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2.4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貨幣戰爭》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1

今天看完了《貨幣戰爭》,覺得很多情節講得很荒唐,但是又覺得有理。金融方面的知識有限,只能根據邏輯常識來做一個分析,請大家指正。

這本書核心就是:應該政府來發放貨幣,而不是私人。但是美國人真的這麼荒唐到了活生生把國家的命運放到私人銀行家手上嗎?這麼多聰明人都不能看清楚這個圈套,還往裏面套,直到把自己套死嗎?銀行家最終把美聯儲搞成了私人的,總應該有其法源合理性吧?我仔細分析了,覺得美聯儲還真應該是私人的,而不是政府的,下面講講我的看法和推理邏輯:

1。西方最核心的價值是:財產私有化!這個是所有西方都承認的普世價值。正因為這個普世價值的認可,就造成了美聯儲私人化的必然合理性。

2。私人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就是説即使是國家也不能沒有任何原因和理由的情況下把私人財產剝奪。在西方國家的觀念裏,政府只是一個實體,和公民是平等的。公民當然不允許國家推出某種可以隨便剝奪自己利益的法規。也就是説國家不能沒有任何代價和抵押的情況下來發行貨幣。這張紙必須有某些實際的財產來支撐。

3。由於私人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美國政府成立的時候,他不像我們政府那樣,美國政府是沒有任何財產的,也沒有任何土地。

4。有一個觀念要更正,美國政府欠了多少多少錢,平均下來每個美國人欠了多少多少錢是錯誤的。政府就是政府欠錢,和我們老百姓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沒有義務為政府還欠款。但是其實來講如果政府欠錢太多了,自然要增加税收來補這個空子,或者要少投放造福於人民的基礎設施建設。最後確實損失的是我們。其實還是相當於我們每人都欠了錢。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美國政府如果自己發行貨幣,那就是發在沒有任何憑據的基礎上發空頭支票,不符合普世價值。他必須用未來的税收抵押來發放貨幣,同時支付利息給借個他錢的人,這才合理。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2

偶然的情況下,拿到了《貨幣戰爭》,一部超級暢銷的經濟類書刊。就是這樣一本書,居然讓我一c整天靜靜地坐在書桌前一口氣看完了。

之所以這麼入迷,也許是裏面的不為人知的歷史內幕深深吸引了我。超級世界財團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波雲詭祕的與經濟危機中翻雲覆雨的手段與才能,操縱了多起世界金融史上鮮為人知的“不流血戰爭”。執掌經濟領域的比爾德伯格俱樂部,負責整治掛帥的三邊委員會,在世界銀行家們組成的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和美國外交協會的領導下,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間。對他們來説,戰爭只是發財的好機會,誰控制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事實也正是如此,為了建立他們的私有中央銀行系統,前後共有七名美國的總統被暗殺,多名國會議員喪命,最終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他們的私有中央銀行,達到壟斷的地位謀取暴利。其間他們的手段:製造金融恐慌,挑撥世界大戰,引起政治動亂,然後通過“剪羊毛”來獲取暴利。泰國,日本,整個歐洲,東亞都被他們屈服。這一切都是以前未曾聽聞的害人事件,在令我震驚的同時也讓我開始反思。

在中國的歷史上,任何想要爭奪皇位的人總是有一個超級大財團祕密支持着他。在宋鴻兵的這本書中,華爾街財團們幾乎被神化了,達到了無所不能的境界,通過培養國家高官控制政治,收買經濟學者扭曲文化,利用媒體誤導欺騙大眾,任何與之對抗的銀行無不慘遭厄運。凱恩斯,薩繆爾森就是他們的文化工具,他把他們一下子從教科書中的偉大經濟學者説成了毫無良知的工具。我不禁感到疑惑,按照作者的思路,如果他們是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智囊工具,那麼作者本身是不是可能又是某個財團的工具呢?既然當時的世界銀行家們懂得運用媒體來引導大眾的思想,那麼這本書又是哪些銀行家的工具呢?把諾貝爾的獲獎者一下子貶到谷底,是不是帶有太強的個人主觀色彩呢?更為詭異的是,此書的作者本身就是這些財團控制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級諮詢顧問,如果像作者所説,這些銀行家們有如此神通廣大的本領,又怎會容忍作者這個手下撒潑放肆,寫下這些“大不敬”的言辭,讓這本書順利出版呢?他還不早就被祕密暗殺於某個角落了,這不禁引來炒作之嫌。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讀性,至少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不同的思路來看待我們的歷史,一個複雜而詭祕的謎團。它裏面還是有很多讓我們大開眼界的解讀,且不論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至少它把更多的可能解釋擺在我們眼前,只有我們通過更廣泛的閲讀,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解釋,通過自己的思考判斷,我們才能更進一步的走向歷史的真相。

自從進入大學以來,自己的閲讀越來越少,其實讀書真的能讓人發現自己的無知,書中的世界真的似真似假,有糟糠有精華,讀的越多,選擇性就越強,判斷能力才更強。這本書,至少激發了我強烈的求知慾望!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3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造成了永遠無法抹平的傷痛,而操控兩次世界大戰的幕後黑手卻是少數幾個國際銀行集團的銀行家,這説起來危言聳聽,卻是鮮為人知的實情!因為在國際銀行家的眼裏,沒有固定的國界、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悲愴與憐憫!只有永恆的自身利益!為了本集團利益的最大化,少數的國際銀行集團可以不惜發動任何戰爭機器,甚至可以暗中支持敵對的雙方,無論哪一方獲勝,最終的受益者都是國際銀行家。因為只要戰爭爆發,敵對雙方就必須消耗無比的戰爭物資,戰爭物資從何而來,就必須找國際銀行家申請鉅額的貸款作軍費。戰爭結束時,獲勝的一方自然需支付貸款的本金和利息,而戰敗的一方除了支付戰爭賠款外,同樣難逃要支付銀行的本息,在無錢可還的情況下,政府就成了銀行家的代言人,就必須低價抵押給國際銀行本國的核心資產,這樣一來,國際銀行家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賺取永久的額外財富,輸贏的雙方都賺到,大發戰爭橫財。就好比拳擊比賽,拳手的表現無論精彩與否、無論誰輸誰贏,而大贏家永遠是幕後老闆。

美國的貨幣發行權不在政府,而在於私人銀行,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美國1863年通過的《國家銀行法》規定:銀行以美國政府債券作為發行銀行券的儲備金來發行貨幣,實際上將美國的貨幣發行和債務永久地捆綁在一起,這就是説如果政府清償發售出的政府債券,就意味着沒有債券去做國家貨幣的抵押,還清債務就等於摧毀了貨幣流通!所以美國的國債會永久無限量的增長!人民在負擔日益增加的國債的同時,義務在為銀行打工!而銀行卻被少數的國際銀行家所壟斷,錢無國界,所以國際銀行家有充分的理由:只愛錢,不愛國!總統和首相在西方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徵,可在國際銀行家的眼裏,那只是他們的前台代言人!他們可根據自身需要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稍懂金融的絕大部分知道美國花旗銀行,卻很少有人知道羅斯柴爾德銀行,全世界都知道比爾蓋茲、索羅斯,比爾蓋茲曾連續蟬聯世界首富,身價500多億美元,可比起羅斯柴爾德家族保守的50萬億美元的財富,那只是千分之一!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創造股市神話,他也只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馬前卒而已…

倫敦—華爾街軸心銀行體系,是一個“超級特殊利益集團”,他們不忠於任何一個國家和政府,相反,他們控制國家和政府。“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美聯儲”,其實既不是“聯邦”,也沒有“儲備”,就算不上“銀行”,國際銀行家們操控“美聯儲”,“美聯儲”操控着美國的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每次由它發出的任何金融信息都左右着全球的股市行情和銀行利率!這些銀行家們與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而發生在世界金融業上的任何一件大事,都與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以前貨幣政策是金本位,即市面上流通的貨幣總量必須以銀行儲備的等額的黃金來核定,所以當初美元也俗稱美金,而這種金本位的貨幣流通方式無疑是束縛了國際銀行家的手腳,他們的可操作賺錢的空間太小,所以他們想方設法廢除金本位,把黃金作為貨幣的衡量手段強行廢除,想方設法打壓成為普通的消費品、工藝品,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擺脱黃金儲量的制約,無限量的發行貨幣,精心進行有準備有預謀的定點、定期、精準的定向爆破(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就好比制爆米花一般,本來你有一桶玉米,在經過國際銀行家們有目的的加工工藝後,你留下的一桶是爆米花,而溢出的部分自然歸國際銀行家所擁有!美國不停的發售國債,到處“打白條”,造幣廠開足馬力印製美元,靠出售債務而享受提前消費,而我國目前的“出口導向”經濟對美國的國債需求則形成了一種“金融恐怖平衡”的狀態,如果中國停止購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經濟就週轉不靈,但這樣也同時導致中國產品向美出口遭遇麻煩,如何步入良性循環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4

今日粗讀宋鴻兵先生的《貨幣戰爭》感到很受震撼,感覺到很受啟發,現將讀後的感想加以記錄。

一、《貨幣戰爭》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頭的形成、發展的歷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頭的世界歷次重大經濟、政治、社會運動中的角色以及給社會經濟造成的破壞,證明了金融資本的逐利的本質,分析了金融資本利用貨幣發行權製造通貨膨脹剝奪廣大民眾財富的種種手法。使人感到震撼,對世界金融發展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宋先生利用歷史的分析,説明了亞洲金融危機與上世紀日本經濟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迷,重點分析世界金融資本操作手法,並提出中國面臨的危險。

三、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利用自己的低廉的勞動力和引進外資,成為了世界製造地,外匯儲備一路飆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斷增大,而在近幾年中國的股市與房市也是異常火暴,國際資本“熱錢”在中國兩市場上的推波助瀾,使中國面臨被世界金融寡頭“剪羊毛”的危險。

四、中國現在處於社會發展升級的矛盾多發期,如果出現金融上的波動,後果很難想象。這必須需要人們反思,找出相關的對策,但願擔心成為“杞人憂天”。

問題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貨幣戰爭》一書,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在書中,作者宋鴻兵先生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操縱世界300年工業化歷史的故事。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答:對你提出的問題的一個簡單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家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説。宋鴻兵先生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家族資產,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巨。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xx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家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

儘管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説西方世界是由為數極少的精英所運作,我大體上還是贊成的。法國曆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家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家族。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覺得《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它談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寫的那兩句推介語,應該説基本表達了我對此書及此問題的總體看法:“這本書印證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個觀念,即誰控制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不過,我也同樣希望作者講述的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於股掌。”

我越來越感覺到,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產“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物質生產,也就是説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裏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在短期能夠對生產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產過程,而且控制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家或國家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説過,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於列寧之前在《金融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幣的國家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家密不可分,脱離了國家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徵税權力的國家則形同虛設。

古德哈特在1998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繫》中論證説,貨幣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順帶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對羅斯切爾德家族史瞭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遺憾的是我沒讀過他得以成名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史論著。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但又實在是無暇閲讀。看來只有等將來再讀了。

問題二:對於“國際銀行家”這個羣體,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

答:讀了《貨幣戰爭》,普通讀者會很驚愕,世界怎麼能是這樣呢?由幾個大老闆在幕後控制,甚至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等災難竟然都是他們精心策劃的,用作者的話講叫做“金融定點爆破”,他們有那麼大的能量嗎?他們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對“國際銀行家”下個定義。從狹義的角度看,他們只包括那些大的商業銀行家和投資銀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領袖等人。雖説能量確實巨大,但如果不和國家結合起來,這些人便永遠只能做全球政治經濟舞台上的配角。廣義地講,“國際銀行家”還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家。一旦把中央銀行家包括進來,也就是把國家權力引入其中,“國際銀行家”就足以成為全球主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個全球金融資產迅速膨脹的世界裏,廣義“國際銀行家”的主導地位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人的本性上看,銀行家們一定是想通過金融權力來控制世界的,因為做到這一點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最終途徑。不過靠一兩個家族的力量實現這一願望的難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場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而是一個寡頭市場,也就是説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金融集團。這樣一來,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銀行家們形成團隊,採取集體行動。按照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結盟或共謀還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數要少,否則會出現“搭便車”現象;二是要有所謂“選擇性激勵”,也就是中國人常説的“胡羅卜加大棒”。再有一個條件是各集團之間相互博弈的時間或次數要足夠長和足夠多。滿足了這些條件後,“國際銀行家”作為一個羣體便會應運而生。全球銀行家在過去幾百年間結成了一個同盟並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樣的局面在《貨幣戰爭》作者看來是真實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從邏輯上看,只要條件滿足,“國際銀行家”就一定會出現。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5

《貨幣戰爭》是一本引起很大轟動的書,長期雄踞暢銷書榜首,但這本書同時廣受爭議。《貨幣戰爭》的核心思想便是陰謀論,書裏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經濟被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這些銀行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們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美國1929的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這些銀行家甚至控制了戰爭的慘烈程度。

《貨幣戰爭》一書主要寫金融。由於文筆流暢,且引述了許多歷史典故,傳説,軼事,名人語錄等,它引人入勝,勾起了一般讀者對枯燥金融問題的興趣,這是該書的一個貢獻。但遺憾的是,該書對許多經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繆誤甚多,斷章取義,牽強附會,言過其實,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測,肆意定論,給讀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並有可能誤導政策制定者。全書每每強調,以羅斯柴爾德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如何擁有神祕的超級權力,可隨心所欲地玩弄王權與政府於股掌之上,肆意操縱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繁榮與蕭條。事實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確曾經盛極一時,至少在19世紀是公認的最有影響的跨國金融企業,在今天的國際金融體系中也算是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場地位與影響力目前已可以説微不足道。無論是按股票與債券承銷,交易及企業併購業務的市場份額,還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資產的規模,該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國際前十名,更談不上呼風喚雨,主宰全球金融市場了。書中宣稱,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當今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最大的債權人,這並不符合事實。同樣,今天的an銀行經過無數次分分合合,與《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出台前的老an公司除了繼承同一商標品牌,其股權結構,組織形式,公司文化,業務與客户基礎皆有顯著不同,市場影響力也是今非昔比。該書武斷地認定,所謂國際銀行家為一小撮利益一致緊抱一團的陰謀團體,而對現代金融體市場與金融機構之間空前激烈的競爭這一客觀事實全然漠視。大浪淘沙,適者生存,曾經盛極一時的Drexel,霸菱等老牌銀行都已破產,而書中一再提到的庫恩雷波公司也已經無跡可尋。事實上,金融業是現代經濟中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其產業結構與壟斷組織相去甚遠,這也就是金融創新如此活躍的一個原因。金融業也恰恰是現代經濟中最受監管的行業,其經營業務活動受到各國政府如財政部,央行,專職金融監管當局甚至國際組織的嚴格監管。書中所刻意描畫的超然凌駕於國家政府乃至國際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擁有神祕權力的所謂"國際銀行家",恐怕除了存在於作者的豐富想象中,純系子虛烏有。

《貨幣戰爭》一書稱,歷史上每次金融危機都為國際銀行家故意製造,有違基本常識。該書還聲稱,國際銀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價貨幣與通貨膨脹,也不合邏輯與情理。通貨膨脹使貸款的真實價格縮水,作為債權人的銀行損失最大,自然最倒黴。該書並沒向讀者解釋清楚究竟為何國際銀行家企冀的不是價格穩定,卻偏偏是通貨膨脹。《貨幣戰爭》一書試圖給讀者一種旗幟鮮明,是非清白的印象,但其實立場含糊不清,多處地方甚至自相矛盾。書中瀰漫了反猶太色彩——不斷影射一些國際金融家的猶太出身背景;揉雜了極左思潮——抨擊私有化,自由貿易等市場經濟政策;極右傾向——仇視羅斯福新政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政策;民粹主義——反精英階層,敵視華爾街,金融界與大企業;美國式的孤立主義——不信任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WTO和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內的任何國際組織與機構;無政府主義——主張絕對的個人自由,並流露出對任何集中權威包括中央銀行的天然不信任;對日本的同情與反西方意識(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系西方國家金融核彈打擊所至;日本倡導亞洲貨幣基金乃"天經地義",而美國的反對屬極端不合理等)。總之,在意識形態與價值判斷方面,此書是一杯奇特的"雞尾酒".但是,《貨幣戰爭》逼真地重現了歐美銀行壟斷家族對世界近代歷史演變的重大而又鮮為人知的影響力。該書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了當今中國金融開放所面臨的潛在風險,為維護中國的貨幣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6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造成了永遠無法抹平的傷痛,而操控兩次世界大戰的幕後黑手卻是少數幾個國際銀行集團的銀行家,這説起來危言聳聽,卻是鮮為人知的實情!因為在國際銀行家的眼裏,沒有固定的國界、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悲愴與憐憫!只有永恆的自身利益!為了本集團利益的最大化,少數的國際銀行集團可以不惜發動任何戰爭機器,甚至可以暗中支持敵對的雙方,無論哪一方獲勝,最終的受益者都是國際銀行家。因為只要戰爭爆發,敵對雙方就必須消耗無比的戰爭物資,戰爭物資從何而來,就必須找國際銀行家申請鉅額的貸款作軍費。戰爭結束時,獲勝的一方自然需支付貸款的本金和利息,而戰敗的一方除了支付戰爭賠款外,同樣難逃要支付銀行的本息,在無錢可還的情況下,政府就成了銀行家的代言人,就必須低價抵押給國際銀行本國的核心資產,這樣一來,國際銀行家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賺取永久的額外財富,輸贏的雙方都賺到,大發戰爭橫財。就好比拳擊比賽,拳手的表現無論精彩與否、無論誰輸誰贏,而大贏家永遠是幕後老闆。

美國的貨幣發行權不在政府,而在於私人銀行,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美國1863年通過的《國家銀行法》規定:銀行以美國政府債券作為發行銀行券的儲備金來發行貨幣,實際上將美國的貨幣發行和債務永久地捆綁在一起,這就是説如果政府清償發售出的政府債券,就意味着沒有債券去做國家貨幣的抵押,還清債務就等於摧毀了貨幣流通!所以美國的國債會永久無限量的增長!人民在負擔日益增加的國債的同時,義務在為銀行打工!而銀行卻被少數的國際銀行家所壟斷,錢無國界,所以國際銀行家有充分的理由:只愛錢,不愛國!總統和首相在西方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徵,可在國際銀行家的眼裏,那只是他們的前台代言人!他們可根據自身需要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稍懂金融的絕大部分知道美國花旗銀行,卻很少有人知道羅斯柴爾德銀行,全世界都知道比爾蓋茲、索羅斯,比爾蓋茲曾連續蟬聯世界首富,身價500多億美元,可比起羅斯柴爾德家族保守的50萬億美元的財富,那只是千分之一!

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創造股市神話,他也只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馬前卒而已……倫敦—華爾街軸心銀行體系,是一個'超級特殊利益集團',他們不忠於任何一個國家和政府,相反,他們控制國家和政府。'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美聯儲',其實既不是'聯邦',也沒有'儲備',就算不上'銀行',國際銀行家們操控'美聯儲','美聯儲'操控着美國的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每次由它發出的任何金融信息都左右着全球的股市行情和銀行利率!這些銀行家們與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而發生在世界金融業上的任何一件大事,都與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前貨幣政策是金本位,即市面上流通的貨幣總量必須以銀行儲備的等額的黃金來核定,所以當初美元也俗稱美金,而這種金本位的貨幣流通方式無疑是束縛了國際銀行家的手腳,他們的可操作賺錢的空間太小,所以他們想方設法廢除金本位,把黃金作為貨幣的衡量手段強行廢除,想方設法打壓成為普通的消費品、工藝品,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擺脱黃金儲量的制約,無限量的發行貨幣,精心進行有準備有預謀的定點、定期、精準的定向爆破(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就好比制爆米花一般,本來你有一桶玉米,在經過國際銀行家們有目的的加工工藝後,你留下的一桶是爆米花,而溢出的部分自然歸國際銀行家所擁有!美國不停的發售國債,到處'打白條',造幣廠開足馬力印製美元,靠出售債務而享受提前消費,而我國目前的'出口導向'經濟對美國的國債需求則形成了一種'金融恐怖平衡'

的狀態,如果中國停止購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經濟就週轉不靈,但這樣也同時導致中國產品向美出口遭遇麻煩,如何步入良性循環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7

第一次聽説《貨幣戰爭》這本書是在大一的時候,那個時候也只瞭解到這本書是很具有爭議性的,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深色封面的那幾個大字所吸引。這不僅是一本寫金融的書籍,還是一本寫歷史的書籍。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史的普遍看法,尤其是美國曆史,從美國的獨立戰爭,到南北大戰,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美國曆史上的總統遇刺事件,都被該書歸結為國際銀行家爭奪“貨幣發行權”的陰謀所導致。

貨幣戰爭,顧名思義,是指以貨幣為手段來發動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全書開篇就介紹了兩場戰爭,一個是明面上的有硝煙的滑鐵盧之戰,另一個是羅斯切爾德家族利用戰爭的勝敗消息而發動的英國公債收購站。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讓羅斯切爾德家族一舉控制了英國的貨幣供應,讓人驚歎,尤其是書中第八章介紹的日本金融泡沫的破裂,俄羅斯休克療法,亞洲金融風暴等戰役,金融手段層出不窮,錯綜複雜,的'確是很精彩。

讀完這本書,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文筆很流暢,並且引述了許多的歷史典故,軼事,傳説,名人語錄等等,引人入勝,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對一些比較枯燥的金融問題產生了興趣,這也是我能把這本書看完得一個很關鍵的原因。看這本書對我的收穫還是挺大的,因為金融方面的知識不是很懂,在閲讀的過程中,有一些感覺很陌生的專業名詞,以及其它的疑問,都會主動的去查,參考一些資料,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增進了我自身對貨幣和金融的一些瞭解。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貨幣對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作為一般等價物,貨幣是衡量其它商品價值的標尺,沒有這個標尺,商業活動就會癱瘓掉,所謂的社會分工,專業化,標準化,規模效應等等,都無從談起。如此重要的標尺,必須得有其穩定的價值,而書中所寫的用美聯儲券在取代黃金作為價值標準,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價值的決定權在寡頭的手中,這種赤裸裸的掠奪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跡。正因為貨幣如此重要,才會讓美元和黃金的爭霸戰一直延續,而鬥爭背後運用的陰謀和權術讓人歎為觀止。不禁想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爺爺説過的一句話“金融是現在經濟的核心”,的確,在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制度中,一個健康運作良好的金融體系通過高效率分配資本,提高投資回報率,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穩定的金融體系又常常容易導致金融危機頻發,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甚至會引發政治上的危機,而金融是離不開貨幣的,可見貨幣的極其重要性。如今的中國,面臨着很大程度上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造成了滯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08年,為了應付美國經濟危機,中央銀行投放的四萬多億。如果因為物價上漲而加薪,這又會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多,加劇貨幣膨脹,真是個兩難的問題。

所以很是佩服書中的那些“奇人”,能夠運籌帷幄,玩弄貨幣於鼓掌之中。不過對於這些陰謀和權術,我有一些質疑,宋先生的筆下的國際銀行家真的有那麼大的本事麼,能夠操縱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繁榮與蕭條?當然,這並不是一般人能夠解釋。不過,銀行家們的野心是很顯然的。在金本位制度下,放款受到了限制,銀行家們沒多大賺頭,所以他們肯定樂意取消金本位制度,來大額放款。正所謂“數字”即是貨幣,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銀行很賺錢。而書中的權術是真是假,恐怕要從很多方面來分析,需要很全面的歷史知識和金融知識。如果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很容易被作者的思路引導。另一方面,雖然這本書能夠吸引我的眼球,但是也有一些我個人覺得不足的地方,在許多事情上,作者只提出了觀點和理論,但沒有給出解釋來論證,比如宋先生提出的“剪羊毛”,這個説法,稱這是國際銀行家剝削平民的終極方式,但卻沒有詳盡闡述這個方式的具體操作和機制。有的時候,甚至感覺作者的觀點有一些自相矛盾,難道是因為我知識面太窄,這些東西不需要解釋?但我總覺得應該解釋一下的。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議我比較不贊同,如實行金本位制。雖然我沒有很多的金融知識,但是很多人都明白,黃金是數量是有限的,而社會總財富和流轉的資金是不斷增長的,這就產生了矛盾,金價會不斷上漲,持有較多黃金的人就會以此來剝削不持有或持有量很少的人,這種剝削是很難消滅的,甚至會以銀行倒閉為代價。還有大規模購買黃金儲備,據我瞭解,我國現在的黃金儲備是很少的,如果外國趁此提高金價,那我們豈不是很虧?前不久,聽某某老師説,有傳聞中國政府祕密購買黃金儲備作為應對措施,不知是真是假,我倒是很想有人跟我講講其中的奧妙。

看完這本書,終於明白為什麼它具有如此之大的爭議性。總體來説,在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方面,這本書是很特別的,且不看其是否具有誇大性。《貨幣戰爭》逼真地重現了歐美銀行壟斷家族對世界近代歷史演變的重大而鮮為人知的影響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貨幣,認識金融開發所面臨的潛在風險。

我自己覺得,我還沒有把整本書看透徹,所以對整本書還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所以很容易被作者的觀點牽着鼻子走,所以等學到了更多的金融知識後,再來看這本書,應該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吧。

《貨幣戰爭》讀書筆記8

《貨幣戰爭》——比戰爭更可怕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造成了永遠無法抹平的傷痛,而操控兩次世界大戰的幕後黑手卻是少數幾個國際銀行集團的銀行家,這説起來危言聳聽,卻是鮮為人知的實情!因為在國際銀行家的眼裏,沒有固定的國界、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悲愴與憐憫!只有永恆的自身利益!為了本集團利益的最大化,少數的國際銀行集團可以不惜發動任何戰爭機器,甚至可以暗中支持敵對的雙方,無論哪一方獲勝,最終的受益者都是國際銀行家。因為只要戰爭爆發,敵對雙方就必須消耗無比的戰爭物資,戰爭物資從何而來,就必須找國際銀行家申請鉅額的貸款作軍費。戰爭結束時,獲勝的一方自然需支付貸款的本金和利息,而戰敗的一方除了支付戰爭賠款外,同樣難逃要支付銀行的本息,在無錢可還的情況下,政府就成了銀行家的代言人,就必須低價抵押給國際銀行本國的核心資產,這樣一來,國際銀行家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賺取永久的額外財富,輸贏的雙方都賺到,大發戰爭橫財。就好比拳擊比賽,拳手的表現無論精彩與否、無論誰輸誰贏,而大贏家永遠是幕後老闆。

美國的貨幣發行權不在政府,而在於私人銀行,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美國1863年通過的《國家銀行法》規定:銀行以美國政府債券作為發行銀行券的儲備金來發行貨幣,實際上將美國的貨幣發行和債務永久地捆綁在一起,這就是説如果政府清償發售出的政府債券,就意味着沒有債券去做國家貨幣的抵押,還清債務就等於摧毀了貨幣流通!所以美國的國債會永久無限量的增長!人民在負擔日益增加的國債的同時,義務在為銀行打工!而銀行卻被少數的國際銀行家所壟斷,錢無國界,所以國際銀行家有充分的理由:只愛錢,不愛國!總統和首相在西方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徵,可在國際銀行家的眼裏,那只是他們的前台代言人!他們可根據自身需要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稍懂金融的絕大部分知道美國花旗銀行,卻很少有人知道羅斯柴爾德銀行,全世界都知道比爾蓋茲、索羅斯,比爾蓋茲曾連續蟬聯世界首富,身價500多億美元,可比起羅斯柴爾德家族保守的50萬億美元的財富,那只是千分之一!

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創造股市神話,他也只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馬前卒而已……倫敦—華爾街軸心銀行體系,是一個"超級特殊利益集團",他們不忠於任何一個國家和政府,相反,他們控制國家和政府。"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美聯儲",其實既不是"聯邦",也沒有"儲備",就算不上"銀行",國際銀行家們操控"美聯儲","美聯儲"操控着美國的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每次由它發出的任何金融信息都左右着全球的股市行情和銀行利率!這些銀行家們與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而發生在世界金融業上的任何一件大事,都與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前貨幣政策是金本位,即市面上流通的貨幣總量必須以銀行儲備的等額的黃金來核定,所以當初美元也俗稱美金,而這種金本位的貨幣流通方式無疑是束縛了國際銀行家的手腳,他們的可操作賺錢的空間太小,所以他們想方設法廢除金本位,把黃金作為貨幣的衡量手段強行廢除,想方設法打壓成為普通的消費品、工藝品,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擺脱黃金儲量的制約,無限量的發行貨幣,精心進行有準備有預謀的定點、定期、精準的定向爆破(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就好比制爆米花一般,本來你有一桶玉米,在經過國際銀行家們有目的的加工工藝後,你留下的一桶是爆米花,而溢出的部分自然歸國際銀行家所擁有!美國不停的發售國債,到處"打白條",造幣廠開足馬力印製美元,靠出售債務而享受提前消費,而我國目前的"出口導向"經濟對美國的國債需求則形成了一種"金融恐怖平衡"的狀態,如果中國停止購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經濟就週轉不靈,但這樣也同時導致中國產品向美出口遭遇麻煩,如何步入良性循環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