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我的讀書筆記作文三篇

來源:文萃谷 1.33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讀書筆記作文3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我的讀書筆記作文三篇

我的讀書筆記作文 篇1

你必須對一件事深感興趣,才會專注,然後你才會想要知道相關的所有事情。你的整個心、整個人才可能專注。同樣的,如果你認識到你所提出的問題的重要性,你就會有興趣知道這件事的真相了。

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有興趣,才會想知道關於這個事物的其他信息。你想寫作了,才會想去了解與寫作有關的所有事情,你的寫作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的生活中將充滿了寫作的因子,你的閲讀是帶着寫作的氣息的,你的思考是帶着寫作的氣息的,你的看、你的聽、你的觸摸和感受,是帶着寫作的氣息的。你的.寫作深感興趣了,你所做的任何一個事情,都會與寫作發生隱祕的聯繫,並且,你會逐步地發現這種隱祕,這種祕密最終會成為你清晰的感受和論斷。

寫作教學,教師首先就要轉變觀念,“作文興趣”是第一重要的作文能力,“作文意志”是第二重要的作文能力,然後再是寫作人格和寫作技能

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學是什麼?就是讓你的學生對作文葆有長久的興趣。

要讓學生對作文感興趣,就讓學生説真話,説大實話、大白話,就得允許學生説不正確的話,允許學生説不健康的話,哪怕,不是這個年齡該想的事,不是這個年齡該問的事,只要是他認為重要的話,就讓他寫出來,表露出來,這本身就是健康的標誌,是走向“真健康”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一個習慣在作文裏説正確的假話的學生,今後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誰都不難想象吧。一個習慣於在作文裏説正確的假話的民族,今後會成為一個怎樣的民族,誰都難以想象。

我想説,我們作為老師,要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的交流,摒棄成人的觀念,從兒童習作的要求出發,或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的讀書筆記作文 篇2

《論語》這本書悄然走進了我的生活,它告訴我許多名言,同時也給了我很多感悟。通過誦讀《論語》,我悟出一個字——學。

那麼學什麼呢?《論語》教導我首先要重視書本知識學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學了又按時温習,不是很愉快嗎?就像我吧,到了星期天就像解壓的彈簧一樣——鬆了,不是上網聊天、玩遊戲,就是看動畫片、連續劇,不知不覺半天就過去了。可是作業還躺在書包裏睡覺呢?偶爾在媽媽的提醒督促下,我會挑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看,玩些益智的遊戲,看些經典的少兒版名著,我就覺得很充實,感覺很有收穫,真要感謝孔子的這句名言哪!

《論語》不僅教導我要重視書本知識學習,而且啟發我要注重人生學習。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幫別人辦事,是不是做到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守信了呢?老師傳授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三國演義》中呂布以前在丁原手下,董卓為了得到呂布這員猛將,夜難安寢。這時,呂布的老鄉李肅站出來獻計,他要勸呂布殺害他的義父丁原,前來投奔董卓。李肅這是“為人謀而不忠”啊,他沒有忠於他的朋友。呂布見利忘義,殺害自己的義父丁原,這也是“與人交而不信”哪!因此,雖然呂布是人中虎將,可歷史上從沒有人提出要學習他的本領,人品太差!

《論語》的“學”真是一字千金哪!爸爸説:“用心讀《論語》,句句值千金。”

我的讀書筆記作文 篇3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些吃驚,因為這本書就像及時雨降臨到了我這片乾渴的土地。我捧着書如飢似渴地讀起來,文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那樣的打動我,似乎它是專門為我準備的一樣。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滋潤着我乾渴的心田,也讓我陷入了沉思》……

面對作文,學生常常感到作文無話可。雖然現在生活水平高了,電視電腦,書刊報紙,似乎有很多接觸信息的機會和方式,但實際上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負於表面,生活經歷也比較單調。家和學校兩點一線,即便休息日,家長帶着孩子外出遊覽,但由於孩子們還不太會觀察,不太會思考,所以並不能把所看的東西,轉化為深刻、細膩的精神體驗,從而為寫作提供生活的源泉。而且孩子們總是習慣漠視身邊的人和事情,他們的注意力多半被繁重的作業所壓抑着,被新鮮的玩意兒吸引着,很少去觀察、思考、體驗。面對作文無話可説,無事可寫,管老師的“內視”法,值得我們借鑑。那就是讓作為成為心靈的鏡子,用鏡子照見生活,在鏡子裏仔細看生活。

管老師的“絕招”一是“推想法”:閉上眼睛,從早晨開始往後回憶,或者從此刻推移到早晨,一節課一節課的想:今天我哭過了嗎?今天我笑過了嗎?今天我後悔了嗎?今天我做錯作業了嗎?今天我爭論過了嗎?今天我學到新的東西了嗎?今天我的同桌有什麼故事?……凡是能捕捉到的那一個問號,就是值得記錄下來的事情。

二是“靜默法”:閉上眼睛,安靜的坐着,只注意呼吸,不管其他人。人,以安靜思想就活躍起來,你越是想靜下心來,一天的事情就越蜂擁而至。這些跳出來的事,往往就是心靈深處牽掛的事,有想法的事,值得記錄的事。

這就是“內視”,是一個寫作學、作文教育學的重要概念。管老師這樣闡述“內視”的意義:它依傍的不是眼睛,更是心靈;他關注的不只是外在的事物,更有豐富的內心。事情有沒有意思,值不值得會為與記錄,説到底,起決定因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心靈感受。

這就説到了教育的本質(作文的本質):教育從根本上就是對人心靈的開發,人的靈魂的培育。就作文而言,經歷的同樣的事,為什麼有的同學滔滔不絕,有許多話要説、要寫,二有的學生卻覺得無話可説、可寫,關鍵在於能不能、會不會將外在的客觀事物轉化為內心的主觀感受,有了內視的習慣,就像給生活安裝了一面明晃晃的鏡子,鏡子裏毫末可見,鏡子裏的自己格外清晰,喜怒哀樂都可以回味,都可以表現。學會了內視,就會覺得寫作天地無窮寬曠,就會發現生活真的為寫作提供了取之不勁用字不竭的源泉,就回去關注自己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把心靈的世界捕捉下來,呈現出來,就會覺得寫作是與自己的精神世界相呼喚的,作文源於生活,直達心靈。

從《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中,我看到了一個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管老師,更看到了一個樂觀、勤奮、上進、探索,會培育生命的智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