之旅。一下車,便被高大巍峨的古城闕所震撼,儘管是仿古建築,但依然彰顯出王者的威儀。只見項羽乘坐烏騅寶馬的雕塑屹立城闕之前,烏騅寶馬騰空而起,一身戎裝的項羽英姿勃發。儘管時空已跨越兩千年,儘管是靜止的雕塑,但目睹之後依然可以感受到項羽當年嗔目叱之,敵目不敢視,手不敢發的神威。

由古城門進入後,由南到北依次參觀了項府、項園、將署、項羽故居、項家宗祠、霸王古今館、虞家老宅等十個主要景點。其主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前為高大的漢式石闕。中院以英風閣為主體,閣內為項羽高大塑像。四面牆上嵌着反映項羽生平的十二幅浮雕,如項羽舉鼎、吳中起兵、破釜沉舟、鉅鹿救趙、鴻門設宴、垓下突圍等等。英風閣前面有霸王鼎,鼎上鑄銘文,記敍了項羽不朽的歷史功績。英風閣東西建有碑廊,東廊為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巨幅石刻。西廊為當代知名書法家書寫的歷史名人歌頌項羽的詩作。第三進院為花園式庭院,正面為故居紀念室,室內有虞姬像,室外有繫馬亭,亭內有石雕烏騅馬;亭外有拴馬槽。該槽相傳為項羽飼養烏騅馬所用,能夠保存至今,實屬不易。院內植物多為松柏、梧桐,以及四時花卉。所以,項王故里,又稱為“梧桐巷”。有一株古槐相傳為項羽當年親手手植,雖經歷二千多年風風雨雨,但仍枝繁葉茂,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見證着歷史的煙雲。古槐西北角有一石碑,上面鐫刻“項王故里”四個大字,此碑為康熙四十年(1763年)知縣胡三俊所立。當地羣眾傳説,立碑處即為項羽出生地。佇立碑前,不禁肅然起敬。

很是榮幸,在下午竟能觀看一場楚風歌舞表演,真是大飽了眼福。當古典樂器簫、瑟、鼓、箏齊奏,發出悦耳的鳴聲,幾名身着漢服的'妙齡女子邁着輕盈的步伐,擺動着裙裾,面綻可掬的笑容,款款走向觀眾。只見她們時而顧盼生姿,時而頷首垂眉,時而蓮步輕移,時而駐足凝望,時而如花瓣綻放般散開,時而如蓮葉亭亭般合攏。舞動廣袖如嫦娥奔月,來回穿梭如小鹿驚躍。那舞姿頗像曹植《洛神賦》中的句子:“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段舞曲過後,音樂由急促轉入低緩,一身着另種款式的女子從幕後步入舞台,隨後一王者打扮的男子緊隨而來。其他女子則隨即散開,扮作侍者。合着音樂的節奏,男女主人公以嫻熟的動作演繹着舞蹈的豐富內涵,顰蹙之間,盡顯妙態。幾番輪迴的動作變幻中,傳達出男女主人公的情深意重、依戀重重。觀眾有的在忙着拍照,有的鼓掌喝彩。我對舞蹈完全是外行,自然不能盡解其妙。舞到高潮處,也跟着盲目喝彩。喝彩之餘,不禁沉思,這不是一出霸王虞姬的故事嗎?楚人分明是以自己的方式來悼念他們已逝的霸王。曲終舞停,演員向觀眾敬禮致謝,台下又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他們看懂了嗎?又何嘗不如我一樣跟着盲目喝彩?

觀舞過後,佇立庭院中,看着古香古色的建築,回想着盈盈的舞曲,不禁想起了兩千年前的那段歷史。在四面楚歌中,楚兵兵敗如山倒,虞姬向項王投過最是深情的一眸,悽然起舞,忍淚唱起“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然後拔劍自刎。項王俯身痛哭,悲歎萬千。當年吳中起兵,鉅鹿一戰,破釜沉舟,成就美名。破秦列土,分封諸王,何等英豪。如今,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算的了什麼英雄?大丈夫落魄至此,何其悲哉!

太史公對項羽一生功過是非做了恰當的評價:“自矜功信,奮其私智而不師青,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遷把項羽列入本紀,即已對項羽的功過是非做出了定論,不知為何後世史學家對項羽這麼多微詞?

説什麼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江山、美人之間的取捨從來都是犧牲了女人,誰人如項羽用情專一至深?説什麼婦人之仁、缺乏謀慮,“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誰人如項羽草莽之前有如此愧怍?我常想,假若項羽霸業成功,則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多了一楚,少了一漢,延續着封建王朝興亡交替的歷史規律。從此,少了一個光照千古的英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精神乏力的時代需要有英雄的引領。進入英雄故里,緬懷歷史,宜帶着虔誠之心,頂禮膜拜。因為,歷史,創造了英雄人物。就算失敗,也是一座不朽的豐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