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醉心閲讀

來源:文萃谷 2.18W

讀書之美,古來共談。勸讀之言,不勝枚舉。嗜讀之人,江山輩出。漢楊雄“年年歲歲一牀書”。晉陶潛“好讀書”,“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宋蘇子美,《漢書》佐酒,不亦樂乎。明代楊循吉讀書來息怒醫病。愛讀之人,讀到心動之文,其中滋味非箇中人無法領會。大致來説,其心情往往如飲醇酒,似遇知音,浸潤其中,心醉神迷。醉心之時,其舉止,可説得意忘形;那滋味,可謂妙不可言。

經典散文:醉心閲讀

這次去縣裏開會,聽到“醉心地讀”,驀地我就想起了《紅樓夢》中人讀書讀的“醉心”的例子。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第二十三回中兩個很美的片段

第一個是寶玉讀《西廂記》:

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 ,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着,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

寶玉暮春時節讀書之時,沉醉在《西廂記》中,用心揣摩,品味,將一切渾然忘卻。那種心情該是何等美妙啊。這段文字我們讀來,也無法不心醉啊。且不説寶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俊朗無比。單單是讀書的環境就美得讓我們這些讀者心馳神往,想入非非,更何況“細玩”二字,還令人咂摸玩味,回味無窮啊。

第二個片段是林黛玉接過寶玉手中的《西廂記》來讀: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黛玉亦愛《西廂記》,讀的時候“越看越愛看”,且“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這書讓她感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黛玉才分高,天資聰穎,雖一目十行,但是卻過目不忘。可是她並非囫圇吞棗去記,讀完這當時來之不易的奇書妙文,她還要細細玩味。“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寥寥數字,寫出了她醉心《西廂》。特別是“只管出神”,不僅忘了自己本來是來幹什麼,也忘了身邊的寶玉,還有暮春的大觀園。除了那些讓人齒頰留香的文字,其他的都不在她的世界裏。她真的是醉心書中了。

能讓人醉心讀的書文往往文質兼美。比如上面寶黛所讀的《西廂記》,構思精巧,辭藻之美,其他的'中國戲曲幾乎無可匹敵。説它是中國戲曲的珠峯,也不為過。因為美,所以才會讓寶黛讀得那麼沉醉忘我。可是,就算書文寫得精妙,假若讀者不解其中味,也不過是“滿紙荒唐言”,又怎能醉心地讀?讀書和飲酒截然不同。不會喝酒的人,淺酌即醉,甚至酩酊。但是讀書恰恰相反。不解書味的人,就算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紅龍夢》《荊棘鳥》《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舉世公認的好書,他們也可能會像心如死灰的僧人面對才色俱佳德藝雙馨的妙齡少女,感覺“無他,不過亦白骨一具”,更不用説動情心醉了。“有眼不識金鑲玉”的人《紅樓夢》中也有描寫。第二十八回,馮紫英宴請寶玉、薛蟠等,行令飲酒時,寶玉的《紅豆曲》一出,“大家齊聲喝彩”。可是薛蟠卻不以為然——“獨薛蟠説無板”。 感人肺腑的文字對薛蟠來説,比起那低俗刺激的文字差遠了。再設想,寶玉聽了黛玉的葬花吟“不覺痴倒”,“慟倒在山坡之上”,那如果是劉姥姥聽到呢?頂多也就是心生同情吧。

現實生活裏面不懂精品的人還真不少。拿着精妙篇章,了了草草地乜視幾眼,翻書比翻臉還快,卻又沒有黛玉似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還妄評:不過如此!這簡直就是荼毒精品!就是將靈芝人蔘當大白菜亂燉,把正宗的正山小種、大紅袍當甘草水牛飲,焚琴煮鶴,哀梨蒸食啊。這樣的人,怎麼能醉心於文字之中?我覺得至少文學性很強的文章難讓他讀得沉醉。宋范成大曾説:“嗜書如嗜酒,知味乃篤好。”清代文學家袁枚也曰:“書味在胸中,甘於飲陳酒。” 這都説明先解得書中味,才品得文美。

讀得懂是前提,可是就算讀得懂,也未必能讀得醉。總有一些時候,一些人,對着面前的書或者文章,心似無波古井:能理解它,卻沒辦法讓自己融進去,沉醉其中,只能很冷靜理性的地認識評價,或有心動,也僅僅如微風拂過水麪一樣,稍稍泛起了一點點漣漪。讀者情感始終無法與作者的情感在同一頻率上,自然也不會忘情其中的。這不是因為不懂,而是因為文章沒有觸動你的心絃,還沒有與你產生共鳴。假如那裏面內容撥動了你的心絃,你就被它不由自主地帶進去,入情入境,情不能自已了。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最後,寶玉領命去看望大老爺,黛玉一人回房,路經梨香院牆角,聽到那十二個女孩子在演習戲文。“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但是,當《牡丹亭》的戲文一字不落輕飄入耳,她開始“感慨纏綿”,止步細聽:

……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

前面看《西廂記》,黛玉陶醉還只是醉心於裏面的辭藻之美妙。現在是由人及己,文字喚起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醉心到了難以自持的地步,以至於心碎心痛。先是聽了“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覺心動神搖,”這時多愁善感她的心絃被唱詞觸動了一下,有了情感的波動。在聽到“你在幽閨自憐”,聯繫自己的身世,父母皆已亡故,寄人籬下,雖有祖母和寶玉的呵護疼愛,但是,處境非常。清高、孤傲的她要步步小心,時時留意,不能授人以柄。賈府上上下下那麼多人,大觀園裏姐妹眾多,可是隻有寶玉一個真心懂得自己又疼愛自己。紫鵑心疼自己卻不是個知音。祖母更疼愛自己,可是畢竟年老體邁,有很多時候未必真能照顧得到。寶玉既疼愛自己又是個知音,可是未必能如己所願長相廝守。而且,將來一切都未可知,卻又無人可訴。所以她的煩悶,痛苦亦只能杜麗娘一樣“在幽閨自憐”,而她比杜麗娘還可憐。可以説,這幾句基本就是黛玉自身的寫照,唱出了黛玉的感慨,痛苦。自然地,她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讓她“如醉如痴,站立不住”,蹲身石上,“細嚼”,“仔細揣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甚至香菱走到她背後她也絲毫沒有察覺。香菱擊了她一掌,把她嚇了一跳,才醒過神來。注意這個“擊”,是有一些氣力的動作,能看出當時黛玉忘我程度。看過《牡丹亭》的人不少,但是 “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 黛玉素不相識素習不大喜看戲文,可是幾句唱詞讓她如此這般的“情思縈逗,纏綿固結”,柔腸寸斷,思緒萬千。就是因為她不但領略了戲文的情趣,而且,這些戲文還觸動了她內心的情思,喚起了她心底強烈的共鳴,所以如此啊。

故,讀能醉心,核心在於深深懂的和觸發共鳴。而無論是懂得還是觸動,都是悄然發生進行。讓我們打開那些美妙的篇章,靜靜地讀,細細品,讀到醉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