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東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3.06W

初到濟寧

遊山東隨筆散文

丙申年仲秋九月末到山東去一趟,完全是沒有預謀的。等到坐了近12小時的動車到達山東的曲阜,已經是從天不亮一直走到天又快黑的時候。在曲阜站下車首先看到的是孔子慶典活動的大幅寫真廣告,才真切的明白,我已是朝辭重慶要暮宿山東了。在現代交通工具裏,我選擇動車日行兩千餘里,是很笨的。本以為能一路風景一路詩情,結果略有些失望。在曲阜換乘大巴到濟寧,已經是晚上八九點的事了,好在下車後能有的士直接客氣的送到指定酒店,找到組織後迅速入桌,一番熱情的推杯換盞,心情竟也不錯。

去山東之前給自己定位的是結識朋友,瞭解孔孟之鄉。這個想法不是什麼高要求的起點,所以在山東的幾天都吃得香睡得好,也是無欲則剛吧。

濟寧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尚有幾十公里。建制上曲阜由濟寧市管轄,所以孔子的故鄉也算是在濟寧的。

第一天上午是活動的開幕式,濟寧市文化局的領導,孔子文化研究的專家,中國楹聯學會的祕書長,還有《中國詩人》主編和著名軍旅作家康橋等在會上分別發言。一切都沒有太多新奇的東西,當然我此行的目的並非在這個文學活動的獲獎上,所以覺得無所謂。包括下午安排的去太白樓,濟寧博物館等,似乎可有可無。

鄒城孟府

第二天上午是去孟廟孟府。這是我很感興趣的去處。孟廟孟府位於鄒城市南門外,廟、府毗鄰。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戰國時思想家孟子之所。宋宣和三年(1121年)創建,金、元、明、清重修達38次。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分東、中、西三路,有亞聖殿、啟聖殿、孟母殿、致嚴堂等殿宇64間。中軸線上的亞聖殿為主殿。整個孟廟是一處長方形、具有五進院落的古建築羣,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排列,有些地方又因地制宜地進行了適當安置。逐院前進,起伏參差,佈局嚴謹,錯落有致,建築雄偉,院院不同,格局迥異。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和古建築的特點,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孟府是孟子後裔的宅第,位於孟廟西側,六進院落,殿堂門廡148間,前為官衙,後為住宅。

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個思想一直是人類的理想,雖然不一定受當政者歡迎,但是無論哪個朝代,都要抬出孟子的這個主張來的。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權利。他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是有權推翻政權的。正因為這個原因,《漢書》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那時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當時的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峯。 後來傳説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又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在孟子的殿堂裏,印象最深的是皇上賞賜的五經博士和世襲翰林院牌子,所用顏色全是皇上才能用的金黃色,還有那幾個出入時才用的以顯示身份的迴避和肅靜牌,終於讓人對孟子在朝廷裏的尊崇有了直觀感受。

中午去了一個生態園農莊,大家一邊欣賞現代農業的講究,一邊請同行的書法家現場潑墨。吃飯時,軍旅作家康橋到處尋找巴山狼去唱那首她很喜歡的《鴻雁》。我開始默不作聲的看着她到處問詢,後來另外的朋友把我指認了出來,康橋也終於認出了我就是前一天晚上一起唱《鴻雁》的。在十幾桌人面前把我推上台,沒有伴奏我只好清唱,還是迎來了熱烈的掌聲。説實話,從二十八年前一個音樂老師發現我的嗓音天賦後,在不同場合不止一人説我辜負了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我都一笑而過,那個時代真的沒有條件專門去從事聲樂學習啊,只要能求到一份公家的工作就不錯了,為此我不是在深山裏蟄居了七年嗎!

孔廟祭孔

第三天也就是2016年9月28日,參加祭孔大典。今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誕辰2567年,我們參加孔子文化節的組委會,已經再一次給我們發了一個加蓋有曲阜公安局印章的通行牌,每個人都有一條祭孔大典專用黃色綬帶。憑着這兩樣東西才能暢通無阻的進入祭孔大典的現場去參觀。我們到達孔廟時大約是上午八點鐘,這時現場已經在井然有序的組織着。祭奠的核心區設在孔廟的大成殿前,祭奠的隊伍從中路的金聲玉振坊起,依次要經過櫺星門、太和元氣坊、聖時門、過壁水橋才到達祭奠的主會場。祭奠隊伍領頭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歐敏行女士,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女士。整個祭奠活動由山東省副省長季緗綺主持,參加公祭孔子大典的有來自美國、韓國、日本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名代表,2016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獲得者及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分別向孔廟大成殿孔子像敬獻了花籃。祭奠活動過程中,孔廟裏惠風和暢、禮樂和鳴,丙申年的祭孔大典在這裏重現了“千古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盛況。祭奠現場人多但一點兒也不嘈雜,每個人都十分禮讓。公祭在禮樂中進行了半個多小時才結束,接下來還有家祭。家祭全由孔子後裔參加,等到所有祭祀活動結束了,我們才得以去參觀孔廟。

孔廟在全國各地都有,曲阜孔廟位於曲阜市南門內,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時以孔子的故居為廟。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曲阜孔廟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孔廟。現存的建築羣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佔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0多間。所有房屋全使用黃色琉璃瓦,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整個廟宇氣勢恢宏,佈局嚴謹,依照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築羣(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之一,曲阜的孔廟建築非常有特色,在世界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廟與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並稱中國四大文廟。與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衞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孔子的仁愛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每一個朝代都得到皇上的推崇。漢高祖、宋太祖都親自祭奠孔子,歷朝歷代的帝王也不斷地修繕孔廟。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以民為本,非常利於構建和諧社會,這大概是他之所以一直受尊崇的原因罷。孔子還主張“禮樂”和“中庸”之道。在春秋時期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的思想在當時和後世都是最好的典範。

想着孔子的思想,走在孔廟的各個殿堂裏。殿堂建築最為巍峨壯麗的當屬大成殿,理所當然也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重檐九脊,黃瓦飛彩,斗拱交錯,雕樑畫棟,周環迴廊。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兩山及後檐的十八根柱子淺雕雲龍紋,每柱有七十二團龍。前檐十柱深浮雕雲龍紋,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似脱壁欲出,精美絕倫。殿內高懸着的“萬世師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聯,都是清乾隆帝手書。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歷代先賢塑像分侍左右。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是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在此建壇,在壇周圍栽植杏樹,故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大學士党懷英篆書的“杏壇”二字石碑立在亭上。在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壇。杏壇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雙重斗拱。亭內藻井雕刻精細,彩繪金龍,色彩絢麗。曾有詩人以妙句描繪杏壇的景色,“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亭的四周杏樹繁茂,雖在初秋仍然生機盎然。在杏壇這裏,肯定少不了要照相留念。我們三個人分別在杏壇石碑前留影,本來亭內光線不好,但是照相時我們發現,有一束光從石碑上方照過來,那一束光正好經過每一個人的頭頂。康橋女士驚異的説,這應該是孔子的靈光在指引我們吧,但願能借得這一束孔廟的靈光,罩着我們以後的生活!

我們一邊在孔廟裏遊覽欣賞着古典建築,一邊往殿外走。沿途經過了一道形同城門,有三間門洞的聖時門。我們一行三人和大部隊暫時失去了聯繫,但是也不急。出得聖時門的門洞外,再仔細回看這道門。只見其前後石陛御道有兩顆浮雕二龍戲珠,據説是明代留下來的,浮雕中的游龍翻江倒海,噴雲吐霧,氣勢不凡。現場百度資料才知道,聖時門建於明代。飛檐斗拱,頂上是綠琉璃瓦,門前還有漢白玉坊,名曰“太和元氣坊”,坊名是盛讚孔子如同天地一般,無所不包。欣賞了這道聖時門後,又在門洞外留了影。再往外走就到了櫺星門,櫺星門是孔廟的大門。據古代傳説櫺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國家人才輩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時首先祭櫺星,祭祀孔子規格也如同祭天,所以孔廟大門得以命名櫺星門。櫺星門建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非常有氣勢。六楹四柱,鐵樑石柱,每一柱的頂端屹立着一尊天將石像,威風凜凜,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夾,使建築風格顯得穩重端莊。我們從側門進去,最後是從大門走出來,幾個人與康橋女士在櫺星門合了影。

大明湖

山東的名勝確實不少。一不小心回程的動車票沒有定到,無奈之下只有從天上飛回重慶,並且還只有在晚上十點起飛。這樣一來在山東的時間就富餘了一個白天,我該怎麼安排這個意料之外的時間呢?去爬泰山,或者走一走梁山水泊,這二者都是一直很期待的,然而兩個地兒無論哪裏時間上都有些尷尬,只好忍痛捨棄。在翻閲百度,濟南市內倒有不少地方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比如大明湖,趵突泉等。

二十八日晚的頒獎儀式,並沒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情節。倒是晚會尚未結束時幾個投緣的朋友另找地方聚在一起,小酌了幾杯後,茫茫人生難得相逢的情愫,在每個人的心裏蓬勃滋生了。於是大家相約平時加強聯繫,以後有機會一定約到一起再續此緣。再投緣的宴席終究也是要散的,一次又一次喝乾了杯中滿滿的愁緒後,各自回房矇頭而睡。

我可能是幾個朋友中走得較早的,因為頭天晚上歡酒盡興,估計他們尚在夢中。乘巴士到達曲阜動車站再轉乘動車去濟南的途中,又結識了一位女詩人,獲得過全國詩歌大獎,《詩刊》和《綠風》詩刊聯合組織的大賽,很有權威性。不禁在心裏暗暗的肅然起敬,真人不露相啊。從動車下來,很快調整情緒,找到公交車前往大明湖。

以前對大明湖瞭解不多。到過杭州西湖,領略過她旖旎的風光,也看過洞庭湖,以為煙波浩渺的洞庭湖該是天下最宏大的了,畢竟八百里洞庭美如畫。來到大明湖,只見圍湖全是碧綠的荷葉和柳樹,湖裏水質清澈碧綠。南面的千佛山倒映在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畫卷,沿湖的亭台樓榭點綴其間,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我首先乘坐湖裏的遊艇來到一個湖心小島,據説這是湖中最大的一個湖心島。尚未下船就看到島上有一個亭子很顯眼。下得船來看到亭子名歷下亭,大約是因地處歷山之下而得名。只見它四面臨水,綠柳環繞,紅柱青瓦,八角重檐,朱樑畫棟,好一座軒昂古雅的全木結構建築。歷下亭年代久遠,已幾多變遷。唐天寶四年,杜甫曾與當時的北海太守李邕飲宴於歷下亭,並寫下“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名句誦,歷下亭也因此名揚天下。不過,當時的歷下亭在五龍潭一帶,唐朝末年就傾塌了。北宋以後,歷下亭又移建到大明湖南岸,到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才在湖心島上重建。現在的歷下亭雖幾經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亭中匾額“歷下亭”三字,是清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中,牆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畫像及濟南歷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關於歷下亭據説和乾隆皇帝頗有淵源。電視劇《還珠格格》裏記錄了一個夏雨荷的愛情故事,就是説的乾隆和一個美女在大明湖邂逅,深居皇宮的乾隆十分喜愛清新脱俗的湖邊美女夏雨荷,雙雙墜入愛河徜徉在湖光山色之中,然而好景不長,乾隆畢竟有太多公務要處理,肯定是不能久居大明湖的。問題是他回皇宮沒有帶着痴情的夏雨荷一起走,只留下金口玉言説一定會來接她進宮。皇上的情話只是唬弄美女的情話,最終是沒有兑現的,夏雨荷卻在大明湖痴痴地等了一輩子。不曉得這個故事是瓊瑤杜撰的還是有史可查,總之在風景優美的大明湖畔瞭解到這樣的故事,還是太悽婉了一些,竟然讓我的心略有些沉重。“愛江山更愛美人”難不成總是隻能在歌詞裏呈現?憑着皇上的一諾九鼎就不能守着江山同時也抱得美人歸嗎?當然也許故事只是故事,只是為了讓大明湖更加柔美動人吧。

從歷下亭出來,又去了北極閣和鐵公祠。鐵公祠旁邊有一個亭子名曰“小滄浪”,據説是效法蘇州滄浪亭風格修建的,但規模較小,才取名“小滄浪”。這是一處具有江南風格的小園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小滄浪亭、曲廊、荷池等組成。曲廊沿湖而建,湖水穿渠引入荷池,池邊就是八角形的小滄浪亭,整組建築佈局奇巧新雅,境界超凡脱俗。小滄浪亭的門兩旁,鐫刻着據説是清朝進士劉鳳誥描繪濟南風光的著名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為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站在小滄浪亭前看着對聯,竟然還是想起一幅畫面,亭中乾隆正在品茗,一美貌女子在旁邊撫琴。大概這乾隆年間修建的亭子,就是為了承載他們二人的浪漫吧。

超然樓

後來還參觀老舍在大明湖的紀念性居所。老舍在濟南收穫頗豐,遺憾的是來濟南後第一個長篇小説《大明湖》,投寄到《小説月報》後被“一二.八”日寇的炮火所焚。老舍後來在大明湖的創作非常順暢,接二連三的大作問世,有的稿子還被幾家爭着要。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濟南結束了他單身的日子。在湖邊走着想着,卻突然蹦出了老舍帶着一支鋼筆和一束茉莉坐在太平湖邊的情形。由此想到老舍的一生,到底是跟湖有緣啊。本來聽説在趵突泉南門斜對面的衚衕裏,有一個看似尋常的院落——南新街58號是老舍在濟南的故居,卻因時間關係沒能前去拜謁,實在遺憾!

大明湖南岸靠近超然樓的地方,有一個叫明湖居的去處。看到路標指示牌,自然就想起了劉鶚描寫民間説書人高超技藝的《明湖居聽書》,少不得也要進去瞧個究竟。而我正站在超然樓旁邊,焉有不爬樓登高,鳥瞰全湖之理,心想等我從超然樓下來再去明湖居也不遲。據《歷城縣志》中記載,超然樓建於元朝。當時有個叫李泂,字溉之的山東滕州人,曾官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後又官拜奎章閣承旨學士。這位元代大學士在濟南時,因喜歡大明湖的秀美景色,便在大明湖水面亭的後面修建了超然樓,作為自己的居所,現在復建的超然樓二樓就保存有李泂的《採過江詩》的拓片。而眼前的超然樓是07年復建的,共有七層樓,負一樓是介紹泉城概況,採用了現代的聲光電動等手段,活靈活現的把整個大明湖縮影在遊客面前。一樓則是那些大型的木雕和根雕,另有一處是專門介紹劉鶚的《老殘遊記》的。從一樓可以乘電梯到上面任何一層樓。因為時間有限,只在二三樓略有停留就直達頂樓。頂樓是專門觀光所用,繞樓間通道一週,就可以環繞俯瞰整個大明湖,周邊的所有美景盡收眼底。“近水亭台草木欣,朱樓百尺回波濆”是明代詩人楊衍嗣對超然樓的真實寫照。超然樓裏有不少寶貝,特別是“泉城攬勝”“濟南八景”等木雕和“萬馬奔騰”“龍吐九鯉”“鯤鵬展翅”等根雕作品,給超然樓增添了許多神韻,再加上“關黑弭嶽”(即關友聲、黑伯龍、弭菊田、嶽翔書)四位山東籍老藝術家留在樓裏的藝術真品,更是提升了超然樓的品味。被世界文學史稱為“短篇小説之王”的蒲松齡先生,也曾把超然樓當作客居寓所,他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半畝荒庭水四周,旅人終日對閒鷗。湖光返照青連屋,荷氣隨風香入樓。”這首詩中尾聯裏的樓就是指超然樓。

漱玉堂

從超然樓上下來,時間已經指向下午四點了。心裏急於奔向趵突泉,竟然忘了去超然樓旁的明湖居。等我一路匆匆找到趵突泉,接近四點半,從早上九點到現在走了七個多小時,我的腳已經走得痠痛,竟有些不聽使喚了。大明湖整個是公園性質,除了乘船買票其餘都是免費,而進去趵突泉觀賞則要買票才能進去。怪不得,這是有着“天下第一泉”之稱的景區,還是濟南的標誌和象徵。進趵突泉景區後我先向右邊走,首先看到的是漱玉泉。漱玉泉清澈的泉水緩緩的從地下往上冒,秀氣又文靜。再往前竟然讓我驚喜了,居然信步走到了漱玉堂。李清照是我最喜歡的詞人,她的好多詞都能信口背出來,能親自到其故居瞻觀,實在是一個意外收穫。匾額“漱玉堂”三個字為郭沫若所題。門前的抱柱上還有郭沫若題寫的對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 這是對一代詞人李清照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評價。走進漱玉堂正廳,李清照的石膏塑像冰清玉潔般的立在堂中,左邊小展室是李清照詳細的生平及行蹤圖,右邊展室陳列着後世研究李清照的著作書影及李清照年會的盛況照片。正廳東側曲廊間有“疊翠軒”,東側曲廊的牆上,鑲嵌着30多方當代著名書法家題寫的李清照詩詞碑刻,一幅一幅的品讀,別有一番韻味。西側曲廊南端有“溪亭”,亭旁有一泉名“洗缽泉”。從西側踏過一條竹林幽徑便到了李清照紀念堂後院“靜治堂”,靜治堂原本是趙明誠居住在萊州時宅第的名字,取“靜心治家”之意。它的正中與前院建築中軸相對,前為懸山抱廈,兩側抱柱楹聯為啟功先生所書“濟南泉水洛下園林間氣英華鍾韻語,故國前塵歸來夢影偏安文獻讓遺嫠”。啟功的字瀟灑自如,給本就詞韻綿長的李清照紀念堂又增色不少。堂內有兩個展室,裏面陳列着四組栩栩如生的蠟像,分別是“書香門第”、“詞壇綻繡”、“志同道合”、“流寓江南”,從不同時期再現了李清照的生活。仔細欣賞了這四組蠟像,再一次對一代女詞人的生活噓唏不已。如果詞人沒有遇到趙明誠,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再如果趙郎沒有那麼早就離她而去,那麼李清照女士又會給我們留下一些什麼呢?人生不幸愛情不順都會很大程度上促進詩詞的創作,如此説來,李清照似乎得感謝多舛的命運了?

趵突泉

在漱玉泉周圍竟然留連了許久,本來時間就不充裕的我,匆匆尋覓着趵突泉的所在。戀戀不捨的離開李清照紀念堂,穿過幾個迴廊,一路直奔趵突泉而去。一路上人漸漸少了,但是隻冷清了幾分鐘路程,很快前面的人又多起來,也隱隱聽到有翻騰的水聲。趵突泉就要到了,我心裏暗暗明白,畢竟這趵突泉公園裏,它才是主角。再往前走,“天下第一泉”已經在視線範圍內出現了。眼前是一個長三十米寬二十米的泉池,泉水清澈,但是整個泉池裏波瀾起伏,這是因為有三股泉水從地下直往上翻湧着。這三股神奇的泉水,一刻也不停歇的噴湧,也不知道有了幾千幾萬年了。泉水噴湧,能聽見泉水的聲音,但翻騰之勢並不是資料上所介紹的那樣有聲勢。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泉源上奮水湧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觱湧三窟。”元好問曾描繪趵突泉為“且向波間看玉塔”。 元代趙孟頫在《趵突泉》一詩中讚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記載當時的泉水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清朝劉鶚在《老殘遊記》裏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在《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據説現在已經很難見到趵突泉噴湧高達數尺的情形了,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泉池周圍圍滿了人,大人小孩,年輕男女,合影留念的,指指點點的,小聲議論的,大聲驚呼的。無不對這一個大自然奇觀嘖嘖稱奇。

趵突泉這“天下第一泉”的雅號是清康熙帝南遊時,觀賞趵突泉興奮之時封賞的。而趵突泉之名則是宋代名士曾鞏所定。在趵突泉的北面有清代重建的“濼源堂”( 本是宋代建築),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面有 一個亭子名“觀瀾亭”,是明代建築,亭前水中矗立着一塊石碑,石碑高出水面部分上書有“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泉池以東有一座橋,名曰“來鶴橋”,橋的南端聳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等字樣。在號稱泉城的濟南,大小名泉七十二處,趵突泉居首。為什麼濟南這麼多泉水呢?這得從地質的角度上看。據地質研究,濟南南面是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濟南位於山區和平原的交界線上。山區是由石灰巖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着巖漿巖。山區的石灰巖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它以大約30°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石灰巖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水順着石灰巖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就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處在平原下的巖漿巖,它的組織很緊密。地下水流到這裏後碰到巖漿巖的阻擋就流不過去了。巖漿巖上又覆蓋着一層不透水的粘土層,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着強大的壓力,頑強地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這樣就形成了濟南大大小小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踏上歸程

在景區管理連續不斷的催促下,無奈地從趵突泉出來了。景區整個公園裏還有許多泉都沒有來得及去看,時間確實也已過了六點了。出來了才感覺到步行一天,腳早已不堪驅使,實在有些邁不開腳步了。這時肚子也明顯的餓得有些難受。這一天從早上到現在,只在大明湖邊吃了點兒帶在包裏的乾糧,為了充分的利用這意外多出來的一個白天的時間,更多的遊覽一下濟南,瞭解山東更多的文化歷史底藴,我也是蠻拼的。別説那麼大的山東,就是一個小小的大明湖和一個趵突泉,就已經讓我為其所累了。想到晚上要從一個不知道方位的地方起飛回重慶,還是先去找個地方填一下肚子再説吧,遂強行按捺住再想去探一探其他名勝的念頭,隨意找了一處胡亂填了肚子,問明去機場的車,就匆匆離開了濟南城。從濟南城去機場的路程大約一個小時,竟然在車上睡得稀裏糊塗的,全車人都下車了,在司機的催促之下才醒了過來。

濟南的大明湖和趵突泉,在一天的時間裏,一定程度上勝過了在濟寧逗留的幾天的收穫。雖有過直接的和孔孟之鄉接觸,但總覺得太過於浮光掠影,瞭解得有些虛幻而又沒有辦法更深入。不知道是距離孔孟太久遠呢,還是大明湖和趵突泉的美景來得更直觀,總之,孔孟的那些名頭在我的心裏略有些縹緲,他們的思想就算拿到現在社會,有的也只不過是一個理想而已。而我們,無論是飛到了天上還是在地上飛馳,終歸都要慢下來,停下來,才會更踏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