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讀書筆記作文彙編6篇

來源:文萃谷 4.52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筆記作文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讀書筆記作文彙編6篇

讀書筆記作文 篇1

《作文教學跟我來》是上海大學李白堅教授關於作文教學的又一本與眾不同的著作。之所以説它與眾不同,是因為它將枯燥的作文教學,變成了可操作,可捉摸的課程。對於像我這樣對作文教學一無所知的菜鳥來説,幫助還是很大的。彷彿一瞬間,自己會教作文了似的。但是仔細一想,還是不會教。某些題材書中提到了,自己能想到類似的怎麼教。但是作文教學的確是不簡單,有些讓人望而卻步,我還需要看更多的書,或尋找更多的相關資料。不管怎麼説,書中很多觀點都是值得借鑑的。

“提取生活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必要前提,雖然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這個源泉不會自然而然的送到寫作者面前去的,它必須由作者親自去攝取才行。

如果某個學生在此前確實針對性的攝取了生活中的水和米,如果某個學生對這個過去時態的攝取工作中做得比較好,如果某個學生在這個“過去時態”中的生活過程的行為舉止、言談表情、環境狀況、心理活動等都記憶猶新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燒出或燒好這鍋飯---即寫出這篇文章。然而很可惜,實踐證實,國小生很少有這樣的本領。

(這段話道出了國小生乃至大些學生寫作文難的根源,即生活中沒有注意攝取生活素材,以至於寫作文時腦子裏如同過過水的篩子,好像有過,但有沒有東西可寫。怎麼辦?且往下看。)

通過閲讀別人的作品所獲得的不是生活的“源”,而是生活的“流”。(這還是比較客觀的,閲讀不是全部。)

今天的學生不但有生活,而且還有無比豐富的“生活源泉”,關鍵在於學生是否具有攝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教師是否教會了他們運用自己身上的五官去攝取生活素材。(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就是運用五官去攝取生活素材,以及如何攝取,這是一個全新的觀點。)

任何文章的產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有記敍、論述或説明的對象、題材或生活。(米)

2.要有會寫文章的人。

3.這個人要想寫、願意寫、喜歡寫。(這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就在於運用五官去攝取生活素材,怎樣攝取,攝取哪些素材?我先記錄一下,這些比較瑣碎,但是我認為是必要的。人物的動作、神態,環境,手感,心理,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將現實生活原型進行重現、誇張、放大、分割和分析。顏色、重量、厚度、形狀、前後圖案等等。)

基於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課堂務必立足於興趣,為他們製造一個又一個的興奮點,讓他們盡情地參與各種有趣而輕鬆的活動,以實時之激情,做實時之作文。(此處是核心內容)

唯有讓學生做即時即地的記敍,才能避免他們難以進行感情追憶的弱點,並可因為生活素材就在眼前,從而輕鬆觀察、即刻落筆,完成實時發生事件、人物或風景的記敍活動。

“前”作文教學採取的課堂教學程序是,先讓學生做一個具有預設性、趣味性、科學性、系統性的“現場演示活動”,通過這個“現場演示活動”,教給學生運用自己的五官攝取生活素材,通過這個“現場演示活動”幫助學生產生激情、生成“表達情緒”,然後,再以此為內容,寫一篇有關的記敍文。

運用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方法,是讓學生獲取生活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徑。生活的體驗,是最直接能讓學生獲取生活素材的方法。

只要能夠根據教材的作文要求和練習需求設計全系列的“現場演示活動”,或者獨立形成一套全系列的作文課程,就能夠較好地解決作文最需要的兩個先決條件,即“生活素材”和“表達情緒”,只要能夠解決以上兩大作文要素,當今學生作文教學的其他問題,都可以運用“前”作文教學理論指導下的 “現場演示活動”的方法逐一地、統一地解決。

大腦保健操使得學生羣情激奮,是作文課堂動起來的非常重要的課堂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前”作文思維訓練。26個字母的一大半的 大寫或小寫字母就是很好的題目。特殊符號,儀器波紋,火柴棒遊戲,最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題。此時教師注意啟發“反向思維”、變化位置的想象,將對象的局部進行想象的改造。

邏輯的大腦保健操,教師先提出一個判斷,要求學生必須提出一個想反的或對立的判斷,並且提出三個理由。

橘子(大小,顏色,氣味,軟硬等)

一分鐘足球賽:尺寸,材料,數量,人物,相貌,動作,語言 ,感想,表情

分割式教學就是在“現場演示活動”的時候,將“演示活動”劃分為一個個明確的階段,讓兒童觀察一個階段,根據現實活動寫一個段落,是為文章的第一段;然後再觀察第二個階段,再根據現實生活寫文章的第二段。這樣,把一段生活,分割成了一個個段落,化整為零,比較便於兒童的觀察和記敍。比如寫西瓜分為看西瓜,切西瓜,吃西瓜三個段。

分割式教學的作用:第一,讓學生理解作文的段落是生活相應段落的反應。

第二,教育兒童理解作文多分“自然段”的意義。

1. 多分自然段,使卷面有較多的空格,比較美觀,易於他人閲讀。

2. 卷面看上去比較乾淨、清楚,給人好感。

3. 讓讀者感覺文章層次清楚。

4. 增加版面,頂替個數。(呵呵)

第三,讓學生學習“小標題”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細節來自對生活細緻的觀察和細心的體驗。技巧固然重要,但要是沒有現實生活的提供,技巧就失去了附麗。

如果説“分割”是“現場演示活動”的“中斷”功能,用以讓國小生理解生活和文章的段落,懂得小標題的作用,並將整體的生活“化整為零”進行觀察和掌握,那麼,“定格”就是“現場演示活動”的“靜止功能”,目的是充分提供給學生觀察和理解生活中的細節。

以火災演習為例:聽到老師説失火了,你心裏想些什麼,全班同學有些什麼表現。二,逃生時,你的前面是誰,旁邊是誰,他們是怎樣行動的 ,神色是否慌張,是否説話,説了什麼?同學們怎樣撤出,是否秩序井然,還是亂七八糟?有無哭喊,打鬧?談自己的感受,演習是否成功,有什麼需要總結的經驗,你認為這樣是否有意義?(這樣做,使學生有東西寫,會寫,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欲讓學生寫,自己先知道寫什麼?)

隨着孩子們對“現場演示活動”規律的認識,“動”則攝取生活素材,靜則表達見聞和觀感,動靜結合,觀寫輪換。現場演示活動失敗也是有意思的素材。破爛的,陳舊的東西比新的好寫。

“逼”是寫作的好方法,也是寫作教學的好方法。

只要用自身的五官對觀察對象進行一定的“動”,變動,觸動,搬動,挪動,就有東西可以寫。寫人最好的方法是採訪。

關於作文評估,李教授認為,不必為國小生改正錯別字,應指出錯句但不宜示範,並提出一些作文評估方式;巡視批改,朗讀批改,選批、靜批,填批改情況表。

趣味只是一個引子,要教好作文還需要老師有紮實的功底,精心的準備。

讀書筆記作文 篇2

瑪特廖娜,善良勤勞的苦命女人,用一生來詮釋怎麼做一個“正派的人”。

她是有房無家的人:嫁不了心愛的人,還被丈夫拋棄,六個孩子夭折,得不到養老金,沒有親朋幫助,只能撐着病體孤老。老太太的死就像是命運的捉弄,怕火車的人偏偏被火車死。死後還要被親人們爭房子——年久失修,破敗邋遢的木屋而煩擾。對善良的老太太而言,這命運太不公了。可她仍默默地忍受着,保持着那顆最善良純潔的心。收養瘸腿貓,幫別人幹活不收錢,盡心照顧房客。。。。。。在那人性被扭曲的時期,老太太的言行顯得那麼傻氣,卻又那麼珍貴。

那時的政治,宣揚的是一片欣欣向榮,人民團結友愛,勞動積極爭先的社會主義大繁榮;而現實卻是民不聊生,官員貪贓枉法,社會公共建設落後。。。。。。集體農莊也好,人民公社也罷,過度集權的政治,不過是用少數人的福利來掩蓋虛假繁榮下的凋敝,迫使人性的扭曲。不顧環境惡化大量伐木售賣的村委主席卻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農莊不顧瑪特廖娜的病情任意指揮她幹活,卻在她病重時將她除名;兇惡又盛氣凌人卻無真才實學的醫生;部門宂雜辦事效率低下的各種組織;冬天只有官員有煤而百姓只能偷煤。。。。。。共產平等的社會新等級更加明顯,工農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卻做不了自己生活的主人。親情在利益面前變得一文不值,虛情假意也不過是為了得到好處。這樣的社會太現實,太冷漠。

為什麼要叫《瑪特廖娜的家》?她的家在哪?像她這樣正派的人,在哪裏又有誰能給她家的温暖?恐怕只有像她一樣正直的作者——十年輾轉才得以回國,歷經千辛才求到工作的有良知的人,和她在河邊的破木屋,在污濁、衰敗的村莊旁,惺惺相惜地活在充滿不公和冷漠的社會,這就是作者説的“註定要住在這”的原因吧。

作者最後説:“要做正派的人”。政治的強壓出不了永存,唯有正直,心存良知,才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生生不息的希望。

讀書筆記作文 篇3

《務虛筆記》是史鐵生迄今為止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説,發表已兩年,評論界和讀者的反應都不算熱烈,遠不及他以前的一些中短篇作品。一個較普遍的説法是,它不像小説。這部小説的確不太符合人們通常對小説的概念,我也可以舉出若干證據來。例如,第一,書名本身就不像小説的標題。第二,小説中的人物皆無名無姓,沒有外貌,僅用字母代表,並且在敍述中常常被故意混淆。第三,作者自己也常常出場,與小説中的人物對話,甚至與小説中的人物相混淆。

對於不像小説的責備,史鐵生自己有一個回答:“我不關心小説是什麼,只關心小説可以怎樣寫。”

可以怎樣寫?這取決於為什麼要寫小説。史鐵生是要通過寫小説來追蹤和最大限度地接近靈魂中發生的事。在他看來,凡是有助於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法都是允許的,小説是一個最自由的領域,應該沒有任何限制包括體裁的限制,不必在乎寫出來的還是不是小説。

就小説是一種精神表達而言,我完全贊同這個見解。對於一個精神探索者來説,學科類別和文學體裁的劃分都是極其次要的,他有權打破由邏輯和社會分工所規定的所有這些界限,為自己的精神探索尋找和創造最恰當的表達形式。也就是説,他只須寫他真正想寫的東西,寫得讓自己滿意,至於別人把他寫出的東西如何歸類,或者竟無法歸類,他都無須理會。凡真正的寫作者都是這樣的精神探索者,他們與那些因為或者為了職業而搞哲學、搞文學、寫詩、寫小説等等的人的區別即在於此。

我接着似乎應該補充説:就小説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而言,在乎不在乎是一回事,是不是則是另一回事。自卡夫卡以來的現代小説雖然大多皆蒙不像小説之責備,卻依然被承認是小説,則小説好像仍具有某種公認的規定性,正是根據此規定性,我們才得以把現代小説和古典小説都稱作小説。

在我的印象裏,不論小説的寫法怎樣千變萬化,不可少了兩個要素,一是敍事,二是虛構。一部作品倘若具備這兩個要素,便可以被承認為小説,否則便不能。譬如説,完全不含敍事的通篇抒情或通篇説理不是小説,完全不含虛構的通篇紀實也不是小説。但這只是大略言之,如果認真追究起來,敍事與非敍事之間(例如在敍心中之事的場合)、虛構與非虛構之間(因為並無判定實與虛的絕對尺度)的界限也只具有相對的性質。

現代小説的革命並未把敍事和虛構推翻掉,卻改變了它們的關係和方式。大體而論,在傳統小説中,“事”處於中心地位,寫小説就是編(即“虛構”)故事,小説家的本領就體現在編出精彩的故事。所謂精彩,無非是離奇、引人入勝、令人心碎或感動之類的戲劇性效果,虛構便以追求此種效果為最高目的。至於“敍”不過是修辭和佈局的技巧罷了,敍事藝術相當於誘騙藝術,巧妙的敍即成功的騙,能把虛構的故事講述得栩栩如生,使讀者信以為真。在此意義上,可以把傳統小説定義為逼真地敍虛構之事。在現代小説中,處於中心地位的不是“事”,而是“敍”。好的小説家仍然可以是編故事的高手,但也可以不是,比編故事的本領重要得多的是一種獨特的敍事方式,它展示了認識存在的一種新的眼光。在此眼光下,實有之事與虛構之事之間的界限不復存在,實有之事也成了虛構,只是存在顯現的一種可能性,從而意味着無限多的別種可能性。因此,在現代小説中,虛構主要不是編精彩的故事,而是對實有之事的解構,由此而進窺其後隱藏着的廣闊的可能性領域和存在之祕密。在此意義上,可以把現代小説定義為對實有之事的虛構式敍述。

我們究竟依據什麼來區分事物的實有和非實有呢?每日每時,在世界上活動着各種各樣的人,發生着各種各樣的事,不妨説這些人和事都是實有的,其存在是不依我們的意識而轉移的。然而,我們不是以外在於世界的方式活在世界上的,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活在世界之中,並且不是以置身於一個容器中的方式,而是融為一體,即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在我之中。所謂融為一體並無固定的模式,總是因人而異的。對我而言,唯有那些進入了我的心靈的人和事才構成了我的世界,而在進入的同時也就被我的心靈所改變。這樣一個世界僅僅屬於我,而不屬於任何別的人。它是否實有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我們就必須進而否定任何實有的世界之存在,因為現象紛呈是世界存在的唯一方式,在它向每個人所顯現的樣態之背後,並不存在着一個自在的世界。

不存在自在之物——西方哲學跋涉了兩千多年才得出的這個認識,史鐵生憑藉自己的悟性就得到了。他説:古園中的落葉,有的被路燈照亮,有的隱入黑暗,往事或故人就像那落葉一樣,在我的心靈裏被我的回憶或想象照亮,而閃現為印象。“這是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真實”。“真實並不在我的心靈之外,在我的心靈之外並沒有一種叫做真實的東西原原本本地呆在那兒。”我們也許可以説,這真實本身已是一種虛構。那麼,我們也就必須承認,世界唯有在虛構中才能向我們真實地顯現。

相信世界有一個獨立於一切意識的本來面目,這一信念藴涵着一個假設,便是如果我們有可能站到世界之外或之上,也就是站在上帝的位置上,我們就可以看見這個本來面目了。上帝眼裏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這也正是史鐵生喜歡做的猜想,而他的結論也和西方現代哲學相接近,便是:即使在上帝眼裏,世界也沒有一個本來面目。作為造物主,上帝看世界必定不像我們看一幅別人的畫,上帝是在看自己的作品,他一定會想起自己有過的許多腹稿,知道這幅畫原有無數種可能的畫法,而只是實現了其中的一種罷了。如果我們把既有的世界看作這實現了的一種畫法,那麼,我們用海德格爾的“存在”概念所喻指的就是那無數種可能的畫法,上帝的無窮創造力,亦即世界的無數種可能性。作為無數種可能性中的一種,既有的世界並不比其餘一切可能性更加實有,或者説更不具有虛構的性質。唯有存在是源,它幻化為世界,無論幻化成什麼樣子都是一種虛構。

第一,存在在上帝(=造化)的虛構中顯現為世界。第二,世界在無數心靈的虛構中顯現為無數個現象世界。准此,可不可以説,虛構是世界之存在的本體論方式?

據我所見,史鐵生可能是中國當代最具有自發的哲學氣質的小説家。身處人生的`困境,他一直在發問,問生命的意義,問上帝的意圖。對終極的發問構成了他與世界的根本關係,也構成了他的寫作的發源和方向。他從來是一個務虛者,小説也只是他務虛的一種方式而已。因此,毫不奇怪,在自己的寫作之夜,他不可能只是一個編寫故事的人,而必定更是一個思考和研究着某些基本問題的人。熟悉哲學史的讀者一定會發現,這些問題皆屬於虛的、形而上的層面,是地道的哲學問題。不過,熟悉史鐵生作品的讀者同時也一定知道,這些問題又完完全全是屬於史鐵生本人的,是在他的生命史中生長出來而非從哲學史中摘取過來的,對於他來説有着性命攸關的重要性。

取“務虛筆記”這個書名有什麼用意嗎?史鐵生如是説:“寫小説的都不務實啊。”寫小説即務虛,這在他看來是當然之理。雖然在事實上,世上多的是務實的小説,這不僅是指那些專為市場製作的文學消費品,也包括一切單為引人入勝而編寫的故事。不過,我們至少可以説,這類小説不屬於精神性作品。用小説務虛還是務實,這是不可強求的。史鐵生曾把文學描述為“大腦對心靈的巡查、搜捕和捉拿歸案”,心靈中的事件已經發生,那些困惑、發問、感悟業已存在,問題在於去發現和表達它們。那些從來不發生此類事件的小説家當然就不可能關注心靈,他們的大腦就必然會熱中於去搜集外界的奇事逸聞。

應該承認,具體到這部小説,“務虛筆記”的書名也是很切題的。這部小説貫穿着一種研究的風格,所研究的中心問題是人的命運問題,因此不妨把它看作對人的命運問題的哲學研究。當然,作為小説家,史鐵生務虛的方式不同於思辨哲學家,他不是用概念、而是通過人物和情節的設計來進行他的哲學研究的。不過,對於史鐵生來説,人物和情節不是目的,而只是研究人的命運問題的手段,這又是他區別於一般小説家的地方。在閲讀這部小説時,我常常彷彿看見在寫作之夜裏,史鐵生俯身在一張大盤上,手下襬弄着用不同字母標記的棋子,聚精會神地研究着它們的各種可能的走法及其結果。這張大棋盤就是他眼中的生活世界,而這些棋子則是活動於其中的人物,他們之所以皆無名無姓是因為,他們只是各種可能的命運的化身,是作者命運之思的符號,這些命運可能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

看世界的兩個相反角度是史鐵生反覆探討的問題,他還把這一思考貫穿於對小説構思過程的考察。作為一個小説家,他在寫作之夜所擁有的全部資源是自己的印象,其中包括活在心中的外在遭遇,也包括內在的情緒、想象、希望、思考、夢等等,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僅僅屬於他的主觀世界。他所面對的則是一個假設的客觀世界,一張未知的有待研究的命運地圖。創作的過程便是從印象中脱胎出種種人物,並把他們放到這張客觀的命運地圖上,研究他們之間各種可能的相互關係。從主觀的角度看,人物僅僅來自印象,是作者的一個經歷、一種心緒的化身。從客觀的角度看,人物又是某種可能的命運的化身,是這種命運造成的一種情緒,或者説是一種情緒對這種命運的一個反應。一方面是種種印象,另一方面是種種可能的命運,兩者之間排列組合,由此演化出了人物和情節的多種多樣的可能性。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部小説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結構的自由和開放。在結構上,小説包含三個層次,一是故事本身,二是對人的命運的哲學性思考,三是對小説藝術的文論性思考。這三個層次彼此交織在一起。作者自由地出入於小説與現實、敍事與思想之間。他講着故事,忽然會停下來,敍述自己的一種相關經歷,或者探討故事另一種發展的可能。他一邊構思故事,一邊在思考故事的這個構思過程,並且把自己的思考告訴我們。作為讀者,我們感覺自己不太像在聽故事,更像是在參與故事的構思,藉此而和作者一起探究人的命運問題。

讀書筆記作文 篇4

《擺渡人》是一本心靈治癒系小説,它媲美於前不久剛讀過的《追風箏的人》。

初始,迪倫不過是個15歲的孩子,擔憂早飯的好壞,恐懼同學的嘲笑,尤其是在選擇是否帶上泰迪熊上火車的時候,幾次拿起,放下,取出,放進,充分展示了一個小女孩心理世界的脆弱,恐懼,猶疑不安。

然而在她坐的火車遇到意外後,一切的平靜都被打破了。她的靈魂遇到了擺渡人崔斯坦,擺渡人的任務就是帶領這些魂魄穿過她們內心的荒原最終到達彼岸獲得安息。每個魂魄的荒原都是它內心世界的衍生,而迪倫的荒原羣山險立,烏雲密佈、荊棘叢生,正是她敏感脆弱的心靈的寫照。在崔斯坦幫助下她度過荒原時遇到了種種艱難險阻,幾次三番面對魂飛魄散的險境,在崔斯坦對迪倫的拼命的幫助下,使迪倫從一開始的迷茫困惑慢慢蜕變成堅韌自立。同時她對崔斯坦也有了感情,而崔斯坦也愛上了迪倫。

迪倫的靈魂深處,身處黑暗,卻總有一片光明在牽引着她不斷前行,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愛而生的倔強信念,這份愛便來自她的擺渡人崔斯坦。正是這份愛讓迪倫在歷盡艱險穿過荒原獲得永生的平靜後,仍然忘不了崔斯坦,於是她想盡辦法再度回到荒原去尋找崔斯坦,明知會面對魂飛魄散,也並不懼怕。

一路上她獨自一人面對惡魔輪番的偷襲,企圖擾亂她的意志力。惡魔得到可乘之機時,一齊向她襲來,就在她驚慌失措的時候,只要想起崔斯坦的面容,迪倫就變的充滿鬥志。

經歷了這麼多,相逢之後的迪倫,徹徹底底的改變,她勇敢無畏。為了救助一個小女孩的靈魂,她義無反顧的衝出安全屋,機智地分散了惡魔的注意力,以此來給小女孩爭取時間,這裏展現出迪倫的變化。

為了愛,為了他們,嘗試一起回到迪倫之前的世界。雖然規則一直是這樣的,但是也許,也許他們還是有一線希望的。 迪倫的心中有一輪太陽,一輪信念和愛的太陽。她堅持拖着崔斯坦返程。跋山涉水,他們再次回到火車事故地點。甦醒後,他們終於再次相逢在新的世界。一聲默契的“嗨,原來你在這裏。”所有艱難便化成春光明媚。

細細咀嚼,這不僅是一本愛情的小説,更是一個小女孩的心靈成長史。因為愛的匱乏,她的心是一片無盡的荒原;穿越之後,因為愛的豐盛,她蜕變成一個勇敢堅強的擺渡人,將自己的愛人引領回家,脱離無形的控制。猶如書的封面,無論如何黑暗,有愛的陽光,一切都會好的。即使是荒原,也會肆意花開、風和日麗。

讀書筆記作文 篇5

物慾橫流的社會必然滋生出浮躁的心態,在浮躁的心態支配下,人們總是爭先恐後地想擠進上流社會,孰不知在這浮躁的追逐中,人們失去的將會更多。例如《高老頭》中的高里奧為幫女兒向上流社會爬,卻落了個悲慘的下場。“親情”這兩個字眼本是人間最温暖的字眼,可在高老頭的家裏,我竟然看不到一絲温暖的曙光。相反,親情反而成為了高老頭最痛的一塊傷疤。當一個女兒不像一個女兒的時候,當一個父親也不像一個父親的時候,父女之情在污濁的社會中便會感到更加蒼白無力。

古往今來無數遊子都在旅途中吟唱出“家是遊子最温暖的港灣”,無論我們走到哪裏,無論我們在外面撞得多麼傷痕累累,家永遠是我們最温暖的歸宿。可我們從《高老頭》中看到,家是高老頭可望而不可即的温暖,而父親也成為了兩個女兒搜刮的工具。或許等到有一天,當我們在外面漸漸體會到人情的冷暖、生活的艱辛時,才會真切地體會到家才是我們心靈最温暖的港灣,才會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讀書筆記作文 篇6

今天,在輔導員培訓班開課前,我拿出了上海大學教授李白堅寫的《作文教學跟我來》一書來看,剛看一會,已經愛不釋手了,這本書對於害怕作文課的我有了和大的啟發。 讀了書中的第一章第一節——作文教學的必要前提——攝取“生活素材”,我才知道,原來我平時給學生攝取的作文素材其實只是一個形式,走過場,並沒有真正調動起學生的五官感受去觀察、體驗、感受生活,純粹是為了作文而做。

當我看了書中提供的課堂實錄——比手勁,我豁然開朗:原來提供習作素材不只是給學生創設情境,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據某一創設的情境或素材,怎樣教導學生“攝取”生活素材,作文教學並非每堂課都進行“字詞句段篇”的教學,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觀察力,帶領學生用他們的“眼、耳、鼻、舌、手”等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最終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達到作文教學的目的。否則,即使學生飽覽羣書,沒有注重觀察體驗生活,也一樣無從下手筆。

熱門標籤